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孩子过年是穿唐装好还是旗袍好,唐装感觉hhrjyy.com比较呆板一点,旗袍看起来比较可爱,你们觉得如何
小孩子过年当然还是穿旗袍好看了虽然两种服装都是中国传统式的服侍但是按照现代人的审美观点唐朝时的服装比较宽大大臃肿穿在身上呆板不自然。所以感觉穿旗袍有中国特色,而且很传统,很漂亮。
『贰』 各种民族过年的风俗习惯(包括穿什么衣服,吃什么东西等等)
东北世居民族都各自有着传统的节 日习俗, 这些习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这些民族的历史积淀, 并以巨大的传承力顽强地制约着本民族的行为和意识。举凡东北地区的民族节 日有: 满族的添仓节、 虫王节、 药香节; 蒙古族的那达慕、 黑灰节、 打鬃节、 打印节; 朝鲜族的回甲节、 回婚节; 回族的圣纪节、开斋节、 古尔邦节; 达斡尔族的阿聂、 抹黑节; 锡伯族的抹黑节、 回迁节; 鄂伦春族与鄂温克族的白那查;赫哲族的鹿神节、 烧包袱、 乌 日贡; 柯尔克孜族的诺鲁孜节、 掉罗勃左节, 等等。 2东北世居民族节日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如赫哲族的鹿神节, 在每年农历的“ 九月九” 举行。活动以祭祀虎神为中心。节日当天全村人要跟着萨满跳鹿神舞, 故称鹿神节。鹿神节的形成与赫哲人的原始信仰有关, 活动的目的是求神驱鬼, 消灾祈福。古代赫哲人认为万物有灵, 山有山神, 江有江神, 他们为林中的虎、 狼, 江中的鳇鱼都专I ' l N制了神偶供奉于家中, 鹿神节庆是渔猎民族生产与生活的生动写照。 3抹黑节是东北锡伯族、 达斡尔族及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六, 男女老幼黎明即起青年人双手沾满油和锅底灰, 你追我逐, 争着往对方脸上涂抹。被抹者不但不恼, 反而分外高兴。即使老年人不参加追逐, 也要在额头抹上一点黑灰, 以示吉利。此节 日一说是为了预庆丰收, 一说是当日为“ 鬼日” , 脸上抹黑是为了不让鬼怪认出自己。这一节 日以参与性强而极富特色。 4回甲节是朝鲜族一个很有民族特点的传统节日。它是指老人“ 花甲” ( 六十岁) 生 日时, 子孙亲友及全村都来为老人祝寿, 活动十分隆重热闹。来祝寿的客人身穿节日盛装 , 过生 日的老人穿上新衣服, 坐在宴席正中。由长子夫妇开始依次跪拜, 敬酒祝寿。席问载歌载舞, 尽情欢乐。回甲节既反映了朝鲜族尊老敬老的传统, 也体现了朝鲜族擅长歌舞, 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5 蒙古族历史上被称为“ 马背上的民族” , 蒙古族的打鬃节与打印节就充分体现了草原文化的这一特点。打鬃节时间不一, 当马驹长到一周岁时, 要进行首次剪鬃, 届时举行隆重的剪鬃仪式。仪式上首先聘请德高望重、 剪技高超的老牧人掌剪, 首席剪鬃者先致剪鬃祝词, 向被剪鬃的第一匹马驹泼洒奶酒, 在马驹的脑门涂抹奶油, 然后开始剪鬃。第一剪剪下的马鬃要送至吉雅神前供祭。然后开始一匹匹地打马鬃。直至所有马都打完鬃后就在草地上举行欢宴, 祝福马群兴旺。打印节一般在青草发芽时举行, 打印节- -N, 人们从远处把马、 牛、 羊赶到指定的草场上。通常由一位骑艺精湛、 烙技娴熟、 通晓马性、 德高望重的牧人执印。执印者要在印具上涂抹奶油并在印把上拴一条哈达。参加套马者排成一列, 待印具在火中烧红, 主持人便宣布打印开始。此时, 众骑手早已急不可待, 个个策马挥杆, 把马群团团围住, 争先恐后套马。草原上顿时人呼马嘶, 蹄声雷动, 烟尘蔽日, 场景极为壮观。骑手每套一匹烈马, 执印者便 在马的左跨中心部位打一印记, 打印的目的最早是用于计税, 后来普遍用于辨识。每个部落、 每个家庭 都有自己的印记, 从不重复或混淆, 极易识别。在节日当天, 人们云集而来, 观赏套马。姑娘们则趁此良 机选择意中人, 而小伙子则尽力在姑娘面前表现自己套马的技艺。打印节这一种古老的记忆文化, 在草 原上一直流传至今。 6东北民族虽各有其节庆习俗, 但随着历史发展, 文化融合不可能避免。表现在节庆习俗上就是你中 有我, 我中有你。特别是一些人E l 较少的民族, 在现代化步伐日益加快的背景下, 其节庆风俗正处于消 失的边缘。 7中原汉文化节庆节俗传人东北约在辽金时期。洪皓《 松漠纪闻》 中记载, 女真人初兴时, “ 皆不知记 年” , “ 是以草一青为一岁” 。但是至与辽、 宋发生战争以后, 却“ 浸染华风” , 了解了元旦、 元夕等节日。 《 松漠纪闻》 中曾记载道: “ 女真旧不知岁月, 如灯夕皆不晓。己酉年( 1 1 2 9 ) , 有中华僧被掠至其阙, 遇上 元, 以长竿引灯球表而出之以为戏。女真主吴乞买见之大骇, 问左右日: ‘ 得非星邪? ’ 左右以实对…… 后数年至燕, 颇识之, 至今遂盛。 ” 这表明是北迁僧人首先传播了上元节张灯的习俗。随着东北地区汉 族移民的增多, 汉民族逐渐成为东北地区的主体民族, 因而汉族节庆风俗也自然成为东北地区主要节庆 习俗。元旦、 上元、 清明、 端午、 中元、 中秋、 重九、 除夕等岁时节日不仅汉族过, 其他民族也逐渐加入其 中。但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 这些中原节日传人东北后其习俗却发生了很大变化。 8,,首先, 受东北特殊气候的影响, 以农耕为主的汉族移民逐渐掌握了农忙、 农闲的生产节奉。并根据 生产节奉对岁时节庆活动做了调整, 遇到农忙季节的节日就淡化一些, 而农闲季节则加重了节日的分量。如春节, 在东北虽然从形式上也是扫尘、 贴春联、 贴窗花、 倒贴“ 福” 字、 贴年画、 守岁、 放爆竹、 拜年、 回娘家、 祭祖等, 但整个春节的节日氛围要更为浓烈 , 更具“ 年味” 。在时间上, 从腊八开始就拉开了过 年的序幕。正如民谚: “ 小孩小孩你别哭, 过了腊八就杀猪;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 每家杀都要广请亲朋好友。往往一顿酒席过后, 一头猪的四分之一就吃掉了( 俗称一角肉) 。从这一天开始, 各家就开始包饺子、 蒸馒头( 俗称干粮) , 忙着过年的准备了。各家包饺子都请亲戚邻居帮忙, 这既是一个劳动的过程, 也是一个社交聚会的难得机会, 进而沟通信息, 增进亲情友情。 9 其次, 从春节的饮食方面上看, 东北与中原也大有不同。因特殊的寒冷气候, 东北人春节食品是以冻品、 干菜、 渍菜为主, 如冻饺子、 冻馒头、 冻肉、 冻鱼, 豆角干、 茄子、 酸菜和腌雪里红等, 还有冻梨、 冰糖葫芦, 等等。寒冷的效能让东北人发挥得淋漓尽致。正月期间, 亲戚无论远近, 进门上炕就开始尽情享用。对儿童来说过年就意味着可以尽情地打爬犁、 抽冰尜、 打雪仗、 堆雪人, 冰雪给他们以无尽的欢乐黑龙江木兰正月十五的滚冰节在冰雪文化史上更具开拓意义。大人当然有大人的乐趣, 那就是看二人转、 扭秧歌、 踩高跷。这些习俗凸显了东北人慷慨、 豁达、 热情、 爽朗的性格特征。 比较南北春节的习俗, 雅俗之分十分明显。南方的“ 雅” 体现着儒家礼教的约束和对程序的尊崇而东北的“ 俗” 与“ 野” 则是人性的张扬和对自然的亲和。 东北节日习俗是一种宝贵的人文资源, 特别是对于发展旅游事业, 具有重要价值。因此保护、 传承好东北节 日习俗不仅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也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不在于单一的项目, 更重要的是文化生态环境。正所谓“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 这应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终极意义。 满族服饰 白山黑水之间是满族发祥地,吉林省满族服饰,带有满族正统着装特色。清代迄今百余年来对汉族服饰也有深刻影响。首先值得重视的是驰名中外的旗袍。旗袍满语曰“衣介”,其样式特点是圆领、捻襟,右衽,长身束腰,四面开禊(后改两禊),窄袖(有的带箭袖),适于骑射、保暖。游猎时可将干粮用具装入前襟。箭袖又称马蹄袖,是袖外后加的马蹄形部分,骑射时暖手背,平时挽起,行礼时将马蹄袖掸下,然后叩头请安,表示尊敬。 妇女旗袍无开禊,不扎腰带,一般更适合体形美,衣襟、领袖常沿有较宽的花边,所谓“大镶大沿”者。经过多年的改革演变,女式旗袍向紧身细腰发展,更能突现妇女的曲线美,至今为各族妇女所喜爱,甚至传至国外。@@@ 马褂是套在长袍外的外上衣,园领、对襟、扣绊,四面开禊,适于马上活动,故云马褂。春秋用夹,冬用皮棉。亦有大襟、琵琶襟(带襟、在襟下短三寸,加以底扣,如抱琵琶)、短袖、长袖之分。一般“身长齐脐,袖长及肘”。后期长袖对襟者较为普遍。长袍马褂在清代及民国时期曾被用作礼服。 坎肩俗称背心,满族亦称马甲。对襟、无领、无袖。有对襟直翘,园翘、捻襟、琵琶襟、一字襟、巴图鲁(满语、勇士)坎肩等名目,坎肩穿着方便,套在长袍外面有护心背及装饰作用。如今亦习惯于穿在外衣里面,作内衣用。@@@ 皮大哈是满族皮大衣的俗称,裁剪简单,长及膝盖,一般不挂面,毛朝外穿。后来为贵族精制,成为皇家亲王外出时的行服。 @@@ 为了适于骑射,满族男人鞋子以靴为主。有钱人多穿“蹚蹚马”。“蹚蹚马”为半高靿,有的鞋靿全是皮制的,有的半皮半布,即从脚脖以上是青大绒的。里子絮一层薄棉花纳好,显得挺棒。穿“蹚蹚马”里面要穿毡袜。鞋面皮子多为青色,底是黄色皮子。在鞋帮和底缝接处的前脸抽上褶,底稍上翘,做得结实,不仅满族男子喜穿,蒙古族和汉族军警、财主也穿它。 @@@ 与“蹚蹚马”相类似的一种鞋,叫“蹚蹚牛”。长春以北也有叫“固固牛”的。全为皮制,有的是翻毛前脸抽褶,有的光皮板前脸抽褶。牛皮最好,也有用马皮、羊皮、猪皮的。皮子熟得很薄,多为紫色,以其做面。“蹚蹚牛”鞋底和鞋绑缝合在一起,和“蹚蹚马”样式差不多,只是全为皮制,颜色不同,皮子薄些。 满族发式与汉族迥异,清代男子,前额顶剃光,颅后留发,梳成单辫,垂于脑后;女子幼时挽抓髻(双髻),婚前梳辫(用红绒绳系辫根、辫梢),婚后于颅顶挽髻,梳“两把头”。上插扁方、簪子、绒花。长春地区的旗装,亦同全国一样。 @@@ 所谓“两把头”是贵族妇女旗装不可缺少的特有发式。即满族妇女头上装饰扁若牌坊状的丝缎制做的假发头饰。两把头有“紧翅两把儿头”与“拉翅两把儿头”两种,皆下面有座,固定于发髻上。所谓翅者,即两把头上部两端扩张下垂之点。青年妇女喜梳大拉翅儿两把头,老年妇女或晚清时期,常梳紧翅儿两把头,亦即收缩的小翅儿两把头。年轻妇女亦如汉族于脑后梳髻。当代老年妇女,,也有在顶上梳髻者,实是清代发式的延续。 @@@ 适应满族的发式,男子除顶戴花翎官帽之外,一般载帽头(瓜皮帽)、上缀红帽疙疸,冬用毡帽或挂皮毛耳扇子。贵妇多用卷沿式坤秋帽,顶嵌大红疙疸,后缀以飘带。老年妇女习戴脑包,沿额饰带,或戴耳包取暖。 @@@ 常言说:旗家妇女“修头不修脚”,谓头上重发饰,而脚下不甚考究,是指其“天足”,即不缠足、不修脚。昔时汉家妇女好裹小脚,已成陋习,满蒙骑射民族,未染此弊。但不等于不考虑脚下的足饰。旗人妇女的鞋亦颇考究。满族承古时“削木为履”的古俗,发展为妇女的高托木底鞋,俗称“旗鞋”。木质鞋底高三、五寸,甚至六、七寸,用白细布包裹,镶于鞋底中间,相当于脚心部位,上着适合于脚型的鞋,鞋帮绣上各种精美的蝴蝶花卉之类。木鞋底的形状象马蹄的,叫“马蹄底鞋”,象花盆的,叫“花盆底鞋”。老年妇女的旗鞋,以平木为底(或布底)叫平底鞋。前端稍削,同高底鞋。旗人女鞋最忌无花饰,以其近似凶服。男女袜皆以布制成,多白色,袜底纳上各种花纹,使之耐穿美观 朝鲜族 朝鲜族一般喜欢素白色,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朝鲜族民族传统服饰叫“则高利”和“契玛”。妇女服装为短衣长裙,男子服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裤腿宽大。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改穿制服或西服。朝鲜族服饰 短衣长裙,是朝鲜族妇女服饰的一大特点。短衣有长长的白布带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结。长裙多有长皱褶。裙有缠裙、筒裙、长裙、短裙、围裙之分。短衣,朝鲜语叫“则高利”,是一种斜领、无扣、以带打结、只遮盖到胸部的衣服;长裙,朝鲜语叫“契玛”,腰间有细褶,宽松飘逸。这种衣服大多用丝绸缝制,色彩十分鲜艳。年轻女子一般爱穿筒裙、短裙,老年妇女常穿缠裙、长裙。冬天,中老年妇女在上衣外加穿棉(皮)坎肩。 男装衣短,裤长肥大,加穿坎肩,也有外着道袍或朝鲜长袍者。道袍是过去士大夫、儒生的常服,后成为男子出门时的礼服。长袍当大衣穿,有单、夹、棉之分.
『叁』 关于幼儿能理解的简单传统文化的有哪些
幼儿园中的传统文化
一、以丰富的视听环境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可谓幼儿的第三任教师,在传统文化的环境熏染下,幼儿通过与环境互动,能够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
(一)利用传统文化要素进行园所文化建设
幼儿园在园所建设上可采取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如,把户外休闲区建成中式园林,让幼儿置身其中领略中国传统园林的特色。室内装修也可借鉴中式风格,如,幼儿活动区域的天花板用中式窗棂格吊顶,既美观,又能悬挂师幼美工作品。幼儿活动区域可配备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设施设备,如,彩色瓷盆养金鱼、小藤椅、风筝、茶具、竹木屏风、中式储物柜、小盆景、竹马摇椅、笔墨纸砚、折扇等,这些物品既能传递民族文化信息,又能供幼儿在生活或游戏中使用。当然,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需请专业人员进行整体设计,注意对传统建筑风格的巧妙借用或改造,使之更符合儿童的心理;还需注意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式风格的协调和转换,避免为突出传统而破坏园所文化的和谐。
(二)选用反映传统文化特点的材料布置公共环境
幼儿园可以选用一些能够集中反映传统文化特点的材料图片和实物陈列于公共环境。例如,在幼儿园公共区域如楼梯、过道、走廊,将印有国画、书法、古代人文景观、民间器物、民俗活动等反映传统文化的挂历、画报、照片、扇面等,张贴或悬挂在墙面;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艺品、器皿等只可观赏的实物摆放在走廊或楼梯的墙角、窗台、博古架上。师幼、家长走过时,可以随机欣赏。这些图片与实物每个月更换一批,不仅营造了传统文化的氛围,也给师幼、家长提供了认识传统文化的教材。几年下来,幼儿通过对这些画面、实物的观赏,能了解大量传统文化常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初步的感性认知。
(三)利用语音材料创设听觉环境
传统文化教育除了借助可视的画面与实物外,还可以借助可听的音乐与语言。我们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安排多个时段播放民间歌谣或民族乐曲,创设听觉环境。如,在幼儿晨运和户外活动时,播放欢快而富有节奏感的、或唱或说的童声民谣以及欢乐、喜庆、有趣的民乐;幼儿进餐、自选活动、入睡前和午睡起床时,播放抒缓、优美的民乐。这些音乐一般两个月更换一套,每套约20个曲目。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环节,音乐或语言只是背景,旨在通过听觉环境的营造,使幼儿置身于更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无论是音乐还是童谣,都不能强求幼儿学会什么,尤其不要求他们会背诵若干首童谣。例如,有的幼儿对有节奏的朗诵感兴趣,可以停下主体活动,守在音箱旁全神贯注地听;而有的幼儿对这些声音从来没有刻意关注过,但这并不阻碍相同的声音通过两个月多次的重复在他大脑中留下痕迹。这种做法就是通过环境给幼儿形成类似“印刻”的效应。
(四)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在丰富、活泼的幼儿教育课程的要求下,幼儿教育必须走向社区,传统文化教育尤其如此,许多传统文化还以各种形态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如,广州市天河实验幼儿园毗邻的天河公园里,有曾在世界园林博览会上夺冠的粤晖园、在日本获奖的岭南园林精品粤秀园、庄严的邓世昌衣冠冢等,该幼儿园就利用这些资源对幼儿进行园林、建筑、书法、楹联、雕刻、盆景等艺术和祭奠、庆丰收仪式等民俗文化的教育。一般而言,幼儿园所处的街区、城镇往往有地方特色小吃店或小吃街、民间工艺店、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祠堂等,这些都是师幼参观、学习传统文化的场所。此外,有的社区或商家在传统节日前,安排多种有民间特色的娱乐、纪念活动,成人可带幼儿参与其中适合的项目。有的家长所从事的工作与传统文化有关,比如国画画师、传统手工艺者、传统乐器演奏员、粤菜厨师等,幼儿园可组织师幼到他们的工作场所参观,也可请家长进园开展相关活动。总之,社区资源为传统文化教育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要重视并善加利用。
二、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开展有层次的主题活动
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孕育了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内涵丰富的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逢年过节,传统民俗氛围浓厚,活动丰富,深受幼儿喜爱。这为幼儿园开展以节日为载体的主题活动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因此,基于节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幼教工作者的共识。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结合本地风俗,选定可开展主题活动的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最隆重的春节在幼儿的寒假中,而开学时的元宵节可作为春节的延伸,因此我们往往将这两个节日联接在一起开展主题活动。
(一)突出节日活动的层次性
幼儿在园几年,就要过几次相同的节日,如何让这些节日体现特色,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过节的总体目标设置不同,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所选择的主题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也各不相同,要使幼儿每次过节都感到有新意并乐于参与。例如,小班幼儿侧重于对节日氛围的感受和典型性节日活动的参与,中班幼儿侧重于对节日内涵的体验与初步的理解,大班幼儿侧重于对节日发展过程的了解、对节日活动内容的展现与丰富。根据幼儿兴趣、能力和生活经验、班级资源等因素,每个班开展节日主题活动的时间可长可短。长的达两个月之久,如大班幼儿在元旦后就进入春节的筹备阶段,开学后展开为期一个月的“过春节、闹元宵”主题活动;短的可能只是节日前后一周的小型主题活动,甚至只是节日当天的“应节性”活动。
(二)重视“节日”课程建设
“节日”课程可以作为全园性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幼儿园业务园长在节日前半个月就搜集好相关资料放置在教师“办公平台”上,提醒教师设计节日主题活动计划;节日前一至两周美术专科教师布置相应的公共环境,为整个园区营造节日气氛;各班在节日前后一段时间内进行主题活动,师幼共同以活动作品来布置班级环境;节日当天或前一天厨房提供两三次“应节”食物;园区或级组根据需要组织教师、幼儿甚至家长参与的大型节庆活动。在“节日”课程中,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尤其重要。一是需要家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帮助幼儿积累真实的过节经验。主要的传统节日最终是家长带孩子在家过的,家庭怎样过节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真实体验和经验的积累,以及对节日内涵的理解,而这些因素又会影响到主题活动的开展。二是需要家长在过节时收集图文资料。三是需要家长参加亲子活动。四是需要家长特别是祖辈担任助教,为幼儿示范或讲解关于节日的一些传统习俗。家长通过参与幼儿园组织的节日活动,被感染、带动起来,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让他们也感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对幼儿的意义与价值,对传统文化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同,进而转化为行为上的支持。
三、在常规活动中有机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传统文化教育也可以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的多个环节或常规活动中。
(一)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多个环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对仗工整、优美凝练、富有音乐感和画面感的古诗是中国传统语言艺术的杰出代表。幼儿普遍对有节奏、押韵的语言敏感、有兴趣。因此,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四句的五言或七言古诗,引导幼儿去欣赏和理解,是可行的。比如我们设计了“每周一诗”的活动:每周一升旗仪式上,业务园长根据节气、节日或季节变化、相应事件等,有针对性地选择一首古诗,由一位朗诵水平较高的教师进行朗诵,带领全体师幼诵读一到两遍,并对诗歌的背景和表达的意思予以解释;各班教师在幼儿活动室的阅读区(或语言区)设置“每周一诗”的角落,将与该古诗相关的图片、文字、音像等材料投放其中;教师在一周内多次利用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不同环节,结合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孩子朗诵诗歌、整体认读诗中的常见汉字、欣赏诗歌表达的意境与画面、介绍与诗歌或诗人有关的故事;幼儿园通过家园联系平台公布“每周一诗”,家长在家可根据孩子的兴趣与注意力进行随机交流,或给孩子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需要强调的是,“每周一诗”活动主要是让幼儿感受古诗的审美和语言特点,了解相关的传统文化信息,不要求任何幼儿必须背诵若干首古诗或认读多少汉字。
(二)以灵活、多变的形式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课程与教学例如,在餐前、离园前等某些过渡环节,教师可选择一些成语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讲给幼儿听,或者借助多媒体播放这类故事的动画短片、传统相声与说书的录像等;散步时,教师带领幼儿观赏园内的传统文化环境;结合传统节日,在户外游戏和区域游戏中投放适合相应年龄幼儿玩耍的民间游戏材料,幼儿也能兴致盎然地参与其中;中班幼儿学习用筷子进餐前,教师可围绕筷子解释与进餐相关的传统习俗;每年大班毕业典礼或其他重大的文艺表演会上,安排两个“中国风”的节目,如教师的民乐演奏、亲子民族服饰秀、传统故事表演、家长戏曲表演、师幼古诗说唱或表演唱、武术表演等。
(三)选择适宜的教材进行传统文化教学
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幼儿可能对某些题材感兴趣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主题探究活动外,选择适合的内容,在五大教育领域均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成为传统文化教育必不可少的途径。语言教材包括古诗、童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音乐教学主要是粤语民间儿童歌曲与摇篮曲的学习与欣赏、传统音乐知名曲目赏析、少量的粤剧和京剧赏析;美术教学包括传统美术作品与工艺品的赏析、传统美工形式的创作尝试;体育活动主要是学习传统体育游戏的玩法并灵活应用。在传统文化活动中,各学科的内容可以相互渗透,界限并不特别清晰,这有别于严格意义上的分科教学。比如,在古诗欣赏后进行国画创作,或是对题诗国画的赏析,就是将语言教学与美术教学相结合,相互渗透。这种做法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美以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她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种类繁多,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内容无疑具有时代局限性,有些甚至是违背现代科学的。因此,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具有传承意义。幼儿教师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要懂得取舍与扬弃,在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上,要结合幼儿教育的特点和实际,善于运用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价值观对传统文化予以选择,
幼儿园实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现在很多幼儿从小就被家长逼着学外语,考星级。传统文化的“水土流失”,让我们这些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很痛心,传统文化教育是个严重的问题,关系到我们国家民族未来的途。
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可见,民族教育和生命教育已经开始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与民族素质竞争的世纪,特别是WTO入世后,地球将成为一个家园,未来对人才的要求是他必然有自己的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支撑,而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民族就不会有进步,不会有创新。”一个有自己传统底子的中国人才能提供其所有贡献世界,才有能力识别和借鉴别国文化。因此让少年儿童了解中国文化传统,提高文化素质、品德修养,融和西方文化精华,重塑中华文化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精神是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的基石,也是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它包括:中国传统节日、传统服饰、传统美食、茶文化、酒文化、古典文学、书法字画以及我们中国的民间传统游戏(斗蟋蟀、斗鸡)等。
在幼儿园二期课改教材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如了解一些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等),感受简单的茶文化,认识传统的服饰(唐装、旗袍等)、美食,开展“我是中国人”“过新年”等主题活动。但是,仔细研究后发现,涉及的内容还是不够丰富、不够全面。我认为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还可以多加入一些关于古典文学学习的内容,如中国的经典故事、成语故事、唐诗宋词等。另外,中国的传统民间游戏已经面临严重的断层。那么,在幼儿园中大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幼儿来说到底有哪些意义呢?
首先,可以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萌发民族自豪感。如设计教学活动“有趣的汉字”,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汉字的起源,知道象形字,知道汉字与人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由此也可以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探索的兴趣。另外,通过对古典文学、经典故事、成语故事、传统节日以及民间游戏活动的接触和学习,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明显增强了。在日常生活中,幼儿非常愿意诵读千字文、三字经、唐诗等古典文学,对中国的一些经典动画片也逐渐地喜欢了。他们开始对中国的民间游戏和活动有了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并由此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萌发民族自豪感。
其次,在活动中可以很自然地扩大幼儿的识字量。幼儿早期识字有利于右脑开发,能够极大地促进幼儿的智力发育,开发幼儿的潜能,培育和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再次,可以培养幼儿的成功感。经历过早期阅读的幼儿比同龄幼儿有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也有更多的自尊、自信、自强和自律精神。我在班级内教授千字文,幼儿学习以后,经常在家人、教师和小伙伴面前背诵,由此获得成功感,变得非常有自信。
最后,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增强幼儿的记忆力。一个人记忆力的发展在6―13岁时是黄金时期。利用幼儿时期的记忆力去记下这些永恒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对一个人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巨大的记忆潜能正是大脑快速发育的特征,背诵记忆是幼儿最自然的学习方式,错过这一时期就会错过人生的最佳记忆期。
另外,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早识字就能早阅读。阅读能带来更多的知识、思考和更广阔的视野,能促使幼儿智力、思维、认知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培养一个人的自学能力,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为以后系统学习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其博大精深、瑰丽灿烂的传统文化为华夏子孙留下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闪烁中华民族特有精神基因,它曾孕育出无数中华英才、千古风流人物,他们使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然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文化,特别是我们的孩子逐渐为外来的新奇事物所吸引。孩子懂得英文、会玩电脑游戏,喜欢麦当劳、肯德基、米老鼠、唐老鸭、圣诞节、嘉年华游乐场,但是对老祖宗的东西——传统文化中那些精华缺少了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当今我国基础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正被纳入到正常的教学目标中去。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要求,但从现在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表述中,我们仍然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幼儿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因此,本人认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培养幼儿优良品格尤其重要。
首先,可以让幼儿了解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加深对祖国五千年文化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五言绝句李白的《静夜思》、骆宾王的《咏鹅》、孟浩然的《春晓》,语义浅显、用字自然、感染力强;典故《夸父追日》、《盘古开天》等表现了智慧和力量;《闻鸡起舞》、《岳母刺字》、《卧薪尝胆》更是颂扬爱国主义、树立崇高理想的好作品。
其次,可以让幼儿接受优秀文学熏陶,提高幼儿审美能力,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发展潜能。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炼句,历来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如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的是山村景色美丽迷人、杨柳叠翠、山花映红,这优美的文字与意境,对幼儿来说应该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具有优美音韵、意境美妙、语言凝练的作品如《亿江南》、《枫桥夜泊》、《山行》等,使幼儿欣赏到一幅幅富有色彩、音响和流动感的画面,在感受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的敏感性。成语“入木三分”让孩子认识了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并欣赏了他的作品。
第三,对幼儿人格塑造、传统美德的形成、情操的陶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培养孩子今后做人、做中国人、做胸怀壮志的现代中国人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中国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最常见的是“四二一”式的家庭模式。在这种成长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孩子存在着普遍性的问题:缺乏爱心,不尊敬长辈,蛮横,自私,合作与分享能力差。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幼儿园时期开始的基础教育应当让传统文化教育占据相当的内容。《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让孩子懂得谦让、智慧、勇敢的美好品德。《弟子规》、《三字经》让孩子们懂得了礼貌待人,明白是非、善恶、好坏,学会关心帮助他人。俗话说得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小培养起来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传统文化经典中汇集了中国很多思想精粹和美德,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东西。比如:热爱学习,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这种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应当从儿童时期熏陶、浸润。
然而,要以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幼儿优良品格,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关键。
(一)传统文学内容的选材是教育开展的关键
传统文学是在古老历史沉淀中形成的,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其中一些传统事物随时代不断发展已消失,幼儿难以有相关经验,在教育思想中,也难免有些消极、封建的思想混杂其中,且个别内容学习难度较大,对幼儿不具有意义且难以接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合理选材,辨证的扬弃,选择传统文学内容中的精华对幼儿教育。要适当对一些难懂文言文、成语合理改编、缩写、扩写等,从幼儿兴趣、情感体验出发,确立适宜的内容,这样才会通过传统文学把灿烂的文化思想进行传承,让孩子们受益非浅。
(二)教师良好素质是传统文学课程实施的保证
要使传统文学释放出魅力,课程获得成功,要求教师必须有良好的音乐、美术、文学修养,有把握分析教材的能力,能选用有效的方法深入浅出的教学, 要有改编教材为其注入新活力的能力,有良好的情感表现能力,能自如的应用语言、表情达意的传递作品的内涵,优美的语言可以使幼儿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愉悦的接受教育,在研究中我们注重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努力建立一批观念新素质好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实验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
(三)注重幼儿的体验与感受是传统文学教育的重要理念
开展传统文学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与喜爱之情,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记忆、认知、注意等多种潜能,因此我们必须要注重引导幼儿体验,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不以会背诵多少诗歌,会说多少成语作为衡量幼儿发展的唯一标准,而是关注其纵向的成长,这应该成为教师的基本理念。
(四)家园配合是开展传统文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家长对传统文学教育意义,实施方法、认识程度决定学习效果,做好家长工作是幼儿获得兴趣的保证,因此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转变家长的观念,对家长进行教学方法的指导,让家长为孩子布置良好阅读学习环境,让家长在行为举止上成为孩子学习榜样。事实上,我们通过家长会、文学沙龙等多种形式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家园步调一致的开展教育,确实达到了较好效果。
继续阅读
『肆』 外国人眼中的春节是什么样的
也许,春节对我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在外国人眼里却是很新奇的节日,究竟如何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去年BBC派了几个英国人来中国体验了一把原汁原味的春节,拍了一部纪录片——《中国春节》。
『伍』 浙江Vs佛山 篮球宝贝旗袍秀迎新年 最美那女女是谁
我也想知道
你看看是不是她
http://sports.qq.com/a/20110101/000094.htm#p=5
『陆』 小孩过年的衣着如何充满喜庆靓丽
小孩挑选颜色鲜艳的衣服,这样就可以充满喜庆靓丽,和小朋友的活泼性格形成非常好的良好互补关系。
『柒』 旗袍裙 新款2015新年400元以上
旗袍是中国的传统服饰,是当今最为被世人所认可和推崇的中国服饰之代表,所以旗袍对身材的要求极为高。
可以定做或者来料加工各种款式的旗袍夏天裙子,自己能买到与众不同的美布,就可以穿一件独一无二的美裙,绝不会撞衫。
定做的好处:量体裁衣尺寸独一无二是最合身的,面料可以自己选独特上好的面料,
单独制版裁剪纯手工工艺,享受私家定制。这样做出来得衣服就真的是独一份!
楼主如果是上海附近的话,推荐上海南外滩面料市场的凤和祥,批发零售都有。那边基本上一两件都是可以定制的,性价比比较高。
我有一个朋友开店就是他家拿的货,听说他家除了旗袍以外,西服礼服什么的都有
『捌』 春节穿旗袍合适吗
合适,旗袍本来就是中国的传统服饰,什么时候穿都可以,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其实她们都很羡慕的,春节穿也合适,就是有点冷,外面穿一件大点的羽绒服,在套上一双靴子,挺漂亮的。
『玖』 过年穿红衣红裤真的可以避邪助运吗
王栎焜/文 过年的时候,很多人都会穿红内衣,红内裤,红旗袍,扎红头绳,红腰带等,以此来祈福,避邪,助运,特别是本命年的人,以这种方式来趋吉避凶的就更多了。 而所谓的邪,就是邪气,阴气,浊气,也指鬼魂,而这些阴浊之气最怕见光,特别是强烈的太阳光,阴浊之气见光即散,因此人们又把太阳列为万星之首,只要太阳值日之时,其它任何凶星邪气均要退避三舍,隐蔽伏藏。 这就是穿红衣红裤避邪的理论依据,在中国的习俗里已经有很长的历史,看来不无道理。 为什么要在过年的时候做这样的规避呢?那是因为过年之时,是旧年和新年交替之时,是五行更换之期,旧年五行能量渐渐退去,失去作用,新年五行能量当旺,开始发挥作用,并与每个人的命局进行从新组合,产生新的影响,如果是适宜的组合就有喜事发生,如果是不适宜的组合就有凶事发生,所以在过年前后是喜事和凶事发生的高峰期,这个时候就是人的生命最脆弱的时候,好比闭关修炼气功的人需要另外的人护关一样,不然就容易受到外来力量的干扰而被害。 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用这样的方式来避邪助运,因每个人的八字组合不同,喜用神也不同,如果自己的喜用神是火的,用穿红衣红裤的方式确有避邪助运之功效。但如果你是以火为忌神的,用这样的方式不但不能达到驱邪助运的效果,反会招致灾祸。 2010年为庚寅年,地支为木,纳音也为木,明年五行能量为木旺,命局中以木火为忌神的,明年运气本身就不理想,如果你再穿红衣红裤,就等于是往火里加油,使你的忌神火越烧越旺,火是克金的,如果金是你的财,就容易导致破财之灾,如果金是你的官,就容易丢官罢职,失去工作。如果金是你的印,就不利母亲,或者因财而损害自己的名声。 所以,不知道自己喜用神的朋友,请千万不要病急乱投医,盲目跟风,一旦跟错,后患无穷。 注:现已开通周易视频学习、四柱视频学习、姓名视频学习、风水视频学习、奇门遁甲视频讲课班,不会耽误你的工作,不需要来到千里之外,只要你有一台电脑,坐在家中,就可以和我面对面的交流学习,你不但可以听到我的声音,还可以看到我给你讲课的真实表情,在学习过程中你有任何的问题都可以立即得到解答,使你的易学水平进步神速,是易学爱好者梦寐以求的最佳学习方法。
『拾』 除了红色,还有哪些「别具一格」的新中式过年穿搭
马上春节就要到了,想在团年和聚会中既有存在感,又不失好感度,除了大红色还有哪些瞩目又时尚的过年穿搭呢?一起来看看给大家的实搭推荐。
除了红色,还有哪些「别具一格」的新中
1、珊瑚橘
珊瑚橘是Pantone公布的年度流行色,过年可一定去要好好利用呀。珊瑚橘色温柔又显少女气,作为外套穿搭太合适不过了。
2、焦糖色
焦糖色的外套平常我们就在穿,但是换个内搭,一样很适合过年。优雅的酒红色就是首选,非常有法式浪漫的气息。
3、雾霾蓝
蓝色非常适合的气质,温柔又大气。雾霾蓝是首选,如果想穿的少女些可以选择粉色的包包增添童趣。
4、格纹大衣+亮色
格纹依旧是今年的流行元素,过年的时候用格纹大衣搭配亮色的内搭,比如黄颜色或者彩虹色,一样很有过年喜庆的气氛。
除了红色的过年穿搭,宝宝们Get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