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旗袍美探素云是谁
素云是苏雯丽领养的一个孩子,或许是因为失去了妹妹,所以对素云格外的宝贝。
素云的身世坎坷,因为母亲精神有问题,所以流落到福利院。福利院的管事和嬷嬷很坏,逼迫小朋友偷东西。只有东西偷回来,才能吃饭。
素云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逃走到火车站,遇见了苏雯丽。恰好因为在火车旁捡到了珠宝,成为了证人。
万万没想到,被收养的素云生母有一天会找到她。素云因此心事重重,偷偷去陪伴母亲。偷拿自己的零花钱给她,但是有留下字条承诺会还钱。
而且,想让生母签订“领养协议”,还好最后并没有拿给母亲。
此时的素云,又深陷另一个《水仙小姐》的案子。如果成为沪上名媛,将真正的改变自己平民的身份。又因为创办人是个衣冠禽兽,残害了参赛的女孩儿。
作为竞争者,素云也成为了嫌疑人之一。最开始的素云为了继续与苏雯丽生活在一起,想过欺骗自己的亲生母亲。最后,在自己内心的摇摆中,她还是选择了母亲。
『贰』 《旗袍美探》中的苏雯丽,是如何“泡”到罗探长的
苏雯丽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到罗探长的。苏雯丽是一个家境优渥的女人,从她的豪宅也可以看出,她可以算得上非常富裕了。
然而在两人好事将近之时,苏雯丽的昔日仇人丁如山借着假死逃了出来,并开始针对苏雯丽进行报复。他伪装成痴傻少爷,试图带走素芸但没有成功。丁如山曾经犯过一起案,将苏雯丽的妹妹绑走,现如今苏雯丽的妹妹是生是死还不知道。而丁如山又想带走素芸,让苏雯丽再经受一次失去亲人的伤痛。苏雯丽一向是冷静的人,但再遇到丁如山之时情绪却往往平复不下来。而这时候也是罗探长陪在苏雯丽的身边,一直安抚她的情绪,让她能够保持最基本的理智。
『叁』 短裙为什么会被发明(不是武则天的,是现代一般过膝盖的那种),注意是为什么(发明者是为男性某福利的吗
女为悦己者容,因为男的想看腿看绝对领域,女的想吸引别人注意,才有短裙利人利己。要再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或是女的穿裙子的表征之类,总是归结到性本能上去。具体的写起来麻烦,用词要十分小心,自己找书看一下吧
『肆』 某地举行长跑比赛,运动员跑到离起点3km处要返回到起跑点。领先的运动员每分钟跑310m,最后的运动
领先运动员先跑到终点,再折回来与最后的运动员相遇,两个运动员跑的总路程是3×2=6千米
6000÷(310+290)=10
经过10分之他们相遇
290×10=2900米 离返回点还有3000-2900=100米
『伍』 新加坡女富豪,42岁继承外公遗产,今身家815亿,为何偏爱中式旗袍呢
胜利是每一个人废寝忘食地追求,没有人能够马马虎虎的胜利,努力能够胜利,也能够优秀,胜利和优秀是相辅相成的。
周玉琴便是其中一位。周玉琴是登上新加坡福布斯富豪榜的独一女富豪。
她的胜利绝非偶尔,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他为什么喜欢穿中国旗袍。她的答复是很实践,十分便当。
周玉琴出生在新加坡一个富豪的家庭里面,从小住在一个具有历史长久的房子里面。
她的外公对她最大的影响是他的价值观,她的外公叫做陈振传,是当地有名的富豪,陈振传毕业于国内外一流的学府剑桥大学,处事认真,担任,掌管华裔银行,跻身于世界五百强的行列之中。
正是有这样优秀的外公,从小就教诲周玉琴要有正确的态度和做人最重要的诚信,外公经常对周玉琴说你应该勇于尝试一切。
耳听目染外公的话让周玉琴在以后的生活中收获颇丰,尝试去做很多新颖的事物,即便失败了也没关系,很多时分会有意想不到的不测收获。
1961年,随同着婴儿的哭啼声,周玉琴出生了,从出生起她就集齐万千溺爱与一身,出生在名门望族。
从小生活在新加坡,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就把周玉琴交给她外公陈振传先生照顾,陈振传作为一个胜利的商人,为人耿直仁慈,普遍交友,结识了一大批同样优秀的商业政治界的大佬们成为朋友。
我们不法具有像周玉琴的出身,但我们能够成为像周玉琴一样优秀的女人,不论在什么行业,干一行爱一行。
喜欢做有应战的事情,来跳出本人的温馨圈,来试探本人最大的潜能,充沛发挥,成为最好的本人,不负韶华。
『陆』 景甜主演民国剧来袭,新旗袍造型让人惊艳,你对她的哪个造型印象深刻
我对司藤的那个造型的印象特别深刻,因为这个造型中,她好像改头换面了一样,完全变了一个气质,那是太适合旗袍了。
景甜成功塑造“司藤”这个角色之后,又迎来了一部民国题材的电视剧,在剧中,大家又能够看到她的旗袍造型了,对粉丝来说,真的是一种莫大的福利呀。其实景甜的长相还是挺不错的,很多人都叫她大恬恬,她在娱乐圈中可以说是一个颜值天花板了,只不过这两年的资源一直都不太好。景甜从18岁的时候就开始出道了,连续拍了很多大女主电视剧,但是很多人都说她是资源咖,演技一直都跟不上,所以景甜也经历了一段低谷期吧,直到后来遇到了李木戈导演,才拍了一部电视剧司藤,这可以说是她的事业第二春,也让她重新燃起了希望。据说这部电视剧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今天在电视剧里面演了一个家庭女教师接近仇家的故事。看起来是一部爱情剧,但其实也是一部比较狗血的,智商超级在线的那种人物的设定,所以观众们还是非常期待的。目前,这部电视剧已经正式定档了,而且也放出了预告,预告片看起来非常爽,不知道大家期待吗?
『柒』 网红唐小鱼:穿旗袍出镜走红网络,如今陷入身材造假风波引质疑
最近爆红的唐小鱼,她身材凹凸有致,长相甜美可人,再加上她性感的穿衣风格,每每身着旗袍出镜给大家做菜的时候,都有一种别样的魅力。
唐小鱼刚开始拍摄短视频时,风格并不突出,穿着衬衣和牛仔裤拍摄着不温不火的 美食 或者乡村视频。
在视频中,唐小鱼主要是展现自己跟爷爷在一起的乡村生活,每天去干农活或者给爷爷做饭,显得十
分朴素。后来,网红小厨娘严素爆红网络,身穿JK短裙为大家展示自己的厨艺,显得格外俏皮可爱,这也给了很多 美食 博主启发。唐小鱼也开始改变自己的穿衣风格,走上了性感迷人风。
无论是录制什么段子,唐小鱼都会穿上摇曳的高跟鞋和漂亮的连衣裙。将自己的身材体现得淋漓尽致,使人点开视频,就被唐小鱼的身材吸引得移不开眼睛
唐小鱼也十分清楚明白自己的视频看点在哪里,于是在拍摄视频的时候,也一直大方地展示着自己的好身材。
在视频中,唐小鱼不是身着显紧身的连衣裙,就是穿着低胸并且高叉到大腿的连衣裙。
唐小鱼行为举止也十分的大胆,常常给粉丝们“送福利”。唐小鱼从来不在乎自己穿的是什么衣服,会穿着旗袍和高跟鞋下田抓泥鳅,完全不怕自己会走光。
也会穿着紧身短裙在爷爷旁边抓龙虾,故意弯腰低头,来展示自己傲人的事业线。完全不分时间地点场合,打着擦边球。
唐小鱼因为常常打这种擦边球,被网友们称为“擦边女战神”,也因为自己傲人的身材,圈粉无数。可是长期为了流量打擦边球,如果哪天没有把握住界限,可能会被平台封禁处罚。
『捌』 旗袍怎么理解都有那些品类啊
论旗袍的流行起源
世界服装网 www.csfz.cn 2005-10-09 16:00:25.0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学术界抑或设计界,旗袍在很多人看来属中国传统服装的当然代表,甚至已经成为中国服装传统的代名词。但是,站在21世纪的高处回首中国悠久的服装历史,旗袍真就那么传统吗?从某种意义上说,旗袍从流行之初就注定了它是拖着西化影子的中华国粹。深入考察旗袍流行的起源,不但有助于澄清中国的服装及设计史实,亦为中国现代服装设计如何将民族传统与国际流行交融提供一个生动的范例。
一、旗袍风尚的基本特征
所谓“旗袍”,指衣裳连属的一件制服装(One-piece Dress),同时,它必须全部具有或部分突出以下典型外观表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的细节布置,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等。尽管有观点认为旗袍包含清代旗装的袍和民国女性的袍,但是通常意义上的旗袍一般是指20世纪民国以后的一种女装式样。而所谓“旗袍风尚”则更多是从装扮行为模式和社会群体角度考虑,其基本特征为:以旗袍为基本品类,在配伍上则具有一件制服装的特点,下身基本不再配穿可能外露的裙或长裤,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风行一时。
二、旗袍风行的起始时间、地点和人群
论及旗袍风尚的起始时间,通常认为在20世纪民国时期,郑逸梅先生即称“原来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国后始御之”。至于具体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对比较含糊。周锡保先生和张爱玲女士均以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后,周氏还以1923年的画报等资料推断所谓旗袍在其时的上海数十人中不过一二。事实上,以当时上海的新闻界对社会现象敏感程度,一种新式样的风行必然会引起广泛的关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报》等报纸上很难查到有关于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资料为旗袍在1925年的出现提供了佐证。在作为旧帝都的北京,也有记载表明旗袍时尚始于1925年。因此,将旗袍流行的起始时间视为1925年当为合理。
至于旗袍风尚的始发地,应在其时对中国服装流行影响最为广泛的上海或北京。尽管旗袍从名称上望文生义应与满族人有必然的联系,而北京的满族人非但在数量远多于上海,还在衣着上保持有本族旗装(Qi Style,也称满装Manchu Style)传统,且两地旗袍风尚的起始时间也较为一致,但是,旗袍在当时是一种新派的时兴,它与满族人旧时的袍在穿法上有诸多不同,但却和西式裙装颇为类似,以上海在中国唯一的时尚中心地位、西风东渐的先得之地以及追求衣着时兴的城市特征而言,1948年屠诗聘先生断言旗袍“开始流行于上海,逐渐流入内地”并非虚妄,而许地山先生早在1935年也曾有过类似论述。
关于旗袍风尚的始发群体,有诸多原始记载和研究结论表明为上海的女学生群体。以当时其“女界领袖”的衣着引领地位和对西化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而论,也只有她们才可能是旗袍最早的主要使用者。
三、旗袍式样的起源分析
关于旗袍的式样起源已经有诸多的研究。很多结论认为民国旗袍是清代旗装中的袍的延续,其主要依据为两者之间形的类似和名的联想,国外也有将其称为“Mandarin Dress”。但是,此类推论很难解读旗袍风尚中弃裙裤而穿袜甚至裸腿的迥异于此前中国传统的装扮特征。事实上,服装历史中很多款式的类似纯属巧合,断言其承袭却又不尽然。在清代,女式旗装袍一般称为衬衣或氅衣,却很少有旗袍之说。尽管沈从文先生在论述雍正四妃子便服时曾谈到其中两件长袍“已经具有后来旗袍规模”,但本意应该是求得对研究主体的形象说明而非指两者之间的因袭必然。张爱玲曾将最早的旗袍解释为1921年女学生对男装袍的款式借用,但少有论证。还有境外研究认为旗袍的起源是汉装、旗装和西方服装的元素结合,却又语焉不详。
作者无意否认旗袍与中国传统服装的必然联系,但是如果仔细考察旗袍的早期时尚,我们会发现它尽管具有中国传统服装的部分款式特征,但并非清代旗装袍的嫡生,如今被看作国粹的旗袍从风行之初就脱不了西化的胎记。
首先,必须看到传统的袍在中国女性中的普遍使用曾出现断层。清代的满族女性穿袍,汉族女子则主要为褂、袄配裙和裤。尽管满汉服装间的区别到清末已很模糊,但民国初年女性穿袍者“极不普遍”。其次,从历史的沿革角度考虑,自19世纪末起包括服装在内的部分旧传统习俗就被有识之士当作妨碍中国进步的障碍,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废除了清代的服装礼仪制度,还发生了短暂的排满风潮,其后又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在受西方文明影响最早也最大的上海,复制清代旗装袍的社会条件似不充分。再从旗袍的使用群体角度分析,旗袍初始的穿用者和最早的倡导者是都市中受西学影响较深的学生等社会群体,她(他)们绝大多数是汉族人,她(他)们的祖先在清初经过流血抗争才为汉族妇女取得不穿满式服装的权利,服装史上由此有了清代女装的“汉装(Han Style或Chinese Style)”和“旗装”之分,尽管自清末起上海女装就是西洋东洋、汉装满装兼而有之,但要让其照搬曾为之唾弃的旧传统服装少有可能。由此可见,旗袍与清代旗装中的袍应该不会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任何新流行的兴起在其偶发性的背后都有必然性。联系1925年前后的上海女装时尚,可以对旗袍式样的诞生作如下解释:自20世纪10年代起,传自留学东洋女学生的少有纹饰短衣长裙的“文明新装”成为新派女性的时髦;马甲原本是清代以来上海妇女的常用衣类,短可及腰长可至膝,20世纪20年代初时兴一种长至小腿的大马甲,类似旗装式样的袍而无袖,有人为求区别也为标榜新奇将它称为“旗袍马甲”;至旗袍风行之前,开始有将旗袍马甲着于褂袄之外而取代裙和裤的穿法,部分研究认为旗袍即脱胎于此;再将日常生活中的旗袍马甲加上文明新装中风行的及肘喇叭袖(时称倒大袖),构成了旗袍最早的流行式样。
但是,如此仅说明了旗袍本身的形的由来,却无法解释旗袍风尚中与旧传统完全不同的服装配伍方法,而这恰恰是民国的旗袍和以往传统衣着习俗之最大区别所在:自清代至旗袍风行之前,无论是汉族还是满族女性均通过与袍服或上装相配的裙和长裤将下肢基本遮盖。而在旗袍的配伍中,除1925年旗袍流行的萌芽期有少量袍中穿裤的记载外,其时尚主流基本为旗袍内不着可能外露的裙及长裤,而是配穿合体的袜,甚至不着袜而裸露小腿。
作者注意到,旗袍与当时的连衣裙等西式裙装在衣裳连属的制式和衣装搭配上均有出奇的相似,包铭新先生也曾将旗袍比喻为中国的One-piece Dress。早在20世纪初,上海已经于华洋杂处中见识并开始宽容地接纳了包括西式裙装在内的西方服装体系;10年代中期后上海流行跳交际舞(时称“交际茶舞”),摩登女子穿用的“茶舞服”中就有西式连衣裙;对于部分受西方文明影响较大的女性群体而言,西式裙装也常为其所用;而且作为旗袍母体之一的文明新装亦不同于日本和中国传统服装,它是西方服装体系通过日本再迂回传到中国的结果,裙已经不是中国传统的围系式而改为西式套穿,裙内也不再穿着长裤;加之上海“时髦机器”的城市特性对服装流行求新求变的诉求,在上海的西式学堂的女学生群体中最早出现了融旗袍马甲、文明新装和西式裙的诸多特性于一体的旗袍新流行也就不难理解。旗袍之所以“只不过略仿旗装,和真正满人的袍,相去很远”,其根本原因应在于此,而这又是过去的某些研究较为忽略之处。
四、旗袍称谓的由来推断
尽管自清代以来,袍就不是普通汉族女性的日常服装,在上海只有旗人和少数欲以衣装猎奇争艳者穿用,但由于男子的普遍使用,当时的人们对袍并不陌生,而所谓旗袍确实与其在外形上十分类似,将它归类为“袍”也很合理,何况还有男袍女穿之旗袍起源说。同时,因为汉族男性早在清初就改穿满式男装,而旗装中的男、女袍除大小和装饰不同外几乎形出一辙,加上旗袍前身之旗袍马甲也与旗装的袍多有相似之处,由此可以理出旗袍与旗装袍的间接联系。“旗”字则可从“旗袍马甲”中得到解读,“旗袍”称谓甚至还可能是它的直接衍化。非但如此,较先采纳旗袍的又是一个鼓吹男女同权的社会群体,她们不但要通过旗袍摒弃过去妇女上衣下裙两截穿衣的习俗以改变中国女性的弱势群体形象,更想无论在称呼上还是在式样上都取得和男性一样使用袍的权利。而且尽管其时的上海已经较为开放,保守思想仍有相当势力,对西式装扮和新奇时髦虽然见怪不怪,但在流行的推广过程中还是阻力重重。新式、样冠以看似传统的“旗袍”之名以强调中式模糊西化,也许是为体现五族共和及男女平等的民主思想,更可能是期待以此减轻社会的群体压力。
五、旗袍流行的美学解读、消费保证和社会机遇
任何一种式样要成为时尚,必须为大众的美学理念所认可、消费相对便利并包容于一定的社会氛围。风行之始的旗袍是中式表观下的西化穿用,其既有中国服装传统的外观承袭,但又是西风吹拂下的传统变异。时尚美好出乎想象的强大力量,渴望和想往包括服装流行在内的西方文明的社会风气,加上民众重视衣饰的习俗和传统服装制作业的基础,以及北伐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终于成就了旗袍的在中国的全面流行。
对于旗袍时尚的美学解读,尽管有观点认为其在于类似西式审美所嘉许的人体曲线显露,但事实上旗袍风尚仍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的潜意识并构成了具有中国20世纪前期的时代特征的新的衣饰美学观⒂。早期的旗袍依然是传统的平面结构,其连身通袖强调的还是手臂下垂时传统美人的溜肩,腿也只在袍衩间得到意念上的完整;尽管旗袍在胸臀的最大处是合体的,但由于没有横向腰线分割和胸腰省道,腰部虽通过边缝内收但仍具相当的宽松度,在顺畅的廓形下,胸的突显依然较西式服装为弱,而东方人种臂的扁平却被忽略;至于纤腰则是概念想象的必然,身段婀娜者自不必说,即便是腰变粗腹显赘穿上旗袍仍有臆想中的苗条,最多只是使袍在腹前有一个不明显的凸出曲面,反而显出中国传统式的“富态”,这使得旗袍无论二八佳丽或六十年纪均相适相宜。如此构成的旗袍非但中国的女人喜欢它,即便男人也欣赏它,老派人物接纳它是因为其有传统的服装表征和审美意趣,西式因素的融入又迎合了当时所必需的开明 ;新派人物欢迎它则着眼于其中西交融的衣着方式,还具有紧跟西方的流行感和一个完全中国味道的名字。而旗袍对于服饰配伍的中西包容又体现出不同社会群体的审美偏爱。
由于早期旗袍的结构和传统服装脉络相承并不复杂,同时其简练的廓型和局部装饰又对材料具有极大的兼容性,服装制作因人而异相当便利,这使得旗袍的风行在物质上成为可能。旗袍可以到弄堂口胡同旁的裁缝摊或把裁缝请到家里量身而制,如果付不起工钱则干脆自做自穿或请人帮忙,而当时的时装店通常只卖西式服装,至多有一两个柜面承接那些不满意江湖裁缝又不愿自己动手的富家女子的旗袍定做。尽管其时并没有设计师的职业分工,但是具有优秀服装传统的中国女性特别如上海的时尚民众,将其流行主张通过裁缝之手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现代概念中的设计行为。正是由于旗袍的这种泛设计性使旗袍看似大同小异但有着丰富的局部变化,进而造就了旗袍个性充沛的风尚流行。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背景为旗袍的风行提供了有利时机。北伐革命的隆隆炮声和妇女解放的阵阵口号,成了作为新女性的标志之一的旗袍为社会接纳乃至赞许的最好理由。社会各界特别是商业功利驱使下的纺织厂、服装店等则对旗袍时尚的推波助澜。妇女特别是城市女性的时髦天性也使旗袍加速进入百姓衣装生活。自1927年以后,旗袍的流行逐渐由城市向乡村推广,至20世纪30年代,旗袍已经取代上衣下裙而成为中国女性的主要服装品类。
六、结论
旗袍风尚是中国服装传统的西化变异。它起始于1925年上海的女学生群体,1927年后风行全国。早期旗袍的式样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同时又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构成了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于中国传统袍服、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象征的新的时尚流行和服装审美,并被现代人视为20世纪中国衣着传统的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鉴于旗袍风尚与以往袍服的区别,可将“旗袍”作为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全部具备或部分突出如右衽开襟、立领、盘纽、摆侧开衩等局部特征的一件制女装的专门指称,而将此前旗装中的袍称作“旗装袍”。同时,由于境外研究以及英文翻译对旗袍的表述多种多样,如“Mandarin Dress”、“Ch'ipau”以及“Cheongsam”等,建议统一以“Qi Pao”指代。
『玖』 火影忍者有哪些福利呢
火影忍者福利:旗袍雏田、羞涩的雏田、兔女郎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