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职业正装 > 民国时期上海老绸缎夹棉旗袍

民国时期上海老绸缎夹棉旗袍

发布时间:2022-09-17 07:37:43

❶ 1940年左右的女式绸缎旗袍现在值多少

值不了多少钱的,都说是人老珠黄,旗袍也是一样的

绸缎是蚕丝制造的,时间长了容易变色和发脆

但是,要是名人的东西就不一样了

❷ 民国时期女子流行那三种旗袍

其实跟现在的也差不多,有钱的面料款式肯定要时尚些,平民穿的就纯朴些。
楼主如果喜欢的话,可以直接截图到上海南外滩面料市场的凤和祥定制,各种款式和面料都可以选择,几百到一两千都有,性价比很高,而且是面料市场,逛逛了解下行情都不错的

❸ 中国女人穿旗袍是从什么年代开始的

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以千家万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胫而走,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其中如交际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

❹ 民国女土匪临刑绝命照,为何身穿丝绸旗袍像贵妇

民国时期是土匪最为盛行,战争频发整个国家都处在战乱危难之中,人民饱受疾苦,民不聊生,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本以为国家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谁知又起了内讧,土匪开始横行霸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国家就不得不派出大量的兵力采取大规模的剿匪行动。

张淑珍被捕后,关押在长春的军法处,后来张作霖想把张淑珍押往八面城,但军法处觉得不能放虎归山,当机立断临时处死张淑珍,并拍下临刑前的照片送往张作霖的府上,只见照片中的张淑珍,身上穿这紫底白花的丝绸旗袍,头上戴着黑色绒帽,化着精致的妆容,气质高贵,就像一个贵妇一样站在那里。

❺ 民国时期上海流行的旗袍,这种服装是怎么演变出来的

说到旗袍,这对很多女性来说应该不奇怪,特别是民国时期,旗袍成为那个时代女性非常独特的服务。事实上,这种服装是从满族服务演变而来的。必须说,这些青年学生为旗袍的普及做出了自己的积极贡献。

旗袍流行的黄金时代是上世纪30年代,旗袍在这一时期流行起来,风格不断翻新,旗袍在流行之初,人们常穿得有点丰满,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风格得到了改进,它综合了一些西方短裙的优点,领口相应减少,长度也适当缩短。

我想很多女人都很欣赏这种服务,当然,有些现代女性还是要求服装店为她们剪一两件旗袍,但她们大多只是想在家里过“民国”瘾,时代日新月异。

❻ 兰阴丹士林旗袍是什么东西

阴丹士林蓝是我国出产的一种布料,初产于民国早期,称得上历史悠久。它那单纯的青蓝色,鲜嫩而素雅。解放后,单色的阴丹士林蓝布料渐渐受到冷落。然而,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物质匮乏,一人全年才发6尺布票,大多数人只穿藏青、深灰、普蓝等几种颜色,甚为单调。对于女性特别是姑娘们来说,买花布做衣裳,不合“革命化”要求,弄不好会被认为是“追求小资情调”。于是,天性爱美的女性又悄悄地喜欢上了阴丹士林蓝。她们喜欢用阴丹士林蓝布裁制成冬季罩棉袄的罩褂,再配上深色呢裤,系条白丝巾或羊毛、兔毛大围巾,给色彩单调又沉闷的城市平添了一些生气。

全面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使民国时期的服饰时尚主流全面西化。

民国:摩登男女的服装时尚(1912-1949)

“春江水暖鸭先知”,站在民国服饰大潮前沿的依然是那些时髦新派的男女。自民国政府立后,全面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使民国时期的服饰时尚主流全面西化。
“云裳时装”是民国时尚女性最青睐的服装品牌
1927年,在上海静安寺路一栋三层小洋楼里,云裳服装公司隆重开张了。这是中国第一家专为女性开办的服装公司。“云裳”两字,大约出自李白的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吧!
云裳公司的形象代表是红极上海滩的交际花唐瑛和诗人徐志摩的新夫人陆小曼。该公司出品的时装,完全采用西方流行的立体裁剪法,使服装的造型独特、新颖,每一品牌一经上市,立刻一抢而光。穿云裳时装是那时时髦女性的一大时尚。
云裳公司的开山之作是紧跟巴黎时尚、同时具有鲜明东方风格和中国特色的时装女大衣。1927年的冬天,上海以及附近的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的大街上,凡是有时髦女子出现的地方,就会有一道道由云裳牌大衣组成的亮丽风景。
很快,云裳牌大衣走向北京和天津等地,成为时尚女性不可缺少的冬日装扮。

第二年,云裳公司又设计、制作了春秋两季的夹大衣、单大衣和仲夏夜所穿的具有装饰作用的绸外衣,并迅速推向市场风靡上海滩……
云裳服装公司的成功带动了上海滩服装的发展与兴旺。一年后,鸿翔时装公司在上海同孚路上开张,在极短的时间里便可以与云裳公司分庭抗礼,成为一大时装品牌。
30年代后,在上海的法租界霞飞路上,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家新的时装公司;这些时装公司与云裳公司和鸿翔时装公司一起,为民国时期的上海和其他城市的俊男靓女,提供了许许多多设计非凡、制作精良的时装。
上海于是也成了30年代远东地区、甚至整个亚洲的时装之都。日本、菲律宾、新加坡、印度等国的富商大贾,都会赶到上海,选购时装——有人做过统计,在巴黎流行的某一款时装,10天之后,基本上就会出现在上海街头——
难怪!

30年代流行的高跟鞋

服装模特出现了,并迅速成为服装时尚的象征和代表。1929年天津的“服装跳舞会”,1931年上海的"服装表演会"等,均盛极一时,并成为大小报刊争相报道的焦点新闻。
而那些身穿艳丽时装的服装模特,也很快成为许多时尚女性最心向往之的职业。

皮草大衣新样式
将身体严严实实地包裹住的长袍大袖被一点点抛弃,女性的曲线之美在一点点顽强地绽放。衣袖不断地变窄变短,露出珠腕玉臂;短袄的腰身渐紧渐瘦,将纤纤细腰和优美的曲线完全地展现出来;裙子从长至脚踝逐渐向上伸展,女性洁白的小腿,乃至膝盖,都勇敢地暴露在众人的目光中;衣领从常常遮住半个脸到矮领、无领,直到袒露出颀长、性感的脖子--民国时期的女性,最终为自己创造了不同凡响的服装时尚。

无袖旗袍是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旗袍样式
西装依然是男人们时髦的服饰,但中山装很快就开始与西装平分天下。1913 年,“奉帮裁缝”运用西式裁剪法做出了第一套中山装——
1915年,一个名叫王财荣的裁缝走进了孙中山在广州的大元帅府。
王财荣,浙江奉化人,在上海南京路上开着一家“冒祥呢绒西服号”,专做各式西装。因为与蒋介石是同乡,经蒋介石引荐,王财荣在1915年初春的一天,见到了孙中山。
那时,在紧张的革命之余,孙中山一直都在琢磨着怎么设计一种适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人穿着的、与传统服饰不同的新型服装。在王财荣面前,孙中山讲述了自己心中的服装样式:要与长袍马褂不同;长袍马褂是封建时代的象征,是落后、守旧的代名词。也不能完全像西装;西装穿起来精神,但太过烦琐,还要穿马甲扎领带,实在是麻烦。应该是穿起来既美观、舒适、大方、庄重又不复杂。要有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也就是礼、义、廉、耻;要有五个纽扣,象征中华民国五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即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袖口上要有三个纽扣,以代表民族、民权、民生这三民主义……

中山装含义深刻

几天后,根据孙中山的设计思想、由王财荣缝制的第一套中山装问世了。作为一种国民革命的象征,中山装很快就成了极具政治化色彩的时尚装束。那些追随孙中山革命的人,相继穿上了中山装。其中,蒋介石最为著名。在各种正式场合,蒋介石除了军装,就是中山装。而且,又以后者居多。
蒋介石穿的中山装都很考究,裁剪精细、合体,布料则大多是日本进口的,非一般崇尚中山装的人所能享用得起的。
1929年,蒋介石成为南京国民党中央政府主席,他特别作了规定:中山装是民国政府的制服,在特任、简任、荐任、委任四级文官宣誓就职时,必须一律穿中山装,以示“奉总理之法”。

蒋介石的侍从官俱穿着中山装
民国时期,西装虽已在中国落地生根,但国人也开始将其与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进行融合,创造出一种中西合壁的穿着来:绸缎长袍、西服裤,头顶圆形礼帽,足上是一双乌黑油亮的牛皮鞋。当然,这样的装束大多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大人物的时尚,如一些国民党的要员、大商人、大银行家等等。上海市市长吴铁成便经常是这么一副行头。

至于大学生和大中学校的老师,则多是上身穿阴丹士林布的长袍、下身穿西式裤子、脚穿布鞋。到民国中后期,这么一种穿着打扮,俨然已经成了知识分子的标志性服装。我们现在在反映民国时期生活的影视作品中,还常能看到。

穿着阴丹士林布长袍的先生们

民国期间,对旧时旗袍的改造从未停止过,尤其是在上海,如旗袍长短、开叉高低、有袖无袖、袖之长短等方面,几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又都是跟随着西方服装变化的步伐。有人曾将上海妇女旗袍从1925——1940年的长度变化,绘成一个曲线图,今天看看,殊为有趣……
旗袍,顾名思义,当然是“旗人之袍”,也就是满清人所穿长袍;民国初年,旗袍渐渐受到汉族女子的喜爱,从此逐渐盛行。30年代初,有人将原本宽宽大大的旗袍向窄瘦和苗条型发展,以显露女性的自然曲线之美,原本的长及脚踝,开始向上伸展;而开叉也不断拔高,直至大腿裸露。而且,对腰围、胸围、臀围这三围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强调与身体紧贴,务要将人体曲线暴露和刻画至淋漓尽致,令观者一览无余。有一段时间,左右的开叉甚至高过腰际。
这在当时,称得上是惊世骇俗的了。
矛盾先生在他著名的长篇小说《子夜》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
“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进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象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不过,旗袍的发展曾遭遇过东南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的封杀。
孙传芳曾多次下令:严禁在他治下的妇女穿旗袍,其理由是“有伤风化”。
“孙大帅”手握重兵,在东南地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威风十足;他既然已经下令,便很少有人敢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但“孙大帅”的“旗袍禁令”最后却因为自己的老婆而废掉了。他的老婆年轻漂亮,酷爱穿旗袍。有一次,这位爱穿旗袍的“大帅夫人”,前往杭州灵隐寺烧香时,就穿着极为时髦、曲线毕显的旗袍。此后,江、浙和上海一带的报纸上就纷纷登出文章,对“孙大帅”的“旗袍禁令”和禁令的执行冷嘲热讽。不久,北伐军挥师北上,打跑了昔日里威风八面的孙传芳。而这位“孙大帅”和他的“旗袍禁令”,自然也就烟消云散。
于是,旗袍继续作为一种服装时尚,灿烂于民国的天空中……

❼ 民国名媛穿着

民国服装;旗袍;文明新装

民国时期的服装是中国服装史的一个重要的时期,是中国传统服装走向衰落和蜕变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新服装孕育新生的时期。旗袍作为民国时期女性最有代表性的服装,她的产生、变化、发展都伴随着整个民国社会。

一、民国初年的旗袍

在民国初期,整个国家社会一直处在革命与动荡中,人们经历革命的洗礼为时不久,衣着观念、生活方式都处于新旧更迭的大转折时期,旗袍也正在乱世妆扮中悄然过渡。总体说来,旗袍在此时已退居到一个不太显眼的位置,不复昔日的显赫地位。此时的旗袍在廓形上变化不大,仍以清末的宽敞为其特点,领子由早期的无领或低领变化为“元宝高领”,最高时可与鼻尖齐平;袖子稍有收紧并略有缩短,至肘与手腕之间;袍身长度减短至膝与脚踝之间。旗袍线条造型仍较为平直,色调力求素雅,领、袖、襟等部位也用镶滚,但比以前简练概括得多,通常只有少许几道。绣纹也趋于简单,不复以装饰体现地位与身分,而且开始注重体现女性的曲线。

二、20年代崭露头脚

随着民国社会的不断开放,中西方交流的加强,西方大量的女装样式流入中国,许多报刊、杂志都进行大篇幅的刊载;当时留学归来的留学生也带回了许多国外的思想和服装;当时的许多女装设计师们都跟随西方模仿西方的样式设计女装。因而西方的女装大量充斥在社会上,而且这些服装样式和设计方法日益被人们接受并推崇。西方流行女装的这些特征,在旗袍上也是有所映射。

20年代中叶起,一种新的旗袍诞生。在当时的上海是公认的服饰时尚中心,其声势远远领先于全国各地并左右着中国服饰时尚的变化。上海旗袍时尚的最初,是以无袖的长马甲形式出现的,短袄外面的长马甲代替了长裙。1926年,长马甲同短袄合并,就有了民国新旗袍最初的款式。张爱玲评价道:“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1]”袍身宽松、廓形平直,长度在踝关下之上或大约小腿肚的地方,倒大袖。领、襟、摆等处仍喜做滚边镶饰,但繁褥之风日减,“裥干”和阔滚条被视为过时的象征。秋冬时穿的夹旗袍,倒大袖,只有一道花边装饰,已略显腰身。1924年秋,末代状元刘春霖之女刘沅颖下嫁《玉梨魂》作者徐枕亚,新娘当时穿的就是这种倒大袖旗袍[2]。1926年后,旗袍的下摆一升再升。

至20年代末,旗袍开始收腰,受欧美短裙流行潮流的影响,摆线提高至膝下,女子大大方方地露出她们秀丽的小腿。虽仍为倒大袖,但袖口变小。装饰性质的镶滚趋洁,甚至完全取消,色调也力求淡雅和谐,后体上显得十分简洁方便。1929年上海女学生穿的旗袍,摆线已到膝盖处,袍身变得合体,有的袖口装上仿西式的克夫,成为流行一时的时尚。民国初的“文明新装”也是倒大袖,20年代的旗袍一直沿用这种袖形,直至30年代才慢慢消失[3]。整个20年代,中西交流的机会增多,从欧洲进口的布匹、羽纱、呢、绒、蕾丝等纺织品,扩大了国人的着装选择,改变着人们的着装观念。人们不再那么固执地追求“做一件传三代”,从而刺激了购买欲望,推动了旗袍的流行和变革。20年代的旗袍就明显受迪考艺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直线造型、对称的装饰品和纹样图案。

三、走向经典

三四十年代是中国革命最为壮烈,中国女性解放运动最为波澜壮阔的二十年。此时也是女性进步思想和自我意识最为活跃的年代,所以三四十年代也是中国近代女装最为灿烂繁荣的年代。而恰恰就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典型代表。被称作Chinesedress的旗袍和加入西式风格的海派旗袍,很快地从上海风靡全国各地。让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实际上是三十年代的旗袍。

旗袍比较适合中国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加上这一时期外国的面料不断地进入中国,各大报刊杂志上都有服装专栏,还有流行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都推动时装的产生与流行。各大百货公司也常常举行时装表演及展览。尤其是上海,成了全国的时装中心,因为当时欧美的最新款式仅隔三、四个月就流行到上海,全国各地都以上海为样板,竞相模仿。海派旗袍便成了30年代旗袍的主流了。而且这时期,旗袍被很多中学、大学采用为校服。30年代欧美流行收腰,更能体现出女性美,这就注定旗袍会变得更修长而紧身,并有高叉。1934年就几近臀下,腰身又裁得窄,行走起来双腿隐隐可见。可见当时对女性的行为约束已经大大放松,从而符合了30年代精致玲珑、开放活泼的理想形象。

30年代旗袍的款式有两个特点:“中西合璧,变化多端”。当时爱美女性旗袍穿着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局部西化,也有在旗袍外搭配西式外套。局部西化是指领和袖采用西式服装做法。如西式翻领、荷叶袖、开叉袖、还有下摆缀荷叶边,或缀不对称蕾丝等夸张的样子。但这仅是一些明星和贵妇的社交礼服,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将旗袍和西式服装搭配起来穿。比如: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绒线衫、背心等,在脖子上系围巾或戴上珍珠项链显得大方而别致。当时修长而收腰的旗袍配上烫发、透明丝袜、高跟皮鞋、项链、耳环、手表、皮包,都是最时尚的装扮,女性角色的扮演得到了充分的强调。旗袍,成为中华民族别具一格的“国服”了。

四、经典的延续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以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抗日战争硝烟燃起,大多数国民皆无心于服饰的奢侈。出于经济、便于活动等实用的功能考虑,40年代初的旗袍不复30年代衣边扫地的奢靡之风,长度缩短至小腿中部,高时到膝盖处。炎夏季节多倾向于取消袖子,领高减低,省去了种种繁琐的装饰。使其更为简便、适体,从而形成了40年代旗袍独特的风格。

改良旗袍最早出现于30年代后期,短袖旗袍上始有肩缝,起初尚无省,归拔比较多。后来逐渐有了胸省,开始时收省还不明显,以后渐渐发展到吸腰省并使用装袖,装袖在40年代中期得以推广,自此旗袍更为合身适体。据40年代初报载,衣料涨价百分之百。故而服饰装扮上力行节俭,倡导“旧衣运动”,普遍兴起国货运动,使旗袍在面料的使用上也颇具特色。当时颇有影响的《申报》元旦新春例发“衣食住行”计划:“在这国难深重的今日,正应节约救难,提倡穿旧衣运动,衣服新旧无关宏旨,但求有新思想。新脑筋就好了……4]”;只要求其适体、经济,万一要做新的,就采用纯粹的土布。因此土布成为旗袍常见的用料就不足为奇了。抗战初期的上海还一度流行用国产白棉布或毛蓝布(又称爱国布)做成的旗袍。此时的旗袍虽然装饰极为简单,用料也十分平常,但仍不失为日常服装的主流。40年代中期的旗袍还引进了两种西式配件——垫肩与拉链。把传统的盘香纽、直角纽换成拉链,也成为当时的时尚之一。礼服旗袍稍长一些,装饰更为考究,校服则以朴素、淡雅为尚;工厂女工夏季风行穿一种简便型的旗袍:略似面粉袋上挖个圆孔——无袖无领或低领,不收身、小开衩,长度在膝盖上下,内穿一条短裤,以图凉快,劳动轻便。

五、旗袍退位

在解放战争结束后,新中国成立,人们似乎沉浸在了革命的浪潮中;人们的热情似乎完全转到了革命和劳动中,旗袍所代表的舒适、悠闲似乎已经失去了生存的空间。更多的代表劳动女性,适合劳动女性,能展现新时代和革命的女性服装成为了主流;旗袍悄悄的退隐到了一个历史的角落里,至此民国时期的旗袍到此结束。

图片参考:

(1)最初的旗袍

(2)20年代末期,南洋兄弟烟草广告。署名之光(谢之光)。发式袖端仍带20年代余韵,整件旗袍的风格已开30年代的先河。

(3)1938年的海外旗袍,高领而低摆,开衩至膝,袍身紧窄修长且无袖,更显穿着者的婀娜身段,两道滚边十分细巧精制。

(4)受欧美影响,30年代中期流行“透、露、瘦”。透明的丝织品用来做旗袍了,开衩高至臀下。

(5)30年代末40年代初流行的旗袍,阴丹士林蓝布面料作礼服在月份牌画中处理得更像丝绸旗袍,袖短呈臂,窄身修腰。

❽ 问问 老上海 小姐 丫鬟 之类 穿的 那个类似旗袍的衣服叫啥名称呀

应该是清末明初的衣服,民国时期的服装。

❾ 民国时期旗袍的改良与演变过程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商埠开放的上海华洋并处,五方杂居,成为十里洋场奢靡繁华之地。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服装装饰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青楼女子等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产生于辛亥革命后,北伐战争时期始渐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别于旗女的长袍。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这在以后的章节中将会详细介绍。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遇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与民国时期上海老绸缎夹棉旗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日本学校制服叫什么意思 浏览:74
kz55童装 浏览:43
洛阳米喜迪童装专卖在哪里 浏览:178
女装道具哪里买 浏览:347
穿校服唱歌的男生 浏览:582
七十五岁的退休老师穿上旗袍 浏览:281
童装正品一手货源 浏览:210
一看到男孩子穿格子衬衫就冲动哇 浏览:1
普及下高仿古驰皮带与专柜差多少 浏览:355
带铁环和别针的帽子 浏览:554
图案酒红色衬衫 浏览:760
怎样挑选适合的羽绒服 浏览:66
太原外语科技实验中学校服 浏览:165
校服上印奋进是哪个学校 浏览:378
六一儿童节童装夏季 浏览:53
童装搭配与陈列 浏览:808
嫩黄色西装配什么颜色的裤子好看 浏览:615
怎样才能把衣塞裙子里 浏览:168
乐比悠悠童装 浏览:747
男士羊衫冬季搭配图片 浏览: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