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的文化内涵及象征意义是一种民族文化理念的代表。旗袍表达的是含蓄,朦胧,婉约,它适度地强调胸,臀和细腰,以造型的自然简约格调体现服饰的大家品质:典雅,淑秀,端庄,给人以审美的感受。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
旗袍文化内涵对现代服饰市场其实具备着一定的影响力,在最近的几年间,旗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不但成为女性的生活常服,更成为象征中国民族风尚,凝聚历史传统的社交礼服。
旗袍文化其实始于清代,随着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族各部,设立了清军中的红,蓝,黄,自四正旗。入关后又增添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镶旗,以此来区分,统驭所属军民,称做八旗。八旗所属臣民习惯穿长袍,是满族的土著服装,故此而得名为旗袍。
旗袍的影响。
旗袍是中国女性服装的代表,它表现出了女性的温柔、优雅、贤淑、美丽等气质,旗袍连接着过去和未来,连接着生活和艺术,是一种典雅而高贵的美,旗袍文化内涵不仅仅是传统象征,还是中国女性解放的象征,如此有代表性有超凡意义的服装,高开叉不过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
旗袍的文化内涵是中国妇女解放的象征,旗袍的文化内涵不仅是传统的象征,也是中国妇女解放的象征。 中国古代妇女的服装基本上是保守的。旗袍通常包含各种中国风格的元素。中国风格对国际时装业产生了影响。
旗袍的文化内涵受到众多著名设计师的青睐,大胆突破旗袍原有模式,融入时代创新精神,注入时代血液,赋予青春活力,表达新感受,以新理念展示旗袍的文化内涵。
⑵ 旗袍演变的意义
在传统与现代、维护传统的“善”与追求美的思想潮流碰撞中,旗袍越来越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脱离原来的样式,变得经济便利、美观适体。
对旗袍不断改进,推陈出新,力求把自己优美的身材曲线表现出来。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服装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近十几年来,时装中重新出现的旗袍,在国际时装舞频频亮相,风姿绰约有胜当年,并被做为一种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出现。
(2)旗袍传承意义扩展阅读:
旗袍作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而并非已经湮灭失传的历史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加之可欣赏度高,因而极富有收藏价值。现代穿旗袍的女性虽然不多,但现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传统韵味,同时又能体现时尚之美。
艺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油纸伞、香扇是旗袍的重要配饰,身穿古典旗袍,一手执香扇、 一手撑把油纸伞,款款的步伐,雅致的身影,古典的气韵,是东方古典美的化身。
旗袍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构成众多曲线巧妙结合的整体,形成旗袍文化。京派与海派旗袍,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
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⑶ 旗袍的意义
旗袍的文化意义
2019-07-20 10:16:18 29
写回答
IMG_0551.jpg
旗袍是民国的国服,盛行于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女性服装的代表,它表现出了女性的温柔、优雅、贤淑、美丽等气质,旗袍连接着过去和未来,连接着生活和艺术,是一种典雅而高贵的美。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旗袍都是非常流行的服装,一般穿旗袍的女性,身材要求非常严格,它突出了女性的美和优雅,释放出独特的魅力。旗袍的款式有很多,比如:琵琶襟、圆襟、直襟、斜襟、双襟、高开衩、低开衩等等。
关于旗袍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之前,镜泊湖畔有个渔家姑娘,由于经常跟着阿妈在湖边打鱼,导致她的皮肤被晒得黝黑,虽然皮肤很黑,但是她长得俊俏,那个时候,满族的妇女们都穿着宽松肥大的衣服,但唯独黑姑娘将自己的衣服剪成连衣裙的扣袢长衫。
后来,皇上看中了黑姑娘,将她召入宫中,但是黑姑娘并不愿意,自从来到皇宫里,她并没有真正开心过,不过她帮助了许多穷人,可惜因一场误会,皇后杀死了黑姑娘,大家为了纪念黑姑娘,便都穿起她裁剪的那件连衣带裙的系扣长衫,再后来,这件衣服就被称为旗袍。
⑷ 改良旗袍对于中国服装发展有何意义
改良旗袍对于中国服装来说是一种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时代在进步,相伴随的就会有不同的产物应运而生。作为中国人当然希望有一天旗袍能在世界普及,成为各国不同场合的必备穿着。当然,也不仅仅限于旗袍,像我们的汉服、唐装等皆如此。
但是,话又说话来。我们在改良创新旗袍的同时,是我们主观地去推广。至于市场接不接受,换句话说消费者接不接受,我们就要理性去对待了。不能说不穿旗袍就是不尊重中国文化,就是不爱国。
我们可以看到成龙在国际舞台亮相的时候都是身着一身唐装,我们都很敬佩成龙大哥的爱国情怀。相反的,我们就不能说不穿唐装就是不爱国。相比成龙大哥,其他明星出席国际大型活动却都是西装革履,甚至gj领导亦如此。像张明敏长的《我的中国心》一样,辩证看待就好。
不过,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仍旧希望有一天,改良后的旗袍能引领世界的服饰潮流。中国加油!中国人民加油!
⑸ 旗袍对中华民族的意义
楼主喜欢旗袍吗?和我一样!我的空间里传了不少旗袍的照片,有兴趣,可以去踩踩哦!
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它以其 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 性情与气质。
起源
旗袍起源于中国上海。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是贵族的衣饰,现代意义的旗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女性服装的代表。行家把上个世纪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全国各地。当时上海是上流名媛的福地,她们热衷于游泳、打高尔夫、飞行术、骑马,奢华的社交生活和追赶时髦,注定了旗袍的流行。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模式,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国服”。
旗袍的美是一种典雅而高贵的美,这种由旗袍内涵所决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众化,同时它对穿着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这不仅仅表现在对身体的要求上,同时也表现在对穿着者内涵及气质表现上,而且,旗袍的出现对背景、环境、气氛要求特别讲究,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菜贩身着旗袍脚趿拖鞋的模样,这是对美的糟塌,我们同样也不能接受一个身着旗袍的女人不停地挖鼻孔和吐口水。旗袍的美是一种距离的美,一种静止的典雅美。
历史
20年代——倒大袖与新样式。
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30年代——黄金时代(i)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黄金时代(ii)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20年代以后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50年代——也有过灿烂的一瞬
1956年,据说前苏联的某领袖人物到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人的服装要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新面貌,于是,政府号召“人人穿花衣裳。”这时出现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气质。不妖、不媚、不纤巧、不病态,符合当时"美观大方"的标准,而且更为实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传统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难。
80、90年代——辉煌难再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经远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来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不过,在80、90年代却出现了一种具有职业象征意义的"制服旗袍"。为了宣传和促销等目的,礼仪小姐、迎宾小姐以及娱乐场合和宾馆餐厅的女性服务员都穿起了旗袍。
审美
旗袍的京派与海派 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
关于“旗袍”的内容还有好多好多,实在打不完了,介绍你一个网址,上去看吧!很详细的!!
http://ke..com/view/.htm
⑹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旗袍有什么作用
旗袍是民国的旗人之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上个世纪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中国各地。当时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级交际花的福地,她们热衷于游泳、打高尔夫、飞行术、骑马,奢华的社交生活和追赶时髦,注定了旗袍的流行。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曲线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模式,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时装之一,但是并非汉族的民族服装 ,这是一直存在的一个误区。 旗袍以其 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 性情与气质。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演化...展开
清朝建立八旗子弟兵,他们的后宫佳丽穿的一种服装,既是旗袍,上世纪30--40年代在旧上海旗袍达到鼎盛。解放后一度被看为是旧社会的产物,被封杀了40年,到上世纪90年代重新被国人看好,目前在江南有它的广阔市场,在西方和唐装一样代表中国的古典服装,是国人的脸面。
⑺ 旗袍在当代很多人都在穿,那么什么是旗袍文化
旗袍是民国的国服,盛行于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中国各地。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风韵洒满人间。
中国旗袍的文化内涵:
中国旗袍永久的魅力在于它的变化无穷,其独特的个性和神韵与现代时装审美观念相通。在时装国际化的时代,旗袍虽然已难以重现其鼎盛时期的服饰垄断局面,但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已经使旗袍的美具有了永恒的意义。
一、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韩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事实上,两者还是颇有差异的,深衣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被逐渐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不相悖。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袍服,一般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紧窄合体,利于骑射和其他剧烈活动。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式样,比较典型的有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将袍服视为其典型服饰。
今天我们见到的所谓“旗袍”,不仅仅是满族服装的传统款式,而是多个民族服饰的融合。它源自古代蒙古系游牧民族的袍服,至清代满族承袭了这种服装。
满族入主中原后实行八旗制度,凡编入旗籍者都被称为“旗人”。旗人所穿之袍统称为“旗袍”,有朝袍、龙袍、蟒袍和常服袍等之分。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有后世的旗袍有血缘关系。
五、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在20世纪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旗袍黄金时代的延续。战争硝烟弥漫,大多数国民无心于服饰的奢靡。经济萧条,物价飞涨,物资匮乏,出于经济实用等考虑,40年代初的旗袍长度缩短至小腿中部,高时到膝盖处。
夏季多倾向于去掉袖子,降低领高,省去种种繁琐的装饰,更为简洁适体。土布、本白棉布、毛蓝布(又称爱国布)成为常用的面料。此时的旗袍虽然装饰简单,用料平常,但仍是日常服装的主流。
抗战胜利后,改良旗袍更为广泛的流行,开始收省还不明显,后来逐渐发展到吸腰省并使用装袖,自此旗袍更为合体。40年代中期西式配件——拉链也替代了传统的盘香纽、直角纽,成为当时的时尚。这一时期旗袍变化的总趋势是长度减短,更能表现女性曲线,暴露程度有所增加,配穿方式多种多样,穿着范围更加广泛。
参考资料来源:旗袍文化_网络
⑻ 旗袍的文化意义
旗袍是中国的国粹,旗袍的整体效果简约大方,唯美温婉,可以完美衬托出女人的美丽和气质,旗袍也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服饰。
⑼ 旗袍传承着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你知道吗
中国复兴,旗袍文化走遍世界。中国5000年的文化历史悠久。旗袍文化是中国文化长河中的一抹烟云。旗袍文化的开始存在很大争议。旗袍是清代最受欢迎的。旗袍文化起源于清代并不过分,但严格来说,旗袍在民国时期开始流行,现代旗袍的基本形式也在民国时期,所以一般来说,旗袍文化是指民国初期以后的旗袍文化。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出现,旗袍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的一部分受到迫害。到目前为止,旗袍文化已经告别了辉煌的历史,进入了低迷时期。经过30年的沉睡,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旗袍文化已经成功地走上了新的舞台,但很难超越鼎盛时期。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旗袍文化将继续前进,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⑽ 旗袍的文化历史及意义
起源于上海,风行于20年代,是民国时期中国妇女开始穿着的一种带有传统风格的长衫,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之袍,故称之为“旗袍”。它承载了中国服饰文化的文明,显露出了中华女性的修养和个人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