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职业正装 > 土布女装旗袍

土布女装旗袍

发布时间:2024-08-07 20:56:38

㈠ 56个民族的服饰各有什么特点

1、蒙古族

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装多为兰、棕色,女装则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用绸缎或棉布制成。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

2、回族

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是礼拜帽,一般用白布制成,式样为无檐小圆帽,现成为民族标志。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姑娘用绿色,中年用青色,老年用白色。

3、苗族

苗族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衣料在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使用蜡染、刺绣工艺。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

4、傣族

傣族男子多穿圆领大襟或对襟小衫,下着长裤,白布或蓝布包头。妇女穿长筒裙和短衫,梳各种发式。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团编织在衣物上。

5、傈傈族

傈傈族男子上穿或长或短的麻布衫,下着及膝黑裤,头戴黑色包头,身背箭包和砍刀,左耳戴珊瑚耳坠,系围裙,青布包头,背手工缝制挂包,头戴“噢乐”。

6、藏族

农区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氇或哔叽藏袍,外束色布或绸子的腰带;妇女藏袍内衬各色绸衫,腰前围“帮典”。牧区男子多穿皮袍,外束腰带;妇女皮袍以围裙料和红蓝绿呢镶宽边。

7、壮族

壮族男子多穿对襟的上衣,纽扣以布结之。扎头巾。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下着黑色宽肥裤子。节日或赶墟歌场穿绣花鞋。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

8、朝鲜族

朝鲜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渗穿宽腿、肥腰、大档的长裤。外出时喜欢穿斜襟长袍,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女服则为短布长裙,叫“则、契玛”。喜欢用黄、白、粉红色布料。

9、高山族

高山族服饰有地区差异。台湾南部男子穿对襟长袖上衣,外套坎肩式断骨啊,系宽腰带,垂其两端的作为前裙。用黑布缠头。经常戴藤盔或木盔。女子服饰分为短衣长裙、长裙下裳和裸露式三种款式。头戴木制八角头盔。喜欢佩戴饰物。

10、纳西族

以自织的麻布或粗布为衣料,青壮年喜穿白色,老人喜欢黑色。女子喜穿红蓝紫色、钉双排扣字的上衣,浅蓝或白色衫里的双层摆着长裙。腰束红、黄色彩带,脚穿情不绣花鞋。最具特色的是“七星披肩”。

11、布朗族

现在布朗族服饰与早期服饰有了很大差异。男子上着圆领对襟长袖的青布衣,下穿宽脚长裤。头饰因年龄有所差异。服饰的用料多为自织的土布。

12、阿昌族

阿昌族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背“简帕”和“户撒刀”。未婚女一般穿短衣、长裤,将辫发盘于头顶。已婚妇女一般穿短衣,及膝筒裙,束髻,并用黑布或蓝布缠成高达尺许的包头,戴各种银饰。阿昌族喜欢把鲜花插在头上。

13、怒族

男子服饰为交领长衫,及膝长裤,穿时前襟上提,束腰带。蓄发,并用青布或白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妇女穿右开襟上衣,衣及脚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红色的坎肩。喜欢用红藤做缠头或腰箍。

14、鄂温克族

服装样式主要有大毛上衣、短皮上衣、羔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等。喜爱蓝、黑色的衣服。男子夏戴布制单帽,冬戴圆锥形皮帽,顶端缀有红缨穗。妇女普遍戴耳环、手镯、戒指,或镶饰珊瑚、玛瑙。

15、鄂伦春

无论衣服鞋帽还是生活用品,都以狍皮为原料。男女冬季皆穿长袍。皮帽用狍油皮头精制而成。女帽镶有花边,顶端缀着红绿浅穗。年轻人穿用的衣服、裤子和手套,多用柞数树煮水揉染成黄色。

16、赫哲族

鱼皮衣是赫哲族的重要标志。喜欢穿大襟长袍,外套坎肩或短褂。男子的裤子多用怀头或哲罗、狗鱼皮制成,腰上端为斜口。妇女的裤子多为齐口并镶有或绣有各种花边。男女都穿鱼皮靰鞡。

17、门巴族

门巴族服饰有地区差异,门隅地区皆穿藏式的氆氇长袍,束腰带,戴褐色小圆帽,脚穿筒靴。墨脱地区喜穿棉麻衣服。男子留长发,佩耳环和腰刀。妇女穿花色裙子,发辫盘于头顶,以彩色的线装饰。

18、白族

崇尚白色。白族男子身着白色对襟上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头缠白活蓝色手帕,肩挂手绣挂包。妇女多穿白或浅蓝色右衽上衣,下着白或浅蓝色宽裤,腰系绣花短围裙,足蹬绣花鞋。

19、保安族

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青布坎肩,黑蓝灰色长裤,头戴布制圆顶小帽;妇女穿大襟袄、坎肩,喜爱红色、绿色等色彩,一般要戴盖头。保安腰刀是最具特色的佩饰。

20、布依族

布依族男子上穿对襟或大襟的短衣,下着长裤,也有穿长衫长裤,头缠青色或花格头巾,或将白色印花头帕搭在头上。喜欢佩戴银质手镯、足蹬尖鼻绣花鞋。

21、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服饰以袍式为主。男子头戴皮帽,身穿长袍,下着皮裤,脚蹬皮靴。妇女以布衣为主。颜色多为蓝色、黑、灰。妇女擅于手工刺绣。发式及装饰品因地而异,有的用白布或白毛巾包头,佩带各式耳环。

22、德昂族

德昂族男子一般穿黑色的大襟上衣,宽而短的裤子,戴黑布或白布头巾,两端挂彩球。妇女服饰有地域和支系的区别。通常分衣裤式和衣裙式。德昂族服饰最醒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和彩色艳丽的小绒球。

23、东乡族

东乡族男子多穿宽大长袍,束腰带,挂腰刀、烟荷包等。妇女多穿绣花衣服,式样为圆领、大襟、宽袖。下穿套裤。男子戴平顶无檐白、黑软帽。妇女在家戴绣着花纹的便帽,外出时戴丝绸盖头。首饰以银耳环、银手镯、玛瑙珠子为主。

24、侗族

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兜领”;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喜佩戴银质饰物。衣料多为自织自染“侗布”。

25、独龙族

独龙族普遍穿上了布料衣装,但仍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独龙族的佩饰颇具特色,均喜欢把藤条染成红色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男子出门比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妇女头披大话毛巾,项戴料珠。

26、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男子多穿长及膝盖的套头衬衫和细腿裤,春秋穿粗呢上衣或长袍,冬天则穿羊皮短衣或皮大衣。妇女夏季习惯于穿粗布衬衣,对襟长袍,下穿毛织长裙。男女都穿毡靴、皮靴和皮鞋。男子普遍喜欢戴呢帽和带耳罩的毛皮帽。

27、哈尼族

哈尼族男子上穿对襟衣、下着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服饰主要为棉布衣裙和长、短裤。喜欢穿青色衣服,有的地方甚至每洗一次衣服都要用蓝靛将衣服再染一次。

28、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男子主要有皮大衣、皮裤、衬衣、长裤、坎肩、袷袢等。皮裤肥大。衬衣、长裤多用白布。妇女穿以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缝制的连衣裙,喜欢选用红、绿、淡蓝色。妇女的帽子、头巾颇有讲究。

29、基诺族

男子穿白色圆领无扣的对襟上衣,及膝的宽筒裤,裹绑腿,长布包头,戴竹木或银质的耳环。妇女穿圆领无扣短上衣,内衬紧身衣或胸兜。下短裙,裹绑腿,头戴尖顶帽。服饰原料多为棉麻混纺的土布,颜色以原色为主。

30、京族

京族服男子一般穿及膝长衣,袒胸束腰,衣袖较窄。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

31、景颇族

景颇族崇尚黑色。男子穿对襟短衣。裤子为短而宽的裤筒。青年人用白布包头。外出挂长刀或扛火枪。妇女上衣为对襟或左襟的黑色短衣,缀满银袍和芝麻铃。下穿筒裙,裹毛织护腿,喜佩银质物。

32、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男子服饰为白色绣花边的圆领衬衫,外套无领长衫“袷袢”,袖口黑布沿边。衣外系皮带。下穿宽脚裤。女子服饰宽大无领,镶嵌银扣的对襟上衣。皮或布制的坎肩。一年四季都戴圆顶小帽。

33、拉祜族

拉祜族服饰以黑为美。男子穿对襟短衫、黑布长裤,戴黑便帽或头巾裹头。妇女穿开襟、开叉长衫,下着长裤,头缠长头布,两端彩色长穗,裹绑腿。妇女戴银环,挂“普巴”。男子则佩戴葫芦、火枪。

34、黎族

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妇女服饰有地区差异,穿黑色圆领贯头衣,下穿紧身超短筒裙,花色艳丽。或身着黑、兰色平领上衣,下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头系黑布头巾。

35、珞巴族

珞巴族男子穿藏式氆氇长袍,外套黑色羊毛坎肩,及腹部。背披野牛皮。头戴熊皮圆盔和藤条圆盔。佩挂弓箭、腰刀。妇女穿无领窄袖对襟上衣。围紧身筒裙。男女赤脚、蓄发,头发后面披散,额前齐眉。

36、满族

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初是长马甲形,后演变成宽腰直通式。坎肩是满族服饰的突出特点。满族把深绛色看做福色,崇尚白色。

37、毛南族

毛南族男子以前有着唐装的,也有穿琵琶襟上衣的。妇女则穿右襟上衣,宽脚滚裤边。上衣襟边及袖口有三道镶边。衣料多为青、蓝色。”顶卡花“(花竹帽)是毛南族手工产品中的精品。

38、仫佬族

仫佬族崇尚青色,服饰朴素。妇女穿大襟上衣、长裤。姑娘梳辫,婚后结髻。老妇用青布包头,腰扎围裙。男子穿对襟上衣、长裤,戴碗形青布帽。多穿草鞋或布鞋。面料是自纺自织的蓝靛染成的土布。

39、普米族

普米族妇女服饰有地域差异。兰坪、维西一带穿大襟短衣,长裤,外套黑褐色坎肩,系围裙,梳辫子。宁蒗、永胜一带穿右襟短衣,白色褶裙,披羊皮披肩,束彩色腰带。发辫以粗大为美,冲上白色。

40、羌族

羌族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男子长衫过膝,梳辫包帕,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喜佩挂火镰和刀。女子衫及踝。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脚穿云云鞋。挑花刺绣久负盛名。

41、撒拉族

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衬衫、黑坎肩,束腰带,着长裤、穿”洛提“或布鞋,头戴圆顶帽。妇女穿短上衣,套黑或紫色坎肩,着长裤,绣花布鞋。少妇戴绿色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则戴白色盖头。

42、畲族

畲族男子过去一半穿着色麻布圆领、大襟短衣、长裤。妇女服饰因居住地区不同,款式各异,以象征万事如意的”凤凰装“最具特色。畲族对自然色兰色和绿色具有特殊的爱好。红、黄、黑也是常用的颜色。

43、水族

水族男子穿大襟长衫、长裤、青布包头,草鞋或布鞋妇女穿圆领大襟蓝色宽大半长衫、长裤,青色绣花围裙,绾发,头缠青布或白布帕,绣花鞋,盛装时戴各种银饰。水族纺织和印染技术有相当高的水平。

44、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男子平日爱穿衬衣,外着无领对襟的黑色长外套,冬天着光板羊皮大衣。妇女喜穿连衣裙。男戴黑绒布圆形高筒帽。女戴圆顶绣花棉帽。男女皆穿皮靴。塔吉克族妇女擅长手的工技艺是刺绣。

45、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男子多套头、宽袖、绣花边白衬衣,齐腰黑色坎肩或对襟、无扣上衣,下配黑色窄腿长裤。妇女穿宽大荷叶边连衣裙,多黄、白、紫红色外套西服上衣或深色坎肩。男戴绣花小帽或圆形平顶花帽。妇女戴嵌珠小花帽加披头巾。

46、土家族

土家族男子过去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佩戴金、银、玉质饰物。现只有喜庆节日、隆重集会或边远山村,才穿传统服饰。

47、仡佬族

男女皆穿裙,男子裙短,女子群长。用一幅布围于腰际,无褶皱,如桶状,谓”桶裙“。

48、土族

土族男子冬穿斜襟光板皮袄和羊毛褐衫,其他季节穿小领、斜襟长袍或白色高领短褂,黑或紫色大襟坎肩,下穿长裤,系腰带、围肚。头戴白毡帽,穿绣花布鞋。妇女坎肩以黑、紫或镶边的蓝色衣料缝制,腰系花纹彩带。绯红色镶白边百褶裙,套镶白布裤筒。足蹬彩云绣花长筒鞋。头饰用五色瓷珠把银耳环串起,垂在胸前。

49、佤族

佤族服饰有地区差异,男子一般穿黑、青色无领短款上衣,黑或青色大档宽筒裤,黑、青、白、红色布包头,出门挎长刀、挂包。女子多穿贯头、V领紧身无袖短衣,条纹筒裙,披发,戴银、竹、藤制饰物。

50、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男子穿绣花衬衣,外套斜领、无纽扣”袷袢“,,”袷袢“身长没膝,外系腰带。妇女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套绣花背心,男女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头皮靴。用料选用纯毛、纯棉、真丝、真皮。

51、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男子夏穿绸制的套头短袖衬衣。春秀穿长过膝盖的长”袷袢“,腰束绸缎或三角形的绣花腰带。冬穿毛衣毛裤、羊皮袄。妇女夏穿丝绸衬衣、连衣裙等,冬穿毛衣、毛裤、呢子大衣,和狐皮、裘皮大衣。一年四季都戴”朵皮“帽子。

52、锡伯族

锡伯族男子服饰是大襟长袍或对襟短衫。喜青、蓝、棕色,腰系青布带。妇女的长袍式样与男子相同,但领、袖、大襟等处镶有花边,喜欢穿多褶连衣裙,外套短坎肩。男子戴圆顶帽,妇女喜欢戴各色头巾。男穿厚底鞋,女穿绣花鞋。

53、瑶族

瑶族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主,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或交领长衫,扎头巾、打绑腿。妇女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圆领短衣,百褶裙;或长衫配裤。服饰挑花构图,头饰特点更为突出。

54、裕固族

裕固族男女穿高领、大襟有衽的长袍。男子束红、蓝腰带,佩带腰刀、火镰、小佛等;妇女长袍下摆开衩,以绿、蓝色为主,套高领坎肩,系腰带,配手帕。冬戴狐皮风雪帽,夏秋戴圆通平顶白毡帽或礼帽。

55、彝族

彝族服饰的色彩较为丰富,款式变化多姿,并且以大量银制品和刺绣装饰。

56、汉族

华夏族成为”汉人“,始于汉朝。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形象。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体现,承载了汉族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

㈡ 民国名媛穿着

民国服装;旗袍;文明新装

民国时期的服装是中国服装史的一个重要的时期,是中国传统服装走向衰落和蜕变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新服装孕育新生的时期。旗袍作为民国时期女性最有代表性的服装,她的产生、变化、发展都伴随着整个民国社会。

一、民国初年的旗袍

在民国初期,整个国家社会一直处在革命与动荡中,人们经历革命的洗礼为时不久,衣着观念、生活方式都处于新旧更迭的大转折时期,旗袍也正在乱世妆扮中悄然过渡。总体说来,旗袍在此时已退居到一个不太显眼的位置,不复昔日的显赫地位。此时的旗袍在廓形上变化不大,仍以清末的宽敞为其特点,领子由早期的无领或低领变化为“元宝高领”,最高时可与鼻尖齐平;袖子稍有收紧并略有缩短,至肘与手腕之间;袍身长度减短至膝与脚踝之间。旗袍线条造型仍较为平直,色调力求素雅,领、袖、襟等部位也用镶滚,但比以前简练概括得多,通常只有少许几道。绣纹也趋于简单,不复以装饰体现地位与身分,而且开始注重体现女性的曲线。

二、20年代崭露头脚

随着民国社会的不断开放,中西方交流的加强,西方大量的女装样式流入中国,许多报刊、杂志都进行大篇幅的刊载;当时留学归来的留学生也带回了许多国外的思想和服装;当时的许多女装设计师们都跟随西方模仿西方的样式设计女装。因而西方的女装大量充斥在社会上,而且这些服装样式和设计方法日益被人们接受并推崇。西方流行女装的这些特征,在旗袍上也是有所映射。

20年代中叶起,一种新的旗袍诞生。在当时的上海是公认的服饰时尚中心,其声势远远领先于全国各地并左右着中国服饰时尚的变化。上海旗袍时尚的最初,是以无袖的长马甲形式出现的,短袄外面的长马甲代替了长裙。1926年,长马甲同短袄合并,就有了民国新旗袍最初的款式。张爱玲评价道:“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1]”袍身宽松、廓形平直,长度在踝关下之上或大约小腿肚的地方,倒大袖。领、襟、摆等处仍喜做滚边镶饰,但繁褥之风日减,“裥干”和阔滚条被视为过时的象征。秋冬时穿的夹旗袍,倒大袖,只有一道花边装饰,已略显腰身。1924年秋,末代状元刘春霖之女刘沅颖下嫁《玉梨魂》作者徐枕亚,新娘当时穿的就是这种倒大袖旗袍[2]。1926年后,旗袍的下摆一升再升。

至20年代末,旗袍开始收腰,受欧美短裙流行潮流的影响,摆线提高至膝下,女子大大方方地露出她们秀丽的小腿。虽仍为倒大袖,但袖口变小。装饰性质的镶滚趋洁,甚至完全取消,色调也力求淡雅和谐,后体上显得十分简洁方便。1929年上海女学生穿的旗袍,摆线已到膝盖处,袍身变得合体,有的袖口装上仿西式的克夫,成为流行一时的时尚。民国初的“文明新装”也是倒大袖,20年代的旗袍一直沿用这种袖形,直至30年代才慢慢消失[3]。整个20年代,中西交流的机会增多,从欧洲进口的布匹、羽纱、呢、绒、蕾丝等纺织品,扩大了国人的着装选择,改变着人们的着装观念。人们不再那么固执地追求“做一件传三代”,从而刺激了购买欲望,推动了旗袍的流行和变革。20年代的旗袍就明显受迪考艺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直线造型、对称的装饰品和纹样图案。

三、走向经典

三四十年代是中国革命最为壮烈,中国女性解放运动最为波澜壮阔的二十年。此时也是女性进步思想和自我意识最为活跃的年代,所以三四十年代也是中国近代女装最为灿烂繁荣的年代。而恰恰就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典型代表。被称作Chinesedress的旗袍和加入西式风格的海派旗袍,很快地从上海风靡全国各地。让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实际上是三十年代的旗袍。

旗袍比较适合中国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加上这一时期外国的面料不断地进入中国,各大报刊杂志上都有服装专栏,还有流行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都推动时装的产生与流行。各大百货公司也常常举行时装表演及展览。尤其是上海,成了全国的时装中心,因为当时欧美的最新款式仅隔三、四个月就流行到上海,全国各地都以上海为样板,竞相模仿。海派旗袍便成了30年代旗袍的主流了。而且这时期,旗袍被很多中学、大学采用为校服。30年代欧美流行收腰,更能体现出女性美,这就注定旗袍会变得更修长而紧身,并有高叉。1934年就几近臀下,腰身又裁得窄,行走起来双腿隐隐可见。可见当时对女性的行为约束已经大大放松,从而符合了30年代精致玲珑、开放活泼的理想形象。

30年代旗袍的款式有两个特点:“中西合璧,变化多端”。当时爱美女性旗袍穿着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局部西化,也有在旗袍外搭配西式外套。局部西化是指领和袖采用西式服装做法。如西式翻领、荷叶袖、开叉袖、还有下摆缀荷叶边,或缀不对称蕾丝等夸张的样子。但这仅是一些明星和贵妇的社交礼服,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将旗袍和西式服装搭配起来穿。比如: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绒线衫、背心等,在脖子上系围巾或戴上珍珠项链显得大方而别致。当时修长而收腰的旗袍配上烫发、透明丝袜、高跟皮鞋、项链、耳环、手表、皮包,都是最时尚的装扮,女性角色的扮演得到了充分的强调。旗袍,成为中华民族别具一格的“国服”了。

四、经典的延续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以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抗日战争硝烟燃起,大多数国民皆无心于服饰的奢侈。出于经济、便于活动等实用的功能考虑,40年代初的旗袍不复30年代衣边扫地的奢靡之风,长度缩短至小腿中部,高时到膝盖处。炎夏季节多倾向于取消袖子,领高减低,省去了种种繁琐的装饰。使其更为简便、适体,从而形成了40年代旗袍独特的风格。

改良旗袍最早出现于30年代后期,短袖旗袍上始有肩缝,起初尚无省,归拔比较多。后来逐渐有了胸省,开始时收省还不明显,以后渐渐发展到吸腰省并使用装袖,装袖在40年代中期得以推广,自此旗袍更为合身适体。据40年代初报载,衣料涨价百分之百。故而服饰装扮上力行节俭,倡导“旧衣运动”,普遍兴起国货运动,使旗袍在面料的使用上也颇具特色。当时颇有影响的《申报》元旦新春例发“衣食住行”计划:“在这国难深重的今日,正应节约救难,提倡穿旧衣运动,衣服新旧无关宏旨,但求有新思想。新脑筋就好了……4]”;只要求其适体、经济,万一要做新的,就采用纯粹的土布。因此土布成为旗袍常见的用料就不足为奇了。抗战初期的上海还一度流行用国产白棉布或毛蓝布(又称爱国布)做成的旗袍。此时的旗袍虽然装饰极为简单,用料也十分平常,但仍不失为日常服装的主流。40年代中期的旗袍还引进了两种西式配件——垫肩与拉链。把传统的盘香纽、直角纽换成拉链,也成为当时的时尚之一。礼服旗袍稍长一些,装饰更为考究,校服则以朴素、淡雅为尚;工厂女工夏季风行穿一种简便型的旗袍:略似面粉袋上挖个圆孔——无袖无领或低领,不收身、小开衩,长度在膝盖上下,内穿一条短裤,以图凉快,劳动轻便。

五、旗袍退位

在解放战争结束后,新中国成立,人们似乎沉浸在了革命的浪潮中;人们的热情似乎完全转到了革命和劳动中,旗袍所代表的舒适、悠闲似乎已经失去了生存的空间。更多的代表劳动女性,适合劳动女性,能展现新时代和革命的女性服装成为了主流;旗袍悄悄的退隐到了一个历史的角落里,至此民国时期的旗袍到此结束。

图片参考:

(1)最初的旗袍

(2)20年代末期,南洋兄弟烟草广告。署名之光(谢之光)。发式袖端仍带20年代余韵,整件旗袍的风格已开30年代的先河。

(3)1938年的海外旗袍,高领而低摆,开衩至膝,袍身紧窄修长且无袖,更显穿着者的婀娜身段,两道滚边十分细巧精制。

(4)受欧美影响,30年代中期流行“透、露、瘦”。透明的丝织品用来做旗袍了,开衩高至臀下。

(5)30年代末40年代初流行的旗袍,阴丹士林蓝布面料作礼服在月份牌画中处理得更像丝绸旗袍,袖短呈臂,窄身修腰。

㈢ 《花样年华》:如果没有了张曼玉,没有了旗袍,你还会看吗

不同的旗袍如不同的人生,各有各的韵味。绣花纹案、用料的不同,带来的效果和适应的场景完全不同。

想穿出上世纪三十年代女人的味道,就要选对适合自己气质的图案和面料。

雍容端雅的黑色丝绒旗袍,完美地衬托出宋庆龄这类女子母仪天下的气质;阴丹士林蓝布的长袍,则适合女学生清纯干净的形象;绫罗绸缎旗袍的桃红柳绿,让十里洋场的交际花们妖娆尽现;而绣着国画的真丝旗袍,则有着饱读诗书气自华的精神内蕴和清旷怡人的林下之风。

关于 旗袍的纹案(花) ,其实早在北宋靖康年间,汴京女子就用“ 年景”作为冠饰和衣服纹饰了,如四季花有桃花、杏花、荷花、菊花、梅花等,四时节物如春幡、灯球、竞渡、艾虎、月。而 “梅、兰、竹、菊”四君子更是四季纹饰中的佼佼者 了。

据鸿翔老师傅金泰钧回忆,结婚时,夫人除了两套礼服之外,中场更换的四件旗袍,就分别绣着梅、兰、竹、菊的图案。

时至今日,各种风格和剪裁的服装琳琅满目,唯有旗袍最富承载性,它可以淋漓尽致地表达出穿者的内蕴。

兰的深谷幽香、竹的清而有节、梅的孤芳傲雪、菊之悠然东篱,这些古雅的花案出现于旗袍之上,两者相合如伯牙遇上子期。若出现在T恤或时装上便索然寡味了。

四君子旗袍 ,或素雅如青花瓷,或清冷中见艳冶,或清俊秀逸似水墨画,有着名士一般的放荡不羁和倔傲风骨。

“儒雅” 绝不仅是用来形容男子的,身着四君子图案的旗袍的女子,亦具有一种超越衣冠色相之外的大气象。

除了梅、兰、竹、菊, 花亦算得上是花中君子。其出淤泥而不染之秉性和禅意使其品格高于众花之上。

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莲花也最为我所欢喜。我们来此红尘中修炼,必会碰到许多不如意的事。然而,烦恼即菩提,污泥和清水,都是莲花成长的因缘。

除了花纹图案的不同,旗袍的用料、用色也十分丰富。真丝、锦缎、毛呢、薄纱、粗布,都可以制作不同风格情调的旗袍。

丝质旗袍 质地轻薄,或手绣或以颜料绘上花鸟,似一幅幅工笔画。穿上后婉约灵动,清新可人。

格子布 的旗袍给人一种雅致、文静的感觉。 呢料 的格子则兼具美观和保暖功能,看似不起眼,穿在身上却极富书卷气。

腊染 和蓝印花布工艺 的旗袍色彩朴素,花纹简约,因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而成为 旅游 景点的常见品。 香云纱 的旗袍柔软又富有身骨。相反 土布 则硬朗而粗糙,显出中国人独特的乡土气息。

值得再书一笔的是, 腊染古称“蜡缬” ,至今仍在中国贵州、云南的布依、苗、仡佬、水、土、彝族等少数民族中流行。

传统蜡染是用蜡刀蘸上融化之腊,描绘花鸟虫鱼于白土布上,放入靛蓝染液,加温煮化蜡块,留下白色图案,而白布染成蓝色。现发展为彩色蜡染。

蓝印花布的制作方法 是,先把纸刻成花板,蒙在白布上,然后用石灰、豆粉和水调成防染粉浆进行刮印,再放入靛蓝染液中浸染,晾干以后,刮去防染浆,就成了蓝白二色的花布。

明清时,各地民间的蓝印花布普遍流行。而香云纱这种面料是先用薯莨的汁水浸染桑蚕丝,再用河涌淤泥覆盖,然后放到烈日下曝晒。等抖脱塘泥,清洗干净,就成了面黑里黄、油光闪烁的香云纱。

土布也称老布、粗布,是旧时寻常百姓家以纯棉手工纺织而成。以这种布制作的衣服线条简单,色彩单调,质感也较为粗糙,但却透气舒适,冬暖夏凉。

这些传统的制作工艺,在日新月异的现代 社会 里已不多见,显得十分珍贵。

相较之西方服饰的充分甚至夸张的表现手法,旗袍是含蓄的、密实的。也正为此,才使得女性暗蕴的性感,随着柳腰款摆,步履轻移,袍衩的时开时合,一点一点地撩拔着人心,显现一种独特的东方神韵。

这样的神韵是西方的礼服所望尘莫及的 。品赏旗袍如游中国的园林,看到的是女儿墙般的曲线,又如楼窗观景,曲径通幽。

看景只是表象,游园需会意,会意于景里景外。 旗袍上,“镶、嵌、滚,宕、盘、绣”制作工艺的巧妙运用,处处体现出精致和古典的韵味。

东方女子的贞静贤淑与旗袍的典雅相得益彰,从容淡定地融合过去和现在,生活与艺术。

人和衣的气质浑然一体,有如天成。张爱玲笔下的王佳芝,《 日出》中的陈白露,《 花样年华》里的苏丽珍,《旗袍》中的关萍露,《 长恨歌》里的玉琦瑶,哪一个都离不开那一身优雅的旗袍。

我想,《花样年华》倘没有旗袍和穿旗袍的张曼玉,电影画面的精致和耐看就会大大地打折扣,这个道理,导演比我们懂得多,悟得更透。

上海是海派旗袍的发源地,白玉兰是则上海的市花。“ 试比群芳真皎洁,冰心一片晓风开”,以这句诗来作为此篇的终结,想来是极合适的了。

㈣ 中国56个民族的服装都有什么意义

中国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以及节庆礼仪场合穿用的民族服装。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着装,由于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习惯、经济、文化等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从而形成不同风格,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看中国少数民族服装图片,这两个网站不错,数量多,清晰度也不错.而且很有生活味儿.直接在画面上点,就可以滚到下一张,方便阅览,不错不错.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简单解说我国少数民族服装: 阿昌族 女子穿统裙,以青布包头;未婚者穿长裤,盘辫簪花。男子着黑衣裤,背通帕(挂袋)、阿昌刀。阿昌刀属长刀类,为滇缅边境各民族所喜爱。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蓝裤、黑紫丝绒背心,扎绣花围腰,用花包头、银首饰,着百节鞋(翘头绣花鞋)。男子为白衣裤、黑背心、白或蓝布包头,绣花挂包;高寒地区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领大襟花短衣、镶花边长背心,罩盖头,穿双梁鞋。盖头还是回、东乡、撒拉等族的女子头饰,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绿色、婚后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袄、春夏为白衬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挂保安刀。保安刀挂于腰左边,刀把叠嵌“十样景”图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红绿纹相间的统裙,扎大包头。男穿无领上衣、黑色宽大长裤,黑或白布包头。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长裤、绣花围腰,或蜡染百褶长裙;黔南地区穿传统栏干服。栏干服是衣裤套装,衣襟、领口、衣袖、裤脚均镶花边。男子为对襟衣或大襟长衫,蓝或白地蓝方格头巾。 朝鲜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称。女子穿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称则高利,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称契玛,是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配穿鞋头尖翘的船形鞋。男子穿无纽扣上衣、深色背心、灯笼裤(称佩吉),戴漆纱围檐圆顶高帽。 达斡尔族 女穿蓝袍、绣花鞋、白布袜,胸佩银饰。男子穿高领袍、皮靴(称奇卡米)、白布包头。节日多穿各色绸袍。 傣族 西双版纳地区女子为窄袖对襟短衣、统裙、银腰带;德宏地区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长裤、小围腰,婚后是对襟短衫,黑统裙;新平、元江一带,女上衣的腰际处和裙腰处常绣花、饰银泡银穗,故有“花腰傣”之称。男子一般为小袖短衫、长裤,白或青布包头,冷天习惯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为对襟短衣,下着饰横条图案的长统裙,并装饰藤腰箍。男子穿圆领大襟衣和肥短裤,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头、男子还饰绒球。 东乡族 女子穿大襟衣、绣花背心、长裤,罩盖头。男子穿长袍,束带,佩小刀等;或穿对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顶软帽。 侗族 女子为无袖上衣、宽脚裤或百褶统裙,佩带银饰。男子为无领短衣、统裤、侗帕(大头帕)。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独龙族 穿用披毯:将麻布毯披于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结角(男左结、女右结)。此外,女子用头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罗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连衣裙)或褶裙,戴艳丽的头巾。男子穿西装和白色绣花边的套头衫。 鄂伦春族 穿皮袍:大襟,开二衩或四衩,领、袖、襟处镶异色皮边,衩处补绣团花图案。此外,女子戴毡顶皮帽;男子为狍头皮帽、皮裤、皮靴。 鄂温克族 女穿大翻领连衣裙,或大襟连衣裙式长袍。男为深蓝长袍、圆锥形帽、皮靴。冬季习惯穿兽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为对襟长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红布包头。男子通常上穿对襟长袖衫和长短不一的背心,下着缠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节日里注重装饰,并穿贝珠衣(以贝壳、珍珠编织的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头式无袖袍,前短后长并绣花;穿三段式统裙,中段为红色羊毛织物,上下段为青白相间条纹图案的麻织物;缠包头,同时缠3条长帕,后垂6穗,饰海贝;穿勾尖鞋。男子为无领琵琶襟衣、长裤,青布包头。 哈尼族 女子穿无领上衣、银胸饰,着长裤或裙,系围腰(以不同颜色标识未婚已婚),戴小帽,饰银泡;节日穿绣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缠头(节日插羽毛),系绣花腰带。尚黑色,多用自织自染的棉、麻布。 哈萨克族 女子穿连衣裙、绣花背心、绣花套裤,戴吐麻克或白布盖头,并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种小圆帽,饰有猫头鹰毛。男子穿不挂布面的翻领皮大衣,扎镶花皮腰带,佩小刀,戴三叶帽(夏天为三角布头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无领对襟袍,无纽扣而系腰缠(腰带),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习惯以鱼、兽皮制衣,冬季穿套裤,传统穿袍。女袍类似旗袍,采用镶绲工艺,并缀贝、币或铜铃;男袍为右大襟、前开衩。此外,女子穿绣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为布靿、皮帮底的纳褶防寒靴,内絮乌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盖头。男子穿白色对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圆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汉族服装。 基诺族 女子穿无领无扣短褂、镶七色纹饰,佩绣花兜胸,着黑白相间的短裙,戴白底彩条尖顶风兜帽。男子为棉布上衣(无领、对襟、无扣、背后绣太阳花)、白棉布大裤,裹腿,蓝布包头。男女均戴耳环。 京族 女子为无领对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裤、旗袍式白色长外衣,戴斗笠。男子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裤,束带。 景颇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枣红色自织羊毛花围裙,使用腰箍、护腿及各种银饰物。男子为黑色衣裤或白衣黑裤,白布包头上绣花并缀绒球,佩长腰刀,背挂包。 柯尔克孜族 女子穿连衣裙、黑背心,戴头巾;青年戴红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缀羽毛或缨穗。男子穿袷袢、绣花圆领衬衫、灯芯绒大裤,束皮带、左佩小刀,戴高顶卷檐毡帽或护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为高开衩长衣(镶嵌彩色几何纹布块),黑布头巾(长3m以上,中端垂及腰际)。男子为无领大襟衫、宽脚长裤、黑头巾或分瓣小帽(缀彩布条)。

㈤ 旗袍文化是什么

旗袍文化:

旗袍是民国的国服,盛行于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中国各地。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风韵洒满人间。

民国文化女性的名字,总伴随着她们的旗袍照,例如宋氏三姐妹、吴健雄、吴贻芳、林巧稚、阮玲玉、周旋、张爱玲、林徽因、萧红和丁玲等。

珍贵文化遗产——苏州评弹的女演员的服装也依然是旗袍,其它传统说唱艺术如大鼓和评书等也多以旗袍为女演员传统服装。历史悠久的香港小姐,香港华裔小姐,亚洲小姐和广州西关小姐选举中,她们期间或最后必定会穿旗袍。

(5)土布女装旗袍扩展阅读

1、婉约美

作为典型展现女性婀娜身材线条的服饰,穿上旗袍的女人们浑身被紧紧包裹着,走路的时候不能大步流星,只能慢慢地扭动着纤细的腰肢,小碎步款款前行。

举手投足间,属于女性的柔软与美丽便一览无遗。在中国的历史上,古典妇女们给人的印象都是柔到了极致,婉约清丽,含蓄内敛,十足水做的美人儿。

而旗袍的出现,则是让这些弱质纤纤的美人们不露痕迹地将自己的美与气质展现出来,或清纯,或妖艳,或俏丽,或贤淑,或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总之,旗袍演绎出了各种女人的美与婉约来。

2、曲线美

穿着旗袍对于女性身材的凹凸有致,呈现出一种玲珑的曲线美。这对于娇小的东方女人来说,塞进旗袍里的自己仿佛一下子变挺了,自信十足,因为不管是身材还是气韵,都是这件或简约或华美的旗袍给彰显出来。

相较之下,外国的女人穿起旗袍来实在差得太多了,要么肩膀过宽,要么手臂太粗,要么就是屁股太大,总给人一种那里不对劲的地方,破坏了旗袍原有的美感。

旗袍在设计上遵循上紧下松的原则,既能展现出东方女人的体态美和精致的脸庞,同时又很好遮掩了窄肩膀不够圆润等身材缺陷,对于东方的女人们来说,实在是难得的美衣。

3、含蓄美

看似紧实包裹着女性身体那神秘不可侵犯的旗袍,高贵又典雅,然而那一抹高开叉的设计却泄露了人内心最隐秘的愿望,将女性修长优美的腿部悉数展露。

伴随着小碎步,那道若隐若现的美好风景也让人不由得心猿意马起来。旗袍将东方别具特色的性感与含蓄美演绎到极致,无时无刻不展现出女人们楚楚动人的身姿。

㈥ 为什么旗袍还有苗族不还有蒙古族他们是的衣服怎么不一样

1、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
2、族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衣料在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使用蜡染、刺绣工艺。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
3、旗袍又称褀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

㈦ 民国时期的女人旗袍内穿的什么内衣

肚兜。
肚兜又称“抹胸”,是中国传统服饰中护胸腹的贴身内衣,形状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对角设计,上角裁去,成凹状浅半圆形,下角有的呈尖形,有的呈圆弧形。 肚兜的面上常有图案,有印花有绣花,印花流行的多是蓝印花布,图案多为“连生贵子”、“麒麟送子”、“凤穿牡丹”、“连年有余”等吉祥图案。绣花肚兜较为常见,刺绣的主题纹样多是中国民间传说或一些民俗讲究。如刘海戏金蟾、喜鹊登梅、鸳鸯戏水、莲花以及其他花卉草虫,大多是趋吉避凶、吉祥幸福的主题。
肚兜(dù dōu ),古称兜肚,上面用布带系在脖颈上,下面两边有带子系于腰间。关于肚兜的名称,历代皆有不同。除了肚兜,还有抹胸、抹肚、抹腹、裹肚、兜兜、兜子、诃子、衵服等称谓。
肚兜的艺术以刺绣为主,也有贴补花纹的。由于它包括缝、绣、剪裁、造型及色彩构成,所以肚兜属于民间妇女艺术中的综合表现部分。妇女只为情人、丈夫或儿子绣肚兜;她们自用的肚兜一般只以纯色(多为红色)布料做成,略加花边装饰而已。绣给情人的肚兜多以戏曲、神话、传说中之爱情故事为题材以示意;为儿童绣的则以虎、虎吃五毒、莲(连)生贵子等护生、繁衍主题为内容。肚兜、虎头鞋、虎头帽、虎形围嘴、各种神灵的护生耳枕和布玩具,构成了围绕生命生殖繁衍主题的配套艺术表现。也可以说是围绕新生命的成长,或者说是围绕人生三大礼仪——生、婚、丧中第一个大项目而创作,在民间艺术中形成特殊的领域,很值得继续研究。

与土布女装旗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五家渠扣皮带厂家批发价格 浏览:323
怎么选帽子尺寸 浏览:96
解放前的旗袍 浏览:780
男牛仔衣下半身配什么裤子好看 浏览:817
阿迪外套如何辨真伪 浏览:907
广州童装批发价格多少钱 浏览:801
男装潮牌尺码29褶皱 浏览:348
校服家长意见征求书 浏览:81
哪个牌子的卫衣最好 浏览:775
裙子不连帽运动风 浏览:465
及臀衬衫搭配图片 浏览:915
淘宝好看的潮牌男装品牌有哪些品牌 浏览:172
阳西哪里有帽子厂招聘 浏览:816
宽呢的裤子搭配什么衣服 浏览:50
一米五裤子是什么码号 浏览:333
羊糕长款怎么配裤子鞋子 浏览:927
皖北卫校校服 浏览:570
巴宝莉格子风衣怎么搭配下装 浏览:180
裙子ferre男 浏览:599
男短发帽子搭配 浏览: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