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疯帽子和爱丽丝之间的爱情考据
嗨
爱丽丝
你遗落了一个疯帽子
刷第二部的时候,昏暗的电影院里,爱丽丝驾着小圆球球在时间里嗖嗖地纵横,我叼着可乐吸管,看得一脸懵逼。
场面很华丽,线索有点乱,小姑娘跑得贼快,她这是又去了哪儿跟哪儿啊?
一路傻乐着看到最后,却在德普的一个小眼神下瞬间泪崩。
爱丽丝和疯帽子之间到底有没有爱情?
确切地说,鬼才 蒂姆·波顿 和 德普的这两部电影中,爱丽丝和疯帽子之间到底有没有爱情?
身边人冷酷地说:没有。
我才不信。
在爱丽丝梦游仙境1和2中,都有一个奇怪的时间点:永恒下午茶。
第二部中,时间大人驾着自动挡小机器追爱丽丝时,误落到疯帽子和三月兔的下午茶现场,没有问出爱丽丝的踪迹反而被好一顿调笑。
于是傲娇的大人生气了,将他们的时间永远地定格在了下午茶开始的前一分钟,直到他要找的爱丽丝出现。
注意,此时,不理会那些乱七八糟的时间线,单从疯帽子个人的人生轨迹来看,他已经和爱丽丝见过不止一次面了。
[ 1]
在时间球的作用下,正太版的疯帽子见到了穿回来的大姐版爱丽丝,以一个未来帽匠的自我修养,小正太夸她的头很好看,并带她去见爸爸;
[ 2]
青年版的疯帽子也见到了大姐版爱丽丝,听她说了些莫名其妙劝自己与父亲和好的话,觉得她似曾相识;
在爱丽丝还没意识到的时候,她已经在疯帽子的生命中留下重要痕迹了。
人生的几个重要时刻 —— 梦想受挫和离家出走,都有爱丽丝的身影。
不管是为了这微弱的似曾相识感还是出于性格的顽劣,茶话会小团体合伙拖住时间大人,导致自己的时间被定格。
那么第一部中,爱丽丝第一次见疯帽子的场景就很值得回味了 —— 爱丽丝自灰蒙蒙的迷雾中走出来,眼前的一切破败荒凉。
静止的下午茶上,
疯帽子如梦中惊醒。
时间的伏笔
在一开始就已埋下。
就此,在导演 蒂姆·波顿 的镜头和德普的自由发挥下,从第一部的开始,一种若有似无、似是而非的情愫就已隔着屏幕扑面而来。
一
专属。
我的帽子只是你一个人的马车。
二
你不大不小,
真好。
三
无非别离,总是别离。
第一部中,疯帽子出言挽留了,用那样充满希冀的小眼神。
爱丽丝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
姑娘诶,你的恋父情结太严重啦!
你尊敬他崇拜他怀念他,渴望变成父亲那样的人,但是也请正视一下自己的心。
自儿时就梦起,会自私和勇敢到为这一人搅乱世界,却又懵逼到总要离开去建立自己的事业,看着你总是满脸清冷倔强的小样儿,真好奇当它意识到爱的时候会是怎样。
第二部换了个导演,蒂姆·波顿 的色彩被削弱,变成了一部鲁莽的个人英雄主义电影。
只在结尾的时候,德普才抽空在疯帽子的眼神中赋予了一点点爱情的意味。
这次他没有挽留,明明一脸开心地过来要带爱丽丝见家人的,最后却静静地凝视着,任她的手一点点抽离,不动也无声。
四
你知道为什么乌鸦会像写字台吗?
这句话如天外飞来,贯穿了整个第一部,每次问起,都伴随着疯帽子令人心疼的眼神波动,在《镜中奇遇记》却消失不见了。
真想给摇身一变成为制片人的鬼才一个哀怨的眼神,自己挖的坑自己把它填上好嘛?
关于这句台词,网上一直流传有这个对话版本:
爱丽丝上一次来到仙境的时候,还是小姑娘,有一天对疯帽子说——
— 我喜欢你。
— 为什么?
— 因为乌鸦像写字台。
— 为什么乌鸦会像写字台?
— 因为我喜欢你。
所以疯帽子听了满心欢喜,一直等待,并在爱丽丝再次归来记忆全无时多次问起:“你知道为什么乌鸦长得像写字台吗?”
大家给它的解释是:乌鸦像写字台并没什么理由,就像我喜欢你一样无须理由。
这么一来感觉还挺美的。
可惜,严谨地说,该说法找不到出处。网上有很多相关的玛丽苏文和同人文,用矫情得不堪下咽的笔调描写二人的爱情,这大概是来源吧。
而在爱丽丝系列影视作品中,这种“我喜欢你”的对话并不曾出现——
1933年爷爷还没出生版的电影中,“为什么乌鸦像写字台”只是疯帽子众多疯言疯语中的一句,在下午茶上随口提及,像一句梦呓,倒是符合他的人物形象。
剧中疯帽子也不是什么亲切可爱的大哥哥,只是一个眉毛乱糟糟的大叔,对爱丽丝来说,和其他奇奇怪怪的生物并没什么不同。
(不得不说一句:主演小萝莉一头美丽长发,乖巧美丽,简直众多爱丽丝中的颜值担当啊!那个年代找的演员每个都那么丰神俊秀啊,即便要打扮得看不出人样,也演得特别认真,一本正经的样子不要太可爱!)
1985年的电影是最忠于原著的一部,各种剧情高度还原,一言不合就唱歌,比33年版的欢脱太多了。
这部电影中的爱丽丝少了那种洋娃娃般的乖巧,多了些俏皮可爱和独立性格,就像真实生活中的邻家小姑娘,有意思。
这部全长三个多小时(卧槽好长)的电影中,爱丽丝误入仙境后一直在寻找回家的路,路上遇见好多疯疯癫癫的人。
该版本的柴郡猫是最丑的没有之一。
突如其来的歌舞之后是莫名其妙的言语,小姑娘全程云里雾里,沟通不能,对着他们经常忍不住流露出“妈的智障”的眼神(原谅我放荡不羁笑点低)。
影片中爱丽丝和疯帽子同样在下午茶时光相遇,同样有乌鸦像写字台的对话,不过同样无关爱情。
再来看原著,原著作为一部童话故事,根本未曾涉及到爱情,书中很多小谜语和文字游戏,“为什么乌鸦像写字台”只是其中一句,并且也没有给予解释,刘易斯·卡罗尔 自己在重印版的前言里表示没有标准答案。
既然没有标准答案,那么,比起网上那些晦涩考究的狡辩论、文字论、逻辑论、强行解释论和狗屁不通论,我更喜欢“没什么理由”这一种。
毕竟
美好 欢快,
又
随性 自由。
结尾小彩蛋,重温一下疯帽子之舞。
2. 疯帽子到底喜不喜欢爱丽丝
刷第二部的时候,昏暗的电影院里,爱丽丝驾着小圆球球在时间里嗖嗖地纵横,我叼着可乐吸管,看得一脸懵逼。
场面很华丽,线索有点乱,小姑娘跑得贼快,她这是又去了哪儿跟哪儿啊?
一路傻乐着看到最后,却在德普的一个小眼神下瞬间泪崩。
爱丽丝和疯帽子之间到底有没有爱情?
确切地说,鬼才 蒂姆·波顿和 德普 的这两部电影中,爱丽丝和疯帽子之间到底有没有爱情?
身边人冷酷地说:没有。
我才不信。
在爱丽丝梦游仙境1和2中,都有一个奇怪的时间点:永恒下午茶。
第二部中,时间大人驾着自动挡小机器追爱丽丝时,误落到疯帽子和三月兔的下午茶现场,没有问出爱丽丝的踪迹反而被好一顿调笑。
于是傲娇的大人生气了,将他们的时间永远地定格在了下午茶开始的前一分钟,直到他要找的爱丽丝出现。
注意,此时,不理会那些乱七八糟的时间线,单从疯帽子个人的人生轨迹来看,他已经和爱丽丝见过不止一次面了。
[ 1 ]
在时间球的作用下,正太版的疯帽子见到了穿回来的大姐版爱丽丝,以一个未来帽匠的自我修养,小正太夸她的头很好看,并带她去见爸爸;
[ 2 ]
青年版的疯帽子也见到了大姐版爱丽丝,听她说了些莫名其妙劝自己与父亲和好的话,觉得她似曾相识;
在爱丽丝还没意识到的时候,她已经在疯帽子的生命中留下重要痕迹了。
人生的几个重要时刻 —— 梦想受挫和离家出走,都有爱丽丝的身影。
不管是为了这微弱的似曾相识感还是出于性格的顽劣,茶话会小团体合伙拖住时间大人,导致自己的时间被定格。
那么第一部中,爱丽丝第一次见疯帽子的场景就很值得回味了 —— 爱丽丝自灰蒙蒙的迷雾中走出来,眼前的一切破败荒凉。
静止的下午茶上,
疯帽子如梦中惊醒。
时间的伏笔
在一开始就已埋下。
就此,在导演 蒂姆·波顿的镜头和德普的自由发挥下,从第一部的开始,一种若有似无、似是而非的情愫就已隔着屏幕扑面而来。
一
专属。
我的帽子只是你一个人的马车。
二
你不大不小,
真好。
三
无非别离,总是别离。
第一部中,疯帽子出言挽留了,用那样充满希冀的小眼神。
3. 爱丽丝疯帽子出庭作证时左手端着茶杯右手捏着面包的原因是什么
他的时间一直停在六点钟。在《爱丽丝漫游奇境》中,为了给偷窃果馅饼的杰克定罪,传唤疯隐森帽子出庭作证,他左手端着茶杯右手捏着面包的原因是他的时间一直停在六点钟,因此他不得不一直喝下午茶,就这么一直从三月喝到嫌携誉五月。《爱丽丝漫游奇境》是一部世界级经典芹段儿童文学,故事讲述了小女孩爱丽丝追赶一只揣着怀表、会说话的白兔,掉进了一个兔子洞,从而发生的冒险故事。
4. 疯帽子几点吃午餐
疯帽子下午6点吃午餐。柴郡猫在树上出现,向爱丽丝指示往三月兔家的方向。接着他就消失了,他露齿的笑容却还在那儿,在空中浮现,这令爱丽丝注意到,她见过的猫大抵没有笑脸,却从没见过只有猫的笑容而没有其身。然后,爱丽丝到三月兔的家里去那时三月兔、帽子先生(现多被称为疯帽子)和睡鼠正举行疯狂茶聚,爱丽丝因而成为茶聚的宾客。在这一章,睡鼠几乎一直处于熟睡的状态,其他人则向爱丽丝讲谜语和轶事。疯帽子向她透露,由于他受到惩罚,使时间永远停留在下午六时,也就是下午茶时间,所以他们不得不整天都吃茶点。
5. 幻想文学与童话有什么区别
1、主人公对于非现实情况的态度不同
《白雪公主》里无论是白雪公主,还是邪恶皇后,她们对于小矮人、会说话的魔镜的存在并不感到惊讶。他们对于这些“非现实事物/人物”出现在周围感到理所当然,对彼此的存在并不会感到奇怪。
而《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里,爱丽丝看到了一边胡言乱语一边奔跑的白兔先生,觉得很奇怪,于是跟着白兔先生掉进了“兔子洞”,并见识到很多“不可思议”的事件。
如果主人公和我们处于同一个次元的现实世界,对每遇到的一件事/人物,爱丽丝都是觉得很奇怪,甚至质疑他们的存在的合理性。比如她对疯帽子永不结束的下午茶会,用火烈鸟打曲棍球,残暴皇后斩人的行为都提出了异议,觉得他们所做的事情“非常荒谬”。
2、主人公进入“超现实/幻想世界”媒介不同
幻想小说的主人公进入“超现实/幻想世界”需要通过一个媒介,而童话没有。既然【童话】里的人物都已经接受了“不同寻常”的事情,自然的、超自然的都处在同一个维度中,是融为一体的,因此并没有清晰的界限。
但【幻想小说】里帮助主人公从“现实世界”进入“超现实世界”往往都需要一个媒介,这些媒介可以是精灵、女巫等引导者,可以是一扇门,一个物体,或是一个梦,或是几种的组合,都有一定的缘由让主人公可以来到幻想中的世界(并且同时还能圆满地回去,大多数情况下主人公也会选择回到现实世界)。
举个例子:《彼得·潘》里温迪从现实世界到“永无岛”是由引导者彼得·潘带领的;《哈利·波特》里哈里进入魔法世界是因为小精灵多比作为“信息媒介”和“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女巫、狮子与衣橱》,也译作《纳尼亚传奇》,是佩文西家的四个小孩进入了“衣橱”,进入了一个奇异的世界。
3、主人公进入幻想世界年龄不同
幻想小说的主人公进入幻想世界通常有年龄限制(不是绝对),而童话没有。童话里下至刚生下来就被诅咒的baby,上至皱纹大把的邪恶老巫婆,都可以在童话世界里存在着,因为他们并没有现实与非现实之分。
而幻想小说的主人公进入幻想世界,通常有年龄限制,也就是说一旦超过了一定年龄就没办法看到或进入幻想世界,幻想的能力的也慢慢消失,最终……长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