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儿童为什么要进行完善的心理保健
要想对儿童有一个完善的心理保健,就要知道人在儿童期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为什么说是转折期?因为这个时期儿童开始具备人类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为什么说人是万物之灵?因为人类有各种动物所没有的特点:直立行走,最灵巧的手,把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能进行想象和思维等高级认识活动,有自我意识。由于有了这些特点,才有了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人才具有极大的主观能动性。
儿童出生时,固然已经不同于动物,具备了人类的生理特点。但是人生第一年,还没有真正形成人的心理特点,只能说具有这些特点的准备状态或萌芽。1岁以后,特别是2~3岁,是出现人类心理和行为特点的转折期。
这一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是儿童成长的关键的奠基时期。儿童的身体、认识、情绪和意志发展的基础,在这个时期奠定;儿童的优秀或不良品质,也在这个时期形成最初的倾向。有的研究者认为“3岁太迟了”。意思就是说,不能等到3岁才开始对儿童进行教育,那时才抓教育,已经晚了。
儿童的心理保健
儿童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是人生打基础的时期。将躯体是否患疾病作为评价健康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儿童的心理健康,是一种非常片面的看法。为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儿童身心协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儿童的生理健康,更要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保证孕妇身心健康
从儿童病态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原因来看,有一部分是由于母亲妊娠期身心健康状况不良引起的。如孕妇在工作中接触污染或有毒物质,感染疾病,采用X射线照射或大量用药,吸烟喝酒,挑食偏食,营养不良,受到强烈刺激,心情抑郁,分娩时难产等因素都可能造成胎儿脑损伤或其他疾病。因此,保证孕妇身心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
社会生活环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儿童的病态心理和不良行为许多都是因为生活环境不良,或太单调贫乏所致。如儿童整天生活在一个父母经常吵架、彼此感情冷淡、家庭气氛紧张的环境时,使孩子长期处于精神紧张、感情饥饿的状态,这种儿童必然是情感冷淡、精神不振,缺乏安全感,甚至对人有敌对情绪和攻击行为。
满足儿童的情感需要,在儿童心理健康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性格不和、分居或离婚,家庭成员感情不融洽,父母工作太忙,很少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甚至将孩子寄养在外,都会使孩子得不到家庭温暖,造成孩子情感冷淡、精神紧张、性格怪异以及产生不良行为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作为父母应努力克服自己性格上的缺陷,互相谦让,建立起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尽可能让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生活,多给孩子温情,多与孩子进行肌肤接触和言语交流,让孩子在情感上得到满足,建立并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尊重儿童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指个人要求得到他人或集体尊重的情感,是个人需要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和地位的一种内心体验。自尊心人皆有之,但有许多家长和老师忽略了这个问题,在教育儿童时不注意方法,常常批评、指责和打骂,或者常在孩子的同伴或外人面前责骂惩罚孩子,使孩子在同伴中抬不起头、没有地位。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反而大大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激起孩子的憎恨、敌对和紧张情绪,促使儿童养成报复、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
因此,家长和老师不应把儿童单纯地看成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孩而任意地去批评、指责,要多用表扬、肯定、鼓励的正面教育,使其自尊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当孩子提出独立性的要求之后,家长要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实现那些合理而又可能达到的愿望。对于那些不合理的要求或一时难以实现的愿望,家长要向孩子解释清楚,使之心服口服,不要强行限制或包办代替。
我们知道花季少年正是朝气蓬勃,青春似火的锦绣年华,是人生最美好的时代,也是人生发展成功的基础时期。
在这个特别的时期,健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这个重要时期,他们随着生理发育和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就会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问题。
有个叫王健的男孩,今年13岁。是一个思维敏捷的孩子,他对图像设计特别感兴趣,还是电脑游戏高手兼填字高手。他记忆数字的能力堪比一部掌上电脑,在拆装机器方面也很有天分,在某些人还找不清头绪的时候,他就可以轻易地拆卸一个MP3或者一台DVD了。
但是,王健有过人的天赋,却从不与人交流。哪怕是爸爸妈妈多次叫他,他也是爱理不理,父母不知所措,终于带他去看心理医生。
可是,就在医生试图与他沟通时,他却坐在沙发上,翘着两脚,忙着玩游戏机,头一抬也不抬。过了一会,他又丢下游戏机,跑到屋子外边大力敲窗户,一直视医生如无物。
在心理医生耐心等待之下,他终于开口说了句:“我看你的衣服特别扭。”
其实,他只是希望医生脱下外套,因为天气实在太热了,可是他还以为自己这样表达最合适。
人的心理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如果不能健康的发展,存有某些障碍,不仅影响着青少年的正常成长,而且还会导致犯罪,甚至酿成悲剧发生,这方面的案例近年来屡见报端。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残害黑熊事件、云南的大学生马加爵杀人事件一次次地给世人敲响警钟。
虽然这些是个别现象,但它所反映出来的却是目前青少年中较为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更是不容忽视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个亟待关注的重要课题。
在当前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及社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受到的心理困扰加剧明显。心理矛盾非常突出。进一步认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现状。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困难。不仅是对青少年本身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社会都应该高度的关注与重视。
2. 心理保健员一般做什么工作
心理保健员的工作职责主要有: 1、宣传普及中学生心理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定期在班上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宣传活动,并作好相应的总结和记录,促进本班同学心理素质的提高。 2、宣传介绍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展和心理咨询的相关建设。 3、负责收集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信息,每月向心理健康中心上交班级同学的心理状况汇报表。 4、努力学习相关的心理知识,提高对心理健康方面的认识,用相关知识帮助同学,用乐观心态引导同学。 5、加强与其他班干部及宿舍长的联系,及时发现问题,善于帮助有心理困惑和烦恼的同学,当发现个别同学有严重心理问题时,要及时报告辅导员和心理健康中心老师,并劝说其到辅导员或校心理健康中心处咨询。 6、工作遵循保密原则,维护同学的权益,不得随意泄露同学的隐私。 7、在培训期间要认真学上好心理保健员培训课,做好班级心理普查及相关测试。 8、配合心理咨询室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工作,积极参加心理保健员培训、专题学习和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9、按照要求每学期写好工作总结,并上交心理发展部。 10、温馨教室建设,通过心理角、心理小游戏、心理书籍推荐与各种宣传活动等形式,侧重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促进班级软硬环境建设,为建立温馨教室服务
3. 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落实幼儿心理保健工作请谈谈你的想法!
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应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既要考虑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迅速而稳步地向新的水平和新的阶段过渡。
(一)教育要符合幼儿的接受能力,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阶段
教育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就是教育学中所谓的“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它所指的是教育的内容、方法、进度等要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幼儿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使幼儿能够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技能等。
(二)教育要依照幼儿的身心发展过程,循序渐进
幼儿身心的发展不仅是渐进的,而且是遵循一定顺序的,每个阶段之间是不可逾越、不可颠倒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发展的条件。教育工作者要遵循这一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开展不同的教育活动,同时更应该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序列来施教,做到循序渐进。
(3)妇女儿童心理保健的相关制服扩展阅读:
1、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幼儿任何心理活动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过程即表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量变到一定阶段,引起质的变化,标志着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
2、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因此,只要是幼儿期的儿童,其心理发展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都是共同的,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而且基本上是稳定的。
4. 试述学前儿童心理保健措施
尊重、爱护幼儿,多用表扬、肯定、鼓励的正面教育,使其自尊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坚持正确的教育方法,严禁虐待、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幼儿人格等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
满足儿童独立性的要求,培养孩子大胆、积极、活泼、开朗的性格。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处处严格要求,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以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
(4)妇女儿童心理保健的相关制服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对抗心理与盲目障碍:孩子上小学后逐渐开始有独立思想,如果父母还以为是小孩子,如果表现令用户不满意,父母还用压制的手段对他们进行批评,指责。会使孩子感到不公平,从而产生反抗的心理和盲目的反抗行为。
冲动性行业:有的孩子遇到事情时情绪会很激动,行为也比较冲动。如饭菜不合口味而大发脾气哭着不吃饭,甚至摔碗,扔筷子等。孩子平时被父母溺爱和无原则的迁就,因而缺乏忍耐力,一旦满足不了用户就会控制不住情绪和行为。
5. 儿童心理卫生保健技术规范是哪一年颁布的
2013年4月9日,卫计委颁布发了《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指导各级卫生医疗机构对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开展常规性筛查、评估以及干预。
儿童心理保健是指根据儿童生长发育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的心理特点,进行健康教育和训练,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灵活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提高儿童整体健康水平。儿童心理保健服务对象是0~6岁儿童,包括这个年龄阶段的健康儿童、高危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儿童。
6. 试述维护和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措施
儿童心理健康有什么标准
1、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3、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4、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5、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6、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7、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8、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产生沾沾自喜求虚荣的不良心理。
9、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10、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
三、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有哪些
1.一般性的问题。如:口吃、尿床、逃学、不吃饭、说谎、好动等;
2.特殊性的问题。如:自闭症、适应障碍、癫痫、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等。
3.儿童疾病类问题。如:自闭症典型自闭症的孩子,目光与言行都不与人接触,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而且脾气异常强烈,他们同时会固执的爱听某种旋律或某种玩具,甚至具有灵巧的动作及想法。
日常生活中,他对物的兴趣比对人来得高,有时甚至会把人的肢体当成物体来玩;玩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重覆且节奏性的动作;对於喜欢的东西相当执著且一成不变。活动量过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东跑西、爬上爬下、话多、手势多、父母或老师往往非常讨厌这种孩子,他们有时会认为这些孩子是故意捣蛋的。一般而言,这些孩子的特征有:注意力难以集中、肌肉协调不良、缺乏抑制力、挫折容忍度偏低、情绪不稳易发怒、过度敏感。儿童过度好动的可能原因有三种:一是家庭压力太大、二是轻微的脑部受损、另一种是天生就属於活动型的孩子。
4.恐惧症。儿童对鬼、神及不明物体的恐惧似乎是司空见惯,但是这种恐惧若持续不断地存在著,则将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造成恐惧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种,其一是过去可怕的经验所引起-如突来的巨响、朋友或兄弟的恫吓等;其二,恐惧可能是焦虑的代替品;其三是社会学习而来。
5.儿童抑郁症。典型的抑郁症表现为,当令人高兴的事发生时,病人仍然没有积极的反应。除了情绪反应之外,非典型的抑郁症还需包括其他表现,如增加胃口、增长体重、增加睡眠和行动迟缓。例如,典型的抑郁症有普遍失眠的表现,而非典型的抑郁症表现正好相反,这些孩子睡觉的时间比普通孩子更长。
四、家庭因素对儿童性格的影响有哪些
1、教养方式:
(1)父母教养比较民主,则孩子独立、大胆、机灵、善于与别人交往协作,有分析思考能力;
(2)父母过于严厉,经常打骂,孩子则顽固、冷酷无情、倔犟或缺乏自信心及自尊心;
(3)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就任性、缺乏独立性,情绪不稳定、骄傲;
(4)父母过于保护孩子,则孩子被动、依赖、沉默、缺乏社交能力;
(5)父母教养意见有分歧,孩子就警惕性高,两面讨好,易说谎,投机取巧;
(6)父母支配型教养孩子,孩子就顺从、依赖、缺乏独立性。
2、家庭气氛:一般和睦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事业和生活上互相支持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性格有积极的影响。相反,父母间的争吵、隔阂、
7. 儿童心理如何保健
一个健康的孩子,应该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家长应从这两个方面去努力。尤其是心理健康,切不可忽视。儿童的多种精神神经疾病如孤独症、多动症等都与心理失衡密切相关。
家长和教师应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及年龄特点,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方面的引导教育。
新生儿期是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和思想意识出现的萌芽阶段。虽然新生儿的睡眠时间可达20~22小时,但其眼睛对明亮鲜艳的东西已有一定的反应,目前认为早期教育可从新生儿期开始,给新生儿布置色彩亮丽的起居环境,听舒缓美妙的音乐,母亲可与之“谈话”,并给予轻柔的抚摸,这些措施对新生儿的身心发育都大有裨益。
婴幼儿期是孩子语言能力形成的时期,从能够听懂大人的话到自己逐渐遣词成句。这一阶段家长要多与孩子谈话,多给孩子语言方面的刺激。鼓励孩子模仿说话,在孩子1岁半以后要特别注意少说诸如“坐笛笛”,“吃果果”等“妈妈话”,从而影响孩子正确词汇的积累。家长可以采取讲故事等形式培养孩子的爱心,并形成初步的是非观念。
3岁左右的幼童独立意识比较强,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动手做,经常固执地支持“我自己”、“我自己”拒绝大人的帮助。即所谓“拒绝症”。家长应认识到,幼童要求独立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是成长中的一大进步。因此对幼童的固执不驯不要给予简单粗暴的责备,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而要顺势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大人从旁协助,耐心引导,让孩子品尝到自己劳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6~7岁的儿童从心理发展上已具备了入学学习的条件,但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大约只有20分钟左右,父母在儿童入学前应引导其进入学前的心理准备。讲明上学学习的必要性,教育其珍惜学习机会,要“坐得住”,上课不能迟到、早退,培养遵守纪律的观念,从锻炼自己穿脱衣服、上厕所、吃饭、喝水、收拾书包、独立在街巷中行走、扫地、擦桌、拖地等劳动技能人手,使孩子逐步进入学生角色,从而减少入学时的心理不适感。
儿童的好奇心强,对于新鲜事物愿意亲自尝试,越是强行禁止,越觉得神秘、有趣。因此,对儿童的好奇心要加以引导,指导他们用正确、安全的方法去尝试。
孩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产生困难退缩的消极意识,家长和教师要帮助、鼓励孩子树立自信心,切不可用“真笨”、“真傻”之类的话去讽刺打击孩子,而应采用讲述英雄人物事迹或有益的寓言、故事等方法,激励其产生“不服输”的勇气。帮助孩子消除既往的痛苦心理体验,从而敢于而对挫折,战胜困难,跨越心理障碍。
对于儿童在学习、游戏中所闪现的独特新颖的想法,要给予积极鼓励。这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良策。
11~15岁这一阶段称为儿童的“心理性断乳期”,也是儿童心理失衡的危险期,在这一阶段最容易产生“问题少年”。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儿童随着生理发育产生的巨大变化,而感到自己与成人的距离在迅速拉近,从而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渴望摆脱成人的羁绊和管束,随心所欲,任意驰骋。同学、伙伴之间的交往密切,而易与教师、家长产生矛盾。而其自身存在的依赖性、幼稚性又往往使之事与愿违,从而产生迷惑感。因此,这一阶段是儿童心理最不稳定的阶段,应须特别加以关注。首先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与之和睦相处,做知心朋友。以平等的态度同孩子做推心置腹的交谈,既重言教,又重身教,给孩子树立好楷模。可以推荐优秀读物,建议参加有意义的文体活动等方式丰富孩子的生活,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孩子的性情,扩充孩子的知识面,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
8. 请教,妇幼儿童心理保健科是如何测评的,效果如何 ...
我儿子三个月的时候在妇幼体检时被要求做的,那时医生说看上去孩子胆小,见到陌生人紧张,怀疑神经发育问题,要我们一个月后去复查,结果因为我儿子到湖南老家去了就没去复查.一周时回福州到妇幼做体检各方面都健康.事后,我想孩子还小做心理保健是不是还太早了或是妇幼这项目根本就是在忽悠现在年轻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