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锦瑟丽人注册过商标吗还有哪些分类可以注册
锦瑟丽人商标总申请量2件
其中已成功注册0件,有2件正在申请中,无效注册0件,0件在售中。
经八戒知识产权统计,锦瑟丽人还可以注册以下商标分类:
第1类(化学制剂、肥料)
第2类(颜料油漆、染料、防腐制品)
第4类(能源、燃料、油脂)
第5类(药品、卫生用品、营养品)
第6类(金属制品、金属建材、金属材料)
第7类(机械设备、马达、传动)
第8类(手动器具(小型)、餐具、冷兵器)
第9类(科学仪器、电子产品、安防设备)
第10类(医疗器械、医疗用品、成人用品)
第11类(照明洁具、冷热设备、消毒净化)
第12类(运输工具、运载工具零部件)
第13类(军火、烟火、个人防护喷雾)
第14类(珠宝、贵金属、钟表)
第15类(乐器、乐器辅助用品及配件)
第16类(纸品、办公用品、文具教具)
第17类(橡胶制品、绝缘隔热隔音材料)
第18类(箱包、皮革皮具、伞具)
第19类(非金属建筑材料)
第20类(家具、家具部件、软垫)
第21类(厨房器具、家用器皿、洗护用具)
第22类(绳缆、遮蓬、袋子)
第23类(纱、线、丝)
第24类(纺织品、床上用品、毛巾)
第25类(服装、鞋帽、袜子手套)
第26类(饰品、假发、纽扣拉链)
第27类(地毯、席垫、墙纸)
第28类(玩具、体育健身器材、钓具)
第29类(熟食、肉蛋奶、食用油)
第30类(面点、调味品、饮品)
第31类(生鲜、动植物、饲料种子)
第32类(啤酒、不含酒精的饮料)
第33类(酒、含酒精饮料)
第34类(烟草、烟具)
第35类(广告、商业管理、市场营销)
第36类(金融事务、不动产管理、典当担保)
第37类(建筑、室内装修、维修维护)
第38类(电信、通讯服务)
第39类(运输仓储、能源分配、旅行服务)
第40类(材料加工、印刷、污物处理)
第41类(教育培训、文体活动、娱乐服务)
第42类(研发质控、IT服务、建筑咨询)
第43类(餐饮住宿、养老托儿、动物食宿)
第45类(安保法律、婚礼家政、社会服务)
『贰』 李商隐的《锦瑟》,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王蒙:一篇《锦瑟》解人难
“一篇《锦瑟》解人难”,从北宋到清代至今,许许多多学人诗家讨论李商隐的《锦瑟》,深钩广索,密析畅思,互相引用,互相启发,互相驳难,虽非汗牛充栋,亦是洋洋大观。一首仅仅五十六个字的“七律”(加题目不过五十八字,但几乎所有的解人都认为此题不过取首句头二字,相当于无题,那就是56+2-2还是五十六字了)引发出这么聪明智慧学问考证来,在诗歌研究领域,确实并不多见。
“追忆”“当时”,笔者则是在没有什么学问考证的情况下读这首诗的。少年时代,初读《锦瑟》便蓦然心动,觉得诗写得那么忧伤,那么婉转,那么雅美。那时我根本不知道望帝化杜鹃的典故,根本想不到类似“锦瑟”“玉烟”“珠泪”等字面上谈不上“隐僻”(明代诗论家高对商隐诗风的概括)的字词也连接着那么多书卷掌故,虽不能解,却能欣赏,并能背诵上口。其意境、其情绪、其形象的幽美与形式的完美、其音乐性,似乎都是可以用现代人平常人平常少年的平常心感觉到的,也是完全接受得了的。
及长及今,病中凭兴趣读了些与商隐诗与《锦瑟》有关的书文,才瞠乎于解《锦瑟》之复杂深奥纷纭。宋代刘攽提到“锦瑟”是令狐楚家丫环的名字。宋黄朝英又假托苏轼名义说此诗是咏瑟声的“适、怨、清、和”。清朱鹤龄、朱彝尊、冯洗、何焯、钱良择以及今人刘开扬先生等认为是悼亡诗。何焯、汪师韩以及今人叶葱奇、吴调公、陈永正、董乃斌及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诸先生,则认为此诗是诗人回首生平遭际、有的还特别强调是政治遭际之作。吴调公先生明确此诗应属于“政治诗”,而须与多首属于爱情诗的《无题》相区分。叶葱奇先生认为此诗“分明是一篇客中思家之作”。程湘衡以为“此义山自题其诗以开集首者”,就是说以此为序,概括回顾反思自己平生诗作。周振甫、钱钟书二先生亦主此说。钱先生在《谈艺录》中更具体分析锦瑟犹“玉琴”喻诗,首两句言“景光虽逝,篇什犹留”,三四句言作诗之法,五六句言“诗成之风格或境界”,七八句言“前尘回首,怅触万端”,等等。
笔者才疏学浅,不敢炒热饭而露底虚,这里只不过是想探讨一个问题:何谓解诗,何谓诗解,何谓解人,如何区分解诗的正误,如何解释一般人时人对这一难解的诗的喜爱呢?
“诗无达诂”说明了解释的困难,但也没有说“诗也无诂”。诗仍然是需要解释可以解释的,不准解释于诗无补,也行不通。那么我们平常(即包括一般读者当代读者一首首诗所需要了解的)所说的对诗的解释,究竟包含着一些什么样的意思呢?
第一层应是诗的字面上的意思,每个字、词、语、句和上下文关联的意思,包括文字的谐音、转义、语气、典故。没有这方面的起码知识和判定,当然很难读一首诗。例如“此情可待成追忆”句,有解释“可待”为“岂待”之意,而我们的旧诗是不标问号或逗号的,这当然有点麻烦也颇有趣。“当时”亦有解作今时即现在时的,与彼时即过去时不同,而我们的动词又不分加不加ing或者ed。这样,“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锦瑟》最后两句,也就不好解释了。看来,字面解释亦殊不易。但一首诗能够长期流传广为流传,终应证明此诗整体字面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地方,只不过一些解释留有弹性、留有变通的余地罢了。
从字面上看,“锦瑟”就是“锦瑟”,何必是无题呢?援引诗中字为题即无题么?那为何不标无题呢?那时又没批过“无标题”。有题又如何?有的题力图把一切告诉读者,也有的题不过是个影壁,是个记号罢了。从锦瑟及其弦柱开始,写到华年,写到迷蝴蝶与托杜鹃故事,写到海、月、珠、泪与田、日、玉、烟之景观,归结为惘然之情,此诗是从锦瑟出发(是兴还是比还是赋就不能仅从字面上看了)写诗人的惘然之情的。这样说虽嫌浅俗乃至鄙陋,却应是探讨的出发点。对吗?
第二层是作者的背景与写作的触发与动机,就是作者因何要写此诗。这实际上是从创作论及作家论的角度来解诗,这就需要许多历史、传记、文化背景、创作情况资料方面的积累,需要许多考据查证的功夫。如果不了解牛李党争、义山与王氏的婚姻、王氏的夭亡、商隐仕途之坎坷等情况,当然也就无法做出悼亡、感遇等推测。如不知旧版《玉溪生集》《李义山集》多以此诗为开篇,也会大大影响诗序诗忆诗论说的信心。至于令狐家是否有婢名“锦瑟”王氏是否喜奏锦瑟?商隐是否精通音乐适、怨、清、和之律与偏爱锦瑟这一乐器,这就更需要过硬的材料了。所谓“聚讼纷纭”,往往偏重于这方面的歧见。
这样的对作家创作背景缘起与创作过程的研究虽然符合从孟夫子到鲁迅的“知人论世”的主张,却也有两个难处。第一,往往缺少过硬的与足够的材料,特别是古代诗人作家的情况,常常是一鳞半爪,真伪混合。因此许多见解、推测、估计,论者一厢情愿的想象的成分有可能大于科学的、合乎逻辑要求的论断的成分。如《锦瑟》乃政治诗说,根据是李商隐一生政治上坎坷失意,却并没有他写此诗抒发政治上的不平之气的任何佐证。再如令狐丫环说,究竟今天谁能论证清楚令狐家有还是无这样一个丫环呢?即使确有这样一个丫环,又怎样论证《锦瑟》一定是为她而写呢?即使令狐家绝无此婢,又怎样论证李商隐毕生不可能遇到过一个名锦瑟的女子,引起他爱情上的怅然惘然之情呢?或谓“若说是一时遇合,则起二句绝不能如此挚重”(见《李商隐诗集疏注》第2页),这话当然深有其理,但做诗不是有由此及彼的“兴”法吗?从一个无缘相爱相处而又给自己以美好印象的女子身上联想起自己的爱情生活爱情苦闷,联想起自己一生爱情上事业上政治上的不如意,这又为何不可想象呢?这里,不论是全称的肯定判断或否定判断,似乎前提都还不充分。纷纭聚讼的结果肯定是莫衷一是。
第二,即使作家死而复生,陈述讲明自己的写作缘起和过程,又如何呢?即使我们的论者掌握了可靠的“海内孤本”“独得之秘”,以至能相当详尽准确地复述作家的写作情况,这些材料与论断的传记学史学意义仍然会大于它们的文学意义。我国古典诗作中,题明写作缘起的并不少,如王勃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人熟知,除了专门家谁又在意王勃此诗具体对象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概括性强,气势也好,其文学意义社会乃至政治意义不知超过送少府外放做官多少倍!再如“访×××不遇”这一类的诗题,又怎能概括得了诗的具体意蕴?一个作家的写作缘起很具体很微小很明确,但是一篇感人的作品却往往包含着巨大深刻的内容,包含着作家本人的人格、修养、追求和毕生经验,包含着作家所处时代、国家民族地域许多特征,其内涵甚至大大超过作家自己所意识到的,这不已是很普通的常识了吗?现在回过头来说《锦瑟》,即使证明它确实是写一个女子或一张瑟或瑟乐演奏的适、怨、清、和,又能给《锦瑟》这首诗增加或贬损多少东西呢?
第三层,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诗的内涵,诗的意蕴。这既与作家创作缘起有关,又独立于作家意愿之外。拿《锦瑟》来说,则是它的意境、形象、典故和精致完美的语言与形式。一般读者喜爱这首诗、阅读吟哦背诵这首诗,应该说首先还是由于美的吸引。它的意境美、形象美、用事美、语言美、形式美是充满魅力的。其次会着迷于它的惘然之情,它的迷离之境,它的蕴藉之意。“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两句琅琅上口,文字幽雅却绝不艰深。从锦瑟、起兴回忆起过往的年华,这个基本立意实在并不费解。“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回忆之中产生了(或弥漫了、笼罩了)类似庄生化蝶不知己身何物的迷惑,回忆之中又萌发了类似化为杜鹃的望帝的春心。或解为去回忆那种类似庄生梦蝶杜宇化鹃的内心经验,也可以。就是说,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失落感与困惑感,更是一种幻化感:庄生化蝶,望帝化鸟,幻化不已。
失什么惑什么化什么?诗人没有说,一般读者亦不必强为之说。华年之思化为诗篇,生化为死,青年化为老年,胸有大志化为一事无成,爱情的追求化为失却都说得通。“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神游沧海蓝田,神交明月暖日,神感珠泪玉烟,又寥廓又寂寞,又悲哀(泪嘛)又温暖,又高贵(珠、玉、月、日)又无奈(有泪生烟,都是自在的与无为的啊),又阔大(海、蓝田)又深幽(泪也烟也转瞬逝去也终无用场也)又艳丽;又迷离又生动(孤立地解释中间四句其实是生动的),又阻隔(神秘)又亲切。这是什么呢,当然不是咏田咏海,咏珠咏玉,不是咏瑟咏物,而是吟咏自己的内心世界,自己的精神生活,自己的内心感受。内心不过方寸之地,所以此诗虽有海田日月字样并不令人觉得诗人在铺陈扩张,此诗并无宏伟气魄。内心又是包容囊括宽泛的,其中不但有庄生望帝,蝴蝶杜鹃,沧海日月珠玉,而且有爱情,有艺术有诗,有生平遭际,有智慧有痛苦有悲哀,其核心是一个情字,所以结得明明白白:“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写惘然之情。为什么惘然?因为困惑、失落和幻化的内心体验,因为仕途与爱情上的坎坷,因为漂泊,因为诗人的诗心及自己的诗的风格。更因为它把诗人的内心世界写得太幽深了。
一种浅层次的喜怒哀乐是很好回答为什么的,是“有端”可讲的:为某人某事某景某地某时某物而愉快或不愉快,这是很容易弄清的。但是经过了丧妻之痛、漂泊之苦、仕途之艰、诗家的呕心沥血与收获的喜悦及种种别人无法知晓的个人的感情经验内心经验之后的李商隐,当他深入再深入到自己内心深处再深处之后,他的感受是混沌的、一体的,概括的、莫名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而是略带神秘的;这样一种感受是惘然的与“无端”的。这种惘然之情惘然之感是多次和早就出现在他的内心生活里,如今以锦瑟之兴或因锦瑟之触动而“追忆”之抒写之么(我倾向于此说)?或是从锦瑟(不论是一件乐器,两个字,类似“玉琴”的一个借喻典故或一个女子的名字,一个女子)得到即时——“当时”的灵感冲击从而获得了幽美婉转的惘然之情?对这两种可能的解释各人又如何能是此非彼呢?
此诗首二句与尾二句其实还是相当明白的。有了“思华年”做向导,有了“情惘然”做总结,也就不至于聚讼于庄生望帝沧海蓝田之间了。思华年思出了蝴蝶杜鹃泪珠烟玉,情惘然惘成了“迷”、“托”、有珠泪之沧海与生玉烟之蓝田。鄙陋之见,能无太廉价及少学乏术之讥乎?
第四层是欣赏者个人的独特的补充与体会或者某种情况下的特殊发挥。例如我在六十年代就对引用晏殊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来讲国际政治大为叹服。情种从《锦瑟》中痛感情爱,诗家从《锦瑟》中深得诗心,不平者从《锦瑟》中共鸣牢骚,久旅不归者吟《锦瑟》而思乡垂泪;这都是赏家与作者的合作成果。我们还可以设想,知乐者认为此是义山欣赏一曲锦瑟独奏时的感受——如醉如痴,若有若无,似烟似泪,或得或失。除了音乐,哪种艺术能这样深入地却又是浑然地打动它的欣赏者呢?这恐怕可以说得通。我们还可以设想一个旅行家、一个大地与太空的漫游者在他晚年时候对他的漫游生活的回忆。再设想一个爱因斯坦式的科学家从这首诗中获得做学问的体味吧——何自然万物之无端也,以有涯逐无涯,何光阴之促迫!功成业就而两鬓已斑,未竟之志虽有春心已无青春年少矣!或功未成业未就而此身非有,鸟乎蝶乎,将有托乎?茫茫广宇,人类智慧之珠上凝结着多少泪水!还有多少科学真理如美玉而埋在蓝田之下,人们略察端倪如玉之或有之烟,何时能开掘出来呢?一切科研成果都需要时间长河的冲刷淘洗,即时即地,谁又能判断吾人之科学新说的价值故而哪个智者又能不惘然呢?
这样说下去或有似相声《歪批三国》之嫌,但笔者虽然性喜调侃意却不在调侃。我只是想肯定李商隐的《锦瑟》为读者、为古今中外的后人留下了极大极自由的艺术空间,当然大而无当亦不佳,组合这艺术空间的一句句诗其实是很巧妙很贴切很有情有象的。八句诗如八根柱子,读者完全可以在这八根柱子建造的殿堂里流连徘徊,自得其乐。
第五层则是对《锦瑟》做学问研究。因《锦瑟》而及李商隐全人全诗,因一诗而及我国的与世界的诗的宝库诗的海洋文学的海洋,因一词一典而及天文地理历史政治哲学宗教语言音韵直到自然科学,那当然是研究不完的。此是以学问而解诗乎?抑或因由一诗而弘扬学问乎?到那时《锦瑟》真是起兴了,起中外之才智而兴古今之学识,大哉学问,真无涯而壮观也!吾人自当望洋而兴赞叹!
顺便说一句,按五层之说,有许多明白如话的诗,至少前三层很容易统一。“床前明月光……”就不必解释得这么复杂,也没有这么多争论和学问,同样是好诗,而且是更普及的好诗。本文没有偏爱乃至倡导隐僻之诗的意思,也没有把“五层”割裂的意思。
一九九〇年
『叁』 李商隐的‘锦瑟’是什么意思(全诗解释)
【注释】:
古瑟有弦五十条。柱,调整弦的音调高低的支柱;思读去声,因律诗不得一连出现三个平声。蓝田:在今陕西省蓝田县东南,古代著名的美玉产地。
【简析】:
本诗属于一首晚年回忆之作,虽然有些朦胧,却历来为人传诵。
诗的首联由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点明“思华年”的主旨。无端,无缘无故,没有来由。五十弦,《 史记·封禅书 》载古瑟五十弦,后虽一般为二十五弦,但仍有其制。诗的一、二两句是说: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我也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我对逝水流年的追忆。
诗的颔联与颈联是全诗的核心。在颔联中,庄周梦蝶的故事见《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 ?”诗句中的“晓梦”,指天将亮时做的梦。“ 迷蝴蝶”,指对自己与蝴蝶之间的关系迷茫。面对群雄逐鹿,变化剧烈的战国社会,庄周产生了人生虚幻无常的思想,而李商隐则是有感于晚唐国势衰微,政局动乱,命运如浮萍而用此典故的。用此典故,还包含着他对爱情与生命消逝的伤感。他似乎已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要把深深的痛苦与怨愤倾泄出来 。望帝的传说见《 寰宇记》说 :“ 蜀王杜宇,号望帝,后因禅位,自亡去,化为子规 。”子规即杜鹃。诗人笔下美丽而凄凉的杜鹃已升华为诗人悲苦的心灵。深沉的悲伤,只能托之于暮春时节杜鹃的悲啼,这是何等的凄凉。
颈联紧接颔联,《 新唐书·狄仁杰传》载:“(狄仁杰 )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恪少有才名,孙权谓其父瑾曰:‘蓝田生玉,真不虚也。’”“珠”、“玉 ”乃诗人自喻,不仅喻才能,更喻德行和理想。诗人借这两个形象,体现自己禀具卓越的才德,却不为世用的悲哀。诗的尾联,采用反问递进句式加强语气,结束全诗。“此情 ”总揽所抒之情,“ 成追忆”则与“思华年”呼应。可待即岂待,说明这令人惆怅伤感的“此情”,早已迷惘难遣,此时当更令人难以承受。
这首诗在艺术上极富个性 ,运用了典故、比兴、象征手法,诗中蝴蝶、杜鹃是象征,珠、玉属比兴,它们创造出明朗清丽、幽婉哀怆的艺术意境。
--------------------------------------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我以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体,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
起联两句,从来的注家也多有误会,以为据此可以判明此篇作时,诗人已“行年五十”,或“年近五十”,故尔云云。其实不然。“无端”,犹言“没来由地”、“平白无故地”。此诗人之痴语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条弦?瑟,到底原有多少条弦,到李商隐时代又实有多少条弦,其实都不必“考证”,诗人不过借以遣词见意而已。据记载,古瑟五十弦,所以玉溪写瑟,常用“五十”之数,如“雨打湘灵五十弦”,“因令五十丝,中道分宫徵”,都可证明,此在诗人原无特殊用意。
“一弦一柱思华年”,关键在于“华年”二字。一弦一柱犹言一音一节。瑟具弦五十,音节最为繁富可知,其繁音促节,常令听者难以为怀。诗人绝没有让人去死抠“数字”的意思。他是说: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所设五十弦,正为“制造气氛”,以见往事之千重,情肠之九曲。要想欣赏玉溪此诗,先宜领会斯旨,正不可胶柱而鼓瑟。宋词人贺铸说:“锦瑟华年谁与度?”(《青玉案》)元诗人元好问说:“佳人锦瑟怨华年!”
(《论诗三十首》)华年,正今语所谓美丽的青春。玉溪此诗最要紧的“主眼”端在华年盛景,所以“行年五十”这才追忆“四十九年”之说,实在不过是一种迂见罢了。
起联用意既明,且看他下文如何承接。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玉溪此句是写: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试看他在《秋日晚思》中说:“枕寒庄蝶去”,去即离、逝,亦即他所谓迷者是。晓梦蝴蝶,虽出庄生,但一经玉溪运用,已经不止是一个“栩栩然”的问题了,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本联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杜宇啼春,这与锦瑟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一个“托”字,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手挥目送之间,花落水流之趣,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然达到一个高潮。
看来,玉溪的“春心托杜鹃”,以冤禽托写恨怀,而“佳人锦瑟怨华年”提出一个“怨”字,正是恰得其真实。玉溪之题咏锦瑟,非同一般闲情琐绪,其中自有一段奇情深恨在。
律诗一过颔联,“起”“承”之后,已到“转”笔之时,笔到此间,大抵前面文情已然达到小小一顿之处,似结非结,含意待申。在此下面,点笔落墨,好象重新再“起”似的。其笔势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藕断丝连,或者推笔宕开,或者明缓暗紧……手法可以不尽相同,而神理脉络,是有转折而又始终贯注的。当此之际,玉溪就写出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这一名句来。
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也,珠也,泪也,三耶一耶?一化三耶?三即一耶?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我们读唐人诗,一笔而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的,舍玉溪生实不多觏。
那么,海月、泪珠和锦瑟是否也有什么关联可以寻味呢?钱起的咏瑟名句不是早就说“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吗?所以,瑟宜月夜,清怨尤深。如此,沧海月明之境,与瑟之关联,不是可以窥探的吗?
对于诗人玉溪来说,沧海月明这个境界,尤有特殊的深厚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与河东公的“乐营置酒”之会,就写出了“只将沧海月,高压赤城霞”的句子。如此看来,他对此境,一方面于其高旷皓净十分爱赏,一方面于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伤:一种复杂的难言的怅惘之怀,溢于言表。
晚唐诗人司空图,引过比他早的戴叔伦的一段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里用来比喻的八个字,简直和此诗颈联下句的七个字一模一样,足见此一比喻,另有根源,可惜后来古籍失传,竟难重觅出处。今天解此句的,别无参考,引戴语作解说,是否贴切,亦难断言。晋代文学家陆机在他的《文赋》里有一联名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此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诸眉睫之下,—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无法亲近的。玉溪此处,正是在“韫玉山辉,怀珠川媚”的启示和联想下,用蓝田日暖给上句沧海月明作出了对仗,造成了异样鲜明强烈的对比。而就字面讲,蓝田对沧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为沧字本义是青色。玉溪在词藻上的考究,也可以看出他的才华和工力。
颈联两句所表现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殊,而怅恨则一。诗人对于这一高洁的感情,是爱慕的、执着的,然而又是不敢亵渎、哀思叹惋的。
尾联拢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笔势未尝闪遁。诗句是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惘了—话是说的“岂待回忆”,意思正在:那么今朝追忆,其为怅恨,又当如何!诗人用两句话表出了几层曲折,而几层曲折又只是为了说明那种怅惘的苦痛心情。诗之所以为诗者在于此,玉溪诗之所以为玉溪诗者,尤在于此。
玉溪一生经历,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幽伤要眇,往复低徊,感染于人者至深。他的一首送别诗中说:“瘐信生多感,杨朱死有情;弦危中妇瑟,甲冷想夫筝!……”则筝瑟为曲,常系乎生死哀怨之深情苦意,可想而知。循此以求,我觉得如谓锦瑟之诗中有生离死别之恨,恐怕也不能说是全出臆断。
(周汝昌)
参考资料:唐诗三百首,全唐诗卷539_1
『肆』 如何理解“锦瑟”这首诗
关于这首诗的解读主要分为两类:
是认为这是一首评悼妻子王氏的诗,首联为“景”,看到素女弹五十弦瑟而触景生情;颔联为比“喻”,借庄周化蝶,杜鹃啼血比喻妻子的死亡;颈联为“幻”,珍珠为之落泪,宝玉为之忧伤;尾联为“感”,情已逝,追思也是惘然!
二是认为这是诗人对逝去年华的追忆,首联为“起”,借五十弦之瑟喻人生之五十年华;颔联为比“承”,在浑然不觉间人生将走到尽头;颈联为“转”,以明珠宝玉比喻自己的才能;尾联为“合”,岁月催人老,一切都是惘然!
《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
原文: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
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
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泪化成的珍珠。只有在彼时彼地的蓝田才能生成犹如生烟似的良玉。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
此诗是李商隐最难索解的作品之一,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作者在诗中追忆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伤感自己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愤懑的心情,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等典故。
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全诗词藻华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长,感人至深。
李商隐天资聪颖,文思锐敏,二十出头考中进士,举鸿科大考遭人嫉妒未中刷下,从此怀才不遇。在“牛李党争”左右为难,两方猜疑,屡遭排斥,大志难伸。中年丧妻,又因写诗抒怀,遭人贬斥。
此诗约作于作者晚年,对《锦瑟》一诗的创作意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悼念追怀亡妻之作,或以为是自伤身世、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待儿之笔。
『伍』 锦瑟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各具有怎样的特点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锦瑟》,所呈现的是一些似有而实无,虽然实无而又分明可见的一个个意象:诸如锦瑟、庄生梦蝶、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
这些意象各具有现实、想象、联想的特点,又分为核心与衍生的不同,试论如下:
一、现实意象。
从首联来看,诗人和锦瑟都是现实意象。面对五十弦的锦瑟,诗人没有丝毫赞美,而是发出一声埋怨:锦瑟呀,你干什么无缘无故地要有那么多条弦?因为听到锦瑟的一音一节,勾起了千重之往事,九曲之情肠,使诗人回忆起以往美好的时光。
真可谓是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惆怅以难言。显然,在首联中,有两个具体事物:一个是活生生的诗人,一个是五十弦的锦瑟。二者融为一体,便构成了一个具体画面,形成了一种现实意境。
二、想象意象。
在颔联中,除了现实意象外,诗人又想象出庄生和望帝的意象。一曲锦瑟繁弦,惊醒了诗人的美好梦景,使诗人像庄生梦为栩栩而飞的蝴蝶一样,回想起以往美好的理想和情思;可如今困顿不堪,又好似庄生梦醒后不知蝴蝶所往,一切皆成虚幻的梦境。
锦瑟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悲愤,使诗人像望帝魂化成哀怨凄悲的杜鹃一样,不会让“春心”(美好的理想和情思)自生自灭;即便处境困顿,也要借着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来。
三、联想意象。就颈联而言,诗人由承到转,又联想到鲛人和美玉的意象。“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释义:从那二十五弦上弹出的音调,实在太凄清、太哀怨了!我的感情,简直承受不住,只好飞回北方)(钱起)所以,望着皎皎月光,听着声声锦瑟,诗人清怨尤深,就如同鲛人在皎月落于沧海时泣泪成珠。
虽然“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释义:石中藏着美玉,山岭就倍增光辉,水里含有珍珠,川流便更加秀媚。)(陆机),但美玉沉埋地下,即使精气升腾,也总是可悲的。诗人空怀美好理想和情思,就如同蓝田美玉在日光中生烟,远察如在,近观却无,也就是可望而又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四、核心意象。诗人和锦瑟同为现实意象,但相比较而言,诗人是核心意象。因为锦瑟是客观物体,没有任何情感。那“无端”是诗人的“无端”,那“思华年”也是诗人的“思华年”;那大胆的想象是诗人的大胆想象,那奇特的联想也是诗人的奇特联想。
而这一切,只不过是由锦瑟引起的罢了。特别是到了尾联,就更是如此,因为尾联中只有诗人自己的意象了。诗人在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就是在当时也早已令人不胜惘惘了。因为当时就有怅惘之情,如今追忆起来,当是加倍怅惘,更令人不堪回首了。
五、衍生意象。除了上述意象外,这首诗还有由此而衍生出来的意象。具体地说,既有由庄生晓梦引起的栩然而飞的蝴蝶,又有由望帝魂化引来的声声哀鸣的杜鹃,还有由鲛人泣泪引发的浴于泪波的珠光,更有由良玉生烟带来的冉冉升腾的玉气。
既有由沧海月明引起的高旷浩净、凄寒孤寂的图景,又有由蓝田日暖引来的精气升腾、为山增辉的美景,还有由“此情”引发的怅惘攻心、哀思至极的今朝诗人,更有由“当时”带来的郁结中怀、怅恨至深的当时诗人。
(5)锦瑟缘旗袍价格扩展阅读:
原诗:
《锦瑟》唐代: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释义:
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泪化成的珍珠。
只有在彼时彼地的蓝田才能生成犹如生烟似的良玉。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作者晚年,对《锦瑟》一诗的创作意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悼念追怀亡妻之作,或以为是自伤身世、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待儿之笔。
简介:
这首诗历来注释不一,莫衷一是。或以为是悼亡之作,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侍儿锦瑟。但以为是悼亡死者为最多。有人认为,开首以瑟弦五十折半为二十五,隐指亡妇华年二十五岁。
这话未免有嫌牵强。但是,首联哀悼早逝却是真实。颔联以庄子亡妻鼓盆而歌和期效望帝化成子规而啼血,间接地描写了人生的悲欢离合。颈联以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隐约地描摹了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至。最后抒写生前情爱漫不经心,死后追忆已经惘然的难以排遣的情绪。
『陆』 为什么很多中式婚礼要选择秀禾服而不是汉服
现在的娱乐圈明星大婚刮起了一股又一股的中式嫁衣风,让各种各样的中式嫁衣成为爆款,本身中式嫁衣就很美,而且很讨长辈的喜欢,因为凤冠霞帔,才是中国新娘最美的模样。
为什么明星都喜欢穿中式嫁衣呢?传统的中式嫁衣都有哪些呢?
今天,贴心的小编就给大家扒一扒中式嫁衣的那些小常识。
一般来说,传统的中式嫁衣主要有秀禾服、龙凤褂、旗袍、小凤仙以及汉服五大类。
秀禾服:一般用于新中式婚礼或中式婚礼,适用于婚礼所有环节。
龙凤褂:常用于西式婚礼、新中式婚礼的迎亲、出门、敬酒环节。仪式环节可更换为婚纱。
旗袍:适用于西式婚礼、新中式婚礼的敬酒或者晚宴。
小凤仙:不建议大家在婚礼上穿着哦。
汉服:适用于纯中式婚礼所有环节,根据婚礼风格(主题)选择相应服装。
秀禾服
秀禾服,其实就是清末民初时期女子所穿的袄裙,是中式嫁衣里很普通的嫁衣,因为2001年电视剧《橘子红了》的热播,剧中女主角秀禾(周迅饰演)穿的就是这样的嫁衣,所以被一些人称为“秀禾服”。
秀禾服的上衣为立领或圆领,或者右边衣襟覆盖左边衣襟上面的那种袄裙,上衣袖口比较宽大。而“裙”则是偏松散的裙摆,俗称马面裙。
秀禾服分为正襟和斜襟两种,按照传统,正房在正婚时一般都是穿正襟,而妾室正婚时只能穿斜襟。不过,因为斜襟比正襟好看,发展至今,好像很多新人也忽略了此点差别了。
秀禾服上的图案比较多元化,不仅能秀龙凤,任何寓意吉祥的花草、动物都可以绣。例如象征着富贵的牡丹,寓意“福到了”的蝙蝠,祝福新人和睦的百合等等,多元化的图案也是秀禾服越来越受准新娘喜爱的原因。
baby的这身秀禾服,出自郭培的高定系列,绣满凤凰牡丹,五只蝙蝠寓意五福临门,耗时7981小时
着秀禾服出嫁的张雨绮
弦子李茂大婚
如果打造秀禾服的新娘造型?
妆面主要体现江南女子的秀美、端庄的感觉,发型上多以后脑勺饱满的发髻与前额刘海的独特设计为主,饰品选择上多采用发簪、流苏、金饰、玛瑙、玉坠、香囊等中国风饰品来装扮新娘,脖子上戴的的也多以各种吉祥锁,玉坠为主。
宽大的双层袖扣是特点,穿着时候袖子不宜过长,一定要露出黄金的龙凤镯哟~
如果在婚礼上新娘穿秀禾服,新郎不能穿西装,可以穿长衫、马褂。如果觉得太夸张,也可以穿着中山装改良而成的上衣,相近的暗花和刺绣,和新娘的裙褂“天生一对”。
龙凤褂
据说,清朝宰相梁储女儿出嫁时,皇帝恩赐用丝线绣成的龙凤褂作为礼服。御赐龙凤褂代表了极大的荣耀和恩赐,此后结婚穿裙褂开始流行。
杨千嬅丁子高大婚
龙凤褂剪裁吸收了西式服装特点,刺绣色彩多以金银色为主,图案也多采用龙飞凤舞,十分的亮丽华美,每一件均是纯手工一针一针缝制的。
龙凤褂的主要分类是按刺绣的密度来分的。 在同等密度里,分为卜心和平心2种,简单说来就是立体刺绣和平绣。
胡杏儿大婚,身着褂王
褂王(100%密度刺绣)
褂王是龙凤褂中最为名贵的一种,整套裙褂已经完全发白或者发黄(银线金线全覆盖)。周期为一年以上,价格通常在3万元起。 除新娘外,奶奶及主婚人亦可穿上红色或者黑色褂王,以配合场面及身份。
另外还有大五福(70%以上)中五福(50%-70%)、小五福(30%-50%)、五福宝(30%以下)。
『柒』 我设计了一个系列的旗袍 但是实在是想不出主题的名字 有哪位好心人帮
偏古风一点的吧
南柯一梦
盛唐遗风
锦绣芙蓉
朝花拾忆
浮生琴弦
为卿倾
指尖韶华
锦瑟安年
半面泪妆
眷卿三世
望采纳!
『捌』 李商隐的锦瑟主要讲了什么
《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诗题“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实是借瑟以隐题的一首无题诗。此诗是李商隐最难索解的作品之一,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作者在诗中追忆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伤感自己不幸的遭遇,寄托了悲慨、愤懑的心情,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玉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全诗词藻华美,含蓄深沉,情真意长,感人至深。
李商隐天资聪颖,文思锐敏,二十出头考中进士,举鸿科大考遭人嫉妒未中刷下,从此怀才不遇。在“牛李党争”左右为难,两方猜疑,屡遭排斥,大志难伸。中年丧妻,又因写诗抒怀,遭人贬斥。此诗约作于作者晚年,对《锦瑟》一诗的创作意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悼念追怀亡妻之作,或以为是自伤身世、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待儿之笔。《史记·封禅书》载古瑟五十弦,后一般为二十五弦。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一说二十五弦的古瑟琴弦断成两半,即为五十弦)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精美的瑟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我追忆青春年华。
庄周翩翩起舞睡梦中化为蝴蝶,望帝把自己的幽恨托身于杜鹃。
明月沧海鲛人流下了滴滴眼泪,蓝田日暖玉石才能够化作青烟。
此时此景为什么要现在才追忆,只因为当时心中只是一片茫然。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有人说是写给令狐楚家一个叫“锦瑟”的侍女的爱情诗;有人说是睹物思人,写给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诗;也有人认为中间四句诗可与瑟的适、怨、清、和四种声情相合,从而推断为描写音乐的咏物诗;此外还有影射政治、自叙诗歌创作等许多种说法。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体而言,以“悼亡”和“自伤”说者为多。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无端,无缘无故,生来就如此。乐器,琴有三弦、五弦;筝有13弦;而“瑟”却有五十弦。用这么多弦,来抒发繁复之情感,该是多么哀伤。古有泰帝与素女之典故,已是哀伤至极了。诗人以这个典故作为喻象,暗示自喻诗人与众不同,别人只三弦、五弦,而诗人之瑟却有五十弦之多。真是得天独厚之天才。暗示他天赋极高,多愁善感,锐敏幽微。比兴用得多么高妙。下一句,一弦一柱,追忆青春恋爱的年华。首联总起,引领下文,以下都是追忆美好的青春。但又美景不长,令人失落惆怅。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还是蝴蝶之梦为庄周?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此联二句,写的是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一个“托”字,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手挥目送之间,花落水流之趣。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然达到一个高潮。
律诗一过颔联,“起”“承”之后,已到“转”笔之时,笔到此间,大抵前面文情已然达到小小一顿之处,似结非结,含意待申。在此下面,点笔落墨,好像重新再“起”似的。其笔势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藕断丝连,或者推笔宕开,或者明缓暗紧,手法可以不尽相同,而神理脉络,是有转折而又始终贯注的。当此之际,诗人就写出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这一名句来。
颈联前一句把几个典故揉合在一起,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一笔而能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的,实不多见。
后一句的蓝田沧海,也并非空穴来风。晚唐诗人司空图,引过比他早的戴叔伦的一段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里用来比喻的八个字,简直和此诗颈联下句的七个字一模一样,足见此一比喻,另有根源,可惜后来古籍失传,竟难重觅出处。引戴语作解说,是否贴切,亦难断言。晋代文学家陆机在他的《文赋》里有一联名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此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诸眉睫之下,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无法亲近的。诗中此句,正是在“韫玉山辉,怀珠川媚”的启示和联想下,用蓝田日暖给上句沧海月明作出了对仗,造成了异样鲜明强烈的对比。而就字面讲,蓝田对沧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为沧字本义是青色。诗人在词藻上的考究,也可以看出他的才华和功力。
对于诗人来说,沧海月明这个境界,尤有特殊的身后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与河东公的“乐营置酒”之会,就写出了“只将沧海月,高压赤城霞”(《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的句子。如此看来,他对此境,一方面于其高旷皓净十分爱赏,一方面于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伤:一种复杂的难言的怅惘之怀,溢于言表。
此联和上联共用了四个典故,呈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绪。庄生梦蝶,是人生的恍惚和迷惘;望帝春心,包含苦苦追寻的执著;沧海鲛泪,具有一种阔大的寂寥;蓝田日暖,传达了温暖而朦胧的欢乐。诗人从典故中提取的意象是那样的神奇、空灵,他的心灵向读者缓缓开启,华年的美好,生命的感触等皆融于其中,却只可意会不可言说。
尾联拢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笔势未尝闪遁。诗句是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惘了。对于一般普通人,往往是人到老年,追思以往:深憾青春易逝,功业无成,光阴虚度,碌碌无为而悔恨无穷。但天资聪敏的诗人,则事在当初,就早已先知先觉到了,却无可奈何,无限之惘然若失。这就是诗人李商隐,借锦瑟而自况了。
李商隐一生经历坎坷,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幽伤要眇,往复低徊,感染于人者至深。他的一首送别诗中说:“庾信生多感,杨朱死有情;弦危中妇瑟,甲冷想夫筝!”(《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则筝瑟为曲,常系乎生死哀怨之深情苦意,可想而知。如谓锦瑟之诗中有生离死别之恨,恐怕也不能说是全出臆断。
『玖』 <锦瑟>的诗词整体赏析,,
赏析要结合原诗内容进行,因此先介绍一下原诗内容: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赏析:
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无端,无缘无故,生来就如此。乐器,琴有三弦、五弦;筝有13弦;而“瑟”却有五十弦。用这么多弦,来抒发繁复之情感,该是多么哀伤。古有泰帝与素女之典故,已是哀伤至极了。诗人以这个典故作为喻象,暗示自喻诗人与众不同,别人只三弦、五弦,而诗人之瑟却有五十弦之多。真是得天独厚之天才。暗示他天赋极高,多愁善感,锐敏幽微。比兴用得多么高妙。下一句,一弦一柱,追忆青春恋爱的年华。首联总起,引领下文,以下都是追忆美好的青春。但又美景不长,令人失落惆怅。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此联二句,写的是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一个“托”字,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手挥目送之间,花落水流之趣。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然达到一个高潮。
律诗一过颔联,“起”“承”之后,已到“转”笔之时,笔到此间,大抵前面文情已然达到小小一顿之处,似结非结,含意待申。在此下面,点笔落墨,好像重新再“起”似的。其笔势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藕断丝连,或者推笔宕开,或者明缓暗紧,手法可以不尽相同,而神理脉络,是有转折而又始终贯注的。当此之际,诗人就写出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这一名句来。
颈联前一句把几个典故揉合在一起,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一笔而能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的,实不多见。
后一句的蓝田沧海,也并非空穴来风。晚唐诗人司空图,引过比他早的戴叔伦的一段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里用来比喻的八个字,简直和此诗颈联下句的七个字一模一样,足见此一比喻,另有根源,可惜后来古籍失传,竟难重觅出处。引戴语作解说,是否贴切,亦难断言。晋代文学家陆机在他的《文赋》里有一联名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此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诸眉睫之下,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无法亲近的。诗中此句,正是在“韫玉山辉,怀珠川媚”的启示和联想下,用蓝田日暖给上句沧海月明作出了对仗,造成了异样鲜明强烈的对比。而就字面讲,蓝田对沧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为沧字本义是青色。诗人在词藻上的考究,也可以看出他的才华和功力。
对于诗人 来说,沧海月明这个境界,尤有特殊的身后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未能躬与河东公的“乐营置酒”之会,就写出了“只将沧海月,高压赤城霞”(《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的句子。如此看来,他对此境,一方面于其高旷皓净十分爱赏,一方面于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伤:一种复杂的难言的怅惘之怀,溢于言表。
此联和上联共用了四个典故,呈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绪。庄生梦蝶,是人生的恍惚和迷惘;望帝春心,包含苦苦追寻的执著;沧海鲛泪,具有一种阔大的寂寥;蓝田日暖,传达了温暖而朦胧的欢乐。诗人从典故中提取的意象是那样的神奇、空灵,他的心灵向读者缓缓开启,华年的美好,生命的感触等皆融于其中,却只可意会不可言说。
尾联拢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笔势未尝闪遁。诗句是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惘了。对于一般普通人,往往是人到老年,追思以往:深憾青春易逝,功业无成,光阴虚度,碌碌无为而悔恨无穷。但天资聪敏的诗人,则事在当初,就早已先知先觉到了,却无可奈何,无限之惘然若失。这就是诗人李商隐,借锦瑟而自况了。
『拾』 《锦瑟》读后感
《锦瑟》意理所在,历来众说纷纭,是学坛上的一桩公案。其诗意旨所藏深,且用典殊密,几无可辨之处。无怪乎《昭昧詹言》中论其诗“藻饰太甚,则比兴隐而不见也。”“义山以孤儿崛起,自见于世,一时诸公,争相延揽,亦可谓奇士矣。然二十五岁始得第,二十六岁始得昏,奔走于崎岖兵乱之间,卒挤困而死,年仅中寿;迹其生平,足为流涕。然而读其诗,不能使人考其志事以兴敬而起哀,则皆其华藻掩没其性情而已。“此段评论可谓得之,历代谈诗者论义山,皆吧其用典浓艳促密,因而害义。然此手段,于诗歌本色美,亦有所补足,使诗之结构浑然天成。读诗者一旦入之,则迷茫不知归处,此乃一绝,余者不及也。《锦瑟》一诗,虽用典纤密,诗旨所藏深,然分句观之,探其典故之根本,后总而要之,必有所得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此其起首句。众多学者目此句为全诗之统领,定下全诗情感之基调,并着力于此句所用之典。然多有误。如清人朱彝尊曰:“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善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而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一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殊不知《汉书·郊祀志》中有云:“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隋志》中记载“五十弦,大瑟也”,《缃素杂记》中也有“东坡引《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朱氏妄言“断弦”之意,失考。在此句中,当取泰帝令素女鼓瑟之意,为全诗之情感基调,即一“悲”字。然非为“断弦”,直有别意耳。“一弦一柱思华年”,有感叹年华易逝之意,然殊未显,以俟颈联、颌联以观之。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此句用典二,庄生梦蝶,望帝化鹃也。庄生梦蝶之事可谓明矣,庄生梦蝶,栩栩然蝶矣,可谓物我两忘,物我一理,盖慨以天地之造化,难以捉摸。华年之易逝,亦如此,可参照“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句,有同理之妙。年华之事,殊难琢磨,直是叫人如庄生之梦蝶,不知哪里是真,哪里是假。望帝化杜鹃一事,记载颇有出入。来敏本《蜀论》云:“望帝者,杜宇也。从天下女子朱利自江源出,为宇妻,遂王于蜀,号曰望帝。”《蜀王本记》:“望帝使鳖灵治水,与其妻通,惭愧,且以德薄不及鳖灵,乃委国授之。望帝去时,子规方鸣,故蜀人悲子规鸣而思望帝。”《成都记》中则记载:“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亦曰子规。”此一句甚为难解,要领在一“托”字。义山此生,历经坎坷,身遭朋党之争,又遇兵乱之际,处窘境者多矣。或以此句明己之心,且寄意于诗中,合于上句庄生典故,谕年华虽逝却己心难彰之意,悲不自胜,故发声咏叹之。此意绝比《读书记》中谓之“取义于鼓盆也”殊为妥帖。元好问《论诗绝句》亦云“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年华。”,即是此意。“春心”者,壮心也。壮志消歇,如望帝之化杜鹃。已成隔世矣。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二句亦有出处。郭宪《别国洞冥记》记载:“味勒国在日南,其人乘象入海底取宝,宿于鲛人之宫,得泪珠,则鲛人所泣之珠也,亦曰泪珠。”《博物志》也记载:“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长安志》中则有“蓝田山在长安,在长安县东南三十里,其山产玉,亦名玉山。”而“玉生烟”则出自《吴女紫玉传》中“王梳妆,忽见玉,惊愕悲喜,问曰:‘尔缘何生?’玉跪而言曰:‘昔诸生韩重来求玉,大王不许。玉名毁义绝,自致身亡。重以远还,闻玉已死,故备牲币诣家吊唁。感其笃终,辄与相见,因以珠遗之。不为发冢,愿勿推治。’夫人闻之,出而抱之,玉如烟然。”此二句谓己身之不遇也,“珠生泪”者,按钱仲书《管锥篇》中所言,乃是“以见虽化珠圆,仍含泪热;已成珍玩,尚带辛酸,具宝质而不失人气也。”沧海遗珠,不为世所珍,乃扪泪于月明之下,实为己身悲之,憾之。而“玉生烟”,则是隐喻己于朋党之争中,于两派皆不见容。故愿如紫玉生烟,以表其心志。综上四句,苏东坡评曰:“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唐诗鼓吹评注》中也说:“此义山有所托而咏也。……乃若年华所历,适如庄生之晓梦,怨如望帝之春心,清而为沧海之珠泪,和而为蓝田之玉烟。不物锦瑟之音有有此四者之情已,夫以如此情绪,事往悲生,不堪回首,固不可待之他目而成追忆也。然而流光茬苒,韶年不再,遥溯当时,则已惘然矣。此情终何极哉。”此中联二句,无非珠帘一般,用一“悲”字做线,串为一体,盖其回顾已逝韶华,叹人世之迷茫,人事之纷纭,正如过眼云烟,如何得解?己年少而孤,中年则身陷执政者之争,何不遇如此!故悲从中来,难以扼制,于是发于言而为诗,此诗中主旨已明矣。
然自古文人墨客咏己之不遇,叹年华变幻者多矣。如韩致光《五更诗》:“光景旋消惆怅在,一生赢得是凄凉。”如杜牧《寄浙东韩乂评事》:“梦寐几回迷蛱蝶,文章应广畔牢愁。”然皆未得义山《锦瑟》之美。全诗中未得出一字写悲,然使人掩卷,悲不自胜,何哉?仍为用典之故。用典之密,意在建筑诗中之世界,使读者堕入其中,不辨归途,于是昼夜感之,遂生共鸣,与己同辈而已。于是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矣;用典之切,诗中所用之典故,俱在安排,正如坡公所言,中联四句,正应锦瑟之声,且众多掌故,莫不切题,有首句总领,后者皆出于悲切故事,则自然圆润天然,不与世间扭捏作态者相类也;用典之雅,庄生梦蝶,此道家之故事,意在物我两忘,不知何是物,何是我。杜宇化鸟,乃托望帝之悲以为己悲,春心乃谓己之壮心,壮心已付之于物,夫复何求也。此二典不唯用典雅,且格高矣。后二句用鲛人泪珠,蓝田玉生烟,以雅事喻己,以彰君子之志。此高士为之,非凡夫俗子所能及也。若强为之,直似乞儿强衣珠光宝气,终不脱贫贱之气也。
昔人不得此篇要旨,而谓义山诗以用典害比兴之意,何哉?义山用典意深,且句句皆有来历,未有率性之语,后人谓其体为西昆体。盖其所用典故难以把握,然以此责义山,义山不受也。
另从全诗总体结构方面来品味义山此诗,亦有趣味。大抵义山此诗,写于追忆已逝年华,故大发感慨之时,于是诗句如趵突泉,集聚良久而终喷涌而出,因此诗中全无隔句、老句。隔句则慢其诗意,使诗意滞怠。老句则如三鼓,气已泻也,气老则情老,难彰心志,直老于诗句之间也。诗中对于典故安排,及感情之层进,亦有其妙手。首句以感慨年华入诗,又借锦瑟以起兴,足见其将以乐理以安其意韵,故有先着庄生梦蝶,杜宇化鸟以叹年华弄人,消磨己志,使己心冷,壮心不在,适怨之情出矣。后又以珠有泪,蓝田,玉生烟为之,则因其壮心不在,故寂寞寥落于世间,心事无可倾诉者,悲闷之情顿出,诗之意境亦出。卒以“只是当时已惘然”收尾。谓当时为当局者,迷,不悟世间纷纭迷离之理,遂深陷其中,种种苦痛亦饱尝之。而今回首往事,旁观者清,自是悲悯当初之不悟,空使岁月蹉跎,壮心凋敝。无奈之感,悲叹之情出矣。此四句诗如九连环,环环相扣,一环不解,则下一环无从置喙。其结构之紧密,虽非刻意为之,亦见义山之功底。而《锦瑟》一诗,足当《郑笺》之纲要也。
至此全诗之意与境,兴与情全出矣。锦瑟以起兴,宜有所谕也。或闻其声而身感之,故作诗诵叹之,诗也缘此而按“适、怨、清、和”之手法安排?或因泰帝之事,以彰己悲?或真如《刘贡父诗话》中所说,“或谓是令狐楚家青衣”,盖语义双关,由瑟到人,由人怀己年少情怀,引出“此情可待成追忆”?义山抒情手段之高妙,令人叹之。喻有情意于无情物之中,并以层层帘幕以蔽之。似不观者道破其心迹与?然又如雪地雁爪,有迹可求,令人欲深探之,愈入愈奇,愈入愈迷人眼。所谓“以典害义”者,庸人自扰也。其典故皆解释纷纭,殊不相类。何哉?义山其诗,意韵沉着,寓情于物,不处其境,难契其感。故误读者甚众。然则义山典故用法,选典深,以其学力出众。故虽误读者众,然学者固欲解其典晓其意以逞己才,前赴后继者更多。其实义山诗抒情如西洋之抽象画、印象画,虽创作者创作伊始,创作目的于作者心中甚明,然观者单从画面上难解其意,只好进行读者的再创作,以己意度作者之意,虽不完全契合,但观者于其心,亦找到一种与作者的相通感,而使己心愉悦。因此西方人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特以此观义山之诗,极切其意,混沌迷蒙之感充塞其中,读者之解遂多矣,有悼亡,有说伤己,有说怀令狐家青衣,有说怀人,莫不是以己意加于诗也。此正是义山诗引人入胜处。古今诗歌,唯此一首,令无数学者竞为之折腰,义山笔法之故也。
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千重往事,九曲情肠,青春年华中不可追回的过往,都在锦瑟繁促的琴音中。
人生有太多故事有着庄生梦蝶般美丽浪漫的开始,却又有如梦醒蝶逝般有着令人感伤惆怅的真实结局。情何以堪?蜀帝托春心给杜娟,诗人也只能寄哀怨于锦瑟。
人生、青春都太美丽,它们像海中月、蚌中珠、珠之泪一样,虽旷远美丽,却难免凄凉孤寂。诗人如此,众生亦然。多少美丽的人生都以伤感的泪滴结局。说到底,人生不过是一场流着泪的美丽。
但每一个人都愿意继续追寻这些美丽!而这些美丽,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或许是恋人,是理想,是青春;不论如何,它们都像煦日暖照下良玉升腾的缕缕烟光一样,招惹着你,却又戏弄着你。人生的惆怅啊!越是执著,越是不得,越是不得,就越是执著。有谁能摆脱怅惘,甘心在远处做一个良玉生烟的旁观者呢?
所以,这样的情结,不必等到时过境迁、千回百转之后,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惘然若失;其实,在当时经历的过程里,在执著追求的征途上,身处其中的人已经感到惘然。因为,每个人在自己生命的过程中都是,清醒着并沉迷着。化用纳兰容若的两句词:沉思往事立残阳,当时便知空怅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