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民警察的警服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史
人民警察的警服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史?我们可以通过颜色来看懂警服的变化过程:
变化一:黄色警服
黄色警服分为49式(1949年8月~1950年2月)和50式(1950年2月~1955年11月),这个时候的警察们,胸前佩戴中国人民警察布置的胸章,头戴解内两字为公安警帽,其中五角星那两字为公安。
每年1月10日, 中国警察队伍将迎来属于自己的节日——中国人民警察节。警服在变,使命不变。向人民警察致敬!
㈡ 中国军队军服历时沿革
红军时期我军的军装
工农红军最早的统一着装是在1929年。当年3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军进入福建汀州城后,准备用打土豪等筹集到的2万余元做红军的军装。因考虑到红军要经常在山地行军作战,灰布衣服在山区不易暴露目标,所以红军的军装、帽子和绑腿都选用灰布制作。上衣为中山装,下衣为西装裤。军衣领上缝两块红布领章,象征红旗普照全国;八角帽前缝上红布五星,象征工、农、兵、学、商团结一心向革命。
红军把汀州城内的缝衣工人全部组织起来,成立了第一个临时被服厂。这个临时被服厂,后来发展成为中华苏维埃被服厂。当时正值列宁逝世5周年,为了怀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故在红领章周围,镶上了黑布边。这是红军第一次在一个军的范围内有了统一的自制的服装。
1931年底至1932年初,中央苏区红军军校成立之初,校长刘伯承指示时任学校俱乐部主任的赵品三为红军学员设计服装。赵品三反复绘制草图,决定军帽采用八角,以表明红军是拥戴列宁的工农群众的武装。并认为大八角与中国人的身材不相称,最后确定了小八角军帽。军服开始是仿照苏联红军的套头样式设计的,经学员试穿后感到紧口套头不方便,也不适合我国南方的气候,就又改成开襟敞口。刘校长看到头戴小八角军帽、身穿新式军装的学员后感到十分满意,当即决定给全校学员每人做一套。当时正值三次反“围剿”胜利之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已宣告成立,红军的后勤供应条件也有所改善。学员们很快就穿上了新式的统一军装。不久,中央苏区各部队都纷纷效仿红军学校,穿上了这种式样的军装。从此,红军有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统一的军装。这套军装为八角帽(各部队帽子的角大小有差异,如:红四方面军的帽子就是大八角),灰色中山装(部分部队是青色或蓝色),佩戴红领章、红五角星帽徽,打绑腿,穿布鞋或草鞋。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的军装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12日,又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1938年初,在南方坚持了3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至此,全部红军都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红军纳入国民革命军队列后,部队编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服装、标志基本都与国民党军队相同。国民党政府象征性地发给军服、薪饷和枪械、弹药,八路军、新四军改穿国民革命军军服,佩戴“青天白日”帽徽,并佩戴部队番号臂章。八路军军服为土黄色中山装,新四军为灰色中山装,军帽为直筒加帽围的圆顶帽,八路军左臂佩戴“八路”、新四军左臂佩戴“N4A”臂章。
皖南事变后,我党从抗战大局出发,豁达大度,仍保持了与国民党的统战关系,新四军也继续佩戴国民革命军帽徽。但由于国民党不再发军服,而新四军部队不断发展壮大,于是新四军部队逐步不戴帽徽。另外,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当局也停止了对八路军的各种供应。但因为当时八路军还被国民党当局承认,所以,根据统战的需要,八路军部队仍佩戴国民革命军帽徽。而新组建的部队和新参军的战士,我军不再发给国民革命军的帽徽。因此,当时八路军干部战士中,戴不戴国民革命军帽徽并不统一。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军装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新四军与留在山东的八路军部队改编而成的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部队不戴帽徽。由各解放区抽调部队进军东北而组成的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四野战军前身),也不戴帽徽。其余部队中,有国民革命军帽徽的,戴不反对,不戴也无妨。而确定全部摘掉国民革命军帽徽的时间是1946年11月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到1947年3月中共代表团全部撤离南京期间。
解放战争后期,我军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颜色有土黄色和灰色两种,胸前佩戴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七个黑字的白底红边胸章,帽子改为有一个小帽檐的解放帽,佩戴“八一”铜质红五角星帽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由原来的单一军种发展为陆、海、空三大军种。由此,中国军队的军服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先后经历了多次改革,其中变化较大的有6次:
一、1950年,经中央军委批准,统一了全军的军服制式和供给标准,样式分为干部、战士、男女服几种。单衣,干部为开襟式,战士为套头式。女军人为连衣裙,均戴大檐帽。用料为棉平纹布。颜色:陆军为绿色,海军单衣为上白下蓝色、棉衣为蓝色,空军为上绿下蓝色。统一佩戴“八一”五星帽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
二、1955年实行军衔制时,参照苏军服装样式,对全军军服进行了全面改革。全军军官和士兵配发常服,校以上军官配发礼服。常服样式,男军官为立翻领四个挖袋,西式裤,夏季戴大檐帽(1958年加发解放帽),冬季戴栽绒帽。男士兵为立翻领两个上挖袋,西式裤,夏季戴船形帽(1958年改戴解放帽),冬季戴栽绒帽。海军士兵为披肩领套头式,裤子旁开口。女军人夏服为小翻领两个挖袋,戴无檐软帽。
颜色:陆军为棕绿色,海军夏服为上白下蓝色、冬服为藏蓝色,空军为上棕绿色下藏蓝色。军官佩戴肩领章,士兵佩戴领章,官兵均佩戴各军兵种符号和圆形“八一”五星帽徽。校尉官扎武装带。校以上军官为毛料,尉官为斜纹布,士兵为平布。
60年代初期,针对冬季只有棉衣,夏季只有单衣,脱了棉衣换单衣,不利随气候调节的问题进行了改进。在小改变制式的原则下,对冬服的结构配套进行了改革。用罩衣、紧身棉衣、绒衣和衬裤取代了老式棉衣,并普遍配发了大衣,较好地解决了服装换季问题,提高了军服的实用性及卫生性能。
三、1965年,我军取消军衔制,全军官兵一律改为配戴红五星帽徽、红领章,戴解放帽,海军军服样式与陆军、空军相同,颜色为灰色。
1968年,全军军服就化纤材料用于军服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与试验。从1971年开始,逐步将单衣、罩衣和大衣用料改为涤棉混纺织物,提高了军服的质量。
四、1985年,全军换发了“八五”式服装,与原来服装相比,主要变化是:干部、战士配发了制式衬衣、大檐帽,圆形“八一”五星帽徽和各军种的肩领章。冬服、夏季、大衣,军以上干部改用纯毛料制作,师团干部改用混纺毛料制作。
五、1988年,实行新的军衔制度,全军换发87式军服。
87式军装,官兵夏常服、女军人冬常服都由立领改为开领,士兵常服由两个口袋改为4个口袋,官兵着夏常服时配衬衣扎领带。作训服、迷彩服样式新颖,有时代感。大衣、衬衣、军帽、军鞋等也作了相应改进,都有较大创新。尉官常服、士官夏常服用料由涤棉布改为混纺毛料。军官的硬肩章、官兵的软肩章,其样式均威严、庄重、大方,衔级标志清晰,区分明显。军种符号设计简明新颖,便于区分,缀钉也较方便。大帽徽加设松枝叶和天安门图案,象征明显,寓意深刻。文职干部的肩章、符号,军官礼服的领花,大檐帽的饰带等,都与87式军装相匹配。
1994年,军服着装实行区分种类统一编号,夏常服装分三种(后改为五种),冬常服着装分四种,作训服着装分四种。
六、新一代军服。从1993年开始,我军开始研制新一代军服。
(1)1997年5月1日,驻港部队试穿新一代军服——97式军服。
97式军服形成了陆军以棕绿色为主色调、海军以白色和藏青色为主色调、空军以蔚蓝色为主色调的三军军服的基本颜色体系。
由驻港部队试穿的97式军服,主要设置了礼服、常服、作训服和工作服4个系列。具体又分为礼服、春秋常服、夏常服、毛(绒)衣、大衣、作训服、体能训练服及其配套的军鞋(靴)和服饰等9个部分。
在穿着97式新军服时,军官仍配戴87式肩章(即现行的军官军衔标志不变),但士官、士兵的肩章则有所变化,增加了硬肩章。士兵硬肩章为宝剑头式,上缀银白色V型金属杠,士官V型金属杠上加红色标块。
此外,新一代军服还增加了军种胸标、绶带、姓名牌等服饰。军种胸标和姓名牌均为金属制品。其中陆军胸标图案中间为盾牌和长城,五角星镶嵌在盾牌之中,以橄榄叶环绕在盾牌和长城周围;海军胸标图案中间为五角星和铁锚,下面是舰艇行驶的海浪;空军胸标图案中间为五角星和盾牌;左、右为雄鹰翅膀。
(2)2000年5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官兵开始装备新式夏服。
这次换装主要包括99式长、短袖制式衬衣、99式军官短袖茄克衬衣和贝雷帽。
陆、海、空三军衬衣面料科技含量很高,颜色为各军种的基本色,体现了三军特色,陆军为浅棕绿色,海军为白色,空军为浅蔚蓝色。
99式衬衣款式采取了束腰式、茄克式、开关领等设计,增设了胸袋明裥,主要缝制部位还使用了双明线。99式衬衣在87式军服号型的基础上吸取了国家服装号型标准(GB1335)的优点,增设了人体控制部位的尺寸数值,该号型标准设5个号,每个号设5个型。
我军此次的贝雷帽分陆、海、空三种,为国际通用式样。陆军为深棕绿色,海军为深藏青色,空军为深蔚蓝色,分别缀钉陆、海、空军的电脑提花布质帽徽,用料为进口澳毛。
(3)2004年12月,全军士兵换发改进面料后的新式冬常服。
新式冬常服在保持87式常服样式的情况下,重点改进了服装面料,使用加厚仿毛哔叽。主要特点是毛感强,抗皱保型,可水洗,干得快,穿着挺括,舒适。
(4)2005年“五一”全军士兵正式换装04式士兵夏常服。
新式夏常服由过去的3型系列改为5型系列,面料由的确良改为“多重多异复合化纤长丝织物”,外观、质感与毛料无异,保暖性、防风性、透气性都达到毛料的指标,而且有很好的抗皱保型性,抗静电,可水洗,易干,耐磨。样式与87式常服相同,但服装板型有一定改进,腰身比较明显。
(5)2005年12月,空军正式启用新式军装。
05式空军常服由上棕绿、下藏青统一改为蓝灰色。
㈢ 详细介绍中国解放军军种以及军装的样式
07式军服,陆军军服颜色调整为松枝绿;海军军服由原来的藏青色调整为深藏青色,本白色调整为白色,上白、下藏青色调整为全白色;空军军服颜色在现行蓝灰色基础上作了适当加深。
07式军服还首次将女军人大檐帽改为卷檐帽;军官冬常服由关领式改为开领式,夏常服改为束腰式结构,春秋常服改为猎装式设计;海军常服采用世界海军主流设计样式,军衔级别在袖口上表示。
分类
1、礼服系列。威武庄重,适合重大节日、庆典、集会等礼仪场合穿着。分军官礼服和“两团一队”礼服两类。军官礼服,包括礼服大檐帽、礼服、礼服衬衣、 礼服皮鞋和配套标志服饰。
“两团一队”礼服,即仪仗队、军乐团礼宾服和文工团演出服,包括大檐帽、夏礼服、冬礼服、礼服大衣、礼服皮鞋(靴)和配套标志服饰。
2.常服系列。美观大方,适合日常工作、学习和节假日穿着。分春秋常服、夏常服、冬常服三类。春秋常服,包括大檐帽、春秋服、衬衣、袜子、皮鞋和配套标志服饰。
夏常服,包括夏常服帽、长(短)袖夏常服、夏裤(裙)和配套标志服饰。冬常服,包括冬帽、冬常服、毛衣裤、内衣裤、常服大衣、常服手套和配套标志服饰。
3.作训服系列。防护功能强,结实耐穿,适合部队作战训练和工作执勤穿着。包括作训帽、夏作训服、冬作训服、作训大衣、作战靴和配套标志服饰。
(3)中国人民陆军制服演变扩展阅读:
央视高调曝光解放军新一代作战服系统:迷彩样式与美军新迷彩相近 。
2017年8月,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威武之师》曝光的解放军新式15式迷彩服终于浮出水面,这种在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中亮相的陆军全地形迷彩一经问世就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这种迷彩服突破了解放军陆军以往的灰绿色和大绿色迷彩服的思路限制,创新性的使用了全地形通用的迷彩样式。这种15式迷彩服所用的迷彩样式从曝光的图片看来与美军和美军盟军(以及国内相当一部分军迷购买的民版迷彩服)所使用的Multicam迷彩相似度相当高。
Multicam迷彩是由美国Crye Precision公司研究的特殊面料迷彩,是目前各国采用的迷彩中最适用于类似沙漠荒漠向丛林过渡地形的迷彩,也是目前地形通用伪装效果最好的迷彩。由于采用此种迷彩的国家、军队和个人的数量太多,被许多人笑称为“地球迷彩”。
Multicam迷彩主要由草绿色,癣绿色,泥灰色,沙色,褐色,黑色和淡白色等多种颜色组合而成,整体基调为草黄色偏绿。所有色块均采用渐变色块,而这种渐变的感觉,就让这款迷彩显得“说土不土,说绿不绿,说灰不灰,说亮不亮”的四不像。
㈣ 1950年,新中国“五〇式军服”诞生,干部和战士有何不同呢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随着部队正规化建设,军服开始由简易走向正规、单品种走向多种类、简单粗陋走向高科技化等各方面的不断改革、创新和发展,从而逐渐地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军服体系。
在我军现代军服体系演变的过程中,我军对军服先后进行了十余次的改革和调整,但主要军服改革有七次,即五〇式军服、五五式军服、六五式军服、八五式军服、八七式军服、九七式军服以及现行的〇七式军服。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说说新中国第一代正式军服——五〇式军服。
50式军服中文工团军人所穿着的演出服的面料为呢子面料,其上衣款式为套头衫,腰束武装带;下装男军人为马裤,女军人为裙子,另配有呢子大衣。
此外,50式军服的礼服系列虽然仅是在布料和纽扣上区别于常服,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该礼服的配发还是为我军以后服装体系的发展做出了其应有的贡献。
㈤ 军服的军服变革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服装,代表性的为灰色布料中山装,八角帽,佩戴红布领章,五星帽徽。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着布料中山装,戴直帽墙圆顶帽(49年后改为解放帽),佩戴臂章和胸章。军服的颜色,八路军为黄绿色或灰色,新四军为灰色,1949年统一为黄绿色的49式军服。
新中国成立后,从统一全军服装开始,先后经历了8次改革,其中变动较大的有5次。
1950年,经中央军委批准,统一了全军的军服制式和供给标准,样式分为干部、战士、男女。单衣,干部为开襟式,战士为套头式。女军人为连衣裙。均戴大檐帽。用料为棉平纹布。颜色,陆军为土黄色,海军单衣为上白下蓝色、棉衣为蓝色,空军为上土黄色下蓝色。佩戴“八一”五星帽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1951年总参谋部确定,从当年开始,陆军干部、战士的大檐帽陆续改为解放帽(四九年式单军帽),女军人改戴无檐软帽,大檐帽留作礼帽用。同时,将战士套头单衣式样改为立翻领,前开襟,五粒扣,两个上挖袋,散袖口,军服颜色由土黄色改回为黄绿色(49年式军服颜色)。
1955年实行军衔制,全军军官和士兵配发常服,校以上军官配发礼服。常服样式,男军官为立翻领四个挖袋,西式裤,夏季戴大檐帽(1958年加发解放帽),冬季戴栽绒帽,男士兵为立翻领两个上挖袋,西式裤,夏季戴船形帽(1958年改戴解放帽),冬季戴栽绒帽。海军士兵为披肩领套头式,裤子旁开口。女军人夏服为小翻领两个挖袋,戴无檐软帽。颜色,陆军为棕绿色,海军夏服为上白下蓝色,冬服藏蓝色,空军为上棕绿色下藏蓝色。军官佩戴肩领章,士兵佩戴领章,官兵均佩戴军兵种符号和圆形“八一”五星帽徽。校尉官扎武装带。
60年代初期,对冬服的结构配套进行了改革。用罩衣、紧身棉衣、绒衣和衬裤取代老式棉衣,并普遍配发了大衣,较好地解决了服装换季问题,提高了军服的卫生性能。
1965年5月1日取消军衔制后,改装65式军装,全体官兵一律戴解放帽,缀红五角星帽徽和红领章。颜色,陆军为深棕绿色,海军为灰色,空军为上深棕绿色下蓝色。
1968年,全军军服就化纤材料用于军服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与试验,从1971年开始,逐步将单衣、罩衣和大衣用料改为涤棉混纺织物,提高了军服的质量。颜色,陆军为草绿色,空军为上草绿色下蓝色。1974年海军改回为55式军服样式。
1985年,全军换发85式服装,与原来服装相比,主要变化是:干部、战士配发了制式衬衣,大檐帽,圆形“八一”五星帽徽和军种肩领章。冬服、夏服、大衣,军以上干部改用纯毛料制作,师团干部改用混纺毛料制作。
1987年,87式服装改革区别于我军历史上任何一次军服改革。建立了礼服、常服、作训服系列,较好地解决了军人执行不同任务着穿不同服装问题。
87式服装,官兵夏常服、女军人冬常服都由立领改为开领,士兵常服由两个口袋改为4个口袋,官兵着夏常服时配衬衣戴领带。作训服、迷彩服样式新颖,有时代感。大衣、衬衣、军帽、军鞋等也作了相应改进,都有较大创新。尉官常服、士官夏常服用料由涤棉布改为混纺毛料。军官的硬肩章,官兵的软肩章,其样式威严、庄重、大方,衔级标志清晰,区分明显。军种符号设计简明新颖,便于区分,缀钉也较方便。大帽徽加设松枝叶和天安门图案,象征明显,寓意深刻。文职干部的肩章、符号,军官礼服的领花,大檐帽的饰带等,都与87式服装相匹。
㈥ 中国建军以来共有几种制式军服分别是什么
7种。
1,中山装八角帽
1928年红军利用战场缴获的几架缝纫机在江西宁冈挑寮村的一座破庙里建立起自己的第一所被装厂,也就是说,这时起红军才开始有了自己的制式服装。这一时期红军的服装样式是用粗布做成的灰色中山装、八角帽,缀以布质的红五星帽徽和红领章。
2,五零式
按陆、海、空三军干部、战士区分。陆海空三军干部夏服均用棉平布制作,以服装颜色、大檐帽帽徽图饰区分军种。全军干部、战士夏季均戴大檐帽。陆军干部夏服有两个上挖袋,裤子为西式裤,设有后枪袋。海空军干部夏服有四个挖袋。海军干部设有上白下蓝和全蓝服两种。
3,五五式
55式军衔服装分礼服和常服两类,首次突破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单一制式军服的历史。礼服配发校以上军官,在重大礼仪场合和出国访问时着穿,同时还设有海军舰艇尉官礼服和水兵礼服,以及军乐团、仪仗队、文工团、体工队礼服。军官礼了配白衬衣,系藏青色领带。
4,六五式
1965年,我军取消军衔制,随即废止55式军衔服装,全军干部、战士一律戴解放帽,佩带红五星帽徽和全红领章。
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干扰,部队在1965年6月1日取消了军衔制。军衔服装随即废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官兵一律戴解放帽,缀红五星帽徽和红领章。样式与55式常服相同。
5,八五式
1984年1月,中央军委批准了军服改革方案,并于1985年装备部队,定名为85式军服。85式军服仍然沿用55式军服样式。仅解放帽改为大檐帽,佩带圆形“八一”红五星帽徽和军种肩领章。
6,八七式
系列服装分礼服、常服、作训服三类。
礼服是军官在重大庆典和重要外事活动时着穿的制式服装。分夏礼服和冬礼服两种。礼服为西服式。配白衬衣,系藏青色领带,按不同颜色和裤中缝牙线的颜色区分军种。
7,零七式
标志服饰主体图案,以“八一”军徽、长城、盾牌、钢枪、飞翅、铁锚为主,象征人民军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钢铁长城,体现全军官兵献身国防的坚强意志和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6)中国人民陆军制服演变扩展阅读:
中国工农红军初期的服装主要靠自制或从敌人手中缴获而解决,没有统一的样式。红军制作军服的材料来源:一是从城里买来;二是把打土豪没收来的衣服和布料加以改装。
红军军装和小八角帽的设计者是山西省榆次市西赫村人赵品三,他是榆次最早的党员之一。
第3次反“围剿”后,赵品三调到中央红军学校任俱乐部主任,时任中革军委总参谋长、瑞金卫戍区司令、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的刘伯承,有感于红校学员着装的杂乱,把设计军服的任务交给了他。赵品三开始时仿照苏联红军军服样式设计,上衣是紧口套头的,很不适合南方的气候。
后改为开襟敞口的,并缀上红领章,军帽用适合中国人脸型的“小八角”式列宁帽,帽中央缀一颗红五角星。赵品三设计的军服,得到了刘伯承的认可,并随之普及开来。
抗战全面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服装、标志基本与国民革命军相同。理论上,除无军衔、无“符号”胸章、包括朱德、彭德怀在内的绝大多数军官均无大礼服和毛呢料制服(也有叶挺、林彪等例外)外,八路军、新四军军服服装与国军中央军和除东北军外的其他部队完全相同。
但实际上,八路军军装色调极其混乱,骨干部队为继承自中央红军的草木灰色,早期少部分得到国军后勤供给的部队为仿德国灰色,后来军服均为根据地土法生产,山东、河北制成时通常为黄绿色,穿着后逐渐褪成黄灰或灰白色。
㈦ 中国军装变迁史,你觉得哪一款最好看
一、五O式军服
50式军服是建国以来,解放军正式派发的第一代军服,虽然有些不足,但是也是我国军队正规化第一步的开始。50式军服没有推出相应的军衔,只是统一了全国军队服装的颜色。50式陆军军服颜色全身为土黄色,空军颜色为上身土黄色,下身为藏蓝色,海军全部为藏蓝色。
㈧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装发展史
军 服 ~~~~~~~网络知道上不能贴图片,我那么认真的找,给分吧,
建国前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初期,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时部队穿的是国民革命军的服装,系红领巾以示区别。同年9月,毛泽东同志领导的湖南秋收起义,穿的是各式服装,佩带红布袖章,以此象征是一支红色部队。这个时期,一部分军服是靠打土豪或从战场上缴获来的,另外一部分则依靠当地群众义务缝制,没有统一的样式。>>>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的军服,八路军为土黄色,新四军为灰色,布料有粗布,也有细布,号码不分大小,上衣长度一律为“二尺五”。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服装样式与抗日战争时期相同。1946年10月,我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取消“八路”、“新四军”臂章,各部队分别佩带标有番号的臂章或胸章。解放战争后期,我军接管了一批国民党军队的军需工厂,从而初步具备了统一生产和供应服装的条件。1949年1月,军委后勤部规定了全军统一的服装样式。军服为草绿色棉平布中山装,胸前佩带长方形布胸章,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头戴解放帽,帽徽为“八一”红五角星。1949年10月参加开国典礼阅兵式的部队穿的就是这种军服。
建国后,人民解放军自从1950年统一军服制式,经历了1955年军衔服装、1962年定型生产的“六二”式军装。此后,解放军军服几经更新换代,先后进行了12次军服改革调整。 “五五”式军服图文
“六五”式军装 1965年6月1日取消军衔制后,改装“六五”式军装,全体官兵一律戴解放帽,缀红五角星帽徽和红领章。
“七一”式军装 1969年,随着我国化纤工业的发展,研制了涤锦棉三元混纺单衣,1973年装备部队,称“七一”式服装。应用合成纤维纺织品作军需服装和装具,这在我军服装发展史上,是一次划时代的改革。
“七八”式军装 “七八”式服装是“七一”式的改进型,它以减重为目的,全面应用合成纤维纺织品的新成果。
“八五”式军装 “八五”式军装基本沿用1955年样式,与“七八”式服装相比,其明显区别在于布料和样式的彻底更新换代。
“八七”式军装 “八七”式军服是1987年经中央军委批准定型的。1988年10月1日起陆续装备部队。这套服装除分礼服、常服、作训服外,还特别设置了文工团员用的演出服和军乐团、仪仗队的礼宾服。另外,还有地勤服、迷彩服、防化服、坦克服、航空服等近10种特种服装。1990年开始配发了87式制式衬衣。1992年,中央军委决定:文职干部配发制式服装,戴文职肩章、领花。用“八七”式系列军服装备部队,是我军军服史上一个突破。
“九七”式军装 1993年初,我军开始研制面向21世纪的新一代军服。新一代军服保留了“八七”式服装的优点,吸取了国际上先进国家军服的长处,与87式军服相比,在结构、用料、颜色、服饰及配套方面均有较大的改善。尤其是样式、颜色更为美观、大方和协调,形成了陆军以棕绿色为主色调、海军以白色和藏青色为主色调、空军以蔚蓝色为主色调的三军颜色体系。97式军服共分礼服、常服、作训服和工作服四大系列,与87式服装相比,主要增加了礼服、夹克常服、毛衣、体能训练服、战士皮鞋、作战靴及国际通用的贝雷帽等品种,新增了绶带、军种胸标、姓名牌、臂章等服饰标志。
97式军服于1997年5月1日起首先在驻港部队试穿,1999年装备驻澳门部队,驻国外武官配发了97式礼服,全军其他单位未装备
2000年5月1日起,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开始统一配发99式长、短袖制式衬衣和贝雷帽,同时取消已装备部队多年的87式长、短袖制式衬衣。99式制式衬衣采用了先进的纺织和原液染色等技术,与87式制式衬衣相比,在样式结构、用料、颜色和加工工艺等方面均有较大改善,提高了穿着舒适性。长袖制式衬衣官兵均为束腰式;短袖制式衬衣军官、文职干部为夹克式,士兵为束腰式。陆海空三军衬衣颜色为各军种基本色,陆军为浅绿色,海军为本白色,空军为浅蔚蓝色,体现了三军特色,形成了系列。这次向全军官兵配发的贝雷帽为我军首次装备。贝雷帽采用国际通用样式,用料为细羊毛,颜色为陆军深棕绿色、海军深藏青色、空军深蔚蓝色。贝雷帽的配发,较好地解决了过去官兵在夏季戴大檐帽太重、太热和不便携带的问题。
2004年12月12月1日,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士兵和部分军校学员统一换发用仿毛面料制成的04式冬常服。2005年5月,士兵换发用同一材料制成的04式夏常服。我军士兵现行着穿的87式夏常服用俗称“的确良”的涤棉平布制成,冬常服用俗称“涤卡”的涤棉卡其布制成。04式士兵常服使用“多重多异复合化纤长丝织物”为服装面料,外观、质感与毛料无异,保暖性、防风性、透气性和密度都达到毛料的指标,而且有更好的抗皱保型性,能抗静电,可水洗,易干,耐磨。
04式士兵常服样式与87式常服相同,服装板型有一定改进,腰身比较明显,共有04式士兵夏常服、士兵冬常服、水兵服、士兵大檐帽、水兵帽、士兵冬帽等6个品种。04式士兵大檐帽、空军士兵冬帽和陆军士兵夏常服、冬帽、冬常服由草绿色改为棕绿色,04式海军士兵夏常服、水兵服、冬帽、冬常服由藏蓝色改为藏青色,04式空军士兵夏常服、冬常服由上草绿下藏蓝改为上棕绿下藏蓝。
为配合04式士兵常服着穿,我军首次为除海军海勤和驻香港、澳门部队以外的士兵配发02式士兵皮鞋。02式士兵男皮鞋颜色为黑色,样式为素头外耳系带式,用料为超细纤维合成革;02式士兵女皮鞋颜色为黑色,样式为素头外耳系带式,用料为黄牛正面革。
200511月11日,空军开始统一换发05式常服。空军新常服颜色为蓝灰色。新常服的正式换发,标志着空军从此拥有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与使命任务相配套的常服,结束了50多年来空军常服采用陆军土黄色上衣和海军藏蓝色裤子上下颜色不统一的历史,实现了与空军工作、训练、作战环境相一致。
07式陆海空男军官礼服
07式军服 经党中央、中央军委批准,全军从2007年起换发07式服装。这次是我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换装,涉及礼服、常服、作训服和标志服饰4个系列共644个品种。陆军军服颜色调整为松枝绿,海军军服调整为深藏青色和白色,空军军服在深蓝灰色基础上作了适当加深。大檐帽调整了翘度,军官增加了帽檐(墙)花;夏常服为束腰式,陆、空军和海军白色春秋常服为猎装式,使体型更显修长;增加了级别资历章、国防服役章、臂章等,海军首次增加袖章,重新设计了三军统一的帽徽、领花,体现了军人荣誉,强化了军服美感。国旗、军旗、长城、天安门等中国军队的传统重要标识,简洁地融入到了臂章、领花、胸标等标志服饰上。
07式军装全军从2007年7月1日起由驻京、驻港和驻澳部队先行装备,8月1日起全军军官开始穿着,预计在09年前完成全军换装
现在,世界上的军装大多数是绿色的(草绿、深绿或黄中偏绿)。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朝绿色发展呢?这是从实战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
19世纪末,英帝国主义发动了对南非的侵略战争。当时,南非有一个叫“布尔”的倔强民族,他们不甘心自己的国土受到外来侵略者的蹂躏,组织起来进行武装反抗。布尔族参战的兵力少,英军人多,双方兵力对比为1:5。布尔人在战争初期失利。英军自恃人多势壮,骄横前进。布尔人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英军有一个很大特点,都穿红色军装,在南非森林的绿色背景中,格外显眼,因而行动极易暴露,布尔人从这里得到启发,立即把自己的服装改为草绿色,松炮也涂成绿色。这样一来,布尔人便利用密草丛林的绿色背景作掩护,英军不容易发现布尔人,而布尔人很容易发现英军,他们常常神不知鬼不觉地接近英军,突然发起攻击,打得英军措手不及,英军却找不到目标。这场战争,英军死伤9万多人,损失惨重。
“前车覆,后车诫”,英国人在南非受到的教训,很快被许多国家的军队所汲取。为了在野战条件下较好地隐蔽军队的行动,人们首先从服装上着手,不断改进军装的颜色,尽量使之与自然背景的颜色接近。这样,世界上的军队虽然服装形式差别很大,但在颜色上却逐渐在绿色基调上统一起来。
当然,一切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从隐蔽伪装的角度来看,军服的颜色也不能局限于绿色。在许多情况下,自然背景并非绿色,这就要求根据当时当地的背景条件、灵活合理选择服装颜色。如在雪地,则只有白色才能与背景协调一致;在海上,则只有蓝色才能与之融为一体;在沙漠地,则只有黄褐色与背景比较接近。
服装分类
[编辑本段]
按陆、海、空三军干部、战士区分。陆海空三军干部夏服均用棉平布制作,以服装颜色、大檐帽帽徽图饰区分军种。全军干部、战士夏季均戴大檐帽。陆军干部夏服有两个上挖袋,裤子为西式裤,设有后枪袋。海空军干部夏服有四个挖袋。海军干部设有上白下蓝和全蓝服两种。陆军战士夏服上衣为套头式,半开口,紧袖口,两个上挖袋,扎线腰带。为便于着穿、训练和作战,1952年改为前开襟,散袖口,戴解放帽。海军战士夏服为上白下蓝和全蓝水兵服,用料均为棉平布。空军战士的夏服与空军干部夏服基本相同。女军人夏服有连衣裙和列宁服两种。帽子、服装颜色与所在军种男军人相同。三军干部、战士的冬服样式、用料与夏服相同。
1950年8月中央军委批准陆军团以上干部和海空军营以上干部、空军伞兵、海军舰艇部队及海校学员着呢服。改善了部分军人的军容仪表。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赴朝参战。志愿军干部夏服与解放军干部夏服相同,战士夏服在肘、肩、臀、膝部位加扎一层布,提高了军服的耐磨程度。志愿军干部冬服,考虑到服装的调节作用,从结构上做了改进,上衣袖口加了绊带,配穿马裤,增强了保暖性,以适应朝鲜严寒的冬天。1953年朝鲜停战以后,志愿军干部战士佩戴"中国人民志愿军"布胸章。
五五式
55式军衔服装分礼服和常服两类,首次突破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单一制式军服的历史。礼服配发校以上军官,在重大礼仪场合和出国访问时着穿,同时还设有海军舰艇尉官礼服和水兵礼服,以及军乐团、仪仗队、文工团、体工队礼服。军官礼了配白衬衣,系藏青色领带。礼服颜色按军种区分。礼服用料为纯毛华达呢,礼服领边、袖头、裤中缝按不同衔级配有不同饰物。校以上女军官的礼服为裙服。装饰、用料与男军官礼服相。55式军衔礼服较大地改善了校以上军官的军容仪表,较好地展示了国威和军威。55式常服是供军人平时着穿的服装,分夏常服和冬常服两种。军官着穿常服时佩戴军衔肩章、军种领章;大檐帽配圆形"八一"红五星帽徽,校、尉官扎武装带。常服颜色按不同军种区分。军官夏常服用料按衔级区分。(元帅、将军夏常服用料为纯毛哔叽。校官夏常服为榨蚕丝织物,尉官冬夏常服为棉斜纹.
1965年,我军取消军衔制,随即废止55式军衔服装,全军干部、战士一律戴解放帽,佩带红五星帽徽和全红领章。
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干扰,部队在1965年6月1日取消了军衔制。军衔服装随即废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官兵一律戴解放帽,缀红五星帽徽和红领章。样式与55式常服相同。全军干部和战士、男军人和女军人服装和式样基本相同,人们只能从衣服口袋来区分干部和士兵。
1978年,我军服装又在71式军服的基础上,以减轻重量为主要目的,进一步扩大合纤材料的使用。主要将冬服罩衣、棉衣和大衣面料改为涤卡布料,棉衣里子布改为改维棉布,对皮帽和毛皮大衣采用新工艺生产,并对罩衣减轻了重量。改进后的服装定名为78式军服。
1984年1月,中央军委批准了军服改革方案,并于1985年装备部队,定名为85式军服。85式军服仍然沿用55式军服样式。仅解放帽改为大檐帽,佩带圆形“八一”红五星帽徽和军种肩领章。干部、战士增发了制式衬衣。团以上干部夏服为凡尔丁毛料,冬服为马裤呢毛料,大衣为大衣呢毛料;且军以上干部为纯毛料,师团干部为毛涤混纺,营以下干部和战斗服装用料为涤锦棉三元混纺布料。
八七”式系列服装分礼服、常服、作训服三类。
礼服是军官在重大庆典和重要外事活动时着穿的制式服装。分夏礼服和冬礼服两种。礼服为西服式。配白衬衣,系藏青色领带,按不同颜色和裤中缝牙线的颜色区分军种。礼服用料按衔级区别。女军官礼服样式、用料、颜色与所在军种男军官相同,系玫瑰红领带。87式军服还设有文工团演出服和军乐团、仪仗队礼宾服。
常服是军人在平时和一般性礼仪场合着穿的服装。分夏常服、制式衬衣和冬常服三种。军官夏常服为翻领,两个上贴袋,两个下挖袋,配白衬衣,系藏青色领带,按不同颜色区分军种。夏常服用料按不同衔级区别。
1997年7月1日,我军驻港部队官兵穿着的新一代军服,正是我军研制的新一代军服的雏形。我军新一代军服吸取了世界其它国家军服的长处,与现行军服相比,在结构、用料、颜色、服饰及配套方面均有较大改善。尤其是样式、颜色更加美观大方,形成了陆军以棕绿色为主色调、海军以白色和藏青色为主色调,空军以蔚蓝色为主色调的三军军服颜色系列。此外,新一代军服还采用了国际流行军服的分类,按功能分为礼服、常服、作训服和工作服四大系列,共包括礼服、春秋常服、夏常服、毛绒衣、大衣、作训服、体能训练服及其配套的军鞋(靴)和服饰九个部分。 99式服装是1999年预先装备部队的新一代军服的一部分。主要包括陆、海、空军男女长、短袖夏服上衣,男女茄克夏服上衣和92-1男女夏裤,以及贝雷帽。
设计标准
[编辑本段]
军装每次设计、更新时都要进行大量的测量、实验工作。设计“84”式军装时,就曾经收集了27个国家的军服样品,对海陆空三军的83个团、15000名不同体型战士进行了实地测量。“07”式军服同样也进行了大量的测量、实验。据介绍,新军装是在驻港部队军装基础上改装而来,“这主要是考虑到与国际接轨”。
据介绍,这次换装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加了礼服这一类别。据悉,解放军曾在1955年第一次授衔时设有礼服装,参照苏联样式设计,主要是供校级以上军官使用,后来被取消。这是时隔40多年以后第一次增设礼服。这次换装,该院将负责参与部分标准制定。据该院军需系负责人介绍,军装标准是指服装颜色、图案、样式、用料、工艺、加工流程等。
服装发展
[编辑本段]
第一代军装:中山装八角帽
我军建军始自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当时这支部队穿的是国民革命军的服装,只是加系红领巾予以区别;湘赣边区的秋收起义部队多着工农服装,佩戴红布袖章。
由于不断有人加入红军部队,而当时红军服装主要依靠打土豪和战场上缴获而来,因此,新入伍的战士,往往是遇上什么穿什么,颜色和式样都很杂乱。
1928年红军利用战场缴获的几架缝纫机在江西宁冈挑寮村的一座破庙里建立起自己的第一所被装厂,也就是说,这时起红军才开始有了自己的制式服装。
这一时期红军的服装样式是用粗布做成的灰色中山装、八角帽,缀以布质的红五星帽徽和红领章。
当总司令朱德看到部队官兵换上被装厂生产的第一批统一制式军服时十分高兴,他意味深长地说:“它虽然没有外国军装那么漂亮,但对我们来说,可真是其好无比了。”
当时服装厂的生产条件很艰苦,做衣服的白土布是用灰靛染色,有时连灰靛也没有,只好用茶籽壳(稻草灰等土办法来着色,缝衣线也是工人自制的萱麻线)。
现在中年以上的中国人都还会记得毛泽东那张头戴八角帽的半身照片。那份英气给多少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八角帽和中山装军服又使多少人心中的红军形象更加清晰,
在艰难岁月里——自己动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共产党与国民党再度合作,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和南方红军游击队分别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服装与国民党军队的服装相同,仅以左臂佩戴“八路军”、“新四军”臂章以示区别。
1941年“皖南事变”后,八路军和新四军部队取消了帽子上的青天白日徽。
国民党对毛泽东领导的部队所在地实行经济封锁,数万部队官兵衣食处于极度匮乏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号召“咱己动手,丰衣足食”,全军掀起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战士们自己纺线、织布、染布、做军鞋。
根据地的广大妇女也大张旗鼓地做衣、做鞋支援红军。前方、后方团结一致,依靠坚忍不拔的意志克服了种种困难,基本上保证了军服的供给。
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军服的变化不大。多在小的标识上做些改动。
40年代后期,我军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统一把草绿色确定为军服的颜色,帽子改为有一个小帽檐的解放帽,左胸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
这是我军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服装样式和色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由原来的单一军种发展为陆、海、空三大军种。
从这时开始,中国军队的军服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第一次出现了大檐帽、士兵套头衫和女军人连衣裙,以及“列宁装”(胸前双排扣)。海军则采用世界通行的海魂衫和套头军服,无檐帽上缀有两根辨风向的飘带,等等。空军、海军、装甲兵等技术兵种也都有了自己的专业特种服装。
从这时起,中国军服离开中山装的单一模式,吸收了外国军服的某些特点。
军服中的极品——元帅服
1955年我军实行军衔制,服装开始分出礼服、常服等等,首次突破了单一制式军服的历史。
这时期元帅服成为军服中的极品。
解放军十大元帅礼服虽然成为当时群众心目中无比尊贵的形象,但毛泽东却始终拒穿大元帅服。
军衔制实行时,曾计划设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
就这样,制作大元帅服成为解放军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一项重要任务。对于这项任务,领导高度重视,专门从上海抽调刺绣技工参加大元帅服、元帅服的试制工作。
制成的大元帅礼服采用海蓝色纯毛华达呢面料、西服式样,上衣为大驳头翻领,双排六粒金黄色国徽图案纽扣;下身为散腿裤;领边、袖头、裤中缝镶正红牙边,领边、 袖口绣金钱一道和松技叶,领头和袖头各绣一颗五角星;大元帅礼帽为大檐帽,帽瓦边镶红色牙线、金属丝带,并配金黄色国徽图案帽扣等。
后来,在彭德怀、罗荣桓向毛泽东汇报授衔、授勋工作时,毛泽东在表扬他们的工作成绩后说:“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多不方便。”
因此,为毛泽东精心制作的大元帅礼服从未穿过,一直珍藏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如今已成为一件有历史意义的文物。
风靡全国的“65式”
1965年,我军取消军衔,全军官兵一律戴解放帽级红五星帽徽和红领章,服装面料是纯棉布。
值得一提的是这时期军服与中国当时的政治发生了很多的关联。
㈨ 中国的军装一共换了几次分别是什么时候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次换装
新中国成立后,从统一全军服装开始,先后经历了10次改革,其中变动较大的有6次。
1950年,经中央军委批准,统一了全军的军服制式和供给标准,样式分为干部、战士、男女。单衣,干部为开襟式,战士为套头式。女军人为连衣裙,均戴大檐帽。用料为棉平纹布。颜色,陆军为绿色,海军单衣为上白下蓝色、棉衣为蓝色,空军为上绿下蓝色。佩戴“八一”五星帽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
1955年实行军衔制时,参照苏军服装样式,对全军军服进行了全面改革。全军军官和士兵配发常服,校以上军官配发礼服。常服样式,男军官为立翻领四个挖袋,西式裤,夏季戴大檐帽(1958年加发解放帽),冬季戴栽绒帽,男士兵为立翻领两个上挖袋,西式裤,夏季戴船形帽(1958年改戴解放帽),冬季戴栽绒帽。海军士兵为披肩领套头式,裤子旁开口。女军人夏服为小翻领两个挖袋,戴无檐软帽。
颜色,陆军为棕绿色,海军夏服为上白下蓝色、冬服藏蓝色,空军为上棕绿色下藏蓝色。军官佩戴肩领章,士兵佩戴领章,官兵均佩戴军兵种符号和圆形“八一”五星帽徽。校尉官扎武装带。
60年代初期,针对冬季只有棉衣,夏季只有单衣,脱了棉衣换单衣,不利随气候调节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小改变制式的原则下,对冬服的结构配套进行了改革。用罩衣、紧身棉衣、绒衣和衬裤取代老式棉衣,并普遍配发了大衣,较好地解决了服装换季问题,提高了军服的卫生性能。
1968年,全军军服就化纤材料用于军服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与试验,从1971年开始,逐步将单衣、罩衣和大衣用料改为涤棉混纺织物,提高了军服的质量。
1985年,全军换发了“八五”式服装,与原来服装相比,主要变化是:干部、战士配发了制式衬衣、大檐帽,圆形“八一”五星帽徽和军种肩领章。冬服、夏服、大衣,军以上干部改用纯毛料制作,师团干部改用混纺毛料制作。
1987年,87式服装改革区别于我军历史上任何一次军服改革。建立了礼服、常服、作训服系列,较好地解决了军人执行不同任务着穿不同服装问题。
87式服装,官兵夏常服、女军人冬常服都由立领改为开领,士兵常服由两个口袋改为4个口袋,官兵着夏常服时配衬衣扎领带。作训服、迷彩服样式新颖,有时代感。大衣、衬衣、军帽、军鞋等也作了相应改进,都有较大创新。尉官常服、士官夏常服用料由涤棉布改为混纺毛料。军官的硬肩章,官兵的软肩章,其样式威严、庄重、大方,衔级标志清晰,区分明显。军种符号设计简明新颖,便于区分,缀钉也较方便。大帽徽加设松枝叶和天安门图案,象征明显,寓意深刻。文职干部的肩章、符号,军官礼服的领花,大檐帽的饰带等,都与87式服装相匹配。
㈩ 如果我军军服分为48式,56式,80式,97式,03式,15式,会怎么样
如果这样,意味着64年没有取消军衔,65式军服没有问世
这样的话,倒是和世界接轨了
但56式是东方式军服,之后向西方式军服过渡会比较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