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真正能把中国女人的玲珑线条衬托的淋漓精致是旗袍吗还是什么
真正能把中国女人的玲珑线条衬托的淋漓尽致的还是旗袍,旗袍也是我国人的骄傲。
B. 初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1.按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仍分)
(1)(cheng2)__清(2)(jiao1)__洁 (3)(fei1)__红(4)苍(qiong2)__ (5)(kui1)__见(6)面面相(qu4)__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4分)
(1)黄晕()(2)确凿() (3)酝酿()(4)脑髓()
3.文学常识填空。(5分)
(1)《背影》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__,本学期我们还学了他的另一篇散文是____.
(2)鲁迅的本名是__,他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目散文集_____。
(3)《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___。
二、课内阅读(35%)
(-)
(甲段)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有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宇。[屋顶上鸽子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乙段)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作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一个描下来,像习这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
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1.以上两个语段分别选自____(2分)
A.《少年闰土》B.《从百草日到三味书屋》C.《最后一课》D.《背影》
2.给这两个语段选择一个共同性的标题,较合适的应是__(1分)
A.我的老师B.学习苦与乐C.专心与分心D.课堂趣闻
3.这两个语段都用了第__人称的写法。甲段主要写“我”在课堂上__听讲,表 达了“我”对___的热爱;乙段主要写“我”在课堂上_____画。表达了“我”时__的厌恶。甲段中的‘我’是__乙 段中的“我”是___。(3.5分)
4.两个语段都写了课堂老师和学生的活动,甲段用一个“_____”概括,乙段可用一 个____概括。甲段中师生的心是相通的;乙段中师生的心是不相通的,其原因甲段为_____,乙为__(2分)
A.教学内容、形式枯燥乏味。B.“我”和同学们都不喜欢老师。
C.“我”和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老师。D.老师和学生的爱国情感相交融。
5.这两个语段加线的句子都具有讽刺意味:甲段是通过从_____ 产生联想来表现的;乙段是通过对______的叙述来完成的。(2分)
6.从内容上看,两段都是写___的片段,但时代背景不同,国度不同:甲段是写___国___以后上“最后一课”的情景,乙段是写___国____(时期)私塾教育的。(2.5分)
(二)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__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__。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_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__着。
1.给加点字注音。(2分) 酝酿 应和
2.解释下列词语。(4分)
(1)酝酿:(2)宛转: (3)应和:(4)烘托:
3.文中“吹面不寒杨柳风”是__朝志南和尚写的__中的诗句,这句诗中引导的作用是__。(3分)
4.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3分)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2)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3)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5.第1自然段中的四句话,从人的感觉的不同角度,写出了春风送暖的景象,请将相关的项目用线连起来。(2分)
第①句 嗅觉 春风轻柔温暖
第②句 听觉 鸟鸣之宛转动听
第③句 触觉 嘹亮的短笛声
第④句 视觉、听觉 泥土清新的气息
6.第1自然段如果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划分层次,正确一组是()(1分)
A12/3/4 B.1/2/34 C.1/23/4
7.文中的“_”处应填入的词语是()(1分)
A.混脑罩静默B.夹恼盖沉默 C.混恼笼静默D.混恼飘静默
8.“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道你的眼”,这句话刻画出雨中的树叶和小草的什么特点?(3分) 答:
9.作者描写春雨时,既正面描写了雨的形态,又通过雨中景物进行侧面描写,请举出五种雨中的景物,并结合词句说说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答:
三、课外阅读(20%)
天山景物记
①再往里走,天山越来越显得优美。②在那白皑皑的群峰的雪线以下,是__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无数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③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D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④在这林海深处,连鸟雀也少飞来,只偶尔能听到远处的几声鸟鸣。⑤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休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6)从偶然发现的一棵两棵烧焦的枯树看来,这里也许来过辛勤的猎人,在午夜生火宿过营,持过猎获的野味。(7)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
①如果说进到天山这里还像是秋天,那么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了。②山色逐渐变得___,山形也逐渐变得__,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③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 ,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丽.](4)这密密层层成丈高的野花,朵儿赛过八寸的玛瑙盘。⑤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6)在马上作用不着高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的你最心爱的大鲜花。
1.给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1分)
白皑皑 凝脂 荡漾 绚烂
A.ai2 3 yang4 xuan4 B ai2 1 yang4 xuan4 C.kai3 1 yang1 xun4 D ai2 3 yang4 xun2
2.给文中“_”处选择。确答案()(1分)
A.连绵不断浸流柔嫩柔和 B.连绵不绝慢流轻柔柔软 C.蜿蜒无尽没流柔嫩柔和 D.蜿蜒无尽慢流轻柔柔和
3.文中第1自然段描绘了天山的原始森林,其中第①句的作用是__;第③句写出了树林的__;第③④句写出了林中的___,运用的是以__衬__的写法;第⑤句写出了森林的__;第(6)(7)两句写出了这是一片 森林。(7分)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2分)
5.根据文中第2自然段第③-⑤句写出天山野花的特点。(4分)
(1)第③句写出了野花的__。
(2)第④句写出了野花的__。
(3)第⑤句写出了野花的___。
(4)第(6)句写出了野花的____.
6.文中第2自然段第(6)句“在马上你用不着高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的你最心爱的大鲜花”与本段的哪两句相照应?(2分) 答:
7.天山的野花和来自清笔下的野花有何区别?请仔细阅读上文和下面句子回答。(3分)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答:四、作文(30%)
题目:一位的老师
要求:
1.选择两三件事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品质或特点。
2.适当运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
3.字数在600以上。
试卷答案:
一、l.(l)澄(2)皎(3)绯(4)穹(5)窥(6)觑2(1)yun4(2)zao2(3)niang4(4)sui3.(l)朱自清《春》(2)周树人《朝花夕拾》(3)都德 二、(-)1.C B2.C3.一专心祖国及祖国语言分心封建教育小弗郎士少年鲁迅4.静闹 DA5.鸽子的咕咕低叫声书没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6.小学生课堂生活法普法战争中清末 (二) 1.niang4 ying4 he2 2.(l)原意是造酒,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中,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2)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3)(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4)原指画画的一种技法,这里是衬托。3.南宋《绝句》 引用4.(1)引用、比喻(2)拟人(3)排比、比喻 5.① 触觉春风轻柔温暖 ②嗅觉 泥土清新的气息
③视觉 听觉鸟鸣之宛转动听
④触觉 嘹亮的短笛声
6B7.C5.刻画出树叶和小草被春雨滋润后,清新碧绿的美好姿态。9.五种景物:树、草。
灯、房、人,由“安静而和平”“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静默”这样的词句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喜爱、欢悦、满足的感情。
三、1.B2.C3.承上启下绵延与高大幽静动静茂密与幽暗原始4.排比和比喻5.(1)艳丽(2)硕大(3)多(4)高大6.与第③句的“高过马头’,第④句中的“成丈高”“八寸的玛瑙盘”相照应,同写出野花的“高”与“大”。7.天山的野花具有艳丽迷人、铺天盖地、高大健硕的特点;朱自清笔下的野花具有花样繁多,在微风中时隐时现的特点。可以看出,碧野笔下的野花更富丽、更浓烈、更壮美;朱自清笔下江南的野花则更纤秀、更细腻、更有动感。
C. 旗袍是哪个民族的传统服装
满族。
起源于满族女性的传统服装,经民国初年的改良,逐步定型为现代旗袍的基本式样,成为中式女性礼服和常服的重要品类。
旗袍的由来
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
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D. 什么身材穿旗袍才好看呀
1,由于旗袍是紧身的,所以身材圆润但是不能太胖的身材传出来才会更有韵味,太瘦的身材穿出来会显得太骨感。
2,由于每个人身材都有自己特殊性,而旗袍又是趋于紧身、抱合性强的服装,尺寸规格则是选购旗袍的重要指标。所以,购买旗袍必须准确地测量出自己的“三围”,即胸围、腰围、臀围,并与旗袍:“三围”相适或略有余。然后,在更衣室试穿观其“三围”是否贴体舒适,其次还要观领子、衣身、袖子的长短与肥瘦等。旗袍尺寸大小的选购不同于连衣裙等服装,要求十分严格,否则将会失去其风格和独到之处。
E. 为什么一堆汉族人在华服日想要穿旗袍
你以为有个旗字,就是只有满清的旗人才能穿的吗?那就是望文生义了,旗袍原称祺袍。旗袍也不是满族所创的服饰,而是汉族所创的服饰。就像苗刀,也并不是苗族所创的刀,而是明朝名将戚继光所创的,苗即是修长的意思。很多时候,都只是个习惯称呼而已,很多缺乏文史常识的人,就习惯望文生义。
论及旗袍风尚的起始时间,通常认为在20世纪民国时期,郑逸梅先生即称 “原来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国后始御之” 。至于具体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对比较含糊。周锡保先生和张爱玲女士均以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后,周氏还以1923年的画报等资料推断,所谓旗袍在其时的上海数十人中不过一二 。事实上,以当时上海的新闻界对社会现象敏感程度,一种新式样的风行必然会引起广泛的关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报》等报纸上很难查到有关于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资料为旗袍在1925年的出现提供了佐证 。在作为旧帝都的北京,也有记载表明旗袍时尚始于1925年 。因此,将旗袍流行的起始时间视为1925年当为合理。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 ,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 。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 ,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 ,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 ,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格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起,历次大陆举行的奥运会、亚运会以及国际会议、博览会多选择旗袍作为礼仪服装。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选择旗袍作为与会各国领导人夫人的服装。
以卞向阳教授《论旗袍的流行起源》 为代表,认为旗袍是中国服装传统的西化变异。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 同时又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 构成了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于中国传统袍服,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象征的新时尚流行和服装审美的特点,可为中西服饰交融的设计典范。他同时认为“旗袍”名称的起源是一种“误称”,因为较早倡导旗袍的群体都是都市中受西学影响较深、追求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礼教的新女性、学生等社会群体,她(他)们绝大多数是汉族人,她(他)们的祖先在清初经过流血抗争才为汉族妇女取得不穿满式服装的权利,她们不可能去复辟帝制时代的、还是异族压迫者的服饰,所以旗装袍在民国复辟的条件并不具备。
而民国之时“旗袍”的称呼之所以最终会流行开,是因为整个清代,汉族女装依然保留汉族女性传统的“上衣下裳”制。除了贵族命妇礼服外,寻常女子一般并不穿袍服,而旗女不论贵族女性礼服还是寻常女子的日常服饰却都是袍服。因此在长达近300年时间的潜移默化下,普通人已经习惯了“女子穿袍=旗女之袍”的历史记忆,所以在民国旗袍开始出现的时候会给普通人一种这是“旗袍”的联想。实际上民国旗袍首倡群体并不承认“旗袍”这个称呼,而是“只叫它做长衫、长衣或长袍,与男性服装混为一词,1926年2月27日上海《民国日报》有短文《袍而不旗》,提议改称“中华袍”。又有人提议叫做祺袍的,但兜兜转转的,最后还是叫回旗袍了。
看看下面某些人,就喜欢在那歪曲事实,自我矮化。本来根本就不算什么事,就是某些人太敏感,太过于小题大作,太过耿耿于怀,把本来很多是好事,也歪曲成坏事,然后上纲上线,越歪越离谱。他们一方面内心充满愤恨,愤世嫉俗,另一方面却宁愿相信汉人很蠢,宁愿相信汉人一切都是剽窃欺诈,总喜欢看点破事就扣到所有人头上,然后喷个没完没了。这些奇葩的思维到底是怎么来的?
F. 旗袍文化是什么
旗袍文化:
旗袍是民国的国服,盛行于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中国各地。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风韵洒满人间。
民国文化女性的名字,总伴随着她们的旗袍照,例如宋氏三姐妹、吴健雄、吴贻芳、林巧稚、阮玲玉、周旋、张爱玲、林徽因、萧红和丁玲等。
珍贵文化遗产——苏州评弹的女演员的服装也依然是旗袍,其它传统说唱艺术如大鼓和评书等也多以旗袍为女演员传统服装。历史悠久的香港小姐,香港华裔小姐,亚洲小姐和广州西关小姐选举中,她们期间或最后必定会穿旗袍。
(6)旗袍绚萌b类扩展阅读
1、婉约美
作为典型展现女性婀娜身材线条的服饰,穿上旗袍的女人们浑身被紧紧包裹着,走路的时候不能大步流星,只能慢慢地扭动着纤细的腰肢,小碎步款款前行。
举手投足间,属于女性的柔软与美丽便一览无遗。在中国的历史上,古典妇女们给人的印象都是柔到了极致,婉约清丽,含蓄内敛,十足水做的美人儿。
而旗袍的出现,则是让这些弱质纤纤的美人们不露痕迹地将自己的美与气质展现出来,或清纯,或妖艳,或俏丽,或贤淑,或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总之,旗袍演绎出了各种女人的美与婉约来。
2、曲线美
穿着旗袍对于女性身材的凹凸有致,呈现出一种玲珑的曲线美。这对于娇小的东方女人来说,塞进旗袍里的自己仿佛一下子变挺了,自信十足,因为不管是身材还是气韵,都是这件或简约或华美的旗袍给彰显出来。
相较之下,外国的女人穿起旗袍来实在差得太多了,要么肩膀过宽,要么手臂太粗,要么就是屁股太大,总给人一种那里不对劲的地方,破坏了旗袍原有的美感。
旗袍在设计上遵循上紧下松的原则,既能展现出东方女人的体态美和精致的脸庞,同时又很好遮掩了窄肩膀不够圆润等身材缺陷,对于东方的女人们来说,实在是难得的美衣。
3、含蓄美
看似紧实包裹着女性身体那神秘不可侵犯的旗袍,高贵又典雅,然而那一抹高开叉的设计却泄露了人内心最隐秘的愿望,将女性修长优美的腿部悉数展露。
伴随着小碎步,那道若隐若现的美好风景也让人不由得心猿意马起来。旗袍将东方别具特色的性感与含蓄美演绎到极致,无时无刻不展现出女人们楚楚动人的身姿。
G. 杨紫穿旗袍上衣扮女学生,你有被她的穿搭惊艳到吗
旗袍装是千万美少女的梦。旗袍雅致而沉稳,委婉又展现自我,高雅又性感迷人。你所想象获得的幸福,都能够根据一袭旗袍来展现。杨紫穿旗袍上衣扮女学生。会有什么样的效果,下面就来看看杨紫穿上旗袍的样子。
精美贴合的裁剪,妙曼妖媚的体态,贵族气质而绚丽多彩的服装印花,是豪门阔太的传统造型设计。而略微放松的衣摆,清新自然的色调,再扎上2个双麻花辫,便是最唯美的学员味儿。
这儿杨紫搭配了灰白色的半身长裙,波浪纹裙的制定更为烂漫空气,总体设计风格看上去十分的简洁,有一种不张扬雅致之美。实际上旗袍上衣除开搭配女裙,还可以搭配裙装。
假如想运用旗袍上衣搭配裙装的话,大家提议休闲度假挑选稍稍比较宽松度九分阔腿裤,那样的版型更为洒脱时尚,并且针对美腿的体现实际效果也是非常好的。能够算是一种不挑腿型,每个人可以掌控的设计风格。
杨紫的这种旗袍装穿衣搭配,是十分美的,清新自然的色调,略微放松的裁剪,显现出美女学生时代的气场,真的是很有古典美的味儿,小伙伴们是否也是和小编一样被她的这种穿搭所惊艳到呢。
H. 旗袍源于我过哪个少数民族
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它以其 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 性情与气质。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 彩虹。愿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憧憬、美的风韵洒满人 间。
旗袍是中华女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装。说到传统,人们总要想到封建主义的保守 、 封闭,还有封建主义对妇女的各方面的禁锢。数千年来,中华女性的着装是严肃的。直到现在,严肃而正规的“职业女装”仍然占据着中国女性服装的主要地位。凤冠霞帔,母仪天下,如果说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把妇女的最高期望值定到这里 , 那么最能说明一切奥妙的关键字眼就是“表 现”。把美好的体貌表现出来的唯一媒介 是好的服装。“霓裳羽衣”也好,“凤冠霞帔”也罢,除了对那种繁华尊贵的追求之外,无论如何 也剪不掉那段渴望美丽、渴望风采浪漫。旗袍的出现或许就因为如此吧。人类文明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女性的服装也随着历史不断改变。比起科技带给世界 的巨大变化,人体却顽强地保持了原状,这虽然不能算是奇迹,却为服装发展史、提供了可能。服装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样。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构成众多曲线巧妙结合的完美整体。旗袍的审美,似乎可以从这里谈起 。
旗袍之源——枣(zao 三声)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与旗袍枣旗袍不是一个固定的形式,而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把旗袍 视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虽看似无大错,却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
民国之初——悄然过渡过的旗袍。
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
20年代——倒大袖与新样式。
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30年代——黄金时代(I)
本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黄金时代(II)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50年代——也有过灿烂的一瞬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如果说服装也有流行的话,那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传统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难。
80、90年代——辉煌难再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经远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来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
旗袍的审美
近十几年来,时装中重新出现的旗袍,在国际时装舞频频亮相,风姿绰约有胜当年,并被做为一种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
旗袍的京派与海派
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艺术家与旗袍
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设计师与旗袍
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总之,旗袍是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而并非已经湮灭失传的历史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现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高,因而极富有收藏价值。现代穿旗袍的女性虽然不多,但现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传统韵味,同时又能体现时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I. 旗袍是什么
旗袍(形成于民国时代的女性服装)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