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图片:民国时期老照片(上)
给你要什么网络搜
『贰』 民国老照片价值
建议好好保存,有很好的史料价值,收藏这东西不好说,如果你能够碰到一个好的买家你看能卖一个好价钱,但是本人觉得你如果捐给相关的博物馆,肯定会十分欢迎。
『叁』 民国时期高清老照片,难忘的时代记忆
成都抗日空军基地。一架美军飞机正停在跑道上,周围的民众们正在搬运各种物资。
『肆』 清朝末年,民国时期的老照片能否拿出来晒晒
相机记录生活,记录历史。所以,想给题主分享几个我自认为颇有有趣的清末和民国的老照片。
为了和刚才的纸人相互呼应,最后给题主看看这张来自天津的贫民窟吧。就这么一群人的命,是比不过上面没有生命的纸人的。虽然这些人看上去衣着还算是整洁。但是有多难受,有多煎熬,也只有他们自己才懂得。
其实民国时期也有很多好的照片,但是我不是很想要放上来。我只是觉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好与坏。有人锦衣玉食,就有人饥不择食。清末民国过去许久。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但是这些照片却可以给我们启发,让我们懂得和平的珍贵,以及为了更好的明天去努力奋斗。
『伍』 看民国哪些老照片,可以明白民国为什么会亡呢
1、不知道有没有读者看过姜文饰演的那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的,这就是民国时期的交际花。
这些女人不但有着天仙般的容貌和气质,很多还是高校毕业的学子。
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我不能让我的孩子像这些街头流浪的乞丐一样,我要给他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这些女人不甘贫穷,将自己卖一个好价钱,她们错在了什么地方?
18、当底层人没有活路,而上层却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上层垄断了所有资源时,民国还能存在吗?
而再看看这张照片,这些民国的官僚还在拼命制造各种假象,来告诉世界,他们是如何如何关心百姓。
看着这张照片里的官和民,再问问自己,民国为什么亡?
『陆』 这是一张民国的老照片,此照片最早见于2002年的国家地理杂志,当时照片的提供者说这是山西大户王家的
1、此照片最早见于2002年的国家地理杂志,当时照片的提供者说的这时山西大户王家的一张老的普通结婚照,提供者和杂志上都没有说是冥婚,而不是网上所盛传的照片出自浙江。这应该是最有力的证据了
2、根据中国的民俗,其实冥婚是封建时间对于男尊女卑的一个表现,就是当男孩子死了,那么家里到了一定的年龄会找一个死去的女子与其成婚,或者直接找个活的女子抱着死者的照片或者灵位成婚,不可能会出现为死去的女的找或者的新郎的事情,因为当时女子的地位很低下,不会为死去的女子找活着的人举行冥婚的。而且即使是冥婚也不会和尸体举行婚礼,而是和死者的画像或者灵位拜堂,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死者为大,和尸体举行婚礼这一点完全不符合常理
3、关于照片中女子脸色苍白,眼角有血迹的问题,当时中国农村照相时非常大的事情,往往只有在婚礼上才会照上一次,一般照相的时候大家都要化很浓的妆,所以照片中女子脸色苍白并没有什么奇怪的,而所谓眼角的血痕,其实很多地方结婚的女子都回在脸上的某些地方化上红的妆,这更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4、关于女子脚悬空问题,确实怎么看女子都是脚部悬空不着地的,但是这和新娘是裹脚的小脚有关,大家可以到网上找一些裹脚女子照得老照片看看,那些女子裹脚站立的照片看起来都和这张照片一样,看起来都是悬空的。
5、没有右手的其实这完全是恶搞得人的疏忽,如果把照片下载下来放大之后仔细看女子的右手部位,你就会发现其实她的右手是在的,不过是放得比较靠后,由于光线暗,所以看不清楚,放大之后可以看到她的右手攥起来拇指朝前,很清楚。
『柒』 为何很多民国老照片里街上还有很多人留辫子
清朝之前,汉族男子是不留辫子的。剃发留辫原本是满族人的风俗。1621年,努尔哈赤攻下辽沈后,即大规模的强迫汉人剃发留辫。1644年,清兵入关,在攻占北京,尤其是在攻占南京之后,厉行剃发令,“叫官民尽皆剃头”,违令者“杀无赦”。当时不仅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之令,而且还有“一个不剃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之令。[1]因为中国古代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祖训,所以,剃法留辫实质违背了汉族的历史传统和思想感情,于是,在清朝初期有许多人宁愿掉了脑袋也不愿理发,比如历史上有名的“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等民族悲剧。清朝统一中国之后,剃发留辫凭借政权的力量由满族的风俗变成了满汉民族共同的风气。从此,中国男人在脑后就多了一条长长的发辫。
随着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化的不断发展,有许多的中国人开始走出国门,学习西方的文化和先进的技术。他们同时也耳濡目染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当时,由于中国的落后,中国人脑后的辫子被西方人蔑称为“pigtail”(猪尾巴)。为了改变这种受歧视的状况,有些留学生把辫子盘起来;胆大的比如陈独秀、邹容和张继,把辫子剪掉了。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进呈《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以辫子不利于打仗、不便用于机器、不利于卫生,且为外人耻笑,主张剪辫断发。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民主思想的勃兴,留辫成了效忠清朝的标志之一,剪辫子就成了革命党人的标志,表示要与清政府彻底决裂。辛亥革命胜利之后,剪去辫子成为一种时尚,它象征着人们告别旧时代,迎接新社会的到来。但是,当时敢于剪除辫子的是一些年轻人,许多人特别是老人害怕清朝会卷土重来,于是就把辫子盘起来,戴上帽子。辫子在中国社会不仅是一束头发,“它维系着家家户户同王朝和传统之间的一种历史联系,因此,剪辫断发不啻是一种严肃的政治选择了”。[2]但是,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大总统令中规定中华国民的公民必须剪除辫子。在此之后,剪辫不再是一种新风尚,而是一种正当的必须执行的命令。在这些被剪除中,最值钱的是两江总督瑞方的儿子的辫子花去了8000元。可笑的是,不是说剪去辫子用了这笔钱,而是他和在英国读书的儿子为剪鞭子与否的争论花去了8000元的电报费。后来,儿子仍然剪去了辫子。1919年,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在他的外国老师的劝说下,也剪除了象征大清国的辫子。虽然剪辫与否本身并不能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但是,在中国近代历史特定的环境下,它反映了人们观念的变革。
又有歌谣云:
宣统回了朝,秃头要开瓢。
宣统跑了,秃头好了。
关于辫子的历史,中国人被折腾了近三百余年,至此终于划上了一个句号。
当然一些旧式的官僚,贵族都是有所抵制的。
『捌』 图片中的小姐姐是谁穿着民国校服好漂亮。是演员还是哪个大学的校花呀
是演员的诞生中的蓝盈莹
『玖』 林徽因学生时期的校服是什么样
当大清早,一群花季少年裹在这样的中国式校服中,赶在早自习的上课铃之前狂奔在街头的时候,站在街口遥望的你,有没有感到一阵心惊胆战?
近几十年,日本电影电视剧的流行,让年轻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感叹日式校服的简约秀美,但是大家似乎都忘记了还有一个据说是陈丹青老师自创的词,叫做“民国范儿”。没错,上图就是民国时期拍摄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是四个穿着当时校服的花季少女,最右边眉清目秀的女子,就是已经被人们作为民国才女范本来祭奠的林徽因。
照片拍摄于1916年的北京培华女子中学,当时的林徽因只有十二三岁的年纪。北京培华女中是当时教会的贵族学校,能与之齐名的只有另一所贝满女子中学。培华女中的校服款式是这样的:中式上衣配西式百褶裙,既有东方的简约之美,又和西方时尚相得益彰,摩登时髦中亦有娟秀清丽。当时的中国正是风雨如晦的时代,不太平的年月也只有如林徽因般家境显赫的少数少女才有机会穿着这样的校服,许多的贫困百姓还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
1929年,民国政府公布了《服制条例》,对男女礼服、制服作出规定。按照规定,女性校服分为两种,一是蓝色长袍,齐领,前襟右掩,长至膝与踝的中点;二是袄与裙,袄为蓝色,长仅过腰,袖长刚过肘,裙为黑色,长及足踝。前一种多见于老照片中,而后一种则是时下以民国时期为时代背景的电视剧中最为多见。
资料来源于:《林徽因:见证民国女校服之美》
http://news.163.com/11/0918/01/7E6S3U2D00014A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