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绒布沙发怎么清洗 绒布沙发主要的面料介绍
随着布艺沙发被越累越多的家庭购买和使用,布艺沙发也有了很大程度地发展,布艺沙发也衍生出了不同的种类,绒布沙发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因为绒布沙发是近几年才开始流行沙发种类,所以有的用户朋友购买了绒布沙发之后也不知道怎么去进行清洗,所以为了减少大家在清洁保养过程中的烦恼,我们就今天就会在文章中为大家提到绒布沙发清洗的信息。
绒布沙发怎么清洗
首先,必须要定期进行吸尘,如果能够每一个星期进行一次就可可以了。扶手、靠背和缝隙也不能放过。也可用毛巾擦拭,但在用吸尘器时,不要用吸刷,以防其破坏纺织布上的织线而使布变得蓬松,同时还要注意不要用特大吸力来吸,因为这样会导致织线被扯断,不妨用小型号的吸尘器进行清洁。其次,一年至少要用清洁剂将沙发清洗一次,但用后必须要把清洁剂彻底清洗干净,否则会适得其反,留下更严重的污垢。至于清洁剂的选择,可选用含防污剂的专门清洁剂。有些矽酮雾剂具有防尘的效果,可每个月喷洒一次进行清洁。
绒布沙发主要的面料
平绒、短绒:平绒是最早用于布艺沙发的绒布面料,布艺沙发的短绒均为一类短绒。在中大布匹批发市场经营平绒面料的程先生告诉记者,相比其他的布料,平绒和短绒如果用来做布艺沙发,具有全环保、高色牢、手感柔软、绒毛丰满、色泽鲜艳等优点。不过,虽然平绒织物的耐磨性较一般织物要高4~5倍,保暖性也很好,但目前在家具市场上,平绒面料依然多用于中低端沙发。与灯芯绒一样,平绒和短绒也是具有典型风格的面料,但要注意保护。
金丝绒、天鹅绒:金丝绒其实是桑蚕丝和粘胶人造丝交织的单层绒丝织物,最早用于妇女的服装、帷幕等。绒面绒毛浓密,毛长且略有倾斜,不及其他绒类平整。天鹅绒原料采用棉、腈纶、粘胶丝、涤纶和锦纶等不同原料交织而成,一般采用棉纱做毛圈纱,天鹅绒绒毛丰满、手感柔软、穿着舒适、美观大方,曾是中国旗袍和西方晚礼服的主要面料。不过,因为有腈纶成分,所以天鹅绒易起球、易产生静电、易吸附灰尘,抗皱性和弹力都不太好。
仿麂皮、雪尼尔:仿麂皮绒就是模仿动物麂皮的仿真织物,其主要特征是在织物表面具有密集而纤细的、柔软的短绒毛,布身柔软厚实,具有良好的保暖性、吸湿性和耐磨性,现代风格的沙发多用仿麂皮绒。雪尼尔纱是一种比较粗的纱线,看起来毛茸茸的,用雪尼尔织出来的布统称雪尼尔。其成分有很多种,涤纶、粘胶都可以做成雪尼尔。仿麂皮比较手感较薄、雪尼尔比较厚实,但两种材质的风格都比较粗犷,目前在市场上也比较多。
以上就是我们为大家介绍的有关绒布沙发的全部内容了,我们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为大家介绍的就是绒布沙发在清洗方面的一些信息,因为绒布沙发的材质和一般的布艺沙发不太一样,所以大家在清洗绒布沙发的时候就应该提前了解一下清洗的方法,然后在第二部分我们介绍了绒布沙发有哪些面料可以制作而成,这里提到的三种面料大家都可以去了解一下。
❷ 涓濈粧鍜岀湡涓濈粧銆佺湡涓濈殑宸鍒锛岃阿璋
骞崇粧骞崇粧鏄閲囩敤璧风粧缁勭粐缁囧埗鍐嶇粡鍓茬粧鏁寸悊锛岃〃闈㈠叿鏈夌犲瘑銆佸钩榻愩佽哥珛鑰屽瘜鏈夊厜娉界殑缁掓瘺锛屾晠绉板钩缁掋
骞崇粧鐨勭粡绾绾卞潎閲囩敤浼樿川妫夌罕绾裤傚钩缁掔粧姣涗赴婊″钩鏁达紝璐ㄥ湴鍘氬疄锛屾墜鎰熸煍杞锛屽厜娉芥煍鍜岋紝鑰愮(鑰愮敤锛屼繚鏆栨уソ锛屽瘜鏈夊脊鎬э紝涓嶆槗璧风毐銆
鏍规嵁璧风粧绾辩嚎涓嶅悓锛屽垎涓虹粡骞崇粧锛堝壊缁忓钩缁掞級鍜岀含骞崇粧锛堝壊绾骞崇粧锛夈
缁忓钩缁掍互缁忕罕璧风粧锛岀敱涓ょ粍缁忕罕锛堝湴缁忓拰缁掔粡锛夊拰涓缁勭含绾变氦缁囨垚鍙屽眰缁勭粐鐨勭粐鐗╋紝缁忓壊缁掑悗鎴愪负涓ゅ箙鏈夊钩鏁寸粧姣涚殑鍗曞眰缁忓钩缁掞紝缁忓钩缁掑湴缁勭粐涓鑸閲囩敤骞崇汗锛岀粧缁忓浐缁撲互V鍨嬪洟缁撴硶涓轰富锛屽湴缁忎笌缁掔粡鐨勬帓鍒楁瘮鏈2:1鍜1:1涓ょ嶃傜粡骞崇粧鎸夌粧姣涢暱鐭涓嶅悓锛屽垎涓虹伀杞﹀钩缁掑拰涓濆厜骞崇粧銆傜伀杞﹀钩缁掔粧姣涜緝闀匡紝甯哥敤浣滅伀杞﹀骇鍨锛涗笣鍏夊钩缁掔粧姣涜緝鐭锛岀粡涓濆厜澶勭悊锛屽竷闈㈠厜浜锛屽父鐢ㄤ綔鏈嶈呫佸啗棰嗙珷鍜岃呴グ銆
绾骞崇粧鏄浠ョ含绾辫捣缁掞紝鐢变竴缁勭粡绾变笌涓ょ粍绾绾憋紙鍦扮含涓庣粧绾锛変氦缁囪屾垚锛屼笌鐏鑺缁掔被浼笺傚湴缁勭粐澶氱敤骞崇汗锛屼篃鏈夌敤鏂滅汗銆傜粧姣涘浐缁撲竴鑸鐢╒鍨嬪浐缁撴硶锛屽湴绾涓庣粧绾鐨勬帓鍒楁瘮涓1:3銆傚畠涓庣伅鑺缁掔殑鍖哄埆鏄缁掔含鐨勭粍缁囩偣浠ヤ竴瀹氱殑瑙勫緥鍧囧寑鎺掑垪锛岀粡娴鐐瑰郊姝ら敊寮銆傚洜姝ょ含瀵嗗彲姣旂伅鑺缁掑ぇ锛岀粐鐗╃揣瀵嗭紝缁掓瘺涓版弧銆傜含骞崇粧涓昏佺敤浣滄湇瑁呭拰瑁呴グ銆
骞崇粧娲楁钉鏃朵笉瀹滅敤鍔涙悡娲楋紝浠ュ厤褰卞搷缁掓瘺鐨勪赴婊°佸钩鏁淬
---閲戜笣缁
閲戜笣缁掔郴鐢ㄩ氬壊缁掓硶鍔犲伐锛岀敱妗戣殨涓濆拰绮樿兌涓濅氦缁囩殑鍗曞眰缁忚捣缁掍笣缁囩墿銆傚湴缁忋佸湴绾閲囩敤妗戣殨涓濓紝缁掔粡涓烘湁鍏夌矘鑳朵笣銆備互骞崇汗涓哄湴缁勭粐锛岀粧缁忔寜涓瀹氳勫緥鍥㈢粨浜庡湴缁勭粐锛屽苟鍦ㄧ粐鐗╄〃闈㈠舰鎴愭诞闀裤傜粐鐗╀笅鏈哄悗缁忛氬壊锛屽啀缁忕簿缁冦傛煋鑹层佸埛缁掔瓑鍔犲伐锛屼娇缁掓瘺鑰哥珛銆
閲戜笣缁掓槸涓绉嶉珮妗d笣缁囩墿锛岃川鍦版煍杞鑰屽瘜鏈夊脊鎬э紝鑹插厜鏌斿拰锛岀粧姣涙祿瀵嗚哥珛鐣ユ樉鍊句紡銆備富瑕佷綔濡囧コ琛c佽欏強鏈嶉グ闀惰竟绛夈
❸ 旗袍的历史发展
旗袍的历史发展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不管我们学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识点,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旗袍的历史发展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旗袍的历史发展
旗袍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居住在关外的满族人。这种“旗袍”上下连属,圆领,前后襟宽大,衣衩较长,袖子紧窄,男女都可穿着,只是妇女的“旗袍”在一些细节处有刺绣装饰.旗袍成为宫廷服饰后,在装饰和配饰上也日趋精细与繁复。而直到1929年,政府公布将旗袍正式定为国服。
历史渊源
旗袍的演变历史在民族、观念、习俗、风尚的交织下,充盈着文化碰撞与交融过程中的张力。
旗袍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居住在关外的满族人。这种“旗袍”上下连属,圆领,前后襟宽大,衣衩较长,袖子紧窄,男女都可穿着——只是妇女穿的“旗袍”在领子、前襟和袖口的地方都有绣花装饰。关外寒冷异常的天气,游牧民族骑马射箭的生活方式都是催生出这种保暖适体的服装的重要因素。1644年,旗袍随着满族的统治者进入北京,那时候满族人素有“旗人”之称,所以他们所穿的袍服就被称为“旗袍”。
旗袍成为宫廷服饰后,在装饰和配饰上也日趋精细与繁复。宫廷妇女穿旗袍时,往往配上被称为“大拉翅”的假髻和“花盆底”旗鞋。这样穿着,愈发显得旗女身材修长,丰姿婀娜。但这时的旗袍与现代意义上指称旗袍在样式、裁剪、装饰上相差甚远。
按照清代法规“十从十不从”的规定,当时汉族女子可以不穿着旗装。相对于清廷对汉族男子着装满族化的严格规定,汉族女子有不穿着旗人旗服的自由。但服饰习俗的变迁往往随着社会风尚的改变而发生微妙的变化。在满族统治的三百多年中,满、汉妇女的着装在彼此的对视与互仿中悄然融合,在款式与风格上有了诸多相似之处。
直至1910年,清朝灭亡后,旗服在短暂的沉寂之后,反而在汉族妇女身上悄然出现,早在1913年上海等地街头,就已出现身者旗袍的汉族妇女。据说最早穿着旗袍的汉族妇女是一批上海的`女学生,她们穿着宽敞的蓝布旗袍走在街上,引起各界妇女的羡慕,引以为尚。二十世纪初,女学生代表着自由与解放的女性形象,其行事、着装往往成为社会时尚的风向标,因此她们穿着的旗袍也成为文明、新潮的象征,引得各界妇女纷纷效仿。
1921年,旗袍在上海妇女界流行,继而迅速扩大到全国各个阶层,逐渐成为专属妇女的日常服装。现代意义上旗袍即是这种以旗装为基础并广泛吸收西式裁剪方法制作的海派旗袍,上海遂成为旗袍的发祥地。
1929年,《民国服制条例》作出规定,正式将旗袍定为国服,即国民礼服。女子礼服有两款,一款式蓝上衣和黑裙,另一款是长身旗袍。以政府条令的形式对旗袍做出规定,足以显示出旗袍仅用了十几年间就以其独特魅力征服了中国女性。此后直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旗袍一度成为中国的“国服”,成为中国妇女最重要的日常服饰。
款式变化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其流行初期,旗袍风格与满族旗装已有很大差别,其装饰由繁复转向简单,款式由宽大到适度。袍身的长度缩短到膝盖与脚踝之间;袖子略有收紧并缩短,并露出一截手腕;领子也受汉族妇女的影响,一度也变为“元宝高领”,而后逐渐变矮。1926年至1927年,旗袍下摆高度依然适中,袖口吸取了“文明新装”的特点,裁剪成倒大袖,更大程度地露出妇女的手臂。大革命时期,妇女在解放潮流中张扬个性,受社会风气及欧美流行短裙的影响,款式与装饰变化更为大胆。旗袍的下摆线提高至膝下,袖口也开始变小。1928年,装饰性的镶滚越来越简洁以至消失。女学生的旗袍在此前基础上又提高一寸,使青春健美的小腿露出。女学生穿着这种款式的旗袍甚至打球、骑车都毫无防碍。至二十年代末,旗袍开始收腰,袍身逐渐变得合体,大胆露出了女性美丽动人的曲线。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旗袍发展的鼎盛时期,改良旗袍是这一时期旗袍的主流。在这10年中,旗袍绚丽多姿,风格多变。领、袖、下摆、开衩无一不在流行与时尚的影响下变幻:高领、低领、无领先后流行;长袖、短袖、无袖各显其美;旗袍的长短,长则衣边扫地,短则露出膝盖甚至大腿,无不达到其极。欧美流行元素轮番登场,旗袍面料异彩纷呈,配件装饰令人眼花缭乱,呈现了旗袍发展史上最绚丽华美的时代。
三十年代初,旗袍长度沿袭二十年代的样式,流行短旗袍,下摆长度稍过膝盖,但在1932年开始不断加长,长至“衣边扫地”。这主要是因为1932年前后都市妇女中开始流行高跟鞋。这种来自欧美风尚的皮鞋与旗袍相配,改变了旗袍的时尚走向。原本以下摆线提高为时尚的旗袍,为增加高跟鞋的美感而加长旗袍下摆,使女性显得纤细修长、性感动人。到1934年前后,旗袍长度能盖住脚面。这种“扫地旗袍”多为高领,装着三粒纽扣,领高直抵下巴,即使在炎热夏天也不改风尚。随着旗袍的加长,旗袍的开衩也越来越高,到1934年前后几乎开到了臀部,走起路来摇曳生姿,玉腿乍现。1935年,旗袍又流行低衩,开衩仅到小腿,但袍身依然很长。穿着这样款式的旗袍坐时显得含蓄大方,走时优雅慢步,但行走不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各界女性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为了行走方便,袍身逐年缩短,开衩也逐渐升高,袖子也变得细长合体。
此外那个时期也是旗袍面料极为丰富的年代。纺织品的大量进口,从各类绸缎到棉布、呢绒、纱罗,应有尽有。尤其是出现了镂空织物和半透明的化纤及丝绸以后,“透、露、瘦” 的旗袍就开始流行。清纯可人、性感、端庄典雅多种风格都可以在旗袍中显现出来。旗袍和西装进一步结合起来,裁剪更多采用西式服装做法,加胸省、腰省、垫肩。领和袖更多采用当时流行的款式,领用西式翻领,袖则有荷叶袖、开叉袖以及下摆缀荷叶边,或缀不对称蕾丝等。更为时尚的就直接在旗袍外穿着西装大衣。
工艺特点
满族入关后,旗袍吸取了汉民族多种工艺,装饰逐渐变得繁复起来。原本用来保护领口、袖口、下摆容易破损的素色衣边逐渐被绣上纹饰,变成道道镶嵌。三镶三嵌、五镶五嵌到“十八镶滚”,宫廷贵族妇女的甚至整件衣服的装饰纹饰几乎遮掩了其面料的本来面目。
旗袍有着多重细致的工艺流程,主要制作工艺为“镶、嵌、滚、宕、盘、贴、绣、绘、”。即滚边工艺、镶边工艺、嵌线(条) 工艺、宕条工艺、盘纽工艺、贴边工艺、刺绣工艺、绘画工艺。这些工艺使旗袍在每个细节上都环环相扣、层层相配,达到线条流畅、适宜人体、装饰美观的目的。制作旗袍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工艺综合运用的过程。这些工艺秘诀继承与发扬了中国传统的制衣工艺的精髓。一件旗袍的制作,往往需要工艺的制作者一人运用“镶、嵌、滚、宕、盘、贴、绣、绘”的整套工艺,从而保证旗袍气韵流畅与风格统一。此外,在裁剪上旗袍也堪称中西合璧的制作典范。采用胸省、腰省、装袖、肩缝等西式工艺,与中国传统工艺相结合,使旗袍既能体现中国传统女性含蓄温婉的韵致,又体现出现代女性简洁干练的风采。
旗袍礼仪知识
穿旗袍时,要注意:
1、旗袍的面料、花色应与着装的场合相协调。普通棉布和真丝织锦缎做出同样款式的旗袍,其风格会截然不同:一个朴素雅致,一个华丽高贵。购买旗袍时,一定要考虑穿着的场合因素,选择相应风格的面料和花色。旗袍的领口封闭较严,购买热天穿的短袖、无袖旗袍时,最好选择吸汗透气的舒适面料。
2、选择旗袍时,要注意旗袍的款式与自己的身份相协调。前卫风格的无肩无袖或露胸旗袍,以及毛皮滚边的超短旗袍配上靴子,穿在明星身上会格外出众,却不适合保守行业工作人员日常穿着。
3、旗袍的领围、领高、肩宽、胸围、腰围、臀围都要合身,任何一处过于紧绷或过于宽松,都会使美感大打折扣,自己穿上也会感觉很不舒服。
4、穿着之前检查所有纽扣,如有缝线松动的纽扣,在穿之前一定要再次加固,保证在穿着时纽扣不会脱落。
5、旗袍的款式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在严谨中流露出庄重的性感”,如果纽扣松开,立刻就会产生“风尘”感。因此,女士在穿旗袍时,不管天气如何,旗袍所有的纽扣都必须全部扣上。任何一粒纽扣不扣,都会给别人留下难以抹去的“轻浮”印象。
6、长及脚踝的高开衩旗袍,其风格和坦胸露背长及脚踝的西式晚礼服具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因此,只有在正式的晚宴或演出场合,或宾馆、酒店等要求穿特定中式工作装的场合,女士才能穿开衩开在大腿中部以上的高开衩长旗袍。日常工作或休闲场合的旗袍开衩不要高于膝盖上缘以上10厘米。
7、穿旗袍时搭配的丝袜最好是连裤袜,这样就不用担心袜口从开衩处露出了。但要注意的是,旗袍的面料一定要选择不与丝袜起静电的面料。
8、鞋的款式要与旗袍风格相配。
9、内衣不可外露。与旗袍相配的内衣在款式和颜色上也要精心选择,要求妥帖、舒适,且内衣轮廓无痕。
10、穿旗袍时,要格外注意保持良好的仪态。因为旗袍的造型非常贴近女性自然的曲线,所以不雅的站姿、坐姿都会在众人面前完全展露出来。
旗袍保养方法
一、服装的洗涤方法:
清洗前必须考虑到被洗服装的性质及其要求,合理地选择洗涤剂的种类。对于棉、麻服装来说,其耐碱性好,选用普通肥皂或一般洗衣粉等碱性洗涤剂,不仅不会损伤纤维,而且有助于去污。
对于丝绸或毛呢绒服装来说,因蛋白质纤维不耐碱,洗涤时应选用中性皂片、中性洗衣粉或弱碱性洗涤剂,这样可避免纤维损伤,影响手感。
对于有奶渍、肉汁、酱油、血等斑渍的服装,还应选用加酶洗衣粉,利用碱性蛋白酶将斑渍分解去除。
二、服装的保养方法:
棉、麻服装的保养
棉、麻服装一般不怕晶晒,但长时间在日光下暴晒会降低穿用的坚牢度,尤其易使服装褪色或泛黄,因此应忌暴晒,并晾晒反面。穿著过程中应避免沾上酸液引起腐蚀破损。
灯心绒和平绒服装要尽量减少肘、臂、膝、臀部的压、磨,防止轧光、脱绒,沾污胶糊类物质后不能干除,以免拔掉绒毛,平时最好经常刷理绒面。棉、麻服装洗净、晒干、熨烫后,要叠放平整,深、浅色服装分开存放。棉、麻服装易吸湿,收藏时要避免潮湿、闷热、不通风以及衣橱、箱、柜不洁引起的霉变。
呢绒服装的保养
呢绒服装宜选择阴凉通风处晾晒,暴晒会引起褪色和光泽、弹性、强度的下降。较厚的深色服装晾晒时间可以长些,较薄的浅色服装晾晒时间宜短。呢绒服装穿著时不要与尖锐、粗糙的物品和强碱性物质接触,防止钩纱、起毛和腐蚀。缩绒加工的粗纺呢绒服装还要注意尽量减少摩擦,以免绒毛脱落,露出底纹。呢绒服装收藏前,应洗净、熨烫、晾晒,待衣物充分干燥、凉透,再叠好收存。
高档呢绒服装最好悬挂于衣柜中勿叠压,以免变形,影响外观。收存同时,要在衣物的口袋、里袋、箱柜内放入用纸包好的卫生球或樟脑片以防止虫蛀。收藏过程中应适当打开箱柜,让其通风透气。在高湿高温的夏季还应晾晒几次,防止生霉。长毛绒服装不能重压,不然会使绒毛倒伏。
丝绸服装的保养
丝绸服装属于高档服装,一般不宜在日光下暴晒,以免褪色和强度、手感、光泽变劣。穿用时,注意不要与粗糙、锋利物品接触,防止钩丝起毛,也不要与碱、酸等物质接触,防止纤维受损。柞蚕比服装还应避免沾污水渍,否则较难去除。丝绸服装收藏时,应先洗净、熨烫、晾干,最好叠放,用布包好放于箱柜中。用衣架挂放,往往使某些丝绸服装因自重而变长。白色或浅色丝绸服装收藏时不宜放入卫生球和樟脑片,也不能放在樟木箱中,否则会泛黄。
化纤服装的保养
化纤服装一般不宜长时间日晒,否则会老化变硬,强度下降,变色或褪色。化纤服装收藏时应洗净、熨烫、晾干后,叠放平整,不宜长期吊挂在衣柜中,以免使衣物悬垂伸长。由于化学纤维一般不虫蛀、霉变存放时可不放卫生球或樟脑片。如存放其混纺织物服装时,应放入少量卫生球或樟脑片,但要用纸包好,避免直接接触衣物,因为这些药剂会使化纤溶胀变形,发粘及降低强度,甚至使服装遭到损坏,以致无法穿用还应适当通风晾晒,防止生霉。
三、旗袍熨烫要素:
熨烫温度熨烫是热定型,不同的纤维,其结构、性质不同,因而熨烫所需的温度也不同。温度过低,达不到热定型的目的,而温度过高,又会损伤纤维,甚至使纤维熔化或炭化。因此,服装的熨烫需要一定的温度控制。混纺可交织面料,其熨烫温度的选择应就低不就高,即按其中耐热性最差的纤维熨烫温度来确定。服装的熨烫温度的选择还应考虑其质地的厚薄及色泽等因素。厚的,其熨烫温度可适当高一些;薄的,则熨烫温度低一些。易变色的熨烫温度也应适当降低。
含水度通常熨烫时要在服装上洒点水或垫上一层湿布,以利于借助水分子的润滑作用,使纤维润湿、膨胀伸展、较快地进入预定的排列位置,在热的作用下进行定型。柞蚕丝服装一般不能喷水,否则易出现水渍印维纶服装不能喷水,也不宜垫湿布熨烫,通常垫干布熨烫,因为维纶在潮湿状态下受到高温会收缩,甚至熔融。
;❹ 传统穿戴习俗服饰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先秦时期
中国服饰文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发现,大约两万年前,在现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生活过的原始居民已经佩戴饰品。那里出土了白色的小石珠、黄绿色的砾石、兽牙、海蚶壳、鱼骨、刻出沟槽的骨管。这些物品都穿有精致的孔眼。孔眼里还残留着赤铁矿粉的痕迹。专家推断这是悬挂在身上的饰品。
当时的人们佩戴饰品,不只是为了美,更有趋吉避邪的目的。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设立于夏商时代,到周代已基本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制。王室公卿为显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
从此,服装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分,不敢僭越。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促使了汉族宽衣博带、长裙长袍服装的改革。赵武灵王为了军队的战斗力,冲破阻力,下令全国穿游牧民族的短衣长裤,学习骑射,终于使赵国强大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服装改革,胡服从此流行。伴随胡服也传来了带钩。它是用于结束革带的,因为它比革带的扎结方式更为方便,因而很快就流行开来。
秦汉服饰
在秦始皇时代,建立了严格的衣冠服饰制度。这一时期,连体的宽袖深衣、袍服最为流行。在秦汉服饰的演变中,曲裾深衣被直裾檐榆所代替。裾也称“极”,指的是衣服后部的下摆,裾实为衣服的前襟,即大襟,因古代衣服的交领与襟相连,因而称极为裾。由于深衣的前襟多被接出一段,穿时必须绕至背后,这样就形成了“曲裾”。曲裾的采用,与内衣的演变有直接关系。
在深衣还没有出现之前,人们的下体多着有围裳,故裤子不会显露;深衣将衣裳连为一体以后,便给下摆的处理带来了问题:如果在两边开衩,必然会露出罩衣;如不开衩,又将影响行走,由于这个原因,便出现了曲裾相掩的方法。
汉代的朝服采用深衣制,基本样式是长袍,以衣料精粗和色彩差别来表示等级,红为上,青绿次之。袍服的样式基本采用交领,两襟上叠压,相交之下;袖身部分多制作得比较宽大,形成圆筒;袖口部分则明显收缩,方便活动。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服装史上又一个大转折的时期。由于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胡服成为社会上普遍常见的装束。普通平民百姓的服饰,受胡服的影响最大。他们将胡服中窄袖紧身、圆领、开衩等因素吸收到原有的服饰中。汉族贵族的服饰也在胡服的基础上加以完善,方法是将其长度加长,加大袖口和裤口,改左衽为右衽。但礼服仍然是传统的汉族礼服样式。当时出现的服装新款如:上穿齐膝大袖衣,下穿肥官裤的裤褶服;没有衣袖,只有两片衣襟,其一当胸,其一当背的柄裆;半袖衫,即短袖衫。魏明帝曾戴了绣花帽,穿了浅青色半袖衫接见臣下,被舆论斥之为“服妖”。
隋唐服饰
隋唐时期,中国从分裂到统一,从战乱到稳定,经济文化昌盛,服饰的发展无论从衣料还是样式,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穿短衫。直到五代,变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
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独树一帜。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贵妇内着大袖口裙衣,肩披帔风或翻领小袖。唐代襦衫的领形除交领、方领、圆领之外,还有各式各样的翻领,甚至还流行过一种袒领,即里面不穿内衣,袒胸脯于外。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当时思想的开放。
唐代裙子纹饰十分精美,裙衫的款式流行半露胸的窄袖小衫,或袒胸露臂的半臂衫,穿束到乳房以上的胸裙或高至乳房的高腰长裙,在裙腰的右侧系上拴着一条帔帛,帔帛的另一端从右肩绕过后背,搭着左臂下垂。
帔帛的披戴方式有数种变化。唐代妇女的发饰丰富多样,各有专名。女鞋通常是花鞋,多用锦绣织物、彩帛、皮革制成。
宋元服饰
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延袭唐代,只是与传统的融合做得更好,更自然。
宋朝男装大体上沿袭了唐代特点,普通百姓多穿高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便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缀”的对襟长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东坡巾”。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今天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着漂亮的花边。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此外,在元代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要着统一颜色的服装,称为质孙服。质孙服样式为上衣下裳相连,衣式较为紧窄,下裳部分较短,腰间作无数襞积,肩背间贯以大珠。官吏士庶日常闲居,一般多穿窄袖长袍。地位低下的侍从仆役,则在长袍的外面,再加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如此习惯。袍服的形制除辽金时期通用者外,还有一种款式,通常以纻丝织棉为之,交领、窄袖,下长过膝,腰部以下形制宽大,并折有细裥,如裙子样式。另以彩丝捻成细丝,横缀于腰,既用做裳饰,又用作束腰,俗谓“腰线”。
此式不分贵贱,均可穿着,极为适合骑马。
明代服饰
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为了恢复汉族的礼仪,先是禁胡服、胡语、胡姓,继而下诏:衣冠悉如唐朝。以袍衫为主要服饰,而官员则以“补服”
为常服,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衫。
明代男子服装,一改辽金元时期紧身窄袖的基本样式,以宽博为尚。
士庶男子日常家居所穿便服,大体在宋元基础上演变而来,其中以直缀、道袍、曳、褶子、直身、阳明衣、程子衣等为多用。
明代民间妇女只准用紫色,不能用金绣;袍衫只能用紫绿、桃红及浅红,不得用大红、鸦青、黄色。明代的衣衫已出现纽扣的样式。在明代以前,妇女衫子样式一直宽松博大为主。到了明代,则出现了紧身之衫,衣身制作得非常狭窄,而袖也做得极小,穿时紧裹在身上。这种利用紧窄的样式和轻薄的衣料展现女子的妩媚身姿,已成为部分妇女的癖好。明末流行水田衣。它反其他服装的制作思路,用各色零碎布拼缀成衣。因整件服装上大小不等的衣料呈纵横交错之势,宛如水田,因此得名。明代妇女更为大胆的装束,是将贴身内衣外露。当时的贴身内衣,被称为“主腰”,其作用相当于抹胸。明代妇女的鞋式仍为凤头加绣或缀珠。宫人则穿绣有小金花的云样鞋,配上色彩鲜艳的衣裙,行动起来犹如水波荡漾。
清代及近现代服饰
清兵入关后,建立了清朝。清代的服装制度是中国历代最为繁杂的。
服饰既保留了满族的习俗,同时兼收并蓄汉族的服饰特征。最有代表性的是沿用明朝补服的特征。清代男子主要服饰有长袍、马褂和马甲。袍服最大特点是袖口形状如马蹄,因满族人喜骑射,把马蹄形演变在服装袖口上。
清代绅士男子所穿便服,除长袍、长褂外,还有小褂,通常采用对襟、窄袖,下长至膝。劳力农夫一般不着袍褂,而穿短袄、短衫。袍褂之后,加一件马甲,也是清代男子常用的装束。清代男子下体多穿裤,除长裤外,还有套裤。套裤也是一种胫衣(系给小腿保暖的护套)。清代时期的女衫,以宽博为主,衣长盖臂,袖宽过尺,衣领、衣襟及袖端多镶嵌有较窄的花边。乾隆年间流行大袖宽衫,花边比先前宽阔。到了咸丰、同治年间,衣身略有收小,袖口也有所收敛,但衣服的长度却明显增加,几欲及膝。
1840年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融合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都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商业兴旺,洋货如羽纱、呢绒、洋绸、花布等充斥市场,使传统衣饰穿着有所变化。外国衣料因廉价大受欢迎,而费时费工、工艺考究的滚、镶、绣等传统手工艺逐渐衰落,西方缝纫流行起来。西服成了一些达官贵人的“休闲装”。值得一提的是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的旗袍,在吸收了西洋服装样式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最终定性。
直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旗袍一直盛行。这期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长短,开衩的高低,使旗袍彻底改换了面貌,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以来束胸驼背的旧貌,显示了女性曲线美。当时,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学生、工人、达官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传到国外,为别国女子仿效。
部分少数民族服饰
特色彝族
服饰、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彝族服饰种类丰富,色彩纷呈,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服饰品种多达300多种。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彝族男子就头梳尖髻身披毡子,千百年来彝族服装仍保留着民族特点。男女身披擦尔瓦羊皮披毡。擦尔瓦白天当做衣服,晚上当做棉被,下雨当做雨披,四季均可用。它形如斗篷,用羊毛织成,长到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往往为深黑色。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着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叫做“天菩萨”,彝语称为“子尔”。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拇指粗的长锥形的“子尔”——汉语称“英雄髻”。男女都戴耳环,男子只戴左耳,女子双耳均戴,男子以无须为美,闲暇时会把胡须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缀红丝线串起的黄或红色耳珠,女子以颈长为美。
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除小凉山和云南的彝族穿裙子外,其他地区的彝族妇女均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着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美丰富的花边,特别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照人。
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彝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着独辫。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进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
藏族服饰
藏装,藏语叫“曲巴”。藏装品种繁多,可分为长袖高领衬衣,宽腰粗布衬裤,长袖皮袍、布袍,无袖袍,长坎肩、短坎肩,围裙,腰带,靴,帽等,但其基本特征是大襟、宽腰、长袖、无扣。藏装的特点是宽大、保暖、实用、一衣多用。
藏袍长过身高,左襟大,右襟小,无领。着装十分讲究,先穿上衬衣和衬裤,然后将袍底提至习惯高度(一般男至膝,女至脚面),再用腰带扎紧,前面要平整,后而折皱要有序。
腰带扎好后放下衣领,将提起的部分垂悬于腰部,形成一个宽大的囊袋,可以随身携物乃至放婴孩。穿好袍后一般要露出右臂,有的则将双袖横扎于腰际,裸露双臂,露出高领衬衣。接着再穿靴戴帽,佩戴各种饰物。
康巴服饰农区和牧区有所区别,重要反映在服装用料和头饰上。旧时农区主要以氆氇为衣料,也有用布或毛哗叽的;牧区普遍使用耐寒的绵羊或山羊皮,普遍为皮朝外毛在内的板皮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康巴藏族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衣料质地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除劳作时穿习惯的氆氇袍外,平时一般都穿锦花袍、绸花袍、绣花缎袍、提花皮面袍等。另外,农牧区藏装均有镶边的习惯,一般镶上黑色平绒、毛呢或彩色氆氇,也有很多在衣襟、袖口、底边等处镶上水獭皮、虎、豹皮等动物皮毛。
藏帽的式样更多,主要有金花帽、皮帽、氆氇帽、毡帽等。毡帽是最古老的一种。它以白色毡为主要原料,帽顶尖高,帽沿很小,现代只是用红缎、金花缎等加以装饰,基本形状仍然是古老毡帽。牧区喜欢戴皮帽,是用上等的整张狐皮做成,年轻人戴着显得潇洒。金花帽是男女老少都喜欢戴的民族帽,用金花缎、金丝带做装饰,用毛毡和皮毛做面料,做出的帽子在阳光下金光闪闪,即精神又美观。
藏靴是藏族服饰的主要特征之一,分为松巴鞋和嘎洛鞋。从外观上看像舞台上古装戏里将相穿的靴一样,底高2厘米,腰高至小腿之上,鞋面用红绿相间的毛呢装饰,鞋腰上也有线条、花纹。
藏族的佩饰主要有用金、银、铜和珠宝、石器制成的头饰、耳饰、胸饰、腰饰和手饰。
头饰包括头戴的簪子、发卡、骨环、玉磐、发珠饰链,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耳饰,包括耳环和耳坠;胸饰包括项琏、珠饰、托架(远古金属圣物)、嘎乌等各类护身饰品;腰饰主件是一条丝绸腰带或牛皮腰带上面悬挂的火镰、腰包、藏刀、海贝、小铃等一大批精美饰品;手饰包括各类戒指和手镯,手镯有金、银、玉、海螺等。
满族服饰
满族服饰沿袭了先代女真人的传统,富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旗袍是满族人的传统服饰,满语称“衣介”。普遍指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男女穿的衣袍,上下连为一体。
满族男子喜穿长袍马褂,戴圆顶帽,下穿套裤。男子的旗装是无领的或者是圆领,四面开衩,束带。袖口是箭袖或马蹄袖,平时挽起,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覆盖手背,用以御寒。四开衩,即袍下摆前后左右,开衩至膝。束腰有紧身保暖的作用,用腰带一束即可。腰带上挂有各种装饰物件,多见的是玉佩和香荷包等。满族旗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旗袍外面套件马甲。
女旗袍长到脚面,外罩坎肩。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在旗袍上面绣成一组图案,在领口、袖头、衣襟都镶有不同颜色的花边,多至十几道花边,穿起来美观、匀称。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长袍逐渐被冷落而女旗袍由以前的宽腰身直筒式向紧身合体的曲线、流线型样式发展。现已发展成代表中国民族女性特色的服装。直至21世纪仍然在世界上广为流行。
满族男女都喜好挂佩饰。男子有火镰、耳勺、牙签、眼镜盒、扇带。
女子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还有香囊、荷包等。香囊、荷包用绸缎缝制,花色品种丰富,制作精美。
苗族服饰
苗族的服饰文化是苗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苗族服饰是原始苗族人民的一种符号和象征,是一种规则和历史的延续,是一种无字的史书,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苗族妇女的服饰有百多种款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
苗族女子服装特别考究,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配一条红色的腰带,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优雅;或短不及膝,婀娜多姿。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着大襟短衣,下穿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副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小腿上是一条长2米的棉打腿布,另有两条1米的红色彩带。打腿时,先用绑腿布缠绕于小腿上,然后用彩带结成菱形将绑腿布束紧。彩带头的红色彩丝团垂飘于小腿之上,远看似一团火球,与上装搭配非常和谐。
苗族百褶裙,图案花纹色彩鲜艳,多刺绣、织锦、蜡染、挑花装饰。
衣裙颜色以红、蓝、黄、白、黑为主。服饰用料以居住地生产的原料为主,多以棉、麻、毛等经过家庭手工作坊精编细织制成。
苗族男子的服装则相对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颜色大多为蓝、黑色,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苗族妇女的头饰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一般戴两种头巾帽:一种是盛装时戴的黑布尖顶帽,帽底下有垫头,垫头上绣有精美的花纹。深蓝色的绣着花边的尖顶头巾套在外边,帽后垂下一根红带垂至腿部。另一种是农闲、休息时戴的小花帽。年轻姑娘极少有戴装饰品的习惯,但是结婚后的妇女则戴装饰。妇女着盛装时必佩银饰,且花样繁多,有银插花、银牛角、银帽、银梳、银簪、项圈、耳环、披肩、压领、腰链、衣片、衣泡、银铃、手镯和戒指等。一个盛装的苗族妇女,全身银饰几乎重二三十斤。
苗族用银的观念一是审美,二是表示富有和避邪。
蒙古族服
饰蒙古族服饰以宽袍阔带著称,其色彩鲜艳浓郁,充分显示出蒙古人热情、彪悍、豪放的性格。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饰似乎较简单,无非就是一件袍子,一双靴子而已。其实,蒙古族的服饰是特别复杂而绚丽多彩的。不仅各地样式不同,而且有年龄、婚否及盛装与常服差异。总的来说,蒙古族的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
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为适应牧业生产和自然环境而创制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服装。蒙古袍两袖长而宽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领子较高,大襟右钉扣。领口、袖口、衣边常用花边镶饰。男袍较肥大,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婀娜和健美,多为红色、绿色、紫色。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遍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搭配。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又能在骑马持缰时保持腰肋骨的垂直稳定,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饰。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往上提,束得很短,这样骑乘时既方便,又显得精悍利落。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材。
蒙古人爱穿靴子。蒙古靴分布靴和皮靴两种。布靴普遍用厚布或帆布制作,穿起来柔软、轻便。皮靴多用牛皮、马皮或驴皮制作,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蒙古靴做工精细考究,靴帮、靴勒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
妇女们平常一般多罩头巾。头巾有丈余长,颜色五彩缤纷。质料有布、麻、绸、绢等。姑娘们喜欢把头巾缠在头上,然后在右侧结一个小结,把头巾的穗头垂下来。已婚妇女们则用头巾包住头顶后,缠一圈,不留穗头。在庄重的场合还要戴上绣有丹风朝阳、二龙戏珠等花纹图案的帽子。帽顶上有红色穗子和闪光明亮的帽顶宝石。
首饰大体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饰等五大类。头饰是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主要有头巾、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
壮族服饰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颁布在广西和云南、广东、贵族、湖南等地。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
壮族的男女皆穿黎桶,服装样式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成,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对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为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肥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夏天赤足免冠。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平常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较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分。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上衣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颜色多为着藏青或深蓝色。有一暗兜隐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制数对布结纽扣。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时穿绣花鞋。
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品,各地稍有不同。
❺ 旗袍与茶文化的美文
旗袍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憧憬、美的风韵洒满人间。
一部旗袍的发展史,承载了中华近代文明,展现了中国女性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
1929年,中华民国政府确定旗袍为国家礼服之一。
旗袍之溯源
旗袍在历史上是贵族的衣饰,现代意义的旗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女性服装的代表。顾名思义,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然而,有证据证明,旗袍源于一种叫做枣旗袍的袍服,其发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旗人之袍与枣旗袍不是一个固定的形式,而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因此,把旗袍视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虽看似无大错,却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
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
旗袍之发展
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现在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传统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尽管旗袍改于满族妇女的袍子,或称旗装、旗服,但旗袍并不是旗装。旗袍是带有中国特色、体现西式审美、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旗装是满族妇女的民族服饰。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在袖口领口有大量盘滚装饰。黄色是皇家独尊之色,民众忌用。旗装色彩鲜艳复杂,用料等花色品种多样,喜用对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领口、袖头和掖襟上加上了几道鲜艳花边或彩色牙子盘滚设计。由于旗装是一种平面服饰,盘滚成为旗装除面料外的唯一设计空间,因而以多盘滚为美。清末曾时兴过“十八镶”(即镶十八道花边)。清代旗袍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腆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等都是常用题材。
二十世纪初盛行内穿喇叭型宽大袖子的短袄,外套前后摆及地的无袖长马甲。此后旗袍在边、袖、襟、领等处作了一些改动,增加了装饰,出现繁复的变化,但仍保持旧式旗袍马甲的平直宽大风格,袭用传统的直线裁制方式,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的改动尺度有所反复。1929年,受欧美短裙影响,原来长短适中的旗袍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袖口变短变小。后来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1寸,袖子采用西式。这一改变遭非议,1931年后,旗袍又开始变长,下摆下垂。三十年代中期发展到极点,袍底落地遮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缩短至肘部。以后袖长越来越短,缩至肩下两寸,1936年后几乎无袖。
清代旗装不开衩,出现旗袍后,旗袍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在左边开低衩。后来衩越开越高渐渐及膝部高到大腿。由于有人反对,袍衩一度回到膝盖以下。但舆论压力一减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后流行大开衩旗袍。
传统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三十年代初期,袍腰开始日积月累地收缩,到1934年后,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高耸及耳的领子也逐渐变矮,后来有的成了无领旗袍。
建国之初,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 50年代旗袍也有过灿烂的一瞬。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如果说服装也有流行的话,那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到1956年,据说前苏联的某领袖人物到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人的服装要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新面貌,于是,政府号召“人人穿花衣裳”。这时出现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气质。不妖、不媚、不纤巧、不病态,符合当时“美观大方”的标准,而且更为实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旗袍被冷落了20年。进入80年代,一直有人预测旗袍将会流行。那个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有所改变,高挑细长、平肩窄臀的身材为人们所向往。最能体现这种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照说当年大受青睐的旗袍会再次回到人们当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并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数人在穿,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经远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
不过,在80、90年代却出现了一种具有职业象征意义的“制服旗袍”。为了宣传和促销等目的,礼仪小姐、迎宾小姐以及娱乐场合和宾馆餐厅的女性服务员都穿起了旗袍。这种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纤仿真丝面料,色彩鲜艳,开衩很高,做工粗糙。这实在有损旗袍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们为了区别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贸然穿旗袍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最能衬托中国女性身材和气质的中国时装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国外有不少设计大师以旗袍为灵感,推出了有国际风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国旗袍与欧洲夜礼服的结合产物。
旗袍之审美
服装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样。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构成众多曲线巧妙结合的完美整体。旗袍的美是一种典雅而高贵的美,这种由旗袍内涵所决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众化,同时它对穿着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这不仅仅表现在对身体的要求上,同时也表现在对穿着者内涵及气质上,而且,旗袍的出现对背景、环境、气氛要求特别讲究。旗袍的美是一种距离的美,一种静止的典雅美。
经过多年的修正与改良,旗袍已经成为一种能很好体现女性曲线美的服装,用最中国的布料,丝绸、锦缎,做成最中国的服装,穿在发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国女子身上,那种东西方审美观的完美结合、东方的神韵,令人叹为观止。旗袍在这里,已超脱了一般意义上的服装而成为一种象征。
旗袍并非已经湮灭失传的历史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现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高,因而极富有收藏价值。现代穿旗袍的女性虽然不多,但现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传统韵味,同时又能体现时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近十几年来,时装中重新出现的旗袍,在国际时装舞台频频亮相,风姿绰约有胜当年,并被作为一种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
旗袍与配饰
油纸伞、香扇是旗袍的重要配饰,身穿古典旗袍,一手执香扇,一手撑把油纸伞,款款的步伐,雅致的身影,古典的气韵,是东方古典美的化身。
旗袍与身材
旗袍线条明快流畅,剪裁贴身得体,面料柔软,可最大限度地体现女性曲线美。做工考究、面料高档的旗袍成为女性在正式场合最隆重的选择。旗袍是集温柔、典雅、高贵、端庄于一身的服饰,如果不了解其穿着礼仪的话,就会闹出笑话来。
旗袍是凸显身材的衣物,但并不是非得标准身材才能穿好,不同的体型有自己的特点,只要注意一些细则,旗袍一样可以穿得雍容华贵。
脖子粗的人:
应选无领型的旗袍。如果领型开得略深,既可以避免立领妨碍脖子的活动,又可以引长脸型。
脖子细长的人:
旗袍的美很多时候就表现在领上,细长的脖子正好用立领来美化,又显出领子的美。两者相得益彰。
身材娇小的人:
可选开长襟的形式,中间一道竖的线条,给人在视觉上以修长感。
身材略胖的人:
可选上身贴身突出线条,下身略加宽松形似长裙的款式,既有民族的风采,又有西方礼服的风度。
不宜穿旗袍的人:
旗袍不宜当上班服,不宜穿着旗袍上下公交车,或是骑自行车,旗袍的庄重典雅与户外的嘈杂拥挤气氛不协调。
旗袍之面料
真丝:适合做婚礼等大场合的礼服式旗袍。
织锦:适合做传统旗袍。
进口布料:适合做毛领、毛袖、下摆中长的中西结合式旗袍,搭配条披肩便更完美了。
平绒:适合做高高的领子(8厘米左右),不加边,下身摆刚过膝盖,配上靴子,非常前卫。
京派与海派
“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学不像,等到学到三分像,上海已经变了样。”这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于世的歌谣,形象地反映出上海在当时的服装界占有多么显要的领先地位。
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可以说,到这时中国才有了真正的时装,现代意义上的时装。外国衣料的源源输入,各大报刊杂志开辟的服装专栏,还有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都无疑推动着时装的产生与流行。而各大百货公司、丝织和服装商,也纷纷举办时装展览和表演,邀请各类明星、名太、名媛穿着新奇的服饰。旗袍正是这些时装中的一大派别。
30年代旗袍流行的发源地并非在北京,而是在已成为全国时装中心的上海。其时,欧美服饰的最新款式仅隔三四个月就会流行到上海来,而全国各地又以上海为楷模,竟相跟随效仿,乐此不疲。由于旗袍的修长适体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所以在上海滩倍受青睐。而加入西式服装特点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从上海风靡于全国各地。这样,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为30年代旗袍的主流。
30年代旗袍的款式有两个特点:“中西合璧,变化多端”。当时爱美女性旗袍穿着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局部西化,也有在旗袍外搭配西式外套。局部西化是指领和袖采用西式服装做法。如西式翻领、荷叶袖、开叉袖、还有下摆缀荷叶边、或缀不对称蕾丝等夸张的样子,但这仅是一些明星和贵妇的社交礼服,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将旗袍和西式服装搭配起来穿。比如: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绒线衫、背心等,在脖子上系围巾,或戴上珍珠项链,显得大方而别致。
当时修长而收腰的旗袍配上烫发、透明丝袜、高跟皮鞋、项链、耳环、手表、皮包,都是最时尚的装扮,女性角色的扮演得到了充分的强调。后来,还出现一种改良旗袍,就是在剪裁中加入很多西式剪裁方法,从而使旗袍更合体、更实用。旗袍,成为中华民族别具一格的“国服”了。
京派、海派之称,最早出现于几十年前的旧中国文坛。海派一词是当时北京一些进步作家的发明,用以批判上海的某些文人及文风。京派是相对海派而言的。再往后,京派和海派便分别象征着两种对立的文化了。京派是传统的正宗;海派是对传统的标新,是中西结合的产物。
如果说,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立异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的话,那么,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虽然“京派服装”的提法并不常见,但这种服装风格相对于“海派”肯定是存在的。旗袍的京派与海派就各有其鲜明的个性。
京派旗袍不如海派旗袍那样具有流行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女性除了穿长裙就是穿旗袍,式样并不丰富,不似海派服装常翻常新。上海的新款至少四五个月后才会出现在北京,其中特别洋化和大胆的则不会被接受。尽管如此,北京女性的旗袍还是日渐受到海派旗袍的影响,摆线随之抬高或降低,不过时间上滞后一些罢了。
京派和海派实际上是各有千秋。京派如大家闺秀,海派如摩登女郎;京派是古典,海派就是浪漫。但随着历史变迁,具有现代特点的海派逐渐成为主流。海派旗袍的廓形一直流传至今没有什么改变。中国妇女的传统形象也与之紧密相联,难以割离了。
旗袍的设计
(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提供)
1. 素雅大花,露肩、露背
2. 红色抹胸,绿色拖地鱼尾裙,在接缝处镶嵌着红色穗子,更具有动感,撞色相搭配
3. 黑色与黄色地拼接,结合刺绣、亮片
❻ 少数民族所穿戴的服饰
2、蒙古族
[服饰特色]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
3、回族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4、藏族
[服饰特色]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5、维吾尔族
[服饰特色]
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亚文化的影响,维吾尔族男子削发戴小罩刺绣花帽。清代初期,维吾尔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6、苗族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 0 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 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 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实际上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 0 0 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7、彝族
撒尼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撒尼妇女的花包头,象传说中的阿诗玛一样,至今,仍是姑娘服饰重要组成部分。花包头多为心灵手巧的姑娘亲手制成,长约3 米,宽约0 . 1 7 米,一条黑布作底,上面绣有数条彩色图纹,花色图纹的优劣,标志着姑娘的智慧和才能,也是青年择偶的一个标准。因此,花包头的制作十分精致美丽。每逢喜庆、外出,姑娘们都要穿上崭新的民族服饰。花功夫缠包头,要经过七、八道手续才能完成,被当地群众看作是自由、幸福的象征。 彝族不同支系服饰各异,花枝招展的女性打扮不胜枚举,相对而言,男子的传统服饰特色已经不多。不过,凉山地区彝族男子还保留着古代遗风。他们在头顶前脑门蓄一绺长发,象征男性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彝族俗称“天菩萨”。川、滇大小凉山彝族男子喜爱用青布或蓝布包裹头部,并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以表示英勇威武的气概,习称“英雄结”。另外身上斜挎用细牛筋编织而成的佩带(古时用于挂系战刀)称之为“英雄带”。大小凉山山势险峻,气候寒冷,当地彝族群众故用毛毯护身,俗称,“擦尔瓦”。擦尔瓦是用羊毛织成的披衫,有白、灰、青等色,上部用羊毛绳缩口,下部缀有长达0.33米左右的旒须。制作一条擦尔瓦,往往要用几个月时间,彝族人的擦尔瓦一年到头不离身,白天御风寒,夜晚当被盖,堪称凉山彝家服饰象征。
9、布依族
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服装。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和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 布依族姑娘从小就有制作蜡染的灵气,她们所穿的服装大都是亲手缝制,合身得体,古朴典雅。
11、满族
[服饰特色] 本世纪3 0 年代,满族男女都穿直统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女性旗袍下摆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绣花卉纹饰。男性旗袍下摆及踝,无纹饰。4 0 年代后,受国内外新式服饰新潮的冲击,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女性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紧身贴腰,臀部略大,下摆回收,长及踝。逐渐形成今日各色各样讲究色彩装饰和人体线条美的旗袍样式。
13、瑶族
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14、白族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鸳鸯戏水” 等字样。绣荷包是爱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 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红白相衬,相得益彰。腰系绣花短围腰,更显得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已婚妇女改为挽髻。洱海东岸妇女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白族妇女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居住在大理洱源县的白族妇女喜欢的一种头饰叫“登机”,它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
16、哈尼族
[服饰特色]
叶车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叶车妇女头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对开式短袖土布衣,无领无扣,由宽宽的五色腰带扎腰。布衣是一件一件地套着穿,少则七八件,多达十余件,里长外短可以看出衣服的件数。叶车人认为,衣服件数越多,服装越美,越能显示出家庭的富裕。她们下身穿黑色短裤,裤脚口打上适当的褶纹,褶纹数与上衣数大致相等。大腿以下全部裸露着。逢年过节,姑娘们手上还带银手镯,胸前挂银链,腰的两侧佩挂银片和银泡泡,走起路来铃铃作响,颇有风韵。
18、傣族
[服饰特色]
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只要了解情况的人,都觉得这话一点也不算夸张。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把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的统裙,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无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帽,显得潇洒大方。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9、黎族
[服饰特色]
黎族所生产的棉织工艺品驰名中外。尤其是“双面绣”最为出色,多作为上衣的装饰,如衣侧花,后背花等。黎族服饰图案的取材,多采用平日喜闻乐见的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以及几何纹等。但不同地区有所侧重。这些图案的造型稚拙夸张,构思大胆巧妙,运用直线、平行线、方形、三角形等构成整齐的富有装饰风格的花纹图案。在色彩上,一般采用红、黄、白等几种,配色和谐,绚丽华美。黎族妇女的头巾,上衣,筒裙往往嵌入了金银箔,云母片、明片或羽毛,也有缀以贝壳、穿珠、铜钱、铜铃或流苏等,更产生了有声有色的特殊效果。
20、僳僳族
[服饰特色]
僳僳族男女老幼都喜欢穿民族服装。各地服饰大同小异。根据服饰的颜色分为黑僳僳、白僳僳、花僳僳。聚居在怒江一带的白、黑僳僳族妇女,普遍穿右衽上衣,麻布长裙;已婚妇女戴大铜环,长可垂肩,头上以珊瑚、料珠为饰。年轻的姑娘喜欢用缀有小白贝的红线系辫;有些妇女还喜欢在胸前佩一串玛瑙、海贝或银币,并在海贝上刻有简单的横竖纹或小圆孔。一些贵重的胸饰可值一二头黄牛。永胜、腾冲一带的“花僳僳”,服饰较为艳丽美观,妇女均喜欢在上衣及长裙上镶绣许多花边,头缠花布头巾,耳坠大铜环或银环,裙长及地,行走时长裙摇曳摆动,显得婀娜富丽。 各地僳僳族男女服饰都是麻布长衫或短衫,裤长及膝,膝下套“吊筒”。有的以青布包头,有的喜畜发辫于大脑后。一些富裕家的男子,左耳戴一串大红珊瑚,以示在社会上享有荣誉和尊严。
21、佤族
[服饰特色]
佤族妇女装饰别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宽手镯、细藤圈,标志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坚强性格。 相对来说,男子服饰除包黑色包头上没有什么特别。但喜欢纹身,其中多数在胸脯刺牛头,手腕刺鸟,腿上刺山林图案。外出,常挎花布袋,佩戴长刀或火枪,给人以雄壮威武之感。 而妇女们的装束特点分明与众不同。最突出的是头戴宽约3 公分左右的银箍,留长发;身着靛青色无领大襟右衽及横条花筒裙。腰系红布宽腰带和数十根细藤圈。耳挂垂肩圆形大耳环,颈戴银质大项圈,细项链。上了年纪的人,喜欢戴长约五公分伞状大耳筒,筒顶还刻有各种花纹。有的妇女在耳筒内插上香花香草,有的放上人民币,出门赶集,随用随取,很是便利。 在佤族聚居区西盟,无论家庭贫富妇女们都有一副宽手镯,长年套在手腕上。手镯宽约五公分,多用白银制成。上面刻有精致的各种图案花纹,美观闪亮,是佤族妇女喜爱的装饰品。
22、畲族
[服饰特色]
畲族妇女服装,各地略有差别,其共同特点是上衣多刺绣。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装,在衣领、大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绣花纹图案和花鸟龙凤图案。畲族妇女最主要的装束,那就是“凤凰装”。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象征着凤头;衣裳、围裙(合手巾)上用大红、桃红、杏黄及金银丝线镶绣出五彩缤纷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后飘荡不定的金色腰带头,象征着凤尾;佩于全身的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着凤鸣。已婚妇女一般头戴“凤冠”。它是在精制的细竹管外包上红布帕,悬一条30多厘米长、3厘米宽的红绫做成的。冠上有一块圆银牌,下垂3个小银牌于前额,称为“龙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凤冠。
23、高山族
[服饰特色]
过去在高山族各支系中普遍存在着身体毁饰的习俗,如拔毛、凿齿、穿耳、束腹、纹身等。4 0 年代中期以后,这些习俗逐渐趋于衰退,但其残余影响还在。 拔毛,指的是拔除体毛,有的支系是男性拔除,有的是女性拔除,有的是男女皆拔。男性用竹片夹子拔,女性以细麻线绞拔,有的甚至以火炭燎烧,并不觉得痛苦。 凿齿,是在十二岁至十六岁时,拔掉左右两个门牙或两个犬齿。有的直接用小铁棒抵在牙上用石头敲掉欲拔之牙。有些无拔牙缺齿习俗的支系,愿将牙齿染成黑色,以黑齿为美。 穿耳,尤以排湾人与阿美人的男子最为突出。他们耳垂穿孔较大,一般用铅盘,贝壳和竹管做耳饰,并将琉璃珠用丝线连在雕有花纹的竹管一端,结扎在脑后的头发上,来防止摆动掉落。 束腹,是一些支系男子的特殊习俗。束腹带是用厚竹片弯成的,两端钻孔,穿麻绳以勒紧,勒扣在后腰。从十二三岁起直到五六十岁停止,昼夜都紧束在腰腹,以使胸部和腿部肌肉发达健康。 纹身,各支系具体情况不同,有的男纹女不纹,有的女纹男不纹。有的以纹身为美饰,有的以纹身为勇武的象征。受原始宗教的影响,认为纹身可以得到祖先灵魂的保佑,去灾免祸。除纹身外,还有纹面的。无论以什么方式毁饰身体,其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美观、勇武、联姻、纪功、尊贵。
24、拉祜族
[服饰特色]
拉祜族最喜爱黑色,以黑为美。衣尚黑色是拉祜族服饰的一个特点。 至今,拉祜族仍然非常喜爱穿传统服饰。拉祜西支系妇女喜欢裹0 . 3 米多长的黑色头巾。最末一端长长地垂及腰际。有地方妇女还有用黑布裹腿的习惯。黑色衣服上缀以色彩斑斓的图案,显得格外庄重富丽。拉祜西妇女穿窄袖短衫饰以彩色布条;或穿裙子,间隔出红、黑、白三色。她们出门时,总是肩挎背包,既装物品,也显示自己纺织技艺。 澜沧县拉祜族男子戴的帽子,用六至八片正三角形蓝黑布拼制而成,下边镶一条较宽的蓝布边,顶端缀有一撮约1 5 公分长的彩穗垂下。有的不戴帽子,则用黑布长巾裹头。妇女穿花边衣服,也用黑布包头。 现在,青年小伙子多在对襟短衣外面配上一件黑面白里的褂子,姑娘们则在衣衫下衬上一件白汗衫,下摆露在筒裙上面。他们认为,白色与黑色相配,象喜鹊一样漂亮。
25、水族
[服饰特色]
水族男装在2 0 世纪4 0 年代起就与周围汉装无大差别,倒是妇女服饰至今仍保留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缝制,无领大襟半长衫或长衫。长衫过膝,一般不绣花边。而节日和婚嫁盛装与平时截然不同。婚礼服上装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裤子膝弯处皆镶有刺绣花带,包头巾上也有色彩缤纷的图案。头戴银冠,颈戴银项圈,腕戴银手镯,胸佩银雅领,耳垂银耳环,脚穿绣花鞋。新娘子往往被打扮的花枝招展,风采翩翩。此外妇女刺绣的背带更有艺术性。说是“带”,实际上是一块刺绣华丽的“T ”形“帘子”,上端两边有带,“帘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儿。它是将白色马尾缠绕上白丝线,再加上其它彩色丝线,先把各种图案分别刺绣好,最后将绣好的图案拼镶到背带布料上做成的。背带美观实用,是母亲对出嫁女儿最好的礼物。
26、东乡族
27、纳西族
[服饰特色]
本世纪中叶,丽江受汉族的影响较深,男子服饰与汉族的基本相同,穿长袍马褂或对襟短衫,下着长裤。妇女服装,除个别地方仍保持穿裙的习俗外,已改穿长裤]
,但整个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丽江妇女上宽腰大绣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坎肩,下穿长裤,系百褶围腰,穿船形绣花鞋。衣服多为蓝、白、黑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朴素大方。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髻,戴圆形的纱帽,未婚女子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嵋。 纳西族妇女服饰中最具特点的是身后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并排钉着七个直经为二寸左右的绣花圆布圈,每圈中有一对垂穗。这一装束的来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较为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颗星星,寓意为“披星戴月”,据说圆布圈上用丝线所绣的是精美的星图,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传说上古一位叫英古的勤劳能干、聪明美丽的纳西姑娘与旱魔王搏斗,奋战九日,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为,把雪精龙制服旱魔吞下的七个冷太阳捏成七个圆星星,镶在英古的顶阳衫上,以后纳西姑娘模仿英古,将七星图案钉在披肩上,象征披星戴月,勤劳勇敢。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纳西族自古将青蛙视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难,因此那些圆形图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种青蛙图腾崇拜的历史遗痕。
28、景颇族
[服饰特色]
景颇族男子喜欢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园领上衣,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盛装时的妇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许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耳朵上戴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妇女戴银手饰越多表示越能干,越富有。有的妇女还爱好用藤蔑编成藤圈,涂有红漆、黑漆,围在腰部,并认为藤圈越多越美。
29、柯尔克孜族
34、布朗族
[服饰特色]
布朗族穿着简朴,男女皆喜欢穿青色和黑色衣服,妇女的衣裙与傣族相似,上穿紧身短衣,头顶挽髻,用头巾缠头,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宽大长裤和对襟无领上衣缠头巾。成年男子喜爱纹身。
35、撒拉族
撒拉族男子喜留胡子,头戴黑色或白色圆帽,身穿白汗褡,青夹袄;妇女头戴盖头,喜佩耳环、手镯等金银首饰。
36、毛南族
[服饰特色]
毛南族妇女多穿青色或蓝色右襟上衣,配上银饰手镯,蓝白相衬。男子则穿唐装或琵琶上衣。
39、阿昌族
阿昌族的服饰简洁、朴素、美观。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裤脚短而宽。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 0 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如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 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未婚少女平时多着各色大襟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梁河地区的妇女一般穿红色或蓝色对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绑腿,用黑布裹包头,高达约0.3公尺,包头顶端左侧还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每逢外出,妇女们都精心打扮一番。她们取出珍藏的各种首饰,戴上大耳环、雕刻精致的大手镯、银项圈,还在胸前的四颗银钮扣上和腰间系挂上一条条长长的银链……走起路来银光闪闪,风采耀眼。 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欢在包头上插一朵朵鲜花。这朵朵鲜花,不仅美观,而且他们还视之为品性正真,心灵纯洁。
40、普米族
[服饰特色] 按古老的习俗,普米族儿童只能穿长袍大褂,1 3 岁以后才改穿衣裤、衣裙式短装;成年男女无论衣式如何,均外着羊皮坎肩或披肩,系腰带;妇女还以发辫粗大为美,喜欢用牦牛毛和黑丝线编入发辫之中,盘于头顶;宁蒗地区的普米族妇女多穿束腰、多褶的长裙,在裙子的中间,通常都横绣一道红色彩线。她们说这是祖先迁移的路线,人死了以后需沿这条路去寻找自己的归宿,否则就回不了老家。
41、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男子大都在白色衬衣外穿一件青色或蓝色无领对襟长大衣,腰系一根腰带,右侧挂一把小刀。脚蹬野公羊皮长筒靴。头戴黑羊羔皮作里,黑平绒作面的圆形卷边高统帽。身跨骏马,往来奔驰于草原、雪山间和白云下,显得十分威武、潇洒。塔吉克妇女的装束鲜艳夺目,更具魅力。她们大多喜欢穿镶有花边的红色或花色连衣裙,外套黑绒背心,下穿长裤,脚蹬红色软底长统靴。为抵御高原上的大风与寒冷,头上总戴一顶圆筒形绣花棉帽。帽的后部较长,可遮住双耳和后颈。青年妇女的帽子上镶有很多饰物,尤其是帽的前沿缀有一排色彩华丽、熠熠闪光的珠子和银链,配以耳环、各种宝石项链和称为“阿勒卡”的圆形银胸饰,显得娇美、艳丽,楚楚动人。当她们外出时,帽子外要披一条数米长的红、黄或白色大头巾。
42、怒族
怒族男女均喜欢穿用麻布织的衣服,成年男子喜欢在腰间佩挂砍刀,肩背弓弩及兽皮箭包。福贡一带怒族已婚妇女喜欢在衣裙加上许多花边,在头部和胸部佩带珊瑚、玛瑙、贝壳,珠料等装饰品,耳带铜环,贡山的怒族则只佩胸饰。
44、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人的服饰丰富多彩,男的穿制服、马裤、皮靴或皮鞋,女的穿连衣裙(俗名布拉祺)。中年人多穿汉族服装或西服。年轻人则爱随社会的潮流,喜欢穿时装。
46、德昂族
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男子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布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妇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用黑布包头,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用四五对大方块银牌为钮扣,长裙上织有彩色的横条纹。青年人不论男女均喜欢佩戴银项圈、耳筒、耳坠等首饰。 在德昂族的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习惯,姑娘成年后,都要在腰部佩戴上数个、甚至数十个腰箍。腰箍大多用藤蔑编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蔑,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银丝。藤圈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绿等色。有的上面还刻有各种花纹图案或包上银皮、铝皮。这一独特的习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缠腰”为饰习俗的延续。德昂族认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说明她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因此,成年妇女都佩带腰箍并以多为荣。 此外,在德昂族的饰品中,五彩斑斓的绒球也颇具特点。男子包头巾的两端、胸前,妇女衣服的下摆、项圈上,男女青年的耳坠上和筒帕的四周都装饰有彩色的绒球。这些绒球如同朵朵鲜花开放在他们的胸前和项颈间,鲜艳夺目,别具一格。 过去,德昂族还有漆齿纹身之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虎、鹿、马、花草等动植物图案或傣文经咒。
47、保安族
如今的保安人的服饰与当地的回族、东乡族无根本差异。男子平时戴白色号帽,身穿白色衬衣,黑色坎肩,蓝或灰色裤子;走亲访友或外出时,多穿中山服或军便服。未婚女子多穿鲜艳的各色上衣,头戴细薄柔软透亮的绿绸盖头;已婚少妇以及中年妇女平时多戴白色卫生帽,外出时则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多着深色服饰,戴白盖头。
50、塔塔尔族
在服饰方面,塔塔尔族男子喜欢穿绣花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裤子也是黑色的。小帽有黑、白两色绣花。女子以戴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为美,喜欢穿白、黄或紫红色连衫带绉边的长裙,以耳环、手镯和宝珠项链为装饰。
如今,身披精美的独龙毯已成为独龙人民特有的传统服饰。一般男女上身用一幅独龙毯斜披并从腋下拉向前胸,前后的布片任其自然垂落。下身穿麻布短裤。左肩一角用草绳或竹针拴结,右肩右臂穿衬衣或完全袒露。腰间佩带弩弓、箭包和砍刀,浑身焕发出一种粗犷的野性。独龙男女均喜爱装饰品,尤其是青年女子常常披挂的五颜六色,串珠、胸链、耳环,甚至铜钱和银币常挂在颈上和耳下。同时妇女出门要身背精致的篾箩。既美观又实用,为独龙女子装饰自己的组成部分。
52、鄂伦春族
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鄂伦春人独具匠心,创造了极富民族特色的狍皮服饰文化。狍皮不仅经久耐磨,而且防寒性能极好。不同季节的狍皮,可以制作各种不同的衣着。如秋冬两季的狍皮毛长而密,皮厚结实,防寒力强,适宜做冬装。夏季的狍皮毛质稀疏短小,适宜做春夏季的衣装。 鄂伦春族的服装以袍式为主,主要有皮袍、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皮袜、皮手套、皮坎肩、狍头皮帽等,最具特色的是狍头皮帽。 这种帽子用完整的狍子头皮制做而成。其方法是:将狍子头皮剥下、熟好,把眼圈的两个窟窿镶上黑皮子,再把两个耳朵割掉,用狍皮做两只假耳朵缝上,狍角照旧保留即可。这种帽子不仅保暖御寒,而且还是狩猎的极好伪装。据说如果不换上两只假耳朵,猎人在远处就会误认为是真狍子而出现误伤。
❼ 三大穿旗袍的技巧,带你觉醒女性魅力
现在女性们都喜欢穿什么类型的衣服呢?
如果你们都在回答短裙、连衣裙、牛仔裤等等,那么我就要来分享一个精致好看又显示女人味的衣服-旗袍。一听到这个词,你是不是就开始幻想着民国时期万种风情的名媛们呢?是不是回忆起电视剧里面明星们穿着旗袍的精致貌美呢?
但是现实中,有很多人想要穿旗袍,却苦于没有穿旗袍的技巧或者知识,不敢贸然的去尝试,这里我要说一句哦,女性们要勇敢的去尝试,旗袍本来就是女性们的穿衣,你们大可以放心的去试试,顺便花三分钟了解穿旗袍的技巧,轻松了解旗袍,带你觉醒女性魅力。
相比其他的衣服,旗袍更加贴身,能够展示出女性们的柔美的曲线,但是旗袍的穿着有讲究,因为贴身容易凸显出内衣的颜色或者形状,所以为了雅观,也为了不暴露隐私,我每次穿旗袍的时候,都喜欢穿淡颜色的连裤丝袜,以防袜头从旗袍开叉处袒露显得非常不雅观,而且特别的注意内衣的尺寸要合体,以穿着后身体流畅为宜,最好的选择是跟旗袍的颜色相近,不显得突兀,自然流畅又好看。
因为平日里穿搭衣服的固定思维,让我们在选择搭配时,下意识地注重配饰,比如手链、帽子、鞋子等等,但是穿旗袍搭配合适的饰品着装的搭配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它有一整套自己的穿衣体系,你需要稍稍的改变思维,旗袍的饰品搭配千万不要“喧宾夺主”。
当你身穿一件有特色的旗袍时,主角永远是旗袍本身, 其余的配饰也只能是绿叶,只能起到“画龙点睛”的点缀作用,否则会失去旗袍的韵味。比如如手提包尽量选小包包,颜色最好要取旗袍中的一种单色;鞋子可穿白或黑 纯色细高跟的船鞋,不要露出脚指头,这里要提醒你们一点,休闲鞋虽然舒服,但是跟旗袍不搭呀,如果你真的不喜欢或者不适合穿高跟鞋,配上一双简单的小皮鞋也是不错的;项链、手镯、耳环(坠)、胸针、披肩、帽子、发簪等也要根据旗袍所定,注意整体的“配套、和谐”。
同样的还有妆容,千万不要穿着旗袍还特地的去画一个大浓妆,这是不可取的,旗袍配上淡淡的妆容才是正确的做法哦。
旗袍虽好看,却也不能随便乱穿哦。在选择旗袍的时候,你需要根据年龄、身份、场合、面料等来选择。
比如旗袍的面料、花色应与着装的场合相协调。旗袍的领口封闭较严,购买夏天穿的短袖、无袖旗袍时,最好选择吸汗透气的舒适面料。年轻一点的女孩子,选用条纹或者纯色的花色更好看,成熟一点的集美,选择花色更为浓郁的也未尝不可。
比如选择旗袍时需要看颜色,妙龄少女,十几二十岁的小姐姐们,千万不要买深棕色、黑色、蓝色等老气的颜色,一般难以穿出风格,旗袍颜色可选鲜艳明快的,如大红色等,或者选用淡雅素色,比如浅绿、淡青、粉红等颜色的旗袍;年岁稍微大一点的女性可选深紫色、黑色旗袍,以显示稳重、高雅的性格。
比如旗袍选面料可以遵循以下的原则,深色的高级丝绒、平绒旗袍,风格庄重雅致,适合于迎接贵宾,或参加晚会等正式场合穿着;名贵的绵织旗袍,显得华贵雍容,也可当迎宾、赴宴时的服装;素雅的丝绸旗袍,则适宜日常生活或者休闲。
今天的穿旗袍的技巧你都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