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职业正装 > 喀秋莎穿大洗校服图

喀秋莎穿大洗校服图

发布时间:2022-09-24 19:47:54

① 《喀秋莎》对俄罗斯人的意义有多大

《喀秋莎》对俄罗斯人的意义是非常大的。

苏联有一种武器也叫喀秋莎

这种武器的全称是BM-13喀秋莎火箭炮。这是沃罗涅日共产国际兵工厂组织制作的,以共产国际的俄文首字母K命名,印在炮舰上。新武器在战争期间需要保密,当时使用的苏联红军并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称。根据字母K,士兵们将其命名为喀秋莎,一个女人的昵称,这个名字很快在苏联红军中传播开来。有趣的是,在德国纳粹一方,它被称为斯大林的管风琴。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② 二战中,苏联的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有多厉害

如果说到“苏联喀秋莎”,可能很多人会想到当年从苏联传到中国的一首著名歌曲《喀秋莎》。其实“喀秋莎”俄罗斯文化里最早是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的一首抒情诗里面的,在被作成歌曲火爆之后,“喀秋莎”便成为了一个温柔贤惠女孩的代名词,是对女性的爱称。

当时苏联发明了一款威力巨大的火箭炮,开始为其命名,因为这款火箭炮上面有一个字母k,这与“喀秋莎”有着同样的起始发音,加上苏联红军中的武器控们对其威力极其沉迷,所以便于“喀秋莎”给这个火箭炮命名了。不过虽然它对于苏联来讲是“梦中情人”般的存在,但对于二战中的德国军队而言,“喀秋莎”却是一种恐怖大杀器的代名词,是他们心中一直挥之不去的梦魇。

总结

其实苏联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与莫斯科保卫战之所以能够胜利,喀秋莎火箭炮火箭炮是功不可没的,因为它对纳粹的打击并不仅仅是单纯表面上的伤害,更是对其军队士兵心理防线的杀伤。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喀秋莎火箭炮这种武器,也仅仅是在二战前后那段时间才能够造成如此大的杀伤,到后来对战场局势已经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了。因为喀秋莎火箭炮不管如何优化,有一个弊端会一直存在,那就是发射完炮弹后它会很脆弱,因为发射完毕后会出现大片白烟,暴露视野。

二战后,各国越来越注重空备力量的发展,战机性能越来越高,喀秋莎火箭炮就如同是高性能战机眼中的案板鱼肉,仍由宰割。

③ 是不是有一个关于喀秋莎的故事

喀秋莎的故事
1941年7月的苏联,除了杀戮与被杀戮,没有什么新闻。德国人从并不遥远的西方席卷而来,向那些不肯退却(或者不被允许退却)的俄国人跳起死亡之舞。白俄罗斯仅仅在一个月之内就被彻底吞噬了,乌克兰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则堆积着一望无际的尸体,即使是小麦成熟的香味也不足以遮住尸体腐烂的恶臭。

要么杀戮,要么被杀戮,每个成年男子都面临着两个恐怖的抉择;女人也不能置身战争之外,她们在匆忙搬迁到后方的工厂中制造坦克、飞机、大炮和枪支,用纤细的手指把一件件杀人工具送下流水线。每一根稻草都拿去支援前线了,因为失败就意味着整个民族的灭亡,到那时一切财富都没有用了,一切感情也都没有用了。他们处在生命力最蓬勃旺盛的年龄,爱情、事业和美好的生活应该是他们每天谈论的话题,每天经历的一切;然而现在他们每天面对死亡,而且制造死亡。如果死亡没有在今天降临,它将在未来的每一个日子里缠绕你的灵魂,使你除了死亡之外不再思念任何美丽的事情。

在战争的头几个月里,被送上战场的士兵绝大多数不会回来了。许多士兵匆忙地从家里、学校或工作单位赶往集合地点,生平第一次穿上军装,甚至连写一封告别信的时间也不剩。看样子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挡德国人的脚步,除了生命。用这个民族最优秀、最生气勃勃的年轻人的生命在德国人面前制造一道围墙,才能让他们的坦克停止运转,让他们的军靴陷入泥泞。近卫第3步兵师的战士就是这样一批生气勃勃的年轻人,他们在1941年7月的一个黄昏离开莫斯科,前往第聂伯河前线,这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斗,注定不可能有回程的旅途。

在送行的人群里有莫斯科一所工业学校的女学生,望着近卫第3步兵师的士兵,她们唱起了一首歌,它的词作者是苏维埃桂冠诗人伊萨科夫斯基。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
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
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
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

啊这歌声姑娘的歌声
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
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
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

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
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
勇敢战斗保卫祖国
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虽然这首歌已经诞生两年,但直到今日,它还很少有人传唱。近卫第3步兵师的大部分士兵都是第一次听到这首歌,他们记住了这简单激昂而不失缠绵的曲调,还有那个令人魂绕梦牵的喀秋莎。激动之余,他们向唱歌的女学生敬了一个军礼,消失在黄昏的薄雾之中。在他们行军的道路上,在漫长的铁路线上,在第聂伯河畔的每一个集体农庄,每一个人都学会了这首《喀秋莎》。近卫第3步兵师很快在艰苦的第聂伯河阻击战中全部阵亡,从听到《喀秋莎》开始,他们的生命只持续了短短的一个月。

战争还在异常惨烈的进行,德国人似乎一直吉星高照,每天都有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俄国人死在战场上。基辅城外的一个包围圈就吃掉了整整65万俄国士兵,他们像被镰刀割下的麦子一样倒在肥沃的乌克兰原野上,直到冬天还没有被埋葬。深秋已经到来,在维亚兹马,在布良斯克,在莫斯科附近的每一个战略据点,德国人都在大踏步的前进。然而,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多管火箭武器也在同一时间被送到了苏联军人的手中,这种武器没有任何标记,只是在沉重的炮架上刻着一个醒目的K字。

士兵们不知道,这个K字代表着遥远的"共产国际"兵工厂;但他们看到了火箭炮强大的破坏力,听到了它刺耳的呼啸声,当它成群结队发射的时候,整个大地甚至都在颤抖。士兵们热爱这种武器,便把它命名为"喀秋莎"——以K字开头的女子的名字,一个只给亲密的女子使用的昵称,一个站在峻峭的岸上、迎着明媚的春光高声歌唱的女子。从那时起,喀秋莎就成为一切火箭炮共同的爱称。

第一批使用"喀秋莎"的人,绝大部分都没有回到家乡,甚至没有收到爱人的书信就死去了。整个战争中一共有2600万人丧生,其中2000万人死在了战场上。四年过去,当整个苏联的人力已经接近枯竭的时候,苏军士兵终于来到了柏林城下。他们用世界上最强大的攻城臼炮轰击柏林,每一颗炮弹都有半吨重;他们在炮弹上刻下了这样的文字:"为每一个燃烧的村庄复仇!""为每一个失去儿子的母亲复仇!为每一个失去丈夫的妻子复仇!"与这些臼炮一起怒吼的,还有成千上万蔚为壮观的"喀秋莎"。这些喀秋莎都是在万里之外的兵工厂里,由苏军士兵的母亲、妻子和女儿制造出来的,许多普通的俄罗斯妇女手上结起了厚厚的茧子,这一切都是为了战争的胜利,为了自己的民族能够获得生存的权利。

战争结束了,但被战争夺取的2600万生命永远不会再回来了。德国元首希特勒的野心和鲜红的万字旗一起被埋葬在烈火中,《喀秋莎》却永远流传了下来。俄罗斯的喀秋莎被证明是值得思念的,配的上前方将士的魂绕梦牵;思念喀秋莎的小伙子们也被证明配的上这场胜利,配的上与喀秋莎永恒不朽的爱情。在喀秋莎顽强不屈的钢铁般的爱情面前,一切软弱无力、无病呻吟的爱情都是那样黯然失色。

④ 这个女孩穿的这种衣服叫什么呀

是女仆装。

女仆装(女仆服)是指女仆(Maid)的工作装,通常也指仿照这种工作装而制作的女性服装,在19世纪末的英国,佣人与女管家所穿的某种特定倾向范围内的围裙装,在现代日本(特别是OTAKU倾向的文字与说法)中就是专用这个称呼来指代。

【由来】

现在流行意义上的女仆装,为“女仆”职业人群的着装。多融合了ACGN相关元素。女仆装来源于19世纪欧洲贵族的家佣服饰,特别是在出席某些活动、聚会时,为了彰显贵族之气,佣人们都刻意穿上带有家族标志的女仆服以显其家族地位。

【现状】

女仆装被人所知基本是从ACGN作品而来的。

当前盛行的日系ACGN作品里经常会出现身着女仆装的人物角色,她们的出现为ACGN作品增添了剧情,同时也让ACGN迷们所钟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女仆装已不应该归类为服装,而应当划为动漫周边。

【服装】

近期女仆服的发展呈现多元化而且各有特色在这概分为两大类:

A.传统型

所谓的传统形式以中古欧洲的女仆服为基准,以功能性为主要诉求。样式非常的简单朴素,主要是以白色用荷叶边装饰的围裙加上白领素色连身长裙,头上还会戴女仆头巾。这种类型的女仆服基本上除了围裙上的荷叶边以及围裙系带绑在后面所造成的蝴蝶结,还有领口会用缎带绑个蝴蝶结外,就没有任何装饰。此外连身裙大多是黑色不然就是蓝色系的,不常出现鲜艳的颜色。

B.改良型


和风女仆

口癖:一些可爱的口头禅或者没有意义的习惯用语。例如《AIR》中神尾观铃的‘嘎哦~《寒蝉鸣泣之时》中礼奈的“KANA~KANA”。

LOLI颜或者LOLI音:这两样都能够萌杀广大LOLI控。对广大宅男和LOLICON来说,尤其是LOLI颜杀伤力更大,简直就是杀必死。拥有LO音可以在对主人说‘欢迎回来主人’的时候萌翻对方。一般脱离了LOLI年龄的人拥有LO颜或者LO音才能称为“萌元素”。

妆面:以日常妆、淡妆为主。

长发:因为有人提出过萌长发妹抖所以长发一项也算作元素之一。其实大多妹抖控对头发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干净柔顺顺眼就可以了。

无口:从凌波丽女神到长门有希大神,无口属性自古以来就很受欢迎,GALGAME中的无口女仆大多是对主人的命令唯命是从的。这种属性可参照《魔法老师》中的茶茶丸。

《洛奇》里女仆装配搭的手掸

女仆宣言:女仆宣言也算是作为女仆很重要的一件事情。《秋叶原女仆运动会》大家一定不陌生,运动会开场前女仆代表们做的宣言:“作为女仆的我们,要秉承奉献的精神,为了爱护店铺,关爱我们的主人,努力去战斗,我们在此宣誓。”其实这段并不是最萌的,最萌的是之后“魅力大作战”环节中,某妹抖说的台词:“就算会跌入地狱,喜欢主人的心情也不会改变”萌翻了一票观众。这句话也可以看作是女仆对主人的宣言。

特殊技能:虽然是萌点,但比较不现实;例如魔法,能够控制时间;关节技;做出美味料理;治愈人心等等。

(4)装备

扫把:常用基本打扫装备。

手掸:打扫家具灰尘用。

武器:喜欢“暴力”属性女仆的人通常喜欢看女仆装备武器。最普遍的就是飞刀。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飞刀]就被莫名的定义成女仆的专署武器了。飞刀女仆可参考《东方怪绮谈》中的梦子和《东方红魔乡》中的十六夜咲夜。拖把也是女仆的武器。例如《月姬》中琥珀的拖把,还可以从中拔出刀。

⑤ 为什么《少女与战车》系列里面国外发行的版本都提换掉了《喀秋莎》

没有换掉。《少女与战车》是由水岛努执导,吉田玲子系列构成,Actas制作的原创电视动画。故事发生在一个把“战车道”与茶道相提并论的架空世界中,讲述大洗学园的女高中生们为了取得战车道全国大赛的胜利,保住学校而彼此协作,共同战斗的故事。

2012年10月9日起在TOKYO MX首播(1~10.5话);11-12话于2013年3月18日・3月25日在TOKYO MX首播,全12话。中国大陆由bilibili独家正版。

剧情简介

《少女与战车》的故事舞台设置在一个将使用战车的武技“战车道”、“花道”与“茶道”并列为大和抚子必须掌握的三大本领的架空背景中。


⑥ 这个唱喀秋莎的小女孩是谁

她叫瓦列里娅·库尔努什金娜(Baлepия Kypнyшkинa)是俄男斯的童星,因歌唱《喀秋莎》而出门,网上关于她的信息很少,不过那年空难她不在飞机上

⑦ 喀秋莎是《复活》中的女主人公吗

是的。

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聂赫留朵夫公爵一次偶然的机会作为陪审员参加审理一个毒死人的命案。不料,从妓女玛丝洛娃具有特色的眼神中认出原来她是他青年时代热恋过的卡秋莎。于是往象一幕幕展现在聂赫留朵夫眼前:当时他还是一个大学生,暑期住在姑妈的庄园里写论文。他善良,热情,充满理想,热衷于西方进步思想,并爱上了姑妈家的养女兼婢女卡秋莎。他们一起玩耍谈天,感情纯洁无瑕。三年后,聂赫留朵夫大学毕业,进了近卫军团,路过姑妈庄园,再次见到了卡秋莎。在复活节的庄严气氛中,他看着身穿雪白连衣裙的卡秋莎的苗条身材,她那泛起红晕的脸蛋和那双略带斜眼的乌黑发亮的眼睛,再次体验了纯洁的爱情之乐。但是,这以后,世俗观念和情欲占了上风,在临行前他占有了卡秋莎,并抛弃了她。后来听说她堕落了,也就彻底把她忘却。他意识到自己的罪过,良心受到谴责,但又怕被玛丝洛娃认出当场出丑,内心非常紧张,思绪纷乱。其他法官、陪审员也都心不在焉,空发议论,结果错判玛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等聂赫留朵夫搞清楚他们失职造成的后果,看到玛丝洛娃被宣判后失声痛哭、大呼冤枉的惨状,他决心找庭长、律师设法补救。律师告诉他应该上诉。
聂赫留朵夫怀着复杂激动的心情按约去米西(被认为是他的未婚妻)家赴宴。本来这里的豪华气派和高雅氛围常常使他感到安逸舒适。但今天他仿佛看透了每个人的本质,觉得样样可厌:柯尔查庚将军粗鲁得意;米西急于嫁人;公爵夫人装腔作势。他借故提前辞别。
回到家中他开始反省,进行“灵魂净化”,发现他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是“又可耻,又可憎”。母亲生前的行为;他和贵族长妻子的暖昧关系;他反对土地私有,却又继承母亲的田庄以供挥霍;这一切都是在对卡秋莎犯下罪行以后发生的。他决定改变全部生活,第二天就向管家宣布:收拾好东西,辞退仆役,搬出这座大房子。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向她问起他们的孩子,她开始很惊奇,但又不愿触动创伤,只简单对答几句,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向他要十卢布烟酒钱以麻醉自己,第二次聂赫留朵夫又去探监并表示要赎罪,甚至要和她结婚。这时卡秋莎发出了悲愤的指责:“你今世利用我作乐,来世还想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后来聂赫留朵夫帮助她的狱友,改善她的处境,她也戒烟戒酒,努力学好。
聂赫留朵夫分散土地,奔走于彼得堡上层,结果上诉仍被驳回,他只好向皇帝请愿,立即回莫斯科准备随卡秋莎去西伯利亚。途中卡秋莎深受政治犯高尚情操的感染,原谅了聂赫留朵夫,为了他的幸福,同意与尊重她体贴她的西蒙松结合。聂赫留朵夫也从《圣经》中得到“人不但不可恨仇敌,而要爱仇敌。”的启示。

⑧ 威猛无比的喀秋莎火箭炮,为何会取一个姑娘名

因为在志愿者心中是最美的姑娘。

剩余的敌军被志愿人员的突然猛烈轰炸完全炸毁,没有勇气继续战斗。志愿者的进攻非常顺利。负责进攻的235个团在火箭发射器的支持下,大胆地占领了敌人的阵地。在随后的战争中,喀秋莎成为志愿者心目中最美丽的女孩。当目前的志愿军无法发动局势或需要大炮火力支援时,卡秋莎火箭发射器的轰鸣声听起来像是一首战歌。越过阵地,猛烈地猛击敌人。无论是著名的上干岭之战,晋城之战还是小规模的阵地冲突,卡秋莎都是在志愿者手中的利器。参加上干岭战役的退伍军人回忆说,只要召唤前线步兵,卡秋莎火箭炮就能随时准时飞越志愿者的头顶并射击敌人。

⑨ 金刚川中的喀秋莎是什么武器

BM-13型火箭炮,俗称“喀秋莎”火箭炮,曾用于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上甘岭战役。

在《金刚川》电影中,数次出现了我军“喀秋莎”火箭炮的攻击场景,在大银幕上看起来像是漫天烟花,直击美军的炮兵阵地。从资料来看,它一次齐射可以发射16枚132毫米弹径的火箭弹,最大速度355米/秒,最大射程8.5千米,所以才会在观感上像烟花。

《解放军报》刊文《“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上甘岭战役中的“喀秋莎”》,详细讲述的正是“喀秋莎”的一些信息——BM-13型火箭炮,俗称“喀秋莎”火箭炮,曾用于抗美援朝战。1939年,苏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款火箭炮,秘密命名为BM-13型火箭炮。

这是一种多身管的自行火箭发射器,其发射器的主体是车载多轨道定向器,采用电子打火的方式点燃火箭弹尾端的推进装置来发射弹药。火箭弹战斗部装有TNT炸药,落地后会发生剧烈爆炸来杀伤目标,一次齐射可以发射16枚132毫米弹径的火箭弹,最大速度355米/秒,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单个发射,也可部分连射,能在7-10秒钟内将16枚火箭弹全部发射出去,再装填一次只需5-10分钟,因而火力凶猛。

(9)喀秋莎穿大洗校服图扩展阅读:

该火箭炮是由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组织生产的。由于“共产国际”一词的俄文第一个字母是“K”,所以该厂把“K”字打印在炮车上作为本厂的代号。这种火炮在当时是新式武器,属于绝对机密,连操作人员都不知道其正式名称。战士们非常喜爱这种炮,看到炮架上的“K”字,联想到当时苏联正流行一首名为《喀秋莎》的歌曲,同时“喀秋莎”本身是苏联姑娘的常用名,于是给该炮取名“喀秋莎”。

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打响时,中国人民志愿军迎来了苏联援助的“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用凶猛的火力在朝鲜战场大显身手,在上甘岭和金城反击战中摧毁了美军信心。有资料显示,1953年7月13日晚9点左右,金城战役正式打响,志愿军集中了五个“喀秋莎”炮团和其他炮兵部队的上千门火炮,在这场战役中,喀秋莎火箭炮一共发动了69次齐射,帮助步兵取得了金城反击战的胜利,促使美国不得不尽快在谈判桌上妥协,为板门店停战协定的最终签订扫清了障碍。

与喀秋莎穿大洗校服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日本学校制服叫什么意思 浏览:74
kz55童装 浏览:43
洛阳米喜迪童装专卖在哪里 浏览:178
女装道具哪里买 浏览:347
穿校服唱歌的男生 浏览:582
七十五岁的退休老师穿上旗袍 浏览:281
童装正品一手货源 浏览:210
一看到男孩子穿格子衬衫就冲动哇 浏览:1
普及下高仿古驰皮带与专柜差多少 浏览:355
带铁环和别针的帽子 浏览:554
图案酒红色衬衫 浏览:760
怎样挑选适合的羽绒服 浏览:66
太原外语科技实验中学校服 浏览:165
校服上印奋进是哪个学校 浏览:378
六一儿童节童装夏季 浏览:53
童装搭配与陈列 浏览:808
嫩黄色西装配什么颜色的裤子好看 浏览:615
怎样才能把衣塞裙子里 浏览:168
乐比悠悠童装 浏览:747
男士羊衫冬季搭配图片 浏览: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