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哪位女演员穿旗袍最漂亮
旗袍,好像仅这两个字就自带魅力加持。曾几何时,中国女人都爱上了旗袍,穿上一身精致的旗袍,又是多少女人从少女时代就无比向往的穿衣打扮,关于旗袍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帝为每个人写了一部圣经,然而,却只为中国女人设计了一件旗袍。”
穿上旗袍的倪妮最让人过目难忘,在《金陵十三钗》里完美的饰演风尘女子玉墨一角,玉墨虽是风尘女子,社会地位也不高,但在她眼神中分明露出一种鄙夷世间污浊的清贵之气,迷离妩媚中透着高傲,充分表现那个年代女性的不屈与无奈。
B. 具有东方韵味的旗袍,什么样的人才可以驾驭
瘦弱不再是判断一个人物是否良好的唯一标准。曾经很受欢迎的纸制人物形象似乎长期以来是不现实的。说到好坏,那就是旗袍,这是测试最多的女性形象。想象一下,如果像一张纸一样的骨干人物戴着旗袍,那绝对很难展现旗袍背后的东方女性的独特魅力。因此,对于那些可以穿旗袍的女性来说,瘦弱绝对不是要点之一。身材具有以下三个特征,那么您就是一个适合穿着旗袍的女人。好奇心正在发挥作用,因此请跟随编辑查看。一个好的人物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因此,许多女性热衷于健身,以使自己的身体更加完美,性感和动人。那么,穿上充满中国古典韵味的国粹旗袍,人物需要满足的三个特征是什么?
宋轶被称为新一代的旗袍女神,在民国的主要戏剧中以不同的旗袍样式出现。网民叹了口气,她是如此美丽,开着旗袍。其中,她的腰部像柳树一样细,最引人注目。宋轶苗条的身材使她的柳腰更加纤细。看起来,宋轶出现在装饰有优雅莲花的旗袍上,与她的清新精致,优雅可爱的气质相称。领口,袖口和衣襟的浅绿色边缘,小巧的设计使这款旗袍显得独特。我希望有像宋轶一样温柔新鲜的女孩。这种小巧清新的旗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C. 敬酒服旗袍是长款还是短款好
敬酒服是短款好还是长款好要结合个人喜好决定,主要看个人身材而定,腿长直细就穿短的,反之就穿长的。
1、敬酒服的风格
敬酒服的风格可以根据婚礼的风格来定。如果是中式婚礼,可以选择旗袍或者龙凤褂。旗袍对身材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一般来说,还是比较适合身材高挑的准新娘。旗袍能衬托身材的曲线;腿型较好的准新娘,可以选择开叉的款式,更能突显优势,性感又极具韵味;高领的旗袍则适合气质较好,且脖子比较颀长的准新娘。如果是身材欠佳的准新娘可以选择龙凤褂,既喜庆又能掩盖身材的不足。如果是西式的婚礼,最好选择礼服,礼服的款式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
2、敬酒服的颜色
对于敬酒服颜色的选择上,一般都是红色。不论是什么质地,什么款式,红色既符合婚礼喜庆的气氛,而且搭配得好,也能显示出新娘的可爱与气质。不过近年来,对敬酒服颜色也有了很多的选择,例如紫色、粉色、湖蓝、蓝绿等颜色都是敬酒服的选择色。新娘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肤色来选择其他颜色的敬酒服,只要不选择太过深沉的颜色即可。
3、根据季节来选择礼服
最后,要根据季节来选择礼服。随之而来的夏季,虽然到了酒店不会太热,再加上婚礼现场热闹的气氛,对敬酒服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为了空调太冷预防感冒(呼吸内科),怕冷的准新娘们可以选择加上件带毛毛的披肩,既提升了气质,也抵抗了寒冷。春、秋两季,一般都是早晚比较凉,所以在敬酒服的选择上,可以选择在礼服上搭配一个同色系的披肩。夏季的选择就比较多了,但是为了保险防走光,还是建议准新娘们选择长款的敬酒服。
4、敬酒服的款式
除了美观之外,还要考虑到安全问题,毕竟敬酒是要满场走的,如果行动不便很容易摔跤之类的,另外,最好选择不易走光的礼服为上,如果遇到来宾闹酒倒酒等尴尬事情,弯腰低头在所难免,走光了就不好了。毕竟婚礼这一天,新娘子最重要的不仅是美丽,更是要恰如其分,大方得体。
新娘敬酒服推荐
1、中式旗袍
旗袍对于新娘的身材也是有一定要求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身材瘦小的新娘并不适合穿旗袍。与之相互对应的就是身材相对来说比较丰腴的新娘,在挑选旗袍的时候,需要尽量将自己身材的缺陷进行遮掩,比方说臀部比较丰满的新娘,尽量选择那些有遮臀效果的旗袍。还有一些新娘性格比较活泼,在旗袍的选择上面也是很有讲究的。
2、鱼尾礼服
美人鱼般高贵优雅,又性感美丽是每一个新娘羡慕的。闪亮的礼服材质和鱼尾设计,凸显了新娘的身材。而胸前的褶皱也让新娘的一些小缺点被掩盖下去。线条舒畅是最让新娘感到舒服的一个环节!3、露背装露背装,是最经典的礼服。不管在什么时代,这种礼服总是会让人眼前一亮,最主要是依靠其露背的设计。搭配适合新娘身高的群身设计,性感与优雅相互结合,让美丽加倍。
4、单肩礼服
可以不要像抹胸或者露背那样,完全以性感成亮点,单肩的礼服设计也能让新娘小露性感哦。搭配艳丽的红颜色,以及礼服肩部的蝴蝶结式样,让新娘甜美性感的气质表现出来。新娘穿上这款礼服,身材好极了。
5、抹胸礼服
抹胸礼服,体现新娘性感一面的礼服。搭配高腰的设计,以及宽大的群尾,顿时让人感受到高贵典雅的气场。其实礼服也能给人一种盛事的感觉,看看这款就能体会到了。
D. 旗袍太有魔力了,不管什么风格的女明星穿上它,都端庄典雅,你怎么评价呢
旗袍做为民国女性搭配的新宠儿,许多女星就会有过旗袍造型,穿上旗袍的他们真的是韵味十足,端庄典雅。
说到旗袍你是否会想起《金陵十三钗》里边的红尘女子?他们把旗袍的美反映的酣畅淋漓,也把人性的光辉赠给了这个硝烟弥漫的世间,他们拥有非同一般的个人经历,也拥有平常人效仿不来的气质,与此同时他们也把那类气质深深地的渗入了旗袍中。所以说,越发完善有故事的女孩子就越能穿上去旗袍的美。
倪妮的体长就有一种成熟的女人才有的气质,旗袍穿在她的身上,真的是极致的诠释了什么是“万种风情”。这一件暗红色的亮面旗袍华丽空气,加上倪妮极佳的身型,气质立刻就变的十分的强劲。在再加上这老上海的头型和装饰,也是看起来所有人妖艳无比。
在看一下张俪的这一件黑白红两色的大花旗袍,复古时尚又空气,衬得她更为的美丽动人性感迷人。旗袍做为较为怀旧的服饰而言,它没有汉服男的温婉如玉,反而是较为有烟火气息,穿在的身上更有些人自身的那类气质,如同一盘烧菜加上二两白酒,会使你品的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
这翠绿色的半透式旗袍,也是非常美。这类深一点的翠绿色较为的暗,会衬得人的肌肤愈发的嫩白。灰黑色的纹路衣领精美美观大方,半透的设计又不曝露,穿在的身上令人觉得媚惑而不轻佻。再配搭珍珠手链和翠绿色耳环耳坠总体上看上去娇人十分,动感十足。
E. 旗袍四大派别有着怎样的美
旗袍四大派分别是:京派,海派,苏派,广派。各派都有各派的美。
四、大胆开放的广派旗袍。还有一个派别,叫广派,也有叫粤派的,流行于南方沿海省份,受西方影响较深,广派强调露、亮、奇,在四个派别中是最不像旗袍的一个派别了。
F. 酒红色的旗袍配什么颜色的披肩比较搭
当然是黑色咯,大气又不缺少稳重,首选黑色,嘿嘿
G. 形容女人穿旗袍气质优雅诗句
1.描述穿旗袍美女的诗句H. 结婚敬酒时穿旗袍好看还是穿礼服呢
礼服:
裙长长及脚背,面料追求飘逸、垂感好,颜色以黑色最为隆重。晚礼服风格各异,西式长礼服袒胸露背,呈现女性风韵。中式晚礼服高贵典雅,塑造特有的东方风韵,还有中西合璧的时尚新款。与晚礼服搭配的服饰适宜选择典雅华贵、夸张的造型,凸显女性特点。
从哪儿着手、注意哪些问题
1.选定佳期
挑选礼服前,你必须确定婚礼的季节、准确时间、地点和风格。礼服要与婚礼的风格协调一致。如果你的婚礼是一个非常时尚的婚礼,可以选择走在潮流前端的婚纱;如果是传统的仪式,选择古典而盛大的礼服一定没错;如果在乡村或花园中举行婚礼,礼服要选择适合在户外穿着的轻快活泼的款式。
2.做足功课
事先搜集一些你喜爱的礼服图片,并做好记号,标出你喜欢的款式和板型,尤其是领口和腰线等细节内容。当你与礼服顾问或设计师交流时,记得带上你的图片,这样可以帮你更加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结婚西装搭配
3.做好预算
礼服及其他配饰上所花的费用,一般占到婚礼费用的6-15%为宜。如果预算比较宽裕,你可以定制一款最合自己心意的礼服。当然,向婚纱礼服店或影楼租借一套也是不错的办法,可以节省很大一笔开支。
4.选择地点
婚纱礼服店和影楼一家连着一家,该到哪儿去寻找你的梦中霓裳呢?一般来说,大型专业婚纱礼服店中的礼服款式齐全,设计师的经验丰富,制作质量也靠得住。也可以听听不久前举办婚礼的朋友、同事的意见,在她们推荐的地点中选择2-3个。
5.确保时间
如果需要定制礼服,最好能够提前一年开始挑选,最短也不要少于9个月,这样时间会比较充裕。因为设计制作一件婚纱大概需要4个月,而且最好能在婚礼前2个月送达你的手中,这样便于细微之处的修改。
6.找个参谋
美艳女神晚礼服选礼服时一定要带上一个参谋,可以是你的母亲,也可以是朋友,她应该对你了如指掌,知道什么是最适合你的。你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保证她不会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你; 第二,不能让你的妈妈和好友们同时陪你上街,因为所有的人都会让你试穿她认为最漂亮最适合你的礼服,你会感觉无所适从。一天下来,不仅疲惫不堪,而且可能会一无所获。
7.了解自己
最重要的是,根据体形选择适合自己的款式。第一次去婚纱店的时候,你可以在公主型、蓬裙型、贴身型和王后型这四种最基本的款式中各找一件试穿,很快可以发现自己最适合哪种款式。至于以上四种款式的特点以及适合的体形详见下页。
8.尺码要合适
如果你的礼服不是定制的,选择礼服时,首先要注意满足你身体最丰满的部位的尺寸,比如: 胸部、腰或者臀部,然后再看其他部位是否合适。还要注意,选择礼服以稍大一点为宜。如果大了,改小一点很容易,但让一件衣服变大就不太可能了。
9.专家意见
要选择一件最适合自己的礼服,一定要善于倾听礼服顾问和设计师的意见,因为她们有丰富的经验,已经让许许多多的新娘成为婚礼上最耀眼的明星。可能你看中了一款最新样式的礼服,而她则建议你选择细肩带的蓬裙型,或许你对她的意见感到惊讶,但仔细考虑一下你会发现,她建议的礼服才是最适合你的。
10.试穿礼服
美艳女神晚礼服你也许选择了一件适合自己的礼服,但却忽视了试穿环节。其实认真试穿礼服非常重要,这样不仅可以确保你在婚礼上光彩照人,而且令你显得优雅得体、感觉舒适自在。注意以下几点: 穿戴上头饰、项链和鞋等所有的配饰,看看与你的婚纱是否协调?礼服能否让你行动自如并始终保持好的体态?试试坐下、举臂、弯腰、拥抱和旋转等等……
I. 描写旗袍的诗句有哪些
咏旗袍女三首:
(一)
锦袍素雅身段娇,春风拂柳展妖娆。
舞步轻盈惊四座,醉眼周郎瞩小乔。
(二)
锦袍华贵淑女娇,玲珑曲折现苗条。
媚态横生销魂处,飘然漫步飞燕骚。
(三)
锦袍炫丽仪态娇,圆臀玉腿细柔腰。
痴迷竟日旗服美,饱览娥眉乐陶陶。
五律 · 旗袍
绿柳风中摆,新荷雨里摇。
亭亭长玉颈,款款小蛮腰。
乍现玲珑态,凭添妩媚娇。
从来民国范,大美数旗袍。
锦衣旗袍诗,曼玉花样时。——巴金《激流三部曲》
J. 关于和服、旗袍(或唐装)和韩服的问题
和服
和服(吴服)是日本民族的传统服装,它是在依照中国唐代服装的基础上,经过1000多年的演变形成的。日本人将他们对艺术的感觉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了和服上。
和服种类繁多,无论花色、质地和式样,千余年来变化万千。不仅在男女间有明显的差别(男式和服色彩比较单调,偏重黑色,款式较少,腰带细,附属品简单,穿着方便;女式和服色彩缤纷艳丽,腰带很宽,而且种类、款式多样,还有许多附属品),而且依据场合与时间的不同,人们也会穿不同的和服出现,以示慎重(女式和服有婚礼和服、成人式和服、晚礼和服、宴礼和服及一般礼服)。和服本身的织染和刺绣,还有穿着时的繁冗规矩(穿和服时讲究穿木屐、布袜,还要根据和服的种类,梳理不同的发型)使它俨然成了一种艺术品。设计师不断在花色和质地上推陈出新,将各种大胆的设计运用在花色上,使现代印象巧妙地融入了古典形式之中。
最初的日本服装是被称国"贯头衣"的女装和被称为"横幅"的男装。所谓"贯头衣",就是在布上挖一个洞,从头上套下来,然后用带子系住垂在两腋下的布,再配上类似于裙子的下装,其做法相当原始,但相当实用。所谓的"横幅",就是将未经裁剪的布围在身上,露出右肩,如同和尚披的袈裟。日本的和服,就是以此为基础逐渐演经而成的。在日本出土的公元素至7世纪的古墓的人偶埴轮上,已经有了各种和服的形象资料。公元8世纪,中国唐代服装传入日本,对日本的和服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和服的名称,如"唐草"、"唐花"、"唐锦"等。"贯头衣"、"横幅"以及后来的"和服",受到了东南亚的中国唐代服装的影响。但是在裁剪和制作上,和服却有其独到之处:和服属于平面裁剪,几乎全部由直线构成,即以直线创造和服的美感。和服裁剪几乎没有曲线,只是在领窝处开有一个20厘米的口子,上领时将多余的部分叠在一起。如将和服拆开,人们可以看到,用以制作和服的面料,仍然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由于和服的裁剪制作具有上述特点,所以在量体裁衣方面比较自由。在制作和服时,较少为人的体型所左右,高矮胖瘦不同的人,即使穿着同一尺寸的和服,也很少给人以衣不合体的印象。因为,它可以因人而异,在腰间调节尺寸。和服虽然基本上由直线构成,穿插在身上呈直筒形,缺少对人体曲线的显示,但它却能显示庄重、安稳、宁静,符合日本人的气质。不仅如此,和服同时也顺应日本的自然;日本绝大部分地区温暖湿润,因此服装的通气性十分重要。由于和服比较宽松,衣服上的"透气孔"有8个之多,且和服的袖、襟、裾均能自由开合,所以十分适合日本的风土气候。 各种和服在款式和穿着方式上有"大同",也有"小异",正是这些"小异",具有服装的一项重要功能:显示身份、年龄、所属的社会阶层。以女性的和服为例,这种"小异"主要表现在袖子上。和服的袖子大致分为"黑留袖"、"色留袖"、"本振袖"、"中振袖",等等。所谓"留袖",即袖子相对较短。"黑留袖"和服往往点缀有精致的花纹,它是中年妇女的礼服,一般在比较隆重、庄严的场合,如婚礼、宴会时穿着。"色留袖"是有各种颜色的和服,穿着者比穿"黑留袖"的人年轻,也是隆重场合时穿着的礼服。"振袖"是未婚的日本青年妇女的传统服装,比较豪华,一般只在庆贺典礼、毕业,以及新年时穿着(今天,即使在这种时候也很少有人穿着这种和服)。所谓"振袖"就是长袖,往往长达1米左右,垂至脚踝。另外,还有一种被称为"色无地"的和服,在平时穿着。"色无地"没有花纹图案,但有颜色。
通气,是和服的一大优点和特征,因此和服的袖口、衣襟、衣裾均能自由开合。不过,这种开合,尤其是衣襟的开合,有许多讲究。不同的开合,具有不同的含义,显示穿着者不同的身份。例如,艺人在穿着和服时,衣襟是始终敞开的,仅在衣襟的"V"字型交叉处系上带子。这种穿着方式,不仅给人以一种和服似脱而未脱的感觉,显示一种含蓄的美,而且能显示从事该职业的妇女的身份。反之,如果不是从事该职业的妇女在穿着和服时,则须将衣襟合拢。但即使是合拢衫襟,其程度也有讲究,并以此显示穿着者的婚姻状况:如果是已婚的妇女,那么
衣襟不必全部合拢,可以将靠颈部的地方敞开。但如果是未婚的姑娘,则须将衣襟全部合拢。事实上,和服的穿着有着如此之多的讲究,以至在日本有着专门教人如何穿着和服的"教室"。
和 服 的 历 史
(第1话)
传说中日本神治时代有位依邪那歧命神,他在举行祓除(用斋戒沐浴等方法初灾求福)之事时,常常脱去上衣、袴、带,裸露身体。据后人考证,传说中描述的神治时代相当于日本的原始社会时期,那个时代日本人生活的遗址现已发现数千处,其分布区域,北起北海道,南至九州,几乎遍布全日本。原始社会的日本人以群体方式过着迁徙不定的生活,主要的生产活动是狩猎和采集(不要总是想到帝国时代去)。也许就是在那个时代,日本人开始了用动物的皮毛或者树叶加工御寒,走出了裸露的时代。 在绳文式文化时代后期(日本新石器时代,相当于前800-前500年)和弥生式文化时代(日本使用弥生式陶器的时代,相当于前300-300年),日本出现了两种基本的服装式样。一种是套头式圆领衫,造型类似于今天的圆领针织套衫;另一种是对襟式,门襟采用左衽,领尖至腰间,等距两初用细绳系结扣接,袖子为筒形袖,长度在膝以上。与上衣配套的还有袴、领巾、于须比。袴原指穿在下身遮掩于上衣内的一种裆布,但是这里的袴是指有腿部连接的类似于裤子的下装。男子有一种称为裳的缠腰,缠腰绕系于上衣,由于系结出现褶裥,使服装产生了一些变化。女子大都穿裳,与男子不同的是,女子裳长及地,形式与今天朝鲜妇女裙"其玛"颇为相似。
领巾一般作为装饰搭挂在两肩,搭挂的形式不限,通常是又个人的爱好决定的。在生产劳动中领巾还时常被用作挽系长袖的带子,或者作替代包袱布之用。在别离的场合,人们挥动着领巾,以示依依不舍的心情,它与后来明治时代流行的以挥舞手帕表示告别的作用是一样的。于须比是一种比领巾大且长的一种带状织物,蒙在头晌垂绕至腰间。古代日本妇女忌讳被男子窥容,所以用于须比蒙面。
据《古事记》、《日本书纪》、《植轮图集》、《古语拾遗》等文献记载,日本绳文式文化时代后期和弥生式文化时代的服装已经采用楮布、麻布、棉粗布、藤布、科布等植物纤维材料制作,带子是选用倭文布。服装材料的出现笼罩着神话的光晕,如天日鹫神裁楮织布、日长白羽神自创麻布以利民用。
染色在当时已经比较普遍,据《应神记》载景行天皇时,平民已经知道用茜草染红、靛蓝染青、荩草染黄、橡果染果黑、紫根染紫。染织品大多无纹,偶有一些印纹,一般都是直接利用树叶花草擦印完成的。所用的植物有月草、燕子草、榛、山蓝、忍冬等。
(第2话)
奈良时代:日本上古时代的粗布服装,窄袖斜襟,与古代中国穿着十分相似。但是,真正有文字记载,将中国服饰引进日本,并使之制度化的,应该是从奈良时代开始。日本的奈良时代正值中国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批学者、僧侣到中国学习。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艺术、律令制度都带回了日本――"衣服令"就是奈良时代模仿唐代制定的制度之一。"衣服令"规定了礼服、朝服和制服――朝服包括冠帽,按官职等级区分;制服是无官职的公务人员的服装,按行业分类。总体而言,奈良时代的服装色彩还是较为简单的。 平安时代:到了平安时代(九世纪以后),由于国风的盛行,日本和服渐渐摆脱外来的影响,发展出独有的奢美与精致的特色,其衣服色彩开始多样化,衣袖也向宽大方向发展。举个例子,熟悉日本史的人一定听过"唐衣"和"十二单"。唐衣是盛装(礼服)的一种,以紫、绯为贵,金碧辉煌,美丽异常。十二单实际是一种穿着方式,她并不是十二层单衣,而是在单衣上叠十二层被称为圭的服装,圭轻薄透明,多层圭叠起时仍然能隐约看见单衣或表着的颜色,倍添朦胧恍惚的美感。从这里也可略窥日本人的审美观,既喜欢抽象化的美,又喜欢真实细致地反映自然世界的美感。
镰仓时代:由于过度腐化,穷奢极欲,公卿统治终于衰退。镰仓时期,相对精干、简易的武家文化出现,这一时代特征也反映在服装上。当时,元朝统一中国,并连续十次侵犯日本:日本人为了便于战争,服装又回复朴素,宽袖又变回窄袖。
室町时代:室町时代,在衣服上印上家纹(古代日本按姓氏每家都有家纹,估计家纹数目超过二万种),便服设计开始礼服化。直垂和侍乌帽子是时髦的男装,普及很广。而女装则更朝简单化发展。
桃山时代:织田信长的安土、桃山时期(十六世纪中叶),人们开始讲究不同场所穿着不同服式,于是出现了参加婚宴、茶会时穿的"访问装"和参加各种庆典、成人节、宴会、相亲时穿的"留袖装"。女子流行穿着小袖:虽然美丽,但比起唐衣之类,还是简陋。这一时期,带有鲜明民间性的"能乐"逐渐成型,绮丽豪华的"能"装束出现。此时,公卿的服装没有大的改变,基本是平安时代宫廷服装的延续,而公卿与武家的最终融合是在明治时期,那是后话。
江户时代:江户时代是日本服装史上最繁盛时期,其时,男装、女装虽有变化,(如女装的小袖形状变得接近现代,而男装流行羽织<以黑五纹为正装,茶、黄次之>,带结开始流行。)但是,基本格局已定,到了明治时代,现在意义上的和服就定型了,此后一直没有太大变化。我们现在今看到的和服大都是沿续了江户时代服装特式。
和 服 的 美 术
日本的绘画史一直是与中国的美术史同步的,特别是在中国唐代的时候,佛教艺术传人中国及日本,无论是寺庙中的壁画塑像还是生活中的肖像画,两个国家都有相似之处。
真正反映日本和服的绘画作品主要是日本的风俗画。日本的 风俗画兴起于室盯时代(1392-1573年),相当于中国的明代。 当时有许多中国的风俗画传入日本,如反映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生 产过程的《耕织图》,被日本画家作为一种模式来效仿,以致日本 也出现了许多版本的《耕织图入有狞野永纳本,也有和歌山县高 野山遍照尊院的彩绘屏风《织图》等。但日本风俗画的真正兴起是在江户时代,当时虽然有一派古典画派专以传统物语为绘画题材,如源氏物语、净琉璃物语等都相继出现于当时皇宫贵族的屏风上,这种传统题材一般用传统的绘画手法来表现。画中人物穿着的都是当时宫中的华丽衣服,造型风格有些类似有职雏人形。 但当时更多的是同时绘于这些屏风上的风俗画,这是江户初期 (16世纪初)的一大特色,其绘画中心在京都,当时正值广仁文明之乱之后,京都的经济正在复兴,作为复苏象征的明广九年的 园祭活动也在京都一年一度地举行,正因为如此,一系列的屏风图大量出现,如狞野永德的《洛中格外图》,此图有三种版本,盯田本、历博乙本、上杉本,此外还有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洛中风俗图》屏风(17世纪前半)、静嘉堂文库的《四条河原游图》屏风,这些屏风的题材颇有些类似于唐代的游春图,但人物更为众多,场面更为宏大,其中突出的是歌舞伎的内容。如四条 河原和六条柳叮。前者是歌舞伎兴起的中心地,后者是游女歌舞 伎云集的地方。开创于庆长八年(1603年)的北野社头歌舞伎在一夜之间流行起来。庆长末年在四条河原常设舞台,供六条柳町游女们来表演,当时有大量的文字记载了这一风俗,当地成为京都的文化中心地。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和服的穿着情况。
但是,歌舞伎的盛况为当政者所反感,宽永十六年政府下令禁止歌舞伎,所以在宽永年间大量增加的是室内游乐图。
到江户中期,与风俗画相对应 的是桃山时期的浮世绘,浮世绘是从室内游乐图中抽出单独的一个美人进行描绘,这种形式在宽文时代特别流行,因此称为宽文美人图, 其中的《八千代大夫图》是特别优秀的作品。
17世纪中叶,在江户的出版物中出现了版画插图,绘制这些插图的称为板下绘师,大多都是无名的绘师,其中脱颖而出的是菱川师宣(-1694年),师宣曾担任进原西鹤《好色一代男》江户版的插图作者,其中的每一幅插图都能独立欣赏。师宣是一枚绘的创始人,他所作的《见返美人图》中的美人身穿红色小团花地的刺绣大团花图案的和服,美人回首,巧笑倩今,极为动人。
明和二年(1765年)开始流行以俳人为中心的绘画。用豪华的多色摺招版画来制作,其中优秀的作者是铃木春信(1725-1770年),其版画有如锦之美,故称锦绘,其所绘美人尤以柳腰为美,风靡一时。春信以后的美人画代表有胜川春章、鸟居清长等,但最为有名的浮世绘大家则数喜多川歌磨(1753-1806年),其画大多是半 身绘或大首绘,如《妇人相学十躯》等。此后有许多反映蚕桑或纺织生产的风俗画也用了这种浮世绘的风格,画中的女性穿的则是下层劳动妇女的和服。
日本到现代还有美人画这一专门画派,所画大多都是穿和服的日本妇女。
从明治三十年开始,日本的画家开始创造了新的美人画法, 大约可以分成三个流派,一是从浮世绘中脱胎而出的近代美人画派,以关东镝木清方为代表;二是以贵妇和上流社会的太太们为主的美入画,以圆山四条为代,其中上衬松园的作品中有着成群的穿和服的日本太太,丰姿绰约,脸庞丰润,所描绘的和服制作方法也十分清楚,是绞缬还是友禅,都能分清;三是东西合壁的美入画,以西洋画的风格来描绘穿着和服的日本妇女。
上述与和服有关的美术作品。不但保存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和服的色彩、面料、图案、款式和配饰,还反映了和服的穿着方法,以及穿了和服的日本人的举手投足的千姿百态。此外,这些作品事实上是艺术家眼中的和服,流露了艺术家及其同时代人对和服的态度和感情。
和服的种类
和服的种类很多,不仅有男女和服之分,未婚,已婚之分,而且有便服和礼服之分。男式和服款式少,色彩较单调,多深色,腰带细,穿戴也方便。 女性和服款式多样, 色彩艳丽,腰带宽,不同的和服腰带的结法也不同,还要配不同的发型。已婚妇女多穿"留袖"和服,未婚小姐多穿"振袖"和服。此外,根据拜访、游玩和购物等外出的目的不同,穿着和服的图样、颜色、样式等也有所差异。
留袖和服:女性参加亲戚的婚礼和正式的仪式,典礼等时穿的礼服,主要分为黑留袖和色留袖。以黑色为底色,染有五个花纹,在和服前身下摆两端印有图案的,叫"黑留袖",为已婚妇女使用;在其他颜色的面料上印有三个或一个花纹,且下摆有图案的,叫"色留袖"。
振袖和服:又称长袖礼服,是小姐们的第一礼服,根据袖子长度又分为"大振袖","中振袖"和"小振袖",其中穿得最多的是"中振袖"。主要用于成人仪式、毕业典礼、宴会、晚会、访友等场合。 因为这种和服给人一种时尚的感觉,所以已婚妇女穿"中振袖"的也越来越多。
访问和服:是整体染上图案的和服,它从下摆,左前袖,左肩到领子展开后是一幅图画,近年来,作为最流行的简易礼装,访问和服大受欢迎。开学仪式,朋友的宴会,晚会,茶会等场合都可以穿,并且没有年龄和婚否的限制。
小纹和服:衣服上染有碎小花纹。因为很适合用于练习穿着,所以一般作为日常的时髦服装,在约会和外出购物的场合,常常可以看到。小纹和服也是年青女性用于半正式晚会的礼服。
丧服:连腰带在内全部为黑色,丧礼时穿。
婚服:结婚时穿的礼服。
浴衣:沐浴之前所穿。
男式和服:男子和服以染有花纹的外褂和裙为正式礼装。除了黑色以外其它染有花纹的外褂和裙子也只作为简易礼装,可以随便进行服装搭配。
素色和服:这是一种单色和服(除黑色以外),如果染有花纹可以作礼服,如果没有花纹则作日常时装服。
"付下"和服:袖子,前后身,领子的图案全是自下而上的方向印染的和服总称。比访问和服更轻便舒适。
十二单:乃是古代妇女进宫或节会时所穿的盛装礼服。分为唐衣、单衣、表著等,共十二层
和服的穿法
1、和 服 的 穿 法
练习和服的基本穿法,熟练后,会穿得很漂亮。如果让别人穿,穿时容易,解时难。 穿出和
服的韵味要掌握以下要点:
首先第一步是穿上足袋(袜子),然后按顺序整齐穿上,带子不能系得太紧。
1. 披上和服,把内衬衣的袖子套进和服袖里。把和服的背缝调整到后背中心,然后用夹子把衬衣与和服的领子固定住。
2. 用手提起领子并调整下摆的长度,以不接触到地面的长度为止。
3. 打开和服把前领放到腰骨的位置,决定正面的幅宽。和服边缘与身体侧边对齐为宜。
4. 决定幅宽后,慢慢把正面打开,接着把底面合身定宽,然后把右手所拿着的领子下部提高10公分,使下摆线程倾斜状。
5. 重复正面,把左手所拿的领子下部分提高5公分,注意不要错位。腰间出现后皱折往上调整。
6. 在腰间系上第一根细绳。带子从身体正面往向系,在背中交差后线回到前面打结。
7. 把腰间的皱折拉平。手从和服袖裉下的开衩处伸进去检查和服是否被带子夹住,弄平背后多余的部分。
8. 同样把胸前多余的部分平整好,把皱折拉到腋下,两手抓住两袖边,轻轻拉袖口。
9. 检查两领子是否整齐交差好,如有错位,把手从袖裉下的开衩口伸进去调整。领口开衩不能太在也不能太小。
10. 在胸下系上第二根细绳,多余的部分一定要拉整齐,正面重复的部分程水平状。
11. 端正腰身,在胸前系上一条叫"伊达"的小带子,因为小带子有伸缩性,注意不要系得太紧。
12. 检查胸前和后背是否有折和松懈,有的话,往腋下这边拉平整。
整体完成后用大镜子检查是否有差错,然后摘下领上的夹子。
2、和 服 带 子 的 系 法
下面介绍一种基本的系带方法,操作简单易学,使用场合较广。如果是你一个人系带的话,可以在胸前打结,然后右手拿着结子,左手拿住后背的下侧,从右方向把结转到背后。
1. 把腰带宽上下对折,贴在腰上,取好打结眼的长度,结眼长以20公分为宜。
2. 把打结眼的部份挂在肩上,剩下的部份严整地围腰两圈。
3. 围腰两圈后剩下的带子对折后与挂在肩上的一端打结。
4. 两脚稍分使身体稳定,然后用力勒紧带子。
5. 拿起打结眼的部分叠成三折。
6. 用一条绳子绕两肩一圈系好,用夹子把结眼部份固定在绳子上。
7. 把结翅部份的皱折拉平整。
8. 结翅的长度与两肩同宽,正面朝上卷好。
9. 拿起结翅,在带子衬垫上放入带枕后卷好。
10. 把结翅叠成漂亮的褶,贴在后背上。
11. 把结翅打开整理漂亮。
完成后再做一次检查调整好结翅的角度。
和服的禁忌
和 服 的 着 装 禁 忌
据说,周武王气绝后,有12人小臣分别拿着武王常穿的冕服,分头爬上各处屋顶上面,面向北方大声叫喊:"天子回来啊!"连叫三声后,又回来把冕服盖在武王身上,希望武王的魂魄可以跟了衣服回来。(想起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里公瑾死掉后一干人等一边用衣服招魂一边大叫"都督归来"的情形没有......) 日本也有用衣服"招魂"的习俗:人们或者在死者的枕边,或者登上房顶朝向高山大海,或者挥动死者衣服大声呼唤死者回来。为死者洗用过的衣服时,要面北而洗,夜半晾晒。洗完晾干后,必须整整齐齐叠好,收藏一段时间后再用棒敲打几下,生者才能穿用。因此,人们在日常浆洗衣服时,都绝不朝北晾晒,而且夜间也不挂在外面。
在城市,正月初一,大部分家庭都不洗衣服。古俗,每月的一日、十五日、二十八日,甚至彼岸等祭日也不得洗衣。这固然是节假日需要好生休息,也是畏惧这一天祭祀对象的魂灵飘游而过时附在晾晒的衣服上。新穿刚做好的衣服时,有的地区(如纪州)先将衣服披在柱子上;有的地方(冲绳)要口唱"我也千年,柱也千年"、"衣服单薄,身板结实"。即使不先给木柱穿,也要叠好后敲打两下再用。这都是出于担心衣服上藏有某种魂灵的缘故。收藏一段时期后用棒敲打,或者先给木柱穿,从主观愿望来讲,希望起到化解的作用,去灾避邪。
《无何集》载:"毋反悬冠,为似死人服",河南沁阳一带有"反穿罗裙,另嫁男人"的传说。由于死者去的是一个与阳世截然相反的阴间世界,所以死后要反穿衣,反戴帽。日本习俗,人死了下葬时,要左向掩衣襟,意味着死者的一切装束都与生者相反。所以,平时人们穿衣服时,最忌讳领子窝在里面,或者以后为前,以里为面。
同样,由于"万物有灵"思想,人们认为自己穿用的衣服必然寄存有自己的灵魂,把自己穿用的衣服赠给最亲近的朋友,意味着把自己的魂魄也赠给了对方,足见一片诚心。有的人赠衣时,还在兜内放一枚五圆的日币,这是取五圆的谐音,表示"御缘"(与您有缘)之意,目前还存在的赠"买衣服钱"、"买腰带钱",都是这种习俗的表现。
和 服 的 色 彩 禁 忌
《中国民间禁忌》一书中曾将服饰的颜色归纳为四:贵色忌、贱色忌、凶色忌、艳色忌。《礼记》载,天子弹服装因季节不同而颜色不同,按季节的阴阳五行,分为青、赤、黄、白、黑五色。唐太宗贞观四年定百官朝服颜色,紫列朱前: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可以这样说,日本历史上的色彩禁忌与这些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似之处。
推古天皇十一年(605年),圣德太子颁布"冠位十二阶",按阶位用冠。从上至下是德(紫)、仁(青)、礼(赤)、信(黄)、义(白)、智(黑)。这六种颜色和冠位又分别细分为大小两种,共十二阶。
日本历史上曾定桔黄色、深红色、青色、深紫色分别为皇太子、太上皇、天皇、和亲王的礼服用色,限制他人使用。尤其深红色和深紫色,更不准皇室以外的人使用,这种规定一直持续到1945年。
在日本高松冢古坟壁画上,除有唐装男子和女子画像外,尚有作为四方守护神的青龙、朱雀、白虎、玄武(黑龟)画图。直到今天,在日本的一些地方穿着和服时,非隆重仪式,一般不选用白色和红色。因为白色代表神圣、纯洁;红色象征魔力。
旗袍
旗袍的起源
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事实上,深衣与袍服颇有差异,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逐渐被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行不悖。袍服自汉代被用于朝服,起始多为交领、直据,衣身宽博、衣长至附、袖较肥阔,在袖口处收缩紧小,臂肘处形成圆弧状,称为“袂”,或称“牛胡”,古有“张袂成荫”之说。袍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穿着者多为知识分子及统治阶层,久而久之蔚成风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服饰上的宽衫大袍。褒衣博带,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一种象征。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就是比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风行一时,胡服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与胡妆、胡骑、胡乐同为时人趋奉,可算异域文化一次大面积的流行范例,属于长安街头当年的“舶来品”。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清朝统治者强调满语骑射,力图保持其固有的生活习俗和穿着方式,一方面要用满族的服饰来同化汉人,同时又严禁满族及蒙古族妇女仿效汉族装束,从顶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可见一斑。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此时的清王朝正摇摇欲坠难以为继,清廷内外交困,国力式微。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闭的国门。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队也改练新军。在中国学生和军人中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与西式军装、军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端。
1911年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