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都江堰灌口中学
都江堰没一所学校都有校服的。
灌口中学,环境一般吧,教学质量也不怎么样。
聚源中学说是在成都7中的附校,很多人听了就追着去。但它的教师队伍还是没变,其实它的初中还可以,相对有些初中来说逼的紧,但高中就一般了。
聚源中学在地震后,有了七一聚源中学(初中)和八一聚源中学(高中),环境很好,才修的麻。
㈡ 杏东初中好还是灌口中学好呢
灌口中学好。
灌口中学是一所具盯消蚂有现代化气息的省级特色普通高中,是当地知名的普通校、公办校普桥哪通高中;学校坐落于福建厦门集美区,学校整体布局合理,环境幽雅,绿树常青,花坛四季芬芳。
灌口中学占地面积69.9亩,建筑面积19040平方米凯埋,规模为36个班,是5.12地震后,在上海红十字会援建下,新建的一所教育局直属中学。
㈢ 翔安一中,十中,灌口中学,海沧中学,乐安中学,哪个好如果填志愿
翔安一中好。
厦门市翔安第一中学(Xiang'an No.1 Middle School Of Xiamen)简称翔安一中,是福建省一级达标中学,厦门市直属学校,福建省排球重点传统校。厦门市翔安第一中学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办于1945年8月,初名为“集美初级中学马巷校舍”;2005年2月正式更名为“厦门市翔安第一中学”。
截止2015年12月,校园占地面积248亩,建筑面积71592平方米,(初中部占地面积126亩,建筑面积28245平方米;高中部占地面积122亩,建筑面积43347平方米),学生近4000多人。
办学理念:
以“让学生终身受益”为办学宗旨,以“求真、求善、求美;自立、自重、自强”为校训,按现代先进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运行,坚持育德为首、育智为主、健体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优秀高中毕业生,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新生。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厦门市翔安第一中学
㈣ 厦门市灌口中学怎样
表示你有上过灌中吗 你有体会过吗 不是所有老师都是这么没素质 倘若你没犯错老师没事会找你事儿吗?!如果灌中像你所说的那么差 今年本科生会那么多?不要用你那张名不副实的嘴巴来脏了灌中的名誉。
㈤ 厦门市灌口中学的校史长廊
灌口中学的创办,倾注了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不少心血。据介绍,50年以前,他不仅参加了灌口中学的开工典礼,而且在施工过程中,多次亲临工地现场视察指导。此外,灌口中学也是灌口旅缅华侨心血的结晶。50年以前,灌口地区的基础教育非常薄弱,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女想要接受中等教育,都必须翻山越岭到同安一中、同安三中、启悟等中学或乘舟穿过滚滚波涛到集美中学就学,旅途跋涉一路艰辛,令人望而生畏,因而入学深造者寥寥无几。在灌口地区创办一所中学,成为当地人民群众的一掘薯个共同愿望。
1955年,灌口三社村乡贤、时任同安县政协副主席、侨联主席的缅甸爱国归侨陈水成先生,与其胞弟陈占梅先生(时任缅甸行商总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及陈水成的助手曾天主先生出于爱国爱乡的赤子之心,向侨界发动募款,开始筹建灌口中学。在陈水成与其胞弟陈占梅及助手曾天主的号召下,侨界乡贤陈登梓、曾省帕、叶振春、陈吉在、郭玉俊、郭玉璞、陈上坑、黄锡智、曾欢祝、曾高苑、陈顺利、郑双串、陈主意、林加樵、杜朝基、钟文川、钟文粪、曾能到、高万章等人积极响应,缅甸“安仁里公会”、“衡埭尾祖”等华侨组织也鼎力支持,共同捐资4万元人民币筹建灌口中学。
在当地政府的关怀下,1956年8月20日,灌口中学校舍正式在马銮湾畔的新亭山上破土动工,并在当年9月招收第一届100余名初中生,暂时寄读在灌口中心小学。
在建设过程中,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叶飞和福建省侨联给予了大力支持,特批大量优质木材,使建校工程顺利进展。时驻灌口的部队官兵及当地群众也义务投工投劳,保证了工程质量,大大缩短工期。
1957年4月13日,灌口中学校舍举行落成典礼,陈占梅特意由缅甸返回故里,时任厦门市长的李文陵同志为“福建省厦门灌口中学”落成剪彩,同安县也派人前来祝贺,龙溪县的一支芗剧团特意前来灌口义演,共襄盛举。与此同时,灌口区公所还举行一场盛况空前的跨地区篮球赛。
从那时起,灌口地区结束了没有中学的历史,不仅灌口的少年学子,甚至远至海沧、东孚、角美的农家子弟也纷纷前来就读。
建校后,陈水成多次亲临学校视察,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多次筹划、组织篮球锦标赛,丰富师生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1959年夏,一场强台风给校园带来巨大的破坏,部哗散歼分校舍受损,学校礼堂倒塌。陈嘉庚先生立即驱车到校视察,当即将灾情反映到市政府、市教育局,政府及时拨款并按原貌重建。 1956年春 旅缅华侨陈水成、陈占梅及乡贤曾天主等人和旅缅华侨组织“安仁里公会”筹资创建“同安县灌口中学”。
1956年7月 灌口中学建校委员会成立。陈水成任主任,谢水然、蔡振贵任副主任。
1956年8月20日 灌口中学校舍正式动工兴建。
1957年4月13日 举行校舍落成典礼。厦门市长李文陵为“福建省厦门灌口中学”落成剪彩。汤懋椿为首任校长。隶属灌口机关支 部的党小组成立,杨荣裕任党小组长,
1957年春 侨属子弟补习班开办。
1957年11月 学校基层工会成立,杨清白为首任工会主席。共青团支部成立,邵文芳为首任团支书。
1958年夏 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来校视察。
1958年秋 学校正式成立党支部,汤懋椿、杨荣裕分别任党支部书记、副书记。
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在新亭山创建校办农场,种植瓜果蔬菜。
1960年 师生共同努力,上山搬运石头,兴建教职工宿舍和学生宿舍。
《中国青年》和《人民画报》先后刊登我校的勤工俭学成果。同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来我校慰问演出。
1965年 厦门市委派社教工作队进驻学校,队长郭苏,指导员黄忠臣。
1966年4月 灌中通讯》出刊,刊载教师教学和工作经验,仅出两期,因“文革”爆发而停刊。
1968年春 复课闹革命。学校成立革委会,苏成报任主任,宁天才任副主任。
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学校。
1970年春 学校首次开办高中班,首届高中生220名。学校由初级中学转为完全中学。
1971年 学校农场在双岭、顶许等地种植水稻。
1971-1973年 学校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节目,到黄地村、坑内水库工地和长泰等地慰问演出。
1972年 生物教师庄泉岩研制“九二○”农药,在此基础上创办乱冲校办工厂农药车间。
全体师生用勤劳的双手开辟和扩建四百米跑道的运动场。
1973年底 “灌口中学地震测报小组”成立。
1975年6月 校办工厂创办电镀车间,安排学生轮流到车间学习劳动。
1976年 校办工厂创办电机维修车间。贫下中农宣传队撤消。
1975至1976年 灌中教育革命通讯》共出刊八期。
1977年春 学校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到以教学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来。
1979年 校革委会结束运作,恢复校长负责制。
1980年 建教学楼一座(8间教室,现已拆)
1981年 建一排教工宿舍平房一座(12间,现已拆)
1983年 学校开始建立教学档案。建实验楼一座。
1983年10月 举行首届科技、美术、书法作品展览。
1984年 学校被评为福建省科技活动先进单位。
1985年 建成学校食堂(现改为体育项目教室)
1986年 建学生宿舍楼(五层楼)一座(现已拆)
1987年 建教学楼一座(20间教室)
1988—1989年 拆除原有工厂、小仓库、学生宿舍和教工宿舍(西侧平房)
1990年 拆一座学生宿舍(靠大门西侧平房)
1991年 因公路拓宽征校园地十多亩。
1992年 由杨水胜、林陵海、曾井泉组新一届校领导班子。高考录取率达24.8%。
1993年 重新建校围墙,整理大操场。
1994年 中考取得好成绩,录取率达74%,陈伯宏全市第一名,林丽红全市第八名, 高考录取率达22%。我校学学生优秀作文集《含羞草》出版,该刊2000年更名《青橄榄》。
1995年6月 新建教师宿舍楼一幢36套落成。市府、路桥为学校建岛外第一座人行天桥。
1995-1999年 学校开办两年制四届电子职业高中,毕业生共258人。
1996年5月 由刘盛民、曾井泉、黄主定组成新一届校领导。改建校道400多米,建学生自行车棚。
1997年12月 学校荣获厦门市“百万公众看科普挂图暨知识答题”活动组织奖。
1998年9月 新建教学综合办公楼落成。
1999年3月 学校荣获福建省中小学校园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
1999年 各村及知名人士捐建学校第一座雕像——腾飞。
学校荣获集美区“颂祖国” 教师歌咏比赛优秀奖。
2000年3月 《福建中学教学》第三期在封面、封底和首页以“华侨旗帜映日红”为题介绍我校新面貌。
2001年5月 学校被评为厦门市先进教工之家。
校团委被评为厦门市“五四红旗团委”
2001年6月 新建单身教师宿舍楼落成。
2001年10月 校报《灌口中学》正式创办。
2002年12月 实验、图书综合楼落成。改进田径场、建主席台,拆除旧办公红砖楼。
2004年2月 学生宿舍及食堂落成。
2004年3月 学校被定为厦门市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中学学科实验基地校。
2004年12月 学校教工合唱队在全区“颂祖国,铸师魂”歌咏比赛中荣获中学组二等奖。
2005年6月 学校荣获“万人献爱心”活动先进单位。
2005年10月 学校被定为中国教育学会学校管理机制实验研究课题实验学校。
2005年 学校被评为厦门市治安保卫工作先进单位。
2006年2月 学校被定为省普通中学三级达标校。
2006年5月 学校被定为集美区水土保持教育活动基点中学。拆除学生宿舍楼。
2006年10月 四百米塑胶跑道的田径运动场改建完成。
2006年11月25日 学校举行五十年校庆庆典暨“厦门一中集美分校”正式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