统一叫顶戴花翎
清代“顶戴花翎”帽分二种,像斗笠样的是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另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
Ⅱ 谁了解清朝的官帽是什么样子的
清朝官帽分为夏冬两种服冠:
夏常服冠:(斗笠形)
每岁农历三月十五日改御夏朝服,本藏品属夏季帽式,夏式帽冠也称为凉帽,夏帽冠檐并不上折而敞直,夏季官帽用的村料和尺吋多变,绩玉草或藤丝,竹丝为质,帽表裹以罗绢,帽体呈圆形,外罩白布,帽身覆有织网,红纱绸里,黑地织金包缘,缘上有黑带圆边,上缀朱纬,朱纬以红丝织成,以红线缝在帽冠上,帽前缘饰有东珠一颗, 这类帽式为清朝高级官员日常戴用。
冬常服冠:(倒梯形)
每岁农历九月十五日或二十五日改御冬朝服,冬式帽冠也称为暖帽,冠檐反折向上围著帽顶, 以薰貂、青绒或黑貂皮毛制成 (一说是 海獭、海狸或黄鼠狼皮毛薰染而成) ,上缀朱纬,朱纬以红丝织成,但较为短小,帽体呈圆形,粗厚纸圆边为质,外罩黑布及围上青绒在外,红纱绸里,帽胎两侧缝上系带。
Ⅲ 为什么清朝皇帝和官员的帽子像斗笠 这个有什么含义吗
其一,清朝服饰,尤其是官服,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马蹄袖、披肩领等等服装配饰,既好似马蹄、弓之类的游牧民族标志,又不似汉民族的宽袍大袖,相反,活动更方便更具有实用性。
满人入关改冠服制后,服饰大多沿用关外时候的模样,后来再慢慢改进的。
其次,满人相比之汉人更重视“帽冠”而不是“头饰”。男女皆是如此。尤其有一点:前清时期满人男子的头发占头部非常少的一部分,后来慢慢增加范围才形成了晚清时期的“二分之一头”,前清时期就脑后一小小撮(= =)
综上所述,以下关于设计原理的结论为在下一人之言,实乃本人推测,仅供参考:
首先,帽子中间高,从侧面看是“弧形”的而不是平的,原因是人的脑袋是圆的……
过去汉人都是蓄发的,男人头上有发髻,头的后面高出一截,包了头巾后后面明显就高一截,帽子也是一样,所以汉民族的官帽不管方的圆的椭圆的都是前低后高的形状。而少数民族男子没有这种发髻,所以我们看到元朝的官帽也是个倒扣的锅子型,很好的和人头的外形轮廓同步了(LZ有兴趣可以自行网络各朝代的官帽O(∩_∩)O~)
其次,清朝官帽分两种形状:冬天戴的暖帽形似火锅,外檐边儿是上翻的,大多用的是皮子,这个很好理解,保暖啊,现代的很多帽子也是这样的。
夏天的凉帽是斗笠型,外檐儿下斜,所穿了就是:有帽檐!!帽檐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遮阳,这个是古今通用四海皆准的。
有人说花翎是寓意马尾的,我想可能有一定道理,但帽子本身的形状应该确实是实用性比较强。
希望能对LZ有帮助
如满意,请采纳O(∩_∩)O~
Ⅳ 清朝代表官阶帽子叫什么
叫做顶戴花翎,顶,又叫顶子,就是关于头上带的斗笠装的帽子,戴,是指帽子尖上的装饰,花翎就是帽子尖上装饰的羽毛,高级官员头顶上的是孔雀尾羽,因为孔雀尾羽的末端有一个椭圆形像眼睛的花纹,所以白话中又用“几眼”代表关于品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