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京剧 清朝戏为什么穿明朝的行头麻烦告诉我
戏装满化的概念这个提法比较奇怪
首先,主角服饰,只要不是番邦异族人都是以明代汉族服装式样为主,男子的衫、袍、巾、帽都没有问题。
关于女性角色的立领衫,这是明代中后期以后流行起来的,并不是满族的服饰,更不会是旗袍。女子头面,尤其大头,是前面片子后面绾髻式样,这个和清中晚期后的汉族女子发式有关,但绝不是旗头,旗女汉女的发型差别之大,是一眼能明的。
但是戏曲服装中确实有满装,首先,这和戏曲在清代的发展有关(元曲扮相中亦有蒙元贵族装)。其次,和角色需要有关,满清服饰中的马褂、马蹄袖、旗袍等,戏曲中用来表现番邦异族人,且一般不是正面角色,如宋金辽题材的金人辽人。再者,戏曲服装中还有清代当世的民间服饰,如那些裹脚缠腿的婆婆、猾吏走卒甚至乞丐头儿(见金玉奴中)等。这些一般都是由丑角扮演的一些插科打诨的角色,用“时装”无非是不必再置行头,也能增加现实讽刺意味。真正看戏的人能明白,满装、清装其实在戏中的地位很微妙的。
昆曲以其高雅在清中叶后不能和花部乱弹们的民间影响力抗衡而逐渐衰败,后来几乎失传,万幸之中被传承了下来,昆曲服饰和京剧服饰没有区别,很多剧种,尤其是大剧种是在昆腔(昆曲)以及余姚、海盐、弋阳腔的基础上结合地方音乐特点发展起来的,服饰上本没有按剧种划分的,到后来各有特色也是发展必然的。
《牡丹亭》是传奇剧本,昆山、余姚、海盐、弋阳四大声腔是用来表演传奇的音乐表演方式,除昆山腔能演牡丹亭外,弋阳腔等同样能演,但可惜其他三大声腔逐渐失传,但其特点被各地方剧种吸收。
说戏曲服装满化的朋友,估计看戏不多或基本不看戏的,对戏曲服装的发展和分类不甚清楚。《牡丹亭》如果即使在明代演出,里面也会要出现异族服装,因为剧中有表现金国使臣的场面,金人肯定不能着汉装,如果今天要表演这出,那就是宋人(杜丽娘、柳梦梅等)着明装而金人及流寇(李全等)着满清装,这岂不是很合适?也不能要求演牡丹亭就另作宋代金代服饰吧?这也是违反戏曲服装规律的,若要演列国三国残唐五代,那戏班怎么办?这同样也是,要求戏装里面不用满清当时的“时装”也是苛责。
另外,现在不管是牡丹亭折子戏(游园惊梦等)还是青春版“全本”牡丹亭等,我所见的,还没有满装出现,大家可以放心观览。同时些小建议,既然研究汉服就要整体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戏曲戏装也是此中大类,不可不接触,与此相类,僧服道袍等宗教服饰当年也是在十不从里幸存下来的,亦不能不留心一番。
㈡ 用烟花和霎时怎么造句
声巨响突然一响,烟花霎时绽放烟花霎,天空都亮了登时整个,丽的花洒落下来就变成了一朵美。
烟花又称花炮、烟火、焰火、炮仗,根据《中国烟花爆竹标准—安全与质量》对烟花爆竹的定义为:以烟火药为原料,用于产生声光色的娱乐用品。中国劳动人民较早发明,常用于盛大的典礼或表演中。
烟花其实和爆竹的结构类似,其结构都包含黑火药和药引。为了达到好的表演效果,焰火和礼花弹中填充了大量用于发射以及爆炸的火药,例如,一个直径为20厘米的礼花弹在发射后,要上升到大概200米的高空才会爆炸,而这些星星点点覆盖的半径大约可以有80米左右。
1.雾霭中的花。
南朝梁沈约《伤春》诗:“年芳被禁籞,烟花绕层曲。”
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八:“其四序云:‘ 葛氏侄女子告归,作《少女游》送之:2“雨晴云敛,烟花澹荡,遥山凝碧。驱车问征路,赏春风南陌。”
清魏宪《西湖春晓》诗:“十里寒塘路,烟花一半醒。”
2.泛指绮丽的春景。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唐杜甫《清明》诗之二:“ 秦城楼阁烟花里, 汉主山河锦绣中。”
3.[prostitutor]指妓女或艺妓。
唐黄滔《闺怨》诗:“塞上无烟花,宁思妾颜色。”
元无名氏《货郎旦》第四折:“只教那媒人往来……早将一个泼贱的烟花娶过来。”
《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奶奶是名门宦家之子,奴是烟花,出身微贱。”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 苏扬各地之烟花,亦都因上海富商大贾之多,一时买桌而来。”
《人民文学》1981年第2期:“快去皇城坝茶馆泡碗茶,专门听烟花小妹唱段清音!”
《元曲选》:“我怕你迷恋烟花,堕你进取之志。”
《一枝花·不伏老》:“天哪,那期间才不像烟花路上走。”
4.犹风月。指情爱。
明汤显祖《牡丹亭·诊祟》:“病躲在烟花,你药怎知?”
5.焰火,一种燃放时能发出各种颜色的火花而供观赏的东西。
许地山《空山灵雨·公理战胜》:“那边预备放烟花了,我们过去看看罢……那红黄蓝白诸色火花次第地冒上来。”
㈢ 京剧 清朝戏为什么穿明朝的行头
戏装满化的概念这个提法比较奇怪
首先,主角服饰,只要不是番邦异族人都是以明代汉族服装式样为主,男子的衫、袍、巾、帽都没有问题。
关于女性角色的立领衫,这是明代中后期以后流行起来的,并不是满族的服饰,更不会是旗袍。女子头面,尤其大头,是前面片子后面绾髻式样,这个和清中晚期后的汉族女子发式有关,但绝不是旗头,旗女汉女的发型差别之大,是一眼能明的。
但是戏曲服装中确实有满装,首先,这和戏曲在清代的发展有关(元曲扮相中亦有蒙元贵族装)。其次,和角色需要有关,满清服饰中的马褂、马蹄袖、旗袍等,戏曲中用来表现番邦异族人,且一般不是正面角色,如宋金辽题材的金人辽人。再者,戏曲服装中还有清代当世的民间服饰,如那些裹脚缠腿的婆婆、猾吏走卒甚至乞丐头儿(见金玉奴中)等。这些一般都是由丑角扮演的一些插科打诨的角色,用“时装”无非是不必再置行头,也能增加现实讽刺意味。真正看戏的人能明白,满装、清装其实在戏中的地位很微妙的。
昆曲以其高雅在清中叶后不能和花部乱弹们的民间影响力抗衡而逐渐衰败,后来几乎失传,万幸之中被传承了下来,昆曲服饰和京剧服饰没有区别,很多剧种,尤其是大剧种是在昆腔(昆曲)以及余姚、海盐、弋阳腔的基础上结合地方音乐特点发展起来的,服饰上本没有按剧种划分的,到后来各有特色也是发展必然的。
《牡丹亭》是传奇剧本,昆山、余姚、海盐、弋阳四大声腔是用来表演传奇的音乐表演方式,除昆山腔能演牡丹亭外,弋阳腔等同样能演,但可惜其他三大声腔逐渐失传,但其特点被各地方剧种吸收。
说戏曲服装满化的朋友,估计看戏不多或基本不看戏的,对戏曲服装的发展和分类不甚清楚。《牡丹亭》如果即使在明代演出,里面也会要出现异族服装,因为剧中有表现金国使臣的场面,金人肯定不能着汉装,如果今天要表演这出,那就是宋人(杜丽娘、柳梦梅等)着明装而金人及流寇(李全等)着满清装,这岂不是很合适?也不能要求演牡丹亭就另作宋代金代服饰吧?这也是违反戏曲服装规律的,若要演列国三国残唐五代,那戏班怎么办?这同样也是,要求戏装里面不用满清当时的“时装”也是苛责。
另外,现在不管是牡丹亭折子戏(游园惊梦等)还是青春版“全本”牡丹亭等,我所见的,还没有满装出现,大家可以放心观览。同时些小建议,既然研究汉服就要整体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戏曲戏装也是此中大类,不可不接触,与此相类,僧服道袍等宗教服饰当年也是在十不从里幸存下来的,亦不能不留心一番。
㈣ 求中国风的歌曲
不知算不算,个人认为好听。
《惟爱伊》-许嵩
落月无影 静候佳音 西湖残影水若竹兰汀
北去薄云 点点孤星 千杯离别入酒苦寒凝
残朵凋零 秋风萧瑟冷溪潺潺伴空琴
桥边松荫 年过千旬枯叶冉冉为谁听
卧旧亭 望远景 万籁俱寂孤芳何能寝
月渐明 照窗棂 形单影只落寞把谁寻
念仙境 思笑颦 亘古不变为伊而倾心
惟爱伊 象童年的竹笛 思念在漫溢 那遗失的美丽
惟爱伊 象浪漫的晨曦 时间在更替 那彩虹的羽翼
骤雨后的初霁 是属于心灵的清晰 四处寻觅 我们的故事该以何为题
三月的芬芳桃李 那种感觉叫心有灵犀 不离不弃 我会用回忆填补昨天的惋惜
我就是惟爱伊
《桃花源》-羽泉
前世一杯水君子未相见
枉做了凡人百年
看他乡千张脸
若有缘不擦肩
换得今朝面对面
无意间轻描淡写小悠闲
掏出心中地与天
谈笑间情谊无边
任月光舞窗帘
恍如遁回桃花源
忘却了世间的尘与烦
想起了心中的湖海泉
真情他哪儿来的借与还
邀得一壶清酒浓半山
再多沧桑还是尘与烦
再多风雨换来湖海泉
曾经推窗望月独自参
今日秋寒朋友知冷暖
无意间轻描淡写小悠闲
掏出心中地与天
谈笑间情谊无边
任月光舞窗帘
恍如遁回桃花源
忘却了世间的尘与烦
想起了心中的湖海泉
真情他哪儿来的借与还
邀得一壶清酒浓半山
再多沧桑还是尘与烦
再多风雨换来湖海泉
曾经推窗望月独自参
今日秋寒朋友知冷暖
忘却了世间的尘与烦
想起了心中的湖海泉
真情他哪儿来的借与还
邀得一壶清酒浓半山
再多沧桑还是尘与烦
再多风雨换来湖海泉
曾经推窗望月独自参
今日秋寒朋友知冷暖
今日秋寒朋友知冷暖
周杰伦的后弦的很多很多啊~~~
㈤ 游园惊梦作品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四个贵族夫人的个性特征
小说不但继承、开拓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技巧,而且吸收、融入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手法,表现出独特的写作技巧:
一、传统技巧
“以戏点题”手法。他在《<红楼梦>对<游园惊梦>的影响》一文中说过:“以戏点题的手法,是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小说技巧里一项至高的艺术成就。”【2】并且自认《游园惊梦》就向《红楼梦》学习了这一手法:“就以戏点题这一手法来说,《游园惊梦》无疑继承了《红楼梦》的传统。” 【3】《游园惊梦》昆曲戏剧,源自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最有名的一部作品《牡丹亭》,是由《牡丹亭》的第十出《惊梦》改编而成。“《牡丹亭》这出戏在《游园惊梦》这篇小说中占有决定性的重要位置。无论小说主题、情节、人物、气氛都与牡丹亭相辅相成,甚至小说的节奏,作者也试图比照《游园惊梦》昆曲的旋律。” 【4】在小说中,蓝田玉一生命运的兴衰,与演唱昆曲《游园惊梦》有着重大关联:钱将军因听其清唱《游园惊梦》,被她的才艺倾倒才娶她为夫人;更重要的是在南京一次清唱聚会上,钱夫人演唱《游园惊梦》时,猛然发现其情人郑参谋与她的亲妹子月月红有私情,急怒之下顿失嗓音;在窦夫人的宴会上,当她重听《游园惊梦》时,再次勾起她一生中最痛苦的经历,她再度失声。古典戏剧的情节、气氛与小说主人公的内心处境和悲剧命运相互对照。
意象的成功选择:词曲意象——昆曲,白先勇在《为逝去的美造像》演讲中说:“昆曲是我们表演艺术最高贵、最精致的一种形式,它辞藻的美、音乐的美、身段的美,可以说别的戏剧形式都比不上,我看来之后叹为观止”。【5】《游园惊梦》这出戏,是昆曲类型的代表。而昆曲是中国戏曲的精华,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小说中钱夫人终于“哑掉”,不能把此戏唱完,就是作者暗示中国的古典文化,到今日而戛然中断。
人物姓名意象。白先勇在清华大学演讲《为逝去的美造像》时,有人问道:“蓝田玉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时,他答道:“玉,中国来讲是最珍贵、最美的一件东西。我对那女主角大概满喜欢她,所以给她取了‘蓝田日暖玉生烟’典故中最好的玉‘蓝田玉’。名字取的时候,就觉得她像一块玉。” 【6】另外蓝田玉的姐妹淘如桂枝香、天辣椒、月月红等,也有暗示性:月月红即月季花,每月开,贱花也。天辣椒,影射蒋碧月之泼辣性格。钱夫人不同于得月台那些姐妹,只有她一人是“玉”。玉,本来就代表一种高贵气质或精神。可是身为玉,是否就能永保华美光泽?钱夫人入窦公馆前厅,站在一株“万年青”前面照镜子的一幕。镜中出现的是褪了色的蓝田玉——一块已经黯然失色了的蓝田美玉。在这里,蓝田玉成了昆曲艺术衰微的意象。
比喻修辞手法运用。在《游园惊梦》中描写蒋碧月的眼神是“一双眼睛钩子一般,直伸到台下去”,把勾魂摄魄的眼风比喻为“钩子”,突出了它的犀利。“整个饭厅银素装饰,明亮得象雪洞一般”渲染饭厅的洁白。“他那张黑红脸早已喝得象猪肝似的了”夸张醉后脸的颜色。弹胡琴的杨票友约五十上下,“一双手指修长,洁白得像十管白玉一般。”用白玉比喻洁白的手指,突出了其对手的保养与爱护。钱夫人嗓子哑掉时,“两腮滚热,喉头好像猛让刀片拉了一下,一阵阵的刺痛起来”,渲染了喉咙的疼痛,也显示出花雕酒的辛辣。小说最后描写露台上桂花时写到“香气却比先前浓了许多,象一阵湿雾似的”用“湿雾”比喻桂花的香气。这些比喻都是为了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鲜明性所运用的修辞手段,为语言增添了色彩。
白描。和《红楼梦》等古典小说一样,白先勇的小说善于通过人物的外貌衣饰和环境描写来烘托刻画人物。这往往是通过白描手法的运用。“对于‘白描’这一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呈现方式,白先勇显然并不陌生,对中国古典小说的长期浸淫,使他对‘白描’的艺术功效事实上早已心领神会,这种心领神会使‘白描’在白先勇构筑自己的小说世界的时候,几乎是天然地获得了一种历史的延伸。” 【7】如小说中对窦公馆正厅的描写, “软垫沙发”、“紫檀硬木桌椅”、“刷着二龙抢珠的大地毯”、“乌木架流云蝙蝠镶云母片的屏风”等等, 加上紫、黑、醉红、天青、金、红各种冷暖颜色间杂,呈现出一幅色彩明丽,动静交织的工笔画,这一切,不仅显现出主人的身份、地位、爱好,而且让钱夫人触景生情勾起联想,既表现出她对昔日富贵生活的怀恋,有效地表现出“感时伤怀”的主题,同时又预示今日的窦夫人靠丈夫发迹而雍容华贵,正像当年钱夫人靠丈夫而风华翩跹一样,钱夫人今日的落魄或许就是窦夫人的明日。正厅的中西合璧的房间布局也暗示着窦瑞生是新兴的官僚,而台湾也已进入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新时代。这种将描写融入叙述之中的写法,正是对传统小说的借鉴。
在《游园惊梦》这篇小说中,写了四个贵族妇女的不同穿戴,白先勇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几位夫人不同的形象。钱夫人蓝田玉穿的是“颜色有点发乌的过膝旗袍”;窦夫人桂枝香身穿“银灰洒朱砂的薄纱旗袍”,手戴“一只莲子大的钻戒”,“左腕也笼了一付白金镶碎钻的手串,发上却插了一把珊瑚缺月钗,一对寸把长的紫瑛坠子直吊下发脚来”,使她“丰白的面庞愈加雍容矜贵起来”。赖夫人穿的是“珠灰色旗袍,戴了一身玉器”;蒋碧月穿着“一身火红的锻子旗袍”,两只手腕上“直戴了八只扭花金钱镯”,“一头蓬得像鸡窝似的头发”,从这寥寥几笔中,我们就可以推测出她们不同的地位、身世、个性和心境:钱夫人的落魄和凄凉;窦夫人的雍容矜贵和志得意满;赖夫人年老庄重;蒋碧月的佻挞放荡。
二、西方现代的表现技巧
意识流。“白先勇接受的西方文学的熏陶,对其小说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西方现代派小说中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8】“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派小说家开拓人们内宇宙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方法和途径,是表现人们潜意识的一种创作方法和途径。”【9】《游园惊梦》通篇贯串了女主角钱夫人的意识流。小说设置了明暗(虚实)两条线,明的是钱夫人由台南赶赴台北参加窦夫人的宾宴,从登门一直写到席散离去,暗的则是她整个赴宴过程中的心态,她复杂的心态是通过自己的意识流来展现的,而意识流又是借观看《游园惊梦》台上台下心潮相呼应的手段来表现的。整个宴会的进行过程,也就是钱夫人意识的流动过程。而其中钱夫人与郑彦青在中山陵奔马 “活过一次”那段的意识流写得最为精彩。而这一段文字可以认定为钱夫人与郑缱绻交欢的性象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以这种隐晦曲折的手法描写性活动,用一连串性象征如“骑马”、“出汗”等来传达意思,借助杜丽娘入梦与柳梦梅幽会的唱词来表现。“白先勇笔下这段钱夫人的性之联想,其意象之新鲜活泼、适当确切,其含义之炽烈大胆,合乎心理学理论,其连接或贯、联的自然顺畅,其统共效果与独创性,在中国文学史上恐怕没有先例。”
平行技巧。作者在这篇小说里大量运用了平行技巧。正如欧阳子所指出的那样,“平行技巧(parallelism)作为一种刻意安排的呈现手段实际贯穿了整个《游园惊梦》。”小说在人物刻画、情节安排、地点确立,叙事观点的选择、结构的设置,都被作者置于一种“往昔”与“现今”的平行对比之中。就人物而言:昔日富贵逼人的钱夫人与今日出尽风头的窦夫人;两人都抢夺过亲姐姐的男人,都“专拣自己的姐姐往脚下踹”,不但性格作风一样,连相貌打扮也相仿的蒋碧月与月月红;殷勤细心的程参谋与英俊多情的郑彦青参谋;拉胡琴的杨票友与吹洞箫的吴声豪等。前后两个宴会,几乎是在交叉着进行,只不过在进行时人物和时空发生了变化,这两个宴会不时交叉、重叠和相比,根本上也是作者平行技巧的潜层显现。而作者的这一做法,无疑是要以同样的宴会却是不同的主人这一作品中的事实向人们昭示:钱夫人悲剧性的命运格局根本上其实是整个人类命运格局的缩影。除了以上的写作技巧分析以外,其他如象征、反讽、对比映衬、喻示、双关语、顺流接连等技巧在《游园惊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总之,白先勇在他的小说《游园惊梦》中将中西文学的精髓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他将中国传统小说创作的技巧与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相结合,可以说是中西合璧的艺术结晶。
㈥ 牡丹亭·惊梦的探讨赏析
本文主人公游了什么园,惊了什么梦? 守寡多年而已丧失青春年华与富贵社会地位的钱夫人,远离旧日的相知朋友,独自居住在台湾的南部。《游园惊梦》的小说情节动作,便是钱夫人应邀来台北参加桂枝香(窦夫人)所开宴会的始末。游园醉酒时回忆起了她以前和郑参谋的一次偷会。
花雕和“游园惊梦” 桂枝香 蒋碧月 参谋
为了经营制造“今即是昔”的幻象,作者使窦夫人宴会里出现的一些人物,和钱夫人往日在南京相识的人物,互相对合。首先,今日享受着极端富贵荣华的窦夫人,便相当于昔日的钱夫人自己。窦夫人“没有老”,妆扮得天仙一般,银光闪烁,看来十分“雍容矜贵”。“窦瑞生的官大了,桂枝香也扶了正”,正如昔日钱鹏志是大将军,而蓝田王是“正正经经的填房夫人”,不比“那些官儿的姨太太们”,窦夫人讲排场,讲派头,开盛大宴会请客,恰似往日“梅园新村钱夫人宴客的款式怕不噪反了整个南京城,钱公馆里的酒席钱,‘袁大头’就用得罪过花啦的”。桂枝香有一个佻达标劲、风骚泼辣的妹妹——天辣椒蒋碧月。蓝田王也有一个同样性格的妹妹——十七月月红。和“正派”的钱夫人一样,窦夫人也是一个正经懂事的姐姐:“论到懂世故,有担待,除了她姐姐桂枝香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来。桂枝香那儿的便宜,天辣椒也算捡尽了。”
蒋碧月,当然就是月月红的投影。两人都抢夺过亲姐姐的男人,都“专拣自己的姐姐往脚下踹”。两人不但性格作风一样,连相貌打扮也相仿:在南京梅园新村钱公馆开的宴会里,“月月红穿了一身大金大红的缎子旗袍,艳得像只鹦哥儿,一双眼睛,鹃伶伶地尽是水光”,今日在窦夫人的宴会里,“蒋碧月穿了一身火红的缎子旗袍,两只手腕上,铮铮锵锵,直戴了八只扭花金丝镯,脸上勾得十分人时……愈更标劲,愈更桃达”,“一对眼睛像两丸黑水银”。
程参谋——今日窦长官的参谋——显然就是往日钱将军的参谋郑彦青之影像,两人同是参谋身份,而“程”“郑”二姓,在发音上也略同,程参谋和钱夫人说话,正如郑参谋以前那样,开口闭口称呼“夫人”。他的军礼服外套翻领上,“别了一副金亮的两朵梅花中校领章,一双短统皮鞋靠在一起,乌光水滑的”;他笑起来,“咧着一口齐垛垛净白的牙齿”。而钱夫人记忆中的郑彦青,笼着斜皮带,“戴着金亮的领章……一双带白铜刺的长统马靴乌光水滑的啪咻一声靠在一起”。他也“咧着一口雪白的牙齿”。
小说的地点背景或布设,亦呈今昔平行或相等的现象。窦夫人今日之盛宴,富贵豪华的程度,可比十多二十年前钱夫人的那些“噪反了整个南京城”的华宴。而此盛宴又特别和钱夫人临离开南京那年,替桂枝香请三十岁生日酒的那次宴会,遥遥平行相对。窦夫人宴会的气派和金光闪烁、华丽无比的景象,作者用极端细腻的笔触,予以精彩描绘,读者自当细品慢赏,这里无法引例。这样的排场,派头和宴客款式,正是当年把“世上的金银财宝……捧了来讨她的欢心”的钱鹏志,百般怂恿着蓝田玉讲究耍弄的。今昔二宴,都有名厨设席,名票友吹苗,这点刚才已经提到。两个宴会都喝花雕,都有唱戏的余兴节目,而且都唱昆曲《游园惊梦》。
在这篇小说十分复杂的情节构造中,作者更是大量地运用了平行技巧。宴会里,窦夫人把钱夫人交由程参谋陪伴伺候。钱夫人显然立刻对这个“分外英发”、“透着几分温柔”的男人,另眼看待,暗中细细打量他。我们所以知道,是因为,始终跟随钱夫人观点的作者,在钱、程二人被窦夫人介绍相识后,立即细细描述程参谋的长相仪态,衣饰打扮,和一言一举。程参谋确实触动了钱夫人的记忆之弦。可是开始的时候,她很可能只在潜意识里把他和郑彦青联想在一起。她觉得有点不安,不自在,“触到了程参谋的目光,她即刻侧过了头去”,却又不大明白何以如此。
白先勇在人物名字上颇具匠心,不同的名称表达了不同的含义,这是什么写作手法?你对人物姓名有何看法?
这是象征手法。其实,“蓝田玉”这个名字,就有相当明显的象征含义。蓝田之玉是中国神话中最美最贵的玉石,李商隐就有一句诗曰:“蓝田日暖玉生烟”。(其他月月红、天辣椒等艺名,亦有暗示性:月月红即月季花,每月开,贱花也。天辣椒,影射蒋碧月之泼辣性格。)钱夫人不同于得月台那些姐妹,只有她一人是“玉”,而在我们传统文化中,玉,本来就代表一种高贵气质或精神。可是身为玉,是否就能永保华美光泽?钱夫人入窦公馆前厅,站在一株“万年青”前面照镜子的一幕,深具反讽意义。镜中出现的,当然,是褪了色的蓝田玉——块已经黯然失色了的蓝田美玉。
这篇小说的最终主题,是“人生如梦”。所以作者处处采纳“梦”的比喻和意象,使人产生“梦幻境界”的联想和印象。首先,小说题《游园惊梦》,就有一个“梦”字;此戏内容亦是杜丽娘入梦。而钱夫人在宴会进行过程中,真的跌入了旧梦。钱夫人过去享受的那种富贵荣华,今日回想起来,好比一场梦。窦夫人的盛宴,其富丽堂皇气派,其辉煌鲜明色彩,在今日台北的现实狭窄环境和污染空气里,简直好像不可能存在。是梦境!是天堂!
大门两侧站岗的卫士,好比保卫天宫的天兵神将。锣鼓笙萧和饶钹琴弦,使人联想到余音绕梁的仙乐。甘芳的蜜枣和醇厚的花雕,使人联想到琼浆玉液。“锦簇绣丛一般……衣裙明艳”的客人,合聚在“明亮得像雪洞一般”的餐厅,享受山珍和海味,该是神仙在悠然取乐吧!
白先勇藉由徐太太的演唱,把《游园》唱词中的“皂罗袍”、“山坡羊”二折之大半,引入小说里。所引“皂罗袍”的四句是: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钱夫人耳中听着这几句唱词,内心自白道:“杜丽娘唱的这段‘昆腔’便算是昆曲里的警句了。”钱夫人所谓“警句”,大概主要是指戏曲的唱法。可是作者赋予的含义就不在于此。这四句唱词的内容意义,是“世事无常”,这正是此篇小说的主题,也是中国自古以来一脉相传的文学主题。 《游园惊梦》小说的最终主题——人生如梦
作者在这篇小说里,苦心经营制造“梦”的意象。梦境和仙境,十分相像,只有一点大异:仙境是永恒的,梦境是短暂的。人类往往不愿面对“人生有限”“世事无常”的悲苦事实,却躲藏入“一切如故”的自欺幻想里。然而,俗语说得好,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今晚窦夫人这栋“上上下下灯火通明,亮得好像烧着了一般”的大楼公馆,哪里持得了多久,转眼间就会灯火熄灭,烧成灰烬。今晚的钱夫人,就是明天的窦夫人。
在小说中除了“人生如梦”的感慨之外,你还读出了什么呢?
小说的主人公蓝田玉由一位昆曲艺人一跃成为钱将军夫人,也曾经风华蹁跹,烜赫一时,“筵席之间,十有八九的主位,倒是她占先的。”然而这一切都是“从前钱鹏志在的时候”,现在她不过是一个落魄夫人,王谢堂前的燕子,落入了百姓人家。烜赫与没落,构成刺激性的对照。对于没落,是无奈的现实,钱夫人无力去改变,于是就只剩下追忆与怀恋,自己并不能超脱出来,把这一切视若浮云。窦公馆门前两旁的汽车,大多是公家的黑色小汽车,“钱夫人坐的计程车开到门口她便命令司机停了下来”。这一细节动作,表现钱夫人还很在意自己的面子,遮掩自己没落的现实。在筵会中,钱夫人几次有意识地或潜意识地回忆起自己风华蹁跹时候的场景,与现实的筵会做比照,折射出钱夫人对过去的怀恋。
作者对过去生活的追忆更多的是在心理情感上对故国的眷恋。在这里,故国不仅仅是祖国大陆、旧时家园,而是一种情感,一种对旧时在心理上的认同感、归属感。故国更多的是一种心
理情感,而祖国大陆、旧时家园只是承载这种情愫的载体。这种情愫,以乡愁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钱夫人总觉得“台湾的衣料粗糙,光泽扎眼,尤其是丝绸,哪里及得上大陆货那么细致,那么柔熟?”
“台湾的花雕到底不及大陆的那么醇厚,饮下去终究有点割喉的。”这种对台湾的不认同感,并不仅仅得自于钱夫人自己,而是败走台湾的人的普遍的心理情绪。比如来台几十年,窦公馆请客仍用上海的厨子,刘副官仍顽固地操着苏北的口音。这些都是去国之人的乡愁的整体表现,他们对台湾、对台湾的现状并没有认同感、归属感,而是顽固地坚持过去的生活(比如票友会),顽固地眷恋着大陆。这些人在白先勇认为都是一群“流浪的中国人”,他们退走大陆,在台湾又不能融入和归属,他们没有自己的家园,在心理情感上处于漂泊状态,所以对故国怀有强烈的眷念。
白先勇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着深刻的认同感的,在《游园惊梦》这部小说里择取昆曲票友聚会也是有象征意义的。在六十年代,作为“中国表演艺术中最精致最完美的一种形式”的昆曲也已经式微了,受到欧美电影等新兴文化的强烈冲击。小说中坚持喜爱和追忆昆曲这种传统艺术的,都是一些从大陆败走的遗民如钱夫人、窦夫人、余参军等。他们既是政治上的遗民,也是传统文化上的遗民。台湾本土的人脱离大陆本土文化的母体,对这些传统文化并没有多高的欣赏能力,也就没有多少眷恋。人心不古作为一种现实,文化遗民们无力去改变,便只有承认,而他们对昆曲的坚持和喜爱,仅仅是对故旧文化的怀念,也是作者文化乡愁的表现。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光辉灿烂的过去。可是就因为太讲究纯美、纯粹精神,丝毫不肯接受现实俗世的污染,在今日的平民世界里,已和一般人的生活几乎完全脱节,再也无法受到欣赏和了解。于是人人遗弃古老优美的中国文化,趋奔迎接崭新通俗的西洋文化,正如清乾隆年间,通俗的“花部”乱弹终于取代了优美的“雅部”昆曲。如此,小说里钱夫人的今昔感触,以及往日悼念,就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而《游园惊梦》也就变得好像是作者对我们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一阙挽歌。
如此,《游园惊梦》小说,从钱夫人个人身世的沧桑史,扩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贵族文化——的沧桑史。
同样的暗示含义,亦可引申到社会型态问题上,那就是,影射贵族阶级和农业社会的没落,平民阶级和工业社会的腾起,小说结尾,窦夫人问钱夫人:“你这么久没来,可发觉台北变了些没有?”
钱夫人沉吟了半晌,侧过头来答道:
“变多唆。”
走到房门口的时候,她又轻轻的加了一句:
“变得我都快不认识了——起了好多新的高楼大厦。”
“变”一字,就是这篇小说的中心主题。“起了好多新的高楼大厦”,即比喻工商业社会之兴起。我们还注意到,今日宴会里唱《游园》的后起之秀,是徐“太太”,不是徐“夫人”。作者如此暗示:“上流社会”虽然还存在,“贵族阶级”却已隐逝无踪。 (贴上)
一江风
小春香,一种在人奴上。画阁里从娇养,伺娘行,弄朱调粉,贴翠拈花,惯向妆台傍。陪他理绣床,陪他烧夜香,小苗条吃的是夫人杖。
(贴)有请小姐上学。
(旦上)
绕池游
素妆才罢,缓步书堂下。对净几明窗潇洒。
(末上)
(旦)先生万福。
(末)罢了。女学生,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
(旦)以后不敢了。
(末)罢了。
(贴)先生今夜不睡了。
(末)却是为何?
(贴)喏 喏 喏,等到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
(末)太早了。
(贴)早也不好,迟也不好,小姐,这倒难了。
(末)女学生,昨日上的《毛诗》,可温习否?
(旦)温习了。则待讲解。
(贴)先生,小姐说温习熟了,则待先生讲解讲解。
(末)春香你呢?
(贴)我啊!已烂熟了。
(末)你且背来。
(贴)先生,烂熟的了还要背?
(末)自然要背。
(贴)烂熟的了还要背?小姐提我一个字。
(旦)关……
(贴)关……
(末)关关……
(贴)关关啊关关。
(末)关关雎鸠……
(贴)关关雎鸠……
(末)在啊……
(贴)在,在什么介?
(末)在河之洲。
(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生可是烂熟的了么?
(末)一句都背不出来,还说烂熟的了,回去重读。
(贴)这样熟还要读,读它什么介。
(末)女学生,“关关雎鸠”,雎鸠是个鸟,关关鸟声也。
(贴)先生,这鸟是怎样叫的?
(末作鸠声) (贴学鸠声诨介)
(末)此鸟性喜幽静,在河之洲。
(贴)我晓得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对,不对,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这么一放,它就得儿一飞,飞到何知州衙内去了。
(末)胡说,此乃兴也。
(贴)兴个甚么介?
(末)兴者,起也。起那等窈窕淑女,是那幽闲女子,有那等君子,好好的来求他。
(贴)为何要好好的求他介?
(末)多嘴哩。
(旦)师父,依注解书,学生自会。但把《诗经》大意,敷演一番。
(末)听讲。
掉角儿
(末)论《六经》,《诗经》最葩,闺门内许多风雅:有指证,姜嫄产哇;不嫉妒,后妃贤达。有风有化,宜室宜家。
(旦)这经文有多少?
(末)《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没多些,只“无邪”两字,付与儿家。
(贴)小姐,我要出恭了。
(旦)要对先生说的。
(贴)出恭还要对先生说啊。先生,学生领出恭签。
(末)你来得几时就要出恭?
(贴)人家来了半日。
(末)不许去。
(贴)急得紧。
(末)去去就来。
(贴)晓得。(贴下)
(旦)敢问师母尊年?
(末)目下平头六十。
(旦)学生待绣对鞋儿上寿,请个样儿。
(末)生受你了。依《孟子》上样儿,做个“不知足而为屦”罢。
(贴笑介)小姐,小姐我们只管在此读书,原来后边有座大花园。桃红柳绿,好耍子哩。
(末)春香,不攻书,花园去。待俺取荆条来。
(贴)先生你取荆条做什么?
(末)打你呀。
(贴)打我啊。
前腔
女郎行、那里应文科判衙?止不过识字儿书涂嫩鸦。
(末起介)古人读书,有囊萤的,趁月亮的。
(贴)待映月,耀蟾蜍眼花;待囊萤,把虫蚁儿活支煞。
(末)悬梁、刺股呢?
(贴)比似你悬了梁,损头发;刺了股,添疤痆。有甚光华!
(内叫卖花介)
(贴)小姐,听一声声卖花,把读书声差。
(末)春香,你三番两次引逗小姐,我真个要打了。
(贴)先生你真个要打么?
(末)伸出手来。
(末作打介)哎也!
(贴闪介,贴抢荆条投地介)
(末)我要辞馆不教了。
(旦)先生看他初犯,容学生责认于他。
(末)好,你去责认于他。
(旦)死丫头,唐突了先生,快跪下。
(贴跪介)小姐。
(打介,贴作假哭介)
(旦)跪下
(贴)小姐。
前腔
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则问你几丝儿头发,几条背花?
敢也怕些些夫人堂上那些家法。
(末)好了,好了,不要打了。
(旦)下次可敢了。
(贴)下次是再也不敢的了。
(末)饶你这一遭儿。还不起来。
(贴起介)
(末)女学生,你们功课完了,方可回衙。咱和公相闲话去。
绕池游
梦回莺啭
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炷尽沉烟
抛残绣线
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乌夜啼
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栏。
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已吩咐催花莺燕借春看。
云髻罢梳还对镜
罗衣欲换更添香。
步步娇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
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
迤逗的彩云偏。
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醉扶归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
艳晶晶花簪八宝钿。
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
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画廊金粉半零星。
池馆苍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绣袜
惜花疼煞小金铃。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好姐姐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
那荼蘼外烟丝醉软,
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
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
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尾声
观之不足由他缱,
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
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瓶插映山紫
炉添沉水香。
蓦地游春转
小试宜春面。
春呵春!得和你两流连。
春去如何遣?
恁般天气,好困人也!
山坡羊
没乱里春情难遣
蓦地里怀人幽怨
则为俺生小婵娟
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
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
俺的睡情谁见?
则索要因循腼腆
想幽梦谁边
和春光暗流转。
迁延,这衷怀哪处言?
淹煎,泼残生除问天。
山桃红
则为你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
是答儿闲寻遍
在幽闺自怜
转过这芍药栏前
紧靠着湖山石边
和你把领扣儿松,衣带宽
袖梢儿揾着牙儿沾也。
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
是那处曾相见?
相看俨然
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
画眉序
好景艳阳天
万紫千红尽开遍。
满雕栏宝砌,云簇霞鲜。
督春工珍护芳菲
免被那晓风吹颤,
使佳人才子少系念
梦儿中也十分欢忭
滴溜子
湖山畔,湖山畔,云蒸霞焕。
雕栏外,雕栏外,红翻翠骈。
惹下蜂愁蝶恋,三生锦绣般非因梦幻。
一阵香风,送到林园。
五般宜
一边儿燕喃喃软又甜
一边儿莺呖呖脆又圆。
一边蝶飞舞,往来在花丛间。
一边蜂儿逐趁,眼花缭乱。
一边红桃呈艳,一边绿柳垂线
似这等万紫千红齐装点
大地上景物多灿烂!
山桃红
这一霎天留人便
草藉花眠,
则把云鬟点,红松翠偏。
见了你紧相偎,慢厮连,
恨不得肉儿般和你团成片也。
逗的个日下胭脂雨上鲜。
我欲去还留恋
相看俨然
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
行来春色三分雨。
睡去巫山一片云。
夫婿坐黄堂
娇娃立绣窗
怪她裙钗上
花鸟绣双双
宛转随儿女。
辛勤做老娘。
绵搭絮
雨香云片,才到梦儿边,
无奈高堂,唤醒纱窗睡不便。
泼新鲜,俺的冷汗粘煎。
闪的俺心悠步躭,意软鬟偏。
不争多费尽神情
坐起谁欠,则待去眠
尾声
困春心,游赏倦
也不索香熏绣被眠。
春吓!有心情那梦儿还去不远
集贤宾
海天悠、问冰蟾何处涌?玉杵秋空,凭谁窃药把嫦娥奉?甚西风吹梦无踪!人去难逢,须不是神挑鬼弄。在眉峰,心坎里别是一般疼痛。
啭林莺
从小来觑的千金重,不孝女孝顺无终。当今生花开一红,愿来生把萱椿再奉。
(老旦)恨西风,一霎无端碎绿摧红。
(旦)这病根已松,心上人已逢。天呵,他一星星说向咱伤情重。
尾声
但愿那月落重生灯再红,但愿那月落重生灯再红!
(老旦贴,哭介)我儿,小姐。
(合)但愿那月落重生灯再红,但愿那月落重生灯再红!
㈦ 电影《梅兰芳》与史实有那些不符
家世与大伯的差异:
电影:
影片中梅兰芳少年失怙,父亲早亡,大伯也因在西太后寿辰中以家中出殡而未穿红,犯了忌讳而被打死。少年梅兰芳由家中世交、老生名角十三燕帮助抚养成人。
历史:
在真实的历史中,梅兰芳的确出生梨园世家,父亲早逝,主要由梅家大伯抚养长成。而这位大伯叫 梅雨田,为著名琴师,清内廷供奉,为当时京剧界最著名的老生演员谭鑫培拉琴,有“胡琴圣手”之称。老先生一直活到梅兰芳20岁已初步成名后才逝去,享年45岁。
(7)牡丹亭旗袍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梅兰芳人生的第一个竞争对手就是和梅家有三代情义的老艺人“十三燕”。
梅兰芳的出现,动摇了十三燕的地位。决战不可避免,但是梅兰芳第一场就输了,他还有两天的时间可以挽回败局。不顾众人的反对,梅兰芳改演时装新戏,结果大获成功。胜负已定,梅兰芳劝说十三燕放弃第三天的演出,却遭到了十三燕的拒绝。
梅兰芳渐入中年,有了妻子福芝芳(陈红饰)和可爱的孩子们,他的事业如日中天。1929年,他接到了赴美国演出的邀请。
在京剧舞台上专门扮演男人的女艺人孟小冬(章子怡饰)第一次见到梅兰芳就看到了他眼中的忧郁,而她开阔爽朗的性格感染了梅兰芳。
他们同台演出,有了一种把自己同对方糅在一起共同分享的愿望。这时,梅兰芳的妻子福芝芳对孟小冬说,他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观众)的。
梅兰芳因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决定不再登台演出,在梅兰芳多次拒绝日本军队对他发出的演出邀请时,却吃惊地听到了自己即将复出的消息,而向社会公布这条消息的,正是匿名的邱如白(孙红雷饰)。
㈧ 着一身水袖长衫是哪首歌曲的歌词
歌曲《梦茉莉》,具体歌词是“着一身,着一身水袖青衫”。
《梦茉莉》歌曲演唱:王喆,词:尹相涛,曲:孟文豪,编曲:孟文豪,语种:国语,流派:Pop。
王喆,女高音歌唱家,中央电视台青歌赛获奖者; 代表作:《今夜草原有雨》、《贵妃醉酒》、《牡丹亭》、《醉了千古爱》、《梦茉莉》。
歌词:
舞一面,舞一面桃花扇
掩不住佳人风情万千
着一身,着一身水袖青衫
遮不住思念梦里缠绵
水中月镜花缘
挡不住痴人魂绕梦牵
织一缕相思红线
寻不见君心风中依恋
我一梦千年
醒来已是茉莉的容颜
轻叹悲欢歌一阕
笑前世恩怨,红尘如烟
水中月镜花缘
挡不住痴人魂绕梦牵
织一缕相思红线
寻不见君心风中依恋
我一梦千年
醒来已是茉莉的花仙
轻叹聚散歌一阕
愿情深意长,如梦似幻
如梦似幻
舞一面,舞一面桃花扇
掩不住佳人风情万千
着一身,着一身水袖青衫
遮不住思念梦里缠绵
水中月镜花缘
挡不住痴人魂绕梦牵
织一缕相思红线
寻不见君心风中依恋
我一梦千年
醒来已是茉莉的容颜
轻叹悲欢歌一阕
笑前世恩怨,红尘如烟
水中月镜花缘
挡不住痴人魂绕梦牵
织一缕相思红线
寻不见君心风中依恋
我一梦千年
醒来已是茉莉的花仙
轻叹聚散歌一阕
愿情深意长,如梦似幻
如梦似幻
以上内容参考QQ音乐-梦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