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隆林各族自治县的科教文卫
县内教育事业起于清代。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西隆州始办学宫,后改办儒学、建文庙。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始设学署,到嘉庆二年(1797年)设义学。光绪十三年(1887年),西隆州府创办三台书院,招私塾员生。光绪二十七年至三十三年,西隆州先后成立师范讲习所和两等(初等、高等)小学堂,其间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书院。民国初期,西隆师范养成所成立,随后创办女子学校。民国20年(1931年)小学发展到13所。民国23年推行普及教育,乡设国民基础学校9所,村级设初等小学43所。民国24年,根据省颁布义务教育法令,推行成人教育,规定6~14岁的必须入学。民国31年,县创办西隆国民中学,后改为西隆县初级中学,民国37年,因战乱,停办。
解放后,1950年,西隆县人民政府成立,1951年秋,县人民政府实施恢复和发展民族教育计划,开办师资培训班,有德峨、隆或等31所小学恢复,入学儿童达1089人。1956年地区行署招聘200多名外地教师支援隆林办学,这一年,该县办起了194所小学,比上一年增加73.21%,教师增到435人。在校学生16144人。1958年由于浮夸风的影响,曾出现公社办大学,共挂牌10多所,因条件所限,结果一所也未办成。随后中小学师生参加大办钢铁,搞小秋收,因劳动过多,教学质量上不去。1966年开始,学校停课参加“文化大革命”。1968年“工、农、兵”进驻学校取代行政职责,搞“斗、批、改”。原有制度被废除,统编教材被取消,以学习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为主。1973年,该县14个公社125个大队,共有小学1017所,高完中14所,独立初中4所,中小学教师被破格使用,削弱了小学办学能力,教学质量下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级各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恢复中考、高考、统考,1981年把高中压缩到2所,初中调整为15所。1985年创办县职业中学、教师进修学校。1988年起,县实行基础教育分级办学,教育局把5股2室改为3室2股1组,乡成立教育委员会和农民文化技术中心校,引导农民走向致富道路,县有计划地对中小学进行视导,使教育战线出现了生机。1994年11月,经地区验收,该县“双教”(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工作达标。1995年该县有教师进修学校1所,教职工39人,在校学生373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1所,教职136人,在校学生410人;普通中学22所,专职教师689人,在校学生8179人;小学701所,教职13470人,在校学生5005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8.3%。 幼儿教育被联合国儿基会列为“早期儿童发展”(ECD)(2006—2010年)项目县。 县内各族人民在长期相处、共同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如山歌、民间故事、传说神话、谚语、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各种民族乐器等。这些民族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解放前,各族人民文化娱乐活动长期受到歧视和摧残,民族文化发展缓慢。民国8年(1919年),雷雨著的《广西西隆苗冲纪闻》中,叹息隆林民族文化生活“数千年无寸进,亦可悲矣”。解放后,5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组建群众性业余文工团队、俱乐部、壮剧、八音队,活跃各个乡村。县文艺队成立后,自编自演节目,经常下壮乡苗寨为群众演出。文化部门组织收集各族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编成“三套集成”隆林卷,得到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的重视和充分肯定。各民族文化艺术不断提高,壮族、彝族舞蹈上北京演出获得优秀节目奖。彝族诗人韦革新的诗集《缅尾集》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至1995年该县共有17幅摄影、美术作品获国际或国家级、省级奖。
已完成苗族“跳坡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撰稿并报送自治区专家审定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立足本县原生态苗族传统节庆“跳坡节”基础上创意的大型苗族原生态歌舞诗《跳坡苗山风》剧本已通过市委宣传部立项。隆林县打陀螺男女代表队在市首届民运比赛团体赛中双双夺冠,并代表百色参加了第十一届自治区民运比赛;在市首届“山基杯”跆拳道比赛中,隆林县获7金3银1铜,并获得男子团体总分第一和女子团体总分第二的佳绩。
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乡(镇)有线电视网络顺利从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站剥离,15个乡(镇)网络服务站全部挂牌并正式运作;已完成40个小区的数字化转换,平移用户5000多户。 民国时期,该县有1所卫生院。民国34年(1945)年共有5名医务人员,该县有2家私营中药店;广大乡村长期缺医少药,疟疾、霍乱、天花、麻风、伤寒、痢疾、百日咳、肺结核等病到处发生,死亡率高。《西隆概况》载,民国32年,德峨乡新基苗寨发生霍乱流行,全屯68人死去61人。36年革步乡楼房屯发生瘟疫流行,全屯147人死去137人。解放后,县人民政府于1951年8月建立县卫生院(后改为县人民医院),1952年设立各乡(镇)卫生院。1954年县人民政府建立卫生科。1956年先后建立了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皮肤病防治站等,1966年设立村级卫生室。各级医疗单位,负责医疗、预防、卫生、保健工作,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重点抓好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疟疾、霍乱、麻风、天花等病的防治工作。各种流行病和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1972年3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卫生局。1991年该县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麻风发病率控制在1.5/10万以下。1995年该县有卫生机构27个,卫生技术人员395人,是解放前的79倍,拥有病床361张。城乡防治网络基本形成,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2005年该县人口出生6345人,计划生育率70.32%。
② 隆林民族中学153班段考成绩
你好,学生成绩在这里提问可以说是不会有人知道的,建议从现实生活中多打听一下,问问所在班级的老师才是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