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蠡墅小学是公立的吗
属于民办学校。
护区、姑苏区有2所公办学校 将正式投入使用 0 1 劳动路实验小学校 学校坐落于胥江河畔,隶属于苏州市至德教育集团,
我们对这个公司不太了解这个还是你自己亲自去了解一下,我感觉在网上问的话,问不出什么的。
⑶ 天河区省一级小学有哪些
天河区省一级小学有:
1、天河区先烈东路小学
先烈东小学为1964年9月创办,直至2014年已是有五十年历史的传统名校,1994年成为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1995年,时任广东省省长的叶选平同志特题词“整体优化,全面发展,力创一流”,学校其 “校风好、质量高、特色强”而驰名南粤。
2、天河区体育东路小学
体育东路小学创办于1990年9月,目前一校三区,占地面积共计25171平方米。学校基于传统,面向未来,秉承“自主发展,自我超越”的学校精神,以让每个人做最好的自己为办学愿景,形成了名师与教育信息化品牌,是全国千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戴尔“互联创未来”项目创新应用实验学校。
3、天河区棠下小学
广州市天河区棠下小学创建于1929年,是一所具有光荣历史传统的省一级学校。创建于1929年。占地面积21032平方米,设备设施齐全。全校共有教学班26个,学生千余人。
棠下小学是一所具有光荣历史传统的学校,50年代末,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毛主席、周总理以及贺龙元帅曾先后视察过棠下。国外金日成首相也到过棠下访问。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办学宗旨,构建了“以德育人”的素质教育新模式。参与了三个国家级的德育课题的实验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德育办学特色。
4、华美英语实验学校
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成立于1993年6月,是全国唯一一所由归国留学生群体创办,集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国际中学、留学生部于一体的全日制中英文寄宿学校,建校24年来,学校以“兼容东西方教育文明 培育中华现代精英”为办学宗旨。
以“适应变化的未来 创造美好的世界”为核心价值观,培养出大批优秀学子。学校现有在读学生3300多人(其中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学生近400人),教职员工650人,其中专任教师320人,外籍教师50人。
5、天河区长湴小学
长湴小学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城乡结合部——长湴村内, 占地32亩,绿化面积达到70%。校园内种植的500多种常见 植物及90多种珍稀植物郁郁葱葱,十几种小动物活泼可 爱,是一所绿树成荫。
四季花开不绝,环境优美,物种丰 富,环境教育资源随处可见,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 处,充满了绿色文化氛围的全国绿色学校。该校自1990年起已着力抓校园环境的建设。
6、天河区华阳小学
广州天河区华阳小学创办于1992年9月,位于广州市天河北路商务中心区,2000年增设新校区。两校区总占地面积16379.65平方米。
学校教学区、运动场布局合理,到处绿草如茵,花团锦簇。学校现有43个教学班,教师105名(其中有2名省特级教师,15名市级以上骨干教师),近2000名学生。
7、天河区员村小学
员村小学创办于1965年,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广东省一级小学,在“快乐学习、快乐童年、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下,校园成为学生的学园、乐园和家园。培养目标:“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8、天河区华景小学
广州市天河区华景小学,创建于1996年, 2002年被评为广州市一级学校,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学校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秉承“教学相长,止于至善”的校训,弘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科学人文和谐共存”的校风、“爱生如子,敬业如山”的教风、“勤奋扎实,灵动创新”的学风,以“依法治校,以德治校,科研兴教,特色强校”为办学思路,以“人本化管理、专业化教师、创新型学生、学习型校园”为立校方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了学校跨越式的发展。
9、天河区龙洞小学
广州市天河区龙洞小学位于天河区的北部,毗邻华南植物园、广东省工业大学龙洞校区、广东省司法警官学校、广东省人民武装学校、广东金融学院等近十所高校。
学校创办于1919年,前身为“至德学校”,是当时番禺县最早兴办的四间国民小学之一,因该校舍由本村一洞樊公祠出资兴建的,所以该祠堂名“至德”作为校名。
⑷ 梁平有一个至德小学吗
是叫知德小学 是以前的侨心小学整体搬迁后 在工业园区新建的占地31.84亩的新校区,搬迁后改名为知德小学
⑸ 从昭潭小学转学到东至至德小学需要哪些条件
申请转学应具备的条件:学生有下列原因之一,可准予在公办学校之间转学:全家户口及家庭住址跨省、市、区县迁移;在本县(市)区内户口及家庭住址迁移且路途较远不能在原校学习。 6、申请转学应准备的材料: 小学、初中县(市)区内部转学:监护人持户籍迁移证明(和监护人调动工作证明)向转出学校提出书面转学申请,由转出学校开出转学联系单,转学联系单一式二份,监护人凭转学联系单及相关证明到转入学校联系,转入学校同意后,交县(市)教育主管部门审核、盖章、备案。转出学校凭转学联系单开具正式转学证明。 市区小学五、六年级小学生转学,其转学联系单需经我局学校教育处审核,同意后,转出学校方可开出转学证明。 市区初中转学学区仍按我局划定的初中转学包干区。 小学、初中跨县(市)区转学:监护人持户籍迁移证明(和监护人调动工作证明)向转出学校提出书面转学申请,由转出学校开出转学联系单,监护人凭转学联系单及相关证明到转入学校联系,转入学校同意后,开出同意接收证明;转出学校凭转入地同意接收证明开具转学证明,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审核、盖章、备案。 转学申请和附件与转学证明存根一并存档;学生持转学证明到转入学校办理转入手续。办理转出转入手续均需出示户籍迁移证明(和监护人调动工作证明)原件或复印件,并将转学情况记入学生转学情况登记表。 因户口及家庭住址迁移,但学生或其监护人未提出转学要求,学校不得强制学生办理转学手续。学校不得拒收本施教区内手续完备的正常转学生,也不得接收没有正常转学手续的学生。转学一律不得进行入学考试,不得变更就读年级。 转学时,学生登记表由转出学校密封后由学生或监护人带走,学校留存复印件。转入学校办理转入手续须接收转学证明和学生登记表。休学、处分等证明存根的复印件作为学生登记表的附件一并密封。休学期间转学的学生,休学期满转入学校方可准予复学。 学生中途从公办学校转入民办学校就读,需在寒、暑假办理转学手续。原就读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予支持。 民办学校的学生,不得转学至非户籍所在地公办学校。中途转入户籍所在地公办学校的由监护人提出书面申请,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后统筹安排。 民办学校之间的学生相互转学须上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由教育行政部门重新编制学籍号。
⑹ 东至县至德小学第七届足球联赛什么时候开始
2022年3月23日开始。东至县至德小学第七届足球联赛于2022年3月23日开始,历时16天,于2022年4月8日收官,这场比赛中小队员们处变不惊,表现出足够的自信,很好地贯彻执行了教练员的战术思想和平时训练的战术细节。是我国未来足球的希望。
⑺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历史沿革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石埭知县陈采兰,于致材学堂(前身为广阳书院),首创师范传习所,共培养小学教习30多人。师范传习所,主要招收以教授蒙馆为业,而品行端谨、文理平通,年龄在30—50岁的人,传习期3个月至1年不等,开设修身、教育、中国文学、历史、地理、算学、格致、图画、体操等课程。民国6年(1917年)春,青阳县创办2种师范讲习所,招收高小毕业生及年满14岁、具有同等学力者,学制一年,开设修身、教育、国文、算术、理科、图画、手工、音乐、体操等课程。首期毕业19人,后停办。民国12年复办,附设于青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当年招新生35人,翌年招40人。民国6年,省于青阳县设青阳蚕桑学校师范科,民国8年秋改名为省立第七师范。民国10年,省立第七师范迁至贵池县西门外杏花村原贵池蚕桑讲习所旧址。学校招收高小毕业生及年满15岁,具有同等学力者,学习期限四年,开设修身、读经、教育、国文、习字、历史、地理、数学、生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等课程。首任校长柯少华。民国11年,省教育厅颁订全省义务教育初步实施计划。是年,省立第七师范并入省立第七中学,名为省立七中分校。民国15年,奉命改为省立一师(校址在安庆)分校,时有3个班,学生128人,教职员20余人。民国17年春,依照全省中等学校改造方案,省立一师分校并入省立七中改为省立第五职业中学,原师范、中学及附属小学各年级仍办至学生毕业为止。民国18年,于贵池前省立七师校址设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及与初中毕业程度相当曾经服务小学二年以上之教员,学制三年。课程设置遵循以乡村生活为中心,适合社会需要,注重实际运用原则,基础课占33%,专业课占22%,农业和社会课占17%,艺术和手工课占14%,军体和卫生课占14%。学生入学仅交纳学杂费6元,学校供给膳食、书稿、簿本、校服等。学生毕业后去农村小学任教,首任校长王仁峰,民国23年,易名为省立池州师范学校。民国25年,有高级师范科2班,初级简师科5个班,共有学生234人,教职员24人,全年省拨经费52090元(银元)。民国27年,日军飞机连续轰炸贵池,池州师范学校被迫停办。不久,于青阳县陵阳镇复设省立陵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初师),校长林启骥。民国30年,扩充班次,恢复省立池州师范学校校名。民国37年,经校长陈秀伦敦请省教育厅同意,改名为省立青阳师范学校,时有中师3班、简师3班、蚕桑科1班,共有学生226人,教职员34人。
民国19年,于石埭县崇实初级中学附设蚁务教育师资养成所,招收高小毕业生,培养义务教育师资,学制一年,当年招新生30余人。民国23年,改为简易师范学校,由县设立。民国28年,安徽奉义实施政教合一,实施国民教育五年计划。为培养新师资,以应急需,曾于贵池县立初级中学、至德县立初级中学附设简师班。据《安徽教育要览》记载,民国36年,贵池县立初级中学有简师班2个,学生92人,至德县立初级中学有简师班2个,学生75人,省立贵池中学始招新生1个班。 解放后,各中学附设的简师班停办,石埭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并入省立青阳师范学校。省立青阳师范学校由人民政府接办,易名为皖南区青阳师范学校,由军转干部霍子余任校长。1950年,学校迁至贵池城内原池州府儒学旧址,校名改为皖南区池州师范学校,当年招新生240人,并办短期师资训练班1个。1951年,学校易名安徽省池州师范学校,嗣后,至1956年,学校规模不断扩大,除中师外,先后办过初师班、幼师班(均招收小学毕业生)和中速班(学习期限一年),并设有函授部。学生最多时达22班,798人,教职工68人。同时,为加速培养小学师资,1952年于青阳县设立初级师范1所,1958年于东流、至德创办初级师范2所。1961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青阳、东流、至德三县初级师范全部停办,池州师范学校初师班停招新生。1963年,安庆行署举行中师毕业生统考,池师学生人均成绩名列前茅,池师被列为重点师范学校。1965年,各地大办耕读小学,池师附设耕读小学师资速成班6个班,招收16—22周岁的初中毕业生及同等学力的在乡知识青年,学制一年。学生保送入学,社来社去,不包分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池师大部分教师离校回家;学校连续4年没有招生。1970年9月,池师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员由大队、公社和县推荐入学,不经考试;设中教班和小教班,学制均为一年。1973年始,学制改为二年,分文科和理科,培养初中教师。1972年至1975年,区内各县先后创办“五七”大学(石埭县于丁香中学附设“五七”大学师范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小学教师,学制2—3年,使用省编中师教材,学生毕业后由县统一分配工作。1976年,石埭县“五七”大学师范班停办。1980年,贵池、青阳县“五七”大学停招新生,先后改为教师进修学校。1982年,东至县“五七”大学停办,从东流镇移至县城,改建教师进修学校。
1977年招生考试恢复后,池师改招高中毕业生,培养小学教师,学制二年。1984年恢复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改为四年,同时扩大定向招生、定向分配。1985年,中师实行提前单独招生,鼓励初中优秀毕业生报考中师。是年,池师增设幼师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1988年秋,中师改为三年制。1989年至1990年,年招生数在160—180人左右。1991年至1993年,年招生数均为250人。
池州师范学校位于池州市池阳路191号(原贵池市九华路2号)池州府儒学故址,占地118亩,校舍建筑面积12350平方米。校内树木森森,绿草如茵,环境幽静,学习、工作十分宜人。池州师范建于民国6年。民国时期,曾几度搬迁,几易校名,但始终坚持乡村教育,富有严谨、求实和革命的校风。民国17年,学校建有中共支部;民国21年,老同盟会员沈子修汪校长,民主办学,新思想活跃;民国23年,操震球任教导主任,程今吾讲授专业课,奉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重视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民国27年,校长陈季伦作《赠另毕业同学序》,勉励诸同学“志在教育”,“纯洁自持”,“享其所学施惠于人有教无类”,以转移社会风气,挽救教育危机、献身建国大业。英贤执鞭,才俊辈出。建国以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学校有了很大发展。学校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党的教育方针的同时,坚持发扬学校光荣的办学传统,围绕培养目标,严谨治校,勤俭办学,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抓好课堂突出基本训练析同时,开展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造就出一批批专业思想巩固、基础知识轧实、业务能力较强、思想活跃、努力奋进的毕业生。培养出大批中、小学教学骨干,不少成了地方各级党政的领导;不少成了学界名流,如现安徽大学副校长、教授张良震,原安师大副校长,现安徽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严云绶教授,现安徽省科技出版社总编、副编审孙述庆等。从60年代初起,池州师范学校一直是省、地重点师范学校。
⑻ 星期五至德小学穿不穿校服
需要穿
东至县至德小学是一所坐落于县城新区的县直完全小学,是县委县政府对城区学校布局调整和解决城区小学大班额问题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学校于2007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占地面积26840平方米,建筑面积11400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先进的体育设施、优美的教育环境和便捷的交通优势。
⑼ 武安至德教育和司南哪个好
致德教育好。
致德教育,是一家致力于中小学课外培训的教育机构,通过整合国内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搭建中国优质的教育资源输出平台,为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提供贴切、高效的学习培训方案。
优质的教学体系,良好的服务理念曾在小升初、中考上帮众多孩子圆了梦,因此赢得了家长的广泛赞誉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⑽ 深圳百年小学
从史料来看 早在1600年前,深圳地区就曾有过移民浪潮,内地人曾为开发新安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东官郡所辖六县中,第一个就是宝安县,县治与郡治同在一处,系江海交通要冲,海防军事重镇。新安故城开创了深圳城市发展的源头,成为深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历史的变迁经常表现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安故城的发展变化也是如此。梁天监六年(507年),东官郡改为东莞郡,陈将郡治移至增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将宝安县名改为东莞,县治从南头移到今天的东莞市。到了五代,宋、元以后,深圳在行政方面的隶属关系都发生过一些变化。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南头城,即明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广州左卫千户崔皓在原旧城址上修建的“东莞守御千户所城”。明万历元年(1573年)从东莞县又分设新安县,以该所城为县城。/据近几年的考古发现,深圳迄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据有关地下考古挖掘和地面古代遗址的资料表明,深圳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大黄沙、大梅沙沙丘遗址发现的陶器、石器显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创造了深圳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目前已查明,深圳有文化遗址103处,古墓葬234处,古建筑和历史纪念建筑68处,近现代史迹和革命纪念建筑97处,旧海关税 站和界碑等有12处。经过筛选,市政府已分3批公布了36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大鹏城和“中英街”界碑于1989年被省政府确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深圳地处南中国海之滨,椰风海韵,细浪白沙,景色怡人,历来被视为“华夏南大门、连陲风景线”。自东晋以来,深圳在政治、文化、经济、交通及海防军事等方面就有重要的地位。考古材料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劳动、生息、繁衍在深圳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
自秦之后,深圳百越族居民已统属封建中央集权统制,汉在深圳已有盐官之设,在南头、西乡、沙井、大鹏以及香港李郑屋村等地,均发现汉代墓葬。从葬礼及出土文物看,当时已融合了先进的中原文化。
东晋南朝250多年间,是深圳鼎盛时期,置东官郡,领宝安、兴宁等六县,管辖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阳一带,当时的宝安县辖地大概为今天的东莞市、深圳市和香港地区。
唐代深圳水域成了海路交通要冲。在南头设屯镇,驻有岭南节度兵;宋代设“巡海水师营”,宋代以来,深圳成了中国南方海路交通贸易的枢纽,经济上有着重大的发展。
明代是深圳历史上的中兴时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筑南头东莞守御千户所城和大鹏守御千户所城。稍后立南头寨,形成宠大的军事机构,为“虎门之外卫,、省会之屏藩”,抵御倭冠、海盗以及其他外来侵略者。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南头军民在巡海道汪宏的率领下,在南头海域歼灭了葡萄牙舰队。
到了清朝嘉庆年间,新安县居民已达到225979人。人口大增,农业生产和渔、盐业得到很大的发展。
民国二年(1913年),新安县复名宝安县,治所仍设在南头城。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才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深圳人民为民族解放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特别是抗日东江游击纵队,活跃在惠东,宝一带,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并将困于香港的文化人士护送到解放区,为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深圳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因此文物古迹丰富,风景名胜屯为数不少,如晋、隋时期的“晋绩隋园”庙,唐代的海光寺,灵渡寺南唐的怀度寺,宋代的赤湾天后庙,明清两面代的“新安八景”,以及伶仃山、龙岐澳、七娘山等。
到20世纪80年代,深圳被辟为中国第一经济特区后,旅游业发展异常迅猛,新建的旅游景点及设施独具魅力,并以其新奇、特、异的风格蜚声海内外。
深圳金融业的优点和不足
深圳金融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和基础,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潜力很大。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深圳金融业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制约因素。
优点:经过20年高速发展,深圳已经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经济规模和整体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深圳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将对金融业发展提出新的更大的需求,同时也将有力地促进和支持金融业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另外,我国的入世使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地位更加突出,也给金融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入世后,我国金融市场在渐进的全面开放过程中,仍需要一个实验场进行探索与创新,从而率先实现与国际惯例全面接轨。因为深圳金融业具有市场化、网路化、电子化水准较高,在运作机制、观念上接近国际通行规则等有利条件,因而具备先行先试的优势。 更令人振奋的是,未来创业板市场在深圳的设立,必将给深圳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创业板的设立势必进一步强化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地位,在深圳及全国掀起创业投资的热潮,这也是深圳金融创新、金融现代化的巨大推动力。相信随著创业板市场的成功创立和规模扩大,深圳金融业的吸引力、辐射力将日益增强。
不足:应该说是深圳金融业原有政策优势的减弱相对弱化了深圳金融业的优势。但这毕竟不是允许缺点存在的理由,重要的是要如何将这种不再有的优势变为动力。另外,深圳金融制度经营环境也有待改善。现行金融执行机制与国际通行规则还有一定差距,比照国际先进的金融制度与法律体系,健全完善深圳金融制度和法律框架将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其它的不足还包括金融中介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对金融人才的吸引力有待提高等方面。随著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这些不足都将会逐渐得到改善。
......
目录
一 回首 只有总结过去,才会更有效的创造未来
二 展望 只有展望未来,才会可持续发展
简单介绍
今天的深圳,拥有430多万人口,综合经济实力进入中国大陆城市的前4名,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居首位,已初步成为一个经济繁荣、法制健全、环境优美、生态优良、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城市。深圳的崛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实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精彩缩影与生动反映,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在新时期紧跟世界文明进步潮流、大步发展的进程。其中深圳金融仍将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新时期“带头”作用,在金融体制、机制、组织结构、技术和产品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保持在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方面的全国领先地位,使深圳金融成为全国最有创新能力、市场化水准最高、开放度最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