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满族婚礼服饰特点有什么
至本世纪30年代,满族男女都穿直统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女性旗袍下摆至小腿,有绣花卉纹饰。男性旗袍下摆及踝,无纹饰。40年代后,受国内外新式服饰新潮的冲击,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女性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紧身贴腰,臀部略大,下摆回收,长及踝。[2] 所谓的京派旗袍,就是我们所说的早期满族妇女穿的旗装。 2007年,满族旗袍制作工艺被列入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满族服饰被列入第二批内蒙古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明松峰被列为传承人。 2011年,刘淑芬、陈玉秋被评为满族旗袍制作工艺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一)男子旗装
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清初,穿马褂仅限于八旗士兵,至康雍年间满族男子穿用马褂的习俗已盛行,青年喜着马褂以示武勇。以后,由于清帝提倡骑射,经常以马褂赏赐臣下,竟成为一种“礼服”。皇帝赏给“黄马褂”也成为极高的荣誉。
(二)女子旗装
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服装多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脚着白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
满族男女都喜爱在腰间或衣服的大襟上挂佩饰。男子有火镰、耳勺、牙签、眼镜盒、扇带。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绸缎缝制,花色品种繁多,制作精美。在旗袍领口、衣襟、袖边等处要镶嵌几道花条或彩牙儿,有的还要镶上18道衣边,这样缝制的旗袍是最完美的'。
(三)鞋子特色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
帽饰。满族女人无帽,男人有帽,分礼帽、便帽、风帽、毡帽、坤秋帽(女子冬季御寒);
服饰。主要有四种形式:旗装、马褂、坎肩、套裤。旗装不分季节,男女均可以穿。马褂则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时穿着。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套裤是无裤腰的棉裤筒,以两条背带固定,多为老年妇女冷天的穿着。满族人穿长裤与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须扎系的腿带,以便出行。
鞋饰。男人的鞋为布底纳绑,鞋脸镶嵌双皮条。冬天穿猪皮或牛皮靴,年迈老人多数穿高腰毡鞋。女人穿下窄上宽、鞋脸尖端突出上翅、两侧绿花、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桩鞋。具体有马蹄底鞋、花盆底鞋、平底鞋、方头鞋、尖头鞋。
② 上海哪里好
听口气,最近有些小郁闷吧?生活有波峰有波谷,就是这么起起伏伏。关于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不过以前看到过一篇文章,挺有意思的——
…………
出于工作的便利,我后来很多次往返北京和上海,反而因为常常都是短期往返、舟车劳顿,不仅让我对上海产生了距离感,有时甚至心生厌恶。要知道,在这个南方都市,我明明吃过最好的餐厅,在最好的写字楼里开过会,采访过最昂贵的跨栏运动员,到过这个城市最高的观光大厅,住过最好的酒店套房,甚至吃过最完美的一顿家宴。
上次回北京,我站在江边一处忙碌的街口等出租,等了半个小时,加上交通堵塞,心情一直糟糕不定。等我冲进机场,还被告知走错了登机口。我气冲冲地问所有人:什么细节或者故事让你发现上海是个好地方?我没问过比这更自私的问题了,其实就是想让自己好受点儿。
这样我就收到了几千条回复。被提到最多的是秋天的梧桐、无数的便利店、竞争的公平、让座的画面、干净的街道、得体的人群、无数的演出和展览。当然,也有很多人并不觉得上海是个好地方。你会发现,人们对一个地方的喜恶,总是出于那些细枝末节、真正的小事。
和从前一样,我把它们编排成独立的文章。一些顺序是特意安排的,我也筛除了重复的回答。感谢各位,不止因为在短时间内平复了我内心的气馁,还因为这些节制、独特、出色的表达。不能避免地遗漏了许多人,请各位千万不要见怪。
最后出现在这里的80条回复,绝对不是你在任何论坛能找到的旅游攻略,也不是强迫你喜欢上海的理由,更不能成为城市宣传片的文案。直到我把最后一条粘贴出来,就发现无论身处何处,那可能会是我们共有的感受。
但愿这些答案,让你想起了自己的城市。
什么细节或者故事
让你发现上海是个好地方
BY 乌云装扮者公众号订阅用户
▶ 春天马路是湿的
@周徒子
▶ 幸福路有一家伤心招待所
@RitaCinnamon
▶ 自己有时住静安寺有时住锦绣路,暗恋对象住肇家浜路,每次乘地铁往来于两个家的时候,都莫名感激上海有七号线让我可以充满期待,无数次路过那个地方,尽管从来没有真的巧遇过他。
@eve
▶ the faces of decent people walking to work
@lintian
▶ 我住在静安区两天,街上的男人们穿着打扮得体,让我觉得这里一定是个好地方
@轩少洁
▶ 一个很好的朋友,北京分别,目前她在上海生活的很快乐,打电话听她在那边笑得像棉花糖一样!
@清如许
▶ 背着一个有宋徽宗书法的环保袋,在商场里有导购一眼认出出自谁的笔下……我在地铁和朋友聊起大猩猩英语该怎么说,想不起来,旁边一个大姐说,可能是……
@李菲菲
▶ 人活的认真,允许穷人体面。
@宫泽
▶ 陕西南路附近有个小区后院有美丽的粉色山茶
@Yvonne
▶ 好基友做得一手好沙拉。
@对方正在偷人…
▶ drama能随处上演,炮也好约。
@徐自摸
▶ 第一次约炮,188的帅哥,在星级酒店阳台远望东方明珠塔,那感觉美妙极了,从此爱上了上海。
@Aia.E
▶ 上海马路上随处可以见能够坐下小憩的台阶后面还带花北京没有,渴望美美的坐在那里有个凯子把我吊走。
@大猴仔
▶ 有次坐公交车,一个满头银发的老先生在读一本发黄的英文书。
@蔡小晒
▶ 上次去杏花邨酒楼吃饭,看到几个六十岁左右的好闺蜜,一起吃下午茶,气色很好,聊得很开心,是那种到老也很会享受生活的样子。
@刘嫣冰冰冰•“•
▶ 一个大个子金发美女在苏州河边上呜啦呜啦的对着电话说着法语,挂电话前来了一句:再会哦。
@袁晓宇
▶ 晚上下班回家,一楼的上海阿姨总是说:你上楼跺跺脚噢,哪一层灯不亮就告诉我,不要摔倒;一个人在家,不管是谁,不认识的,千万别开门。
@晓宇.Jocelyn
▶ 我仅仅到过上海两次而已,但是,大白兔奶糖从小就让我发现上海是个好地方。
@joan
▶ 一间饭店里的对联是“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觉得很不错。还有夜锦路,真是名副其实。
@韩白华
▶ 发现上海博物馆的女工作人员好漂亮
@yaolili
▶ 旅游的时候发现很多地方都有“I ❤ Shanghai”的标语。
@Kong Tsing
▶ 有家咖啡馆的wifi密码是 iloveshanghai
@Melissa
▶ 就在刚才,吃冰淇淋的时候店员怕我们太腻送来的水让我觉得上海真好。
@青青的。
▶ 梧桐树病了会有人用锡纸包起来养伤
@Milton
▶ 很多马路不宽,绿化很好,是个可以步行的城市。帝都每次红绿灯马路只能过一半……
@Tingting
▶ 有很多展览和演出
@请叫我猫大人
▶ 有梦的地方就是好地方,难道不是吗?
@村口
▶ 13岁的时候第一次去上海,在南京路上看见施华洛世奇的水晶觉得很美很美。
@Hxy zaiwuhan
▶ 我最喜欢的地方在于在上海可以拼命地作,或者说可以拼命的追求自己喜欢的事,只要没有很影响到他人,不会惹来闲人在背后的碎语,因此在这不必太在乎别人的眼光。蛤蛤,或许正应了那句话,别人其实都很忙,懒得管你那么多。 然而其实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走在地铁2号线7号出口,看到一个流浪汉裹着被子睡在那,我像往常一样怀着敬而远之的心态经过他。而面对我走过来一个人,他在经过流浪汉身边时顺手,哦不对,是顺脚帮流浪汉把他那双被路人不小心踢到角落的鞋子轻轻移了过来。你看,在这里的人们其实也关注着身边最微小的事物。
@Vic.P´︶`❁
▶ 坐公交时听到公交司机大爷打电话给交通台,说明他开过的某一条路段被轿车严重占道导致行进困难的问题。其实巴士可以直接开过,大爷却不放过这个问题,让我觉得很有公民意识,有社会责任感。
@Eliza.L
▶ 当办一件事只要按照规章顺序走就能办成 而不需要走关系拼人脉的时候
@AzuRE.’
▶ 主要是问路都是对的
@未生
▶ 地铁坏了误点可以打请假条
@王晨
▶ 虹桥机场安检,随身带了二百毫升高级洗发水。没想到小姑娘递给我一个100ml的塑料瓶,让我倒进去带。我寸进尺说剰下舍不得扔,她说你等下,我们主管走了再给你一个瓶。按规定每个旅客只能给一个。这样的服务全世界机场没遇到过第二家……
@王晨
▶ 一本名叫《繁花》的小说
@Sydene
▶ 出租车没有味儿
@刘酸铜
▶ 在你最落魄的时候,只要你舍得,就有人收拾你的头发,打扮你的衣着,总可以蹬上高跟鞋,穿上小礼服,找到个得宜的地方,用堂皇的外表治愈内心的伤痛。告诉世界和自己,我活得很好。
@螃蟹小宝
▶ 上海译文说做他那儿的实习生译文书随便拿
@Cooking
▶ 一个女孩子晚上十二点在路上走也不会心慌
@李清河
▶ 随便一个便利店就有喜欢吃的那种雪糕。
@一知羊
▶ 因为单行道比较多。有个出租车司机很有爱的告诉我们从住的地方出来哪里打车比较省钱
@ZIHAN
▶ 你永远不会在路上碰到你不想碰到的人
@Royal ∇
▶ 陕西南路,巨鹿路,就是整个静安区吧
@Summer.li
▶ 巨鹿路&文明路以及Shanghai Rhapsody&The Shanghai Restoration Project两张专辑
@Vindie
▶ 2010年去上海看世博会,从下飞机到世博园,24小时之内听到了无数种普通话口音:飞机邻座的台湾口音、的哥的上海本地口音、酒店小妹的湖南口音、世博园一起排队大叔的山东口音、某城市馆华裔员工的ABC口音……太有意思了!在那之前从来没有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听到这么多口音!
@马脸霍尔沃德
▶ 小区里有废旧衣物回收箱
@傅聿昕
▶ 当我第一次在飞机上看到上海的夜景,正好还是一个地球的弧面,我觉得太漂亮了,而且地上还有等我降落的爱人。
@球球
▶ 在思南路附近闲逛的时候,意外发现大学时的恋人的工作室,傻乎乎在门口拍了张自拍po上网,然后,就在这个城市里,跟他重逢了。
@左小鹤
▶ 郭敬明存在,韩寒也可存在
@nitro疯胖子王某红色的
▶ 今天在复旦附属中山医院某个花坛旁边拍缴费单信息的时候,由于有点风,我很难轻易地完成整个拍摄过程。这时候后面传来一句:我来帮你吧。声音轻柔而美妙,转头一看原来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完了后,我连声说谢谢。她只是微笑,这笑容像春风一样。我顿时心情大好。
@薛定谔的🐱
▶ 超市里打称大家会排队
@巭孬嫑烎
▶ 欧巴来上海开演唱会算吗→_→
@Peing Chang
▶ 空气湿度98%时,保洁阿姨站在刚擦完的地板旁边,小声提醒路过的每个人“小心地上滑”——其实她满可以摆上那个黄色塑料牌,自己去一旁休息。
@林小凌
▶ 接连两个朋友准备毕业去上海工作以及喜欢的作家去年新书签售只去了北京和上海
@杨楠
▶ 人行红灯的时长很准确
@扬远@world
▶ 到处都是罗森
@梁神末
▶ 去年四月,在鲁迅公园栏杆外面碰着一个阿婆,推着手推车,一边走一边唤着,往每隔几米的瓦罐里洒粮食,然后猫儿就来了。有五六只猫儿呢,阿婆说这些猫儿都是公园的,她看着可怜就每天给它们吃的,现在它们一见着她就来了,可聪明了。
@佐伊🐟
▶ 初中那会世博会,去上海玩有次出去玩累了,上公交的时候就蹲在车上,然后有一个老人硬要给我让座,很感动
@fata
▶ 暑期实习完,在去机场的那天早上,一个人拖着行李箱走在去东昌路地铁站的路上。那个地方老人很多,尤其是穿着睡衣去买菜的老人家。在跟着他们等红灯时,一个看似面善的和尚过来说要送我东西并为我祈福,我一时愣了。红灯转绿,人群开始冲斑马线,一位大爷拉着我的手对着和尚说:“别骗这闺女。”然后想把我拉进人群里一起走。当时我反应不过来,还在原地愣着,大爷拉不动,见绿灯要完,放下我就冲过去了。我被和尚忽悠了一阵,最后给了他20元了事。下一个绿灯,大爷跟一群老人家折回来,念叨我傻,被和尚骗了钱。“侬这个小朋友怎么不听劝呢,上海骗人的人这么多!”然后边唠叨我,边拉着我跟着他们赶最后几秒绿灯过了马路。
@斯林
▶ 大隐隐于市的高人,比如曾遇到为周旋白光等人做旗袍的老爷爷
@有品位的昵称
▶ 一去上海就特别爱自己,特别肯花钱
@小甜酒
▶ 阿姨问妈妈:“你女儿在哪里工作呢?” 妈妈:“哦在上海呢!” 阿姨:“哎呀真厉害,从小就很优秀,长大了果然出息…”⊙▽⊙
@佟可嘉
▶ 乌鲁木齐路上,晚上饭点,一堆各种国籍的歪果仁排队买蛋炒饭
@俞萍
▶ 失恋后的我去上海找同样失恋的男闺蜜,只为了去看泰坦尼克百年展。我要回京时我俩坐在地铁站旁边儿的地上抽烟,连再见都不说就告别。矫情做作的故事,但真的让我觉得上海是个好地方。
@Eta Carinae
▶ 去年4.19去上海看孙燕姿演唱会,和检票的打了一架,周围看热闹的在我过完瘾对方准备予以反击之时,拉开了两人。
@louissssM
▶
@外星猫
▶ 不记得了,5年前或更早去的,大概是在外滩附近发现了我姓氏的公馆,还假装是祖业的介绍给夥伴们
@嘉有恶狗
▶ 没有人在上海因为抽大麻被抓过?
@QIN
▶ 新天地的stayreal小哥长得似乎挺像阿信的。
@SUN
▶ 小鲜肉层出不穷
@CQ
▶ 比北京早绿20天
@李幸菲
▶ 我在南京读书,想找在南京的实习,在微博上用关键词南京+实习搜,出来的全是在上海南京西路的实习信息。上海是个好地方,至少资源多多的,所以我现在在上海实习,尽管不是在南京西路。
@毛掌门
▶ 四川南路小学里的那座教堂也很棒,周中是孩子们上学的地方,周末开放给教友做礼拜,空地上画着跳房子的格子,教室还沿用教会的老楼,楼梯又窄又高,教室小巧干净,很想体验一下在里面上学的感觉。
@蜜丝儿
▶ 五月份去上海,下着小雨,在南京西路上蹓跶,有白发老太太支个雨伞拎个篮筐在路边卖新鲜茉莉花串成的手环和胸针。只能戴半天吧,但是香香的。
@🐯lilisay🐯
▶ 城市的颜色
@Henry
▶ 深夜两点依然营业的全家。南京西路两旁树上的装饰灯。中心城区街角一直播放Rose的汽车音乐摊。
@Stefan
▶ 路过高楼,搭乘周末地铁,觉得整个城市都在加班奋斗的夜晚。
@我叫张如歌
▶ 夜晚永远都不会黑,不论何时出办公室,只要抬头看一眼夜空,总是有一种温柔充盈心口。
@zzzyw
79、离开这座城市后。
@王军
第80条留给你。
③ 中国有哪些传统服饰,别只知道汉服和旗袍
既然是中国传统服饰,那五十六个民族的都要算上呀。
汉族汉服
汉服是汉族人的传统服装,是汉族人从黄帝时期到明末清初衣着服装的总称,在明末清初清军入关之时被强制废除。主要特征为交领右衽,衣间多系带,给人以洒脱飘逸的形象,风格可素雅可端庄。
注意:汉服不是汉朝的服装,汉服的汉不是汉朝的汉;汉服也不是影视剧中的服装(更不是古装),影视剧中的服装不符合汉服的形制规定,称为影楼装。
④ 文明新装的起源及其基本形制
旗袍(Qipao, Chinese dress, cheongsam〕
旗袍起源于满族服饰,兴盛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上海。
旗袍 qípáo [chi-pao] 为民国时期中国妇女开始穿着的一种带有传统风格的长衫。其式样从满族妇女的袍子改制而成,故称。
鲁迅《朝花夕拾·五猖会》:“赛会虽然不像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
夏衍《法西斯细菌》第三幕:“ 静子 三十一岁,穿着质素的旗袍,已经完全是一个中年的 中国 主妇了。”
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传统旧时时装,被誉为近代中国女性时装的代表。它以其 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近代中国女性贤淑、典雅、性感、清丽,诠释着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城市女性特有的时尚 性情与气质。
【起源】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现代意义的旗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上个世纪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全国各地。当时上海是上流名媛,高级交际花的福地,她们热衷于游泳、打高尔夫、飞行术、骑马,奢华的社交生活和追赶时髦,注定了旗袍的流行。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曲线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模式,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时装之一。
经过多年的修正与改良,旗袍已经成为一种能很好体现女性曲线美的服装,用最中国的布料,丝绸、锦缎,做成最中国的服装———旗袍,穿在发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国女子身上,那种东西方审美观的完美结合、东方的神韵,令人叹为观止。旗袍在这里,已超脱了一般意义上的服装而成为一种象征,为什么它会成为永恒的时装经典,答案也正在这里。
旗袍的美是一种典雅而高贵的美,这种由旗袍内涵所决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众化,同时它对穿着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这不仅仅表现在对身体的要求上,同时也表现在对穿着者内涵及气质表现上,而且,旗袍的出现对背景、环境、气氛要求特别讲究。旗袍的美是一种距离的美,一种静止的典雅美。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愿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憧憬、美的风韵洒满人 间。
说到传统,人们总要想到封建主义的保守 、 封闭,还有封建主义对妇女的各方面的禁锢。数千年来,中华女性的着装是严肃的。直到现在,严肃而正规的“职业女装”仍然占据着中国女性服装的主要地位。
凤冠霞帔,母仪天下,如果说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把妇女的最高期望值定到这里 , 那么最能说明一切奥妙的关键字眼就是“表 现”。把美好的体貌表现出来的唯一媒介 是好的服装。
人类文明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女性的服装也随着历史不断改变。比起科技带给世界 的巨大变化,人体却顽强地保持了原状,这虽然不能算是奇迹,却为服装发展史、提供了可能。
服装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样。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构成众多曲线巧妙结合的完美整体。
【特色】
1.特征
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满族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在袖口领口有大量盘滚装饰。
近代旗袍: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衣片上出现了省道,腰部更为合体并配上了西式的装袖、旗袍的衣长、袖长大大缩短、腰身也越为合体。刺绣精细。
2.工艺特点
满族旗装的工艺特点:是精细的手工制作,适用各种刺绣、镶、嵌、滚等工艺;
近代旗袍的工艺特点:是式样简洁合体的线条结构代替精细的手工制作。
3.审美
近十几年来,时装中重新出现的旗袍,在国际时装舞频频亮相,风姿绰约有胜当年,甚至还被做为一种有中国少数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礼仪场合。
就像日本的和服一样,旗袍是中华民族的典型服饰。新一代的设计师们各显其能,对旗袍进行多方面改良,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在快节奏、充满礼仪的现代生活中,旗袍仍然是中国女性最体面的服装。
旗袍的京派与海派
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艺术家与旗袍
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设计师与旗袍
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旗袍是近代兴起的中国妇女的传统时装,而并非正式的传统民族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现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比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价值。现代穿旗袍的女性虽然较少,但现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传统韵味,同时又能体现时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分类】
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变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变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宽袖形、窄袖形、长袖、中袖、短袖或无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圆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圆襟旗袍礼服——襟处线条圆顺流畅;
直襟旗袍礼服——身材丰满、圆脸型的女性适合这一款式,可使身材显得修长;
方襟旗袍礼服——将襟部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适合不同脸形穿着。
琵琶襟旗袍礼服——
此外还有双圆襟旗袍、双开襟旗袍等款式。
【材质】
制作旗袍的有布料,丝绸、锦缎等,目前又有真丝双绉、绢纺、电力纺、杭罗等真丝织品。
【色彩】
清代满人旗袍以蓝、黑二色为主,但读书人却有相当一部分人穿白、红、紫色的。至于黄色,因是皇家独尊之色,民众是忌用的。
清代满族妇女的旗袍色彩鲜艳复杂、对比度高,在领口、袖头和掖襟上加上了几道鲜艳花边或彩色牙子,且认为越多越美。清末曾时兴过“十八镶”(即镶十八道花边),用料等花色品种就更是多样。
常见的大红旗袍,色彩绚丽醒目,款式别致,充分展现出满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着重体现东方女性含蓄优雅的魅力。
【图案】
清代旗袍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腆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等都是常用题材,
现代常见的旗袍图案为中国水墨画手法描绘的花卉图案设计。
【制作】
1.裁剪
(1)确定衣料的正反面——把衣料的正面叠在里面,将粉线画在反面,浅色衣料勿用过深色的画粉;
(2)确定衣料的对折线——因旗袍前后中心都没设缝,所以排料时可以把面料独边对折,折够身肥为止。
(3)确定衣料图案的方向,使衣片、袖片、领片上的图案方向一致;
(4) 裁剪丝绒面料时,注意使各衣片毛绒倒向一致,以免有色差;
(5) 裁剪时,要在轮廓线外加适当的缝份和贴边。 如装缝普通拉链,止口需1.5cm,隐形拉链,止口需1cm,包边和嵌边的止口也有所不同。
(6)检查面料裁片和里料裁片的数量和质量。如一片右底襟(正反有无错裁)
2.缝制
(1)衣片归拔
(2)侧缝贴牵条
(3)襟边贴牵条
(4)缝制
【历史与发展】
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传统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汉满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汉满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到了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这种旗袍是汉族人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汉化改进,才进入千家万户的。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就是比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风行一时,胡服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与胡妆、胡骑、胡乐同为时人趋奉,可算异域文化一次大面积的流行范例,属于长安街头当年的“舶来品”。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于历时最长,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与汉族军阀豪强结合到一起,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剃发易服浪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汉族百姓与之斗争,努力保存汉服,遭到汉满统治者的镇压。汉族传统的冠戴衣裳大多被禁止穿戴,是汉族的民族耻辱,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着装与戏曲宗教等场合。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满族统治者强调满语骑射,力图保持其固有的生活习俗和穿着方式,一方面要用满族的服饰来同化汉人,同时又严禁满族及蒙古族妇女仿效汉族装束,从顶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可见一斑。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此时的清王朝正内外交困,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队也改练新军。在中国学生和军人中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与西式军装、军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端。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满族统治者,摧毁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商埠开放的上海华洋并处,五方杂居,成为十里洋场奢靡繁华之地。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服装装饰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青楼女子等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产生于辛亥革命后,北伐战争时期始渐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别于旗女的长袍。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这在以后的章节中将会详细介绍。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遇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汉满样式,中西风格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民国之初——悄然过渡过的旗袍。
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推翻了满族封建统治者,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辛亥革命后“达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征装束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
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为绝唱。1920年前后,新文化运动的春潮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
这一时期,上海成为以女性妆饰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饰的新颖时髦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时髦女子对政治与服饰流行有着双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装影响,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装"开始流行,女学生与女教师爱着的黑色裙成为时尚。
20年代——倒大袖与新样式。
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30年代——黄金时代(i)
本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黄金时代(ii)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20年代以后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使得以后的旗袍始终难以跳出该种廓形,只能在长短、胖瘦及装饰上略作变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于30年代,30年代是属于旗袍的黄金时代。
可以说到这时中国才有了真正的时装,现代意义上的时装。外国衣料的源源输入,各大报刊杂志开辟的服装专栏,还有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都无疑推动着时装的产生与流行。由于旗袍的修长适体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所以在上海滩倍受青睐……
而加入西式服装特点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从上海风靡于全国各地。这样,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们所讲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迥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建国之初,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
50年代——也有过灿烂的一瞬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如果说服装也有流行的话,那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
到1956年,据说前苏联的某领袖人物到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人的服装要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新面貌,于是,政府号召“人人穿花衣裳。
这时出现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气质。不妖、不媚、不纤巧、不病态,符合当时"美观大方"的标准,而且更为实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传统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难。
80、90年代——辉煌难再
整个80年代,一直有人预测旗袍将会流行。尤其是80、90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又有所改变,高挑细长、平肩窄臀的身材为人们所向往。
作为最能体现这种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照说当年大受青睐的旗袍会再次回到人们当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并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数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经远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来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
不过,在80、90年代却出现了一种具有职业象征意义的"制服旗袍"。为了宣传和促销等目的,礼仪小姐、迎宾小姐以及娱乐场合和宾馆餐厅的女性服务员都穿起了旗袍。
这种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纤仿真丝面料,色彩鲜艳,开衩很高,做工粗糙。这实在有损旗袍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们为了区别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贸然穿旗袍了……
90年代以来,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变。高挑细长,平肩窄臀的身材为人们所向往。而作为最能衬托中国女性身材和气质的中国时装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们注意的目光。国外,还有不少设计大师以旗袍为灵感,推出了有国际风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国旗袍与欧洲夜礼服的结合产物。
中国年轻女性的身材较之西方年轻女性,一般更显纤细、秀丽的曲线美,而线条简洁流畅、风格单纯又雍容华贵的旗袍,其最大优点正在于它能恰如其分地呈现出这种中国女性胴体的曲线美。它在符合中国年轻女性的审美需求同时,也因制作上省工省料,着装又很方便的优点,从而显出蓬勃的生命力。 那么,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旗袍是怎样发展而来来的呢?
旗袍之名,源于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满族被称为“旗人”,他们的着装就被称为“旗袍”。最早的旗袍其基本款式是圆口领,窄袖,向右侧捻襟。下摆四面开衩,带扣绊,束腰带。”一年四季就这一个样式,仅有布科不同之分。这种男女均穿的袍褂服装,因在窄小的油口处,还接有一截止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状似马蹄,所以又称“马蹄袖”,也叫“箭袖”。平时 绾起来,冬季行猫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可保暖又不影响拉弓射箭。四面开衩是为了便于上下马。束腰,一则可增加暖意卧;二则出猎时,可将干粮等装入前襟;三则随身带的小刀、匙子、箸努,以及放火镰、火石、火绒的小口袋和皮制烟荷包,都可挂在腰带上。
满族封建统治者于1644年与汉族军阀结合,人主中原后,游牧变为农耕,加以与汉族文化如大领大油等的交流,原有作为民族文化表象特征的旗袍,也自然发生变化。如:不宜于农耕的窄袖油马蹄袖,就变成了喇叭袖;不常骑马、四开衩就改变为两开衩,甚至不开衩;旗袍就成了直筒式的宽袖大袖长袍样式。用料也有变化。以前定都东北盛京后,已由以皮抱为主改为多用棉布,这时,不但仍多用棉布,绸缎料也多起来。男人旗袍虽仍以蓝、黑二色为主,但读书人却有相当一部分人穿白、红、紫色的。至于黄色,因是皇家独尊之色,若用就会被砍头,且可株连九族,所以,民众是忌用的。 妇女的旗袍变化就更大,如圆口领上加了一寸多高的立领制工也精巧得多,不仅在领口、袖头和掖襟上加上了几道鲜艳花边或彩色牙子,且认为越多越美。清末北京地区还曾时兴过“十八镶”(即镶十八道花边),用料等花色品种就更是多样,虽仍为宽袍大袖,但较男式旗袍(后发展为长袍马褂)就显得远为俏丽。
辛亥革命后的改良旗袍,特别五四前后直到 30年代,女学生们常穿的蓝布旗袍,款式又有较大变化:宽松直筒式改为紧腰身;长度改短;两侧开衩的长短不一。30年代以后,旗袍的领子、袖子等处又多有变化,时而高领、时而低领、时而省去领子,袖子又由宽袖变窄袖,长度则有时可及手腕处,有时又短到上臂全裸露。而紧身贴腰显示曲线美的优点则一直保留。再加下摆回收,长及踝骨,就显得十分爽身合体。至于男性的直筒长袍,到40年代,已逐渐被新式服装潮流取代。
80年代以来,这种能显示胡人女性曲线美和风格美,注意吸收外来养料的旗袍,人们对它的热度又进一步上升。那开衩甚高,最高可至大腿根部的新式旗袍,随着女性步履的轻移、袍衩的时开时合,大腿的隐而不露,显出一种开放的动态美。
【故事】
海伦·斯诺与宋庆龄旗袍的故事
海伦·福斯特·斯诺――埃德加·斯诺的遗孀引出的。斯诺是《西行漫记》的作者。此书记录了他与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时期的会晤。一九三一年海伦第一次去上海时,年仅二十三岁。海伦的好友波莉在全美到处为中国为“工合”筹款,宋庆龄得知后送了她自己的旗袍并嘱咐波莉在全美各地演讲时穿上。斯诺夫妇到达菲律宾继续为中国为“工合”筹款,波莉将旗袍又送给了斯诺夫妇。1998年3月17日,58年后,这件漂亮的旗袍从美国回归中国,回到了北京后海北沿四十六号"宋庆龄故居"。
旗袍第一夫人宋美龄
宋美龄衣橱内的旗袍件数,大概现今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无人出其右者。宋美龄的旗袍件数多,和有一个勤奋的裁缝师傅,有着相当密切的关联。
这位裁缝师傅叫张瑞香,是一位男性裁缝师。张瑞香所以受到宋美龄那样爱护的原因,无非是因为手工细巧、忠心耿耿。
张瑞香几乎每天都在不停赶工,为宋美龄制作旗袍,他大约每两三天就可以做好一件旗袍,做好后,张瑞香就把新旗袍捧到宋美龄面前邀功。宋美龄一般只是大略看一眼,就命人拿到自己的衣橱里妥为保管,然后便再也没见她穿过,因而,宋美龄的旗袍大概穿来穿去,总是那几套,不会有太多的更换。
张瑞香除了过年除夕那天休息外,其它时间都在做衣服,而且只为宋美龄做;加上一些大小官太太们为了投其所好,送宋美龄的东西多半有衣料,这些绫罗绸缎,就够张瑞香一年忙到头。宋美龄的超大型衣柜,便成为世界最大的旗袍储藏室。
⑤ 黑执事第一季中的主角列表....
主要人物
◆塞巴斯蒂安·米卡利斯◆セバスチャン·ミカエリス(Sebastian Michaelis) TVB 译作:锡巴斯查恩·米加艾里斯 又译:塞巴斯钦·米卡利斯、塞巴斯查恩·米卡艾利斯、塞巴斯蒂安·米卡艾利斯、雪巴斯查恩·米卡艾利斯、塞巴斯蒂安·米卡利钦。 CV:小野大辅/Drama:森川智之/TVB:陈欣 身高:186cm 故事的主角。凡多姆海威家的执事。 与夏尔订下了契约。他真正身份是恶魔,原型为乌鸦 因为“塞巴斯蒂安”的“塞巴斯”谐音384,所以一般网上昵称为384。品格、修养、知识、样貌都给人以完美的印象,是真正完美的执事。 有时表面没有出面大骂,但心里却给予对方毒舌的评论。经常帮园丁、女仆及厨师收拾善后。 喜欢猫,喜欢按猫手掌上的肉球, ◆夏尔·凡多姆海威◆シエル·ファントムハイヴ (Ciel Phantomhive)
死亡日期:1889年8月26日,享年13岁,其实并不是死了,而是变成恶魔。(详见第二季最终话) 年龄:第一季12岁,第二季生日后13岁。变为恶魔后不老不死,将永远停留于13岁。 法多姆海恩的当家。名字英文拼法Ciel,法文“天蓝色、蓝天”之意。姓氏“ファントムハイヴ”的ファントム是“Phantom”的日文写法,英文“鬼魅、魅影”之意。而ハイヴ则是“hive”的日文拼音,hive英文意为蜂巢、群居,更深入就是“一群人”的意思,连起来就是“群居的鬼魅”,也可译为“黑暗中的一群人”“一群鬼魅一般的人”,暗示法多姆海恩与黑社会的关系。12岁就成为了制造糖果和玩具的大规模公司“法多姆公司”的社长,是个天才企业家。黑执事Q版图(20张) 未婚妻是伊丽莎白,青梅竹马,两人性格基本相反,未婚妻对于自己十分有好感。但是对他而言保护未婚妻是一种责任(第一季有诸多说明)。大概他认为,未婚妻伊丽莎白是在红夫人死后唯一一位与自己尚多羁绊的人,认为伊丽莎白也算是世界上惟一一个对他真心的人,因此在她面前会比较放松(见漫画版37话)。漫画版中不顾生命危险在熊口下以身保护她(漫画版第14话)。在动画版中也为了救伊莉莎白,给自己一向很厌恶的格雷尔使唤塞巴斯的权利,换来她对自己的保护(动画版12话)。 以“不惜一切代价满足他的愿望,并随时随地保护他,达到条件后交出灵魂”的条件与塞巴斯蒂安订下契约,因此塞巴斯蒂安以一名执事的身份跟随他,帮助他达成“复仇”的愿望。持有这个“契约书“可以命令塞巴斯蒂安做任何事,而且要绝对服从;同时也是恶魔用来追踪订下契约者的标记,也就意味着订下契约者绝对不能从恶魔身边逃离。 为了女王背负了凡多姆海威家的肮脏工作——管理英国的黑社会,又被称为“邪恶贵族”、“女王的番犬”、“黑社会的秩序”。 但TV版中后来为了替父母报仇毅然抛弃了女王的忠犬的称号,命令赛巴斯蒂安杀死了女王的执事亚修(安吉拉)。 另外“夏尔”与数字32谐音,所以众多网友称呼夏尔为32。根据漫画译名,也有42的称呼。黑执事动画截图(13张) ◆田中先生◆(タナカ)Mr.Tanaka CV:藤村俊二 /Drama:麦人/TVB:陈曙光 凡多姆海威家的老总管,常常无所事事的喝茶,几乎完全没在做事的老爷爷,但关键时刻也很厉害。 年轻时是前任凡多姆海威伯爵的得力助手。常把某种神秘味素看成是糖加进饮料里。漫画中田中喝过塞巴斯蒂安调制的柠檬汁。会变身成只有三分钟时间变为“real田中先生”,即真正的样子。但年纪大体力不佳,只能维持三分钟。在漫画里出现真正形象多一些。 曾代替夏尔接受记者的采访。关于夏尔父母被残害的真相也是在第一季24话中由他的日记得知。 ◆梅琳◆(メイリン)Mey Rin 又译:美玲、美林 CV:加藤英美里/Drama:折笠富美子/TVB:何璐怡 凡多姆海威家的家事女仆。个性迷糊,且笨手笨脚。因为超级严重远视,所以带着眼镜。。 ◆菲尼安◆(フィニアン )Finnian 菲尼安
CV:梶裕贵/Drama:高城元气/TVB:张裕东 凡多姆海威家的园丁。 常用夹子把刘海夹住。个性爽朗但迷糊非凡的年轻人,为最典型的笨蛋。有将一整个花园瞬间变成荒地的能力。浑身怪力,常把树折断。 漫画中喜欢暴坊伯爵(暴力伯爵)。动画中曾经对安吉拉有好感。 在成为园丁之前是作为研究类固醇(官网翻译)的小白鼠,后脖颈有被帽子挡住的编号为S-032。夏尔送给他的草帽是为了让他遮盖脖子后的编号。 动画逃脱时为塞巴斯蒂安所救,受聘于凡多姆海威家的条件是“保护宅邸”,从此衷心为凡多姆海威家效力。 ◆巴鲁多◆(バルドロイ)Bardroy 又译:巴尔德 CV:东地宏树 /Drama:小山力也/TVB:黄荣璋 凡多姆海威家的厨师,嘴里常叼著一根烟。虽然是厨师,但是对于处理生肉是用火焰放射器之类 巴鲁多
的武器去料理,认为那是种艺术,经常“毁”掉厨房;而做出来的东西八成是焦炭其余二成是有害物质。 在成为厨师之前是军队的中士,非常会运用战术,同时也是爆破专家,射击能力也很强,被视为拥有可以逃脱一切灾难的能力。 祖国是美国(漫画第33话)。 以上四人都对法多姆海恩家忠心耿耿。 ◆伊丽莎白·米多福特◆(エリザベス·ミッドフォード )Elizabeth Middleford 又译:爱丽莎贝尔·米多福特 全名:伊丽莎白·埃塞尔科迪莉亚·米多福特(官网) CV:田村由加利/Drama:斋藤千和/TVB:林元春 伊丽莎白
夏尔的未婚妻,活泼好动,也会有非常温柔的一面,天然系美少女。对情感非常细腻,想要守护着夏尔难得的的笑容。同时又是夏尔的青梅竹马,与夏尔有相当美好的童年回忆,对夏尔来说伊丽莎白是必须要保护的人。 ◆宝拉◆(ボーラ)paula(动画原创) TVB 译作:波娜 又译:波拉 CV:伊月唯/Drama:—/TVB:杨善谕 夏尔未婚妻伊丽莎白的贴身女佣,初次登场于第10集。 是个很萝莉,漂亮的女仆,对伊丽莎白很是疼爱。 两只手里总是各拿着一串手铃,边摇边发出“锵锵”的声音。 曾在最后一话中帮伊丽莎白用蓝色的花折成戒指。 后又被夏尔捡起戴在手上。 ◆布鲁图◆(ブルーイゥ)Pluto(动画原创) TVB译作:布鲁托 又译:普鲁托 CV:山口孝史 安吉拉在汉兹沃斯村担任亨利·巴里摩亚的女仆时,暗地里饲养的魔犬。也是哈恩泽旺斯村庄传说中的魔犬。兴奋的时候,会变成拥有一头银发少年的姿态,却不会说人话,具有喷火的能力。 经塞巴斯蒂安进行“调教”后,告别了原先的主人,住进了凡多姆海威家做看门狗。动画第一季第8话魔犬事件结束后,安吉拉请求夏尔带回宅邸饲养。 在动画中的身份是地狱的看门犬。到法多姆海恩家后,担任看门犬,与梅琳、菲尼、巴鲁多一同保护宅邸。动画第一季第23话伦敦起火的肇事者,其实是受虐杀天使安吉拉的控制而失去理性。最后被梅琳、菲尼安、巴鲁多合力所杀(夏尔的命令)。 取名来自冥王Hades的罗马名Pluto。符合地狱之犬的身份。
巴奈特家
◆安洁莉娜·达雷斯◆(アンジェリーナ·ダレス)Angelina Dulles 安洁莉娜·达雷斯
TVB译作:安祖莲娜·达雷斯 CV:朴璐美/Drama:胜生真沙子/TVB:许盈 前巴奈特家男爵夫人,因为经常穿着红色,所以通称红夫人。夏尔的阿姨,蕾切尔的妹妹,伦敦中央医院女医师。 以前讨厌遗传自她父亲的红发,看到姐姐亚麻色头发时,羡慕又嫉妒。直到她喜欢的前任凡多姆海威伯爵说她的红发美丽,而喜欢上了红色。 前任凡多姆海威伯爵和她的姐姐结婚,所以失望难过,也因此再度开始讨厌红色,但心里却还是祝福他们。后来,她姐姐生了夏尔。 在舞会上认识了巴奈特男爵,两人结婚。不幸的是,怀了孩子不久,男爵不幸被失控的马车撞死,肚子里的小孩也因内脏破裂,必须强制将胎儿及子宫切除。在她姐姐的开导下很快的就康复出院,并且被邀请去参加夏尔的十岁生日宴会。就在她前往庆祝会上,凡多姆海威一家惨遭某人杀害,伯爵、夫人的死状凄惨,但是却找不到小孩的尸体。 后来当上医师。几个月过后,失踪的夏尔竟然自己回来了,且身边多了一个全黑的执事。 红夫人就是传说中的“开膛手JACK”(jack the ripper)。帮妓女作堕胎手术时,因为妓女的一段话,怨恨油然而生,她失去渴望的东西,妓女却想抛弃。于是,她开始谋杀被她动过堕胎手术的妓女,并将子宫一并挖除。 后来格雷尔出现,说他们是同病相怜,并协助她。夏尔前来逮捕“开膛手杰克”,接踵而来的怨恨,不愿意再让她姐姐剥夺她的东西了,决定把夏尔杀掉。最后还是无法对夏尔下手,引来格雷尔的失望。最后被格雷尔杀掉。
皇室
◆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 CV:川澄绫子(少女)、定冈小百合(年老)/Drama:-/TVB:陈琴云(少女)、林丹凤(年老) 漫画版中个性豪放、大方的老婆婆。一提到死去的亚伯特亲王就会跪在地上痛哭(据说亚伯特亲王就是暴坊伯爵的模特儿)。称呼夏尔为“小鬼头”。据说深受全国人民喜爱的卡通“暴坊伯爵”的模特儿就是陛下本人。英国十九世纪辉煌时期的女王,是少数出现在漫画内的真实人物。漫画里长相为公开,但在动画里脸部用黑色面纱遮住,说话时均由身为执事的亚修代言。 动画里因为丈夫过世,曾经一度想要自杀,却遇上亚修(真实身分为天使),使身心和丈夫合而为一,面貌也从老婆婆变成妙龄少女的模样,思想上也变得像亚修(安吉拉)般一样,希望抹除肮脏,净化一切。(见动画第一季第22话)后来少女面貌的维多利亚身体里亚伯特亲王尸体腐烂,因不想与死去的丈夫尸体分开,拒绝给亚修净化,因而死去。 在动画第24话中,则有一个年老的女王在灾后走到大众面前,呼吁国民振作。但警务总监兰德尔说她不是真正的女王。 ◆亚修·布朗/安吉拉·布朗◆(アッシュ·ランダース)Ash Landers(动画原创) 亚修·布朗/安吉拉
TVB 译作:亚瑟·布朗/安琪拉·布朗 又译:阿修·布朗/安琪拉·布朗/安杰拉·布朗/安吉拉·布朗 CV:矢岛晶子(女)、日野聪(男)/TVB:刘惠云(女)、苏强文(男) 替代漫画版中的约翰·布朗,两者长相完全不同。 白执事。虐杀天使,双性,拥有强大力量。 安吉拉首次登场于第7集。第二次登场于12集末尾,是多罗塞尔·凯因斯的主人。第三次出现是在17集,显示出了她真正的身份——虐杀天使。在第18集将教堂毁灭。亚修第一次出现在第14集,将一种名为“魔香辛料”的调味料给了一位法国厨师。嘴上经常挂着“不洁的,消除”之类的口头禅。会做“拼接人偶”的恶趣味人偶。把女王和她死去的丈夫拼接到了一起,最后对女王感到失望离开了她。奉女王之命杀了夏尔的父母,并把夏尔的父母做成了拼接人偶。曾想和塞巴斯蒂安合为一体,但被塞巴斯蒂安拒绝。最后被塞巴斯蒂安于天使之桥上杀死。 ◆多罗塞尔·凯因斯◆(动画原创) 原型为日本视觉系乐队SID(シド)的队长兼主唱Mao。 CV:胜杏里 原先是曼德雷家的管家,5年前他的灵魂被死神格雷尔回收。 5年后由于不明原因而重生,只不过成了一个用稻草做的木偶。有着紫色的瞳孔与小丑一般的夸张花饰,面容精致。经营木偶店,木偶店中的地板上有跟夏尔被绑架时被烙在小腹的烙印一样的花纹。有位不曾露面的主人,随身携带一个播放《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的手摇音乐盒。一直认为自己是人类后来被塞巴斯蒂安所杀。它的主人确定为安吉拉。 ◆爱德华五世◆(エドワード)Edward V(动画原创) CV:斋贺观月/TVB:伍博民 历史人物角色,于第一季第16话登场。为400年前的英格兰国王。在登基大典前夕与王弟理查德一起被从居城中诱拐至伦敦塔,之后遭到暗杀而失踪。此后400年今一直在城里徘徊不去,直到夏尔取得城堡的所有权进入城堡为止。 在与夏尔的西洋棋比赛中以魔法取得胜利,将塞巴斯纳为自己的执事。在夏尔与塞巴斯的努力下回想出了被杀的经过,终于能够顺利上天堂。 ◆理查德公爵◆(リチャード)Richard(动画原创) CV:笹本优子/TVB:黄凤英 历史人物角色,爱德华五世的弟弟,与王兄同时遭诱拐被杀害,400年来一起在城中徘徊。手中一直抱着自己的头骨,(其并非自己的),片刻不放。(因为对塞巴斯的第一印象很好,所以恳求王兄将他收为自己的执事。
死神
在作者的设定内死神都有着青金色的瞳孔,并以近视作为看到人类看不到的东西的代价,因此几乎每个死神都有戴眼镜。毕竟因为只是半神,所以亦需饮食以及睡眠。【死神的职位越高,镰刀越为原始化。】 ◆威廉·T·史皮尔斯◆(ウィリアム·T·スピアーズ )William T. Spears CV: 杉山纪彰/Drama:-/TVB:翟耀辉 和格雷尔同属死神派遣协会,管理科的死神。 个性冷漠、认真的公务员类型。口头禅是“绝不接受无薪加班。”武器是奇特的园艺剪,可无限伸缩。曾在塞巴斯蒂安欲杀死格雷尔时,挡下了号称是可以锯开一切物质的“死神之镰”。经常用它推眼镜。 在面对赛巴斯蒂安从背后投来的死神电锯时毫无畏惧,只用两只手指将其夹住,可见其是一个能力不俗的实力派,据说能力与赛巴斯不相上下。 ◆古雷特·布列多(葬仪屋)◆(アンダーテイカー)Under Taker 古雷特·布列多
TVB译作:殡仪屋 CV: 诹访部顺一/Drama:-/TVB:李锦纶 自称为“小生”,其实是传说中级别很高的死神,据说曾经亲手把玛丽·安托瓦内特送入地狱,审理过罗宾汉的灵魂。外表为长发遮眼、戴着高帽、脸上有疤的男性。但是据说真容是个让人神魂颠倒的帅哥(在TV第一季第18话中格雷尔曾撩起他的头发,发现他很帅)。已经隐退。 个性阴阳怪气,讲起话来会令人毛骨悚然。 喜欢恶作剧(比如躲在棺材里吓人)、帮尸体“验尸”。对钱无兴趣,最爱是听冷笑话。 开葬仪社。表面是上是经营棺材店,实际上是一个情报提供地,与凡多姆海威家族等人从事于作为“女王的忠犬”的事业。但是,不喜欢女王的小恩小惠。 所有家具皆不正常,椅子=棺材,茶杯=烧杯,装曲奇的罐子=骨灰盒,保龄球=骷髅头,玩保龄球的木瓶=死人的牌位。可能因为隐退的关系所以看起来很没精神。 有一个粉红色的书签(死神书签)和一支粉红色的羽毛笔。死神书签可以使夹了书签的书(死亡胶片)停止记录,用那只羽毛笔续写,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写未来。 ◆格雷尔·萨特克利夫◆(グレル·サトクリフ ) Grell Sutcliff 格雷尔(红执事)
TVB 译作:葛里尔·萨多古里夫 又译:格雷尔·萨多克里夫、格雷尔·沙多克里夫、克雷尔·沙多克里夫 CV:福山润/Drama:-/TVB:雷霆(前期)、何承骏 (后期) 红执事。伪装时为在红夫人家工作的个性懦弱、无用的黑发执事。解除伪装为赤色长发、性格残暴、变态的死神,喜欢的颜色是红色。 武器为目前使用的“死神之镰”(第二季OP1和第8话)。外表为电锯,可以切割一切。效果为“走马灯剧场”。决定台词“好歹我也是个执事DEATH(これでも执事DEATH,“DEATH”的发音与日语肯定句句尾“です”相同)。” 原因对红夫人的杀人举动有兴趣,协助红夫人杀人,后因到红夫人对夏尔下不了手,而对红夫人失望将其杀害(TV第一季第5话)。动画中因此事被威廉降级,武器亦变成小剪刀,在第18话为了对付虐杀天使,威廉借给他死神武器(事后收回)。在第24话为了方便剪断死者的“心”,威廉归还其武器。一直不满自己是男性这一点,把自己当成女性打扮。 表现:喜好男色,在“那个执事,演出”中有明显的表现(最爱塞巴斯),同性恋、虐待狂及被虐症情结严重者。 ◆罗纳德·诺克斯◆(ロナルド·ノシクス)Ronald Knox 又译:罗纳尔多·洛克斯 CV:KENN(大桥贤一郎) /TVB:- 初登场,漫画第35话,TV版第二季第9话。 调来协助威廉的死神,格雷尔·萨特克利夫的后辈。死神镰刀为除草机,虽然工具有点怪异(威廉这么觉得),但他说他和总务的小姐关系还不错,所以一下子就核准申请了。 TV版第二季第9话初登场决定台词为“这次出场的死神是罗纳德·诺克斯DIE!(动作大致和格雷尔相同) ”因为格雷尔说口头禅是必须的,所以让庶务课的小姐帮忙想。但实际说出后对自己的决定台词不太满意。 插手于威廉和塞巴斯蒂安的打斗,差点把威廉卷入死神镰刀里面,因此被威廉说教。塞巴斯蒂安也侍机打掉威廉的眼镜后逃走。对被塞巴斯蒂安打掉眼镜指着墙说着要减薪的威廉感到很无语。
他国人物
◆刘◆(全名:刘涛)ラウ Lau CV:游佐浩二/Drama:-/TVB:陈庭轩 中国贸易公司“昆仑”英国分店店长。贩卖鸦片到英国,并开了鸦片馆。 几乎从不睁眼(第一季的第20集睁开了双眼。ova里睁开了3次。),嘴角总挂着微笑,身穿长袍,功夫了得,而且腹黑。 经常装什么都知道,其实自己也不理解。很了解这点的夏尔也可以对他很冷静的吐槽。实际身份是中国上海黑帮“青帮”的首领。 在伦敦城东一带很有势力。在TV第20话因背叛夏尔而遭塞巴斯蒂安攻击,腹部受伤,与蓝猫跳海,从此下落不明(仅限动画版)。 于第二季第2话中再次登场,以赌夏尔和伊丽莎白能否找到白鹿、是不是会解除婚约等为内容,招呼来宾下注赚钱,后又在5、6话中出现。在第二季12话中再次登场,塞巴斯说明了第二季中刘和蓝猫是在配合他演戏。塞巴斯也传达了恢复记忆后的夏尔的传话,决定放过他们。 ◆蓝猫◆(ランマオ )Ran mao 又译:兰玛 CV:矢作纱友里/Drama:-/TVB:黄紫娴 身体十分成熟,穿中国旗袍的年轻女性。平时话很少(在动画版中只说了32个字),但力量却大的惊人。 刘说过因为要扫荡“老鼠”,才会“养猫”。 服从刘的指令。是个典型的大胸女(漫画里尤为明显)。刘的陪女(后来表明为义妹,还可能是老婆啊!),像一个木偶一般,毫无表情,会受刘的指示使用双锤杀人。用中文回答刘的命令。会说日文。 ◆索玛·阿斯曼加达尔◆ (ソーマ·アスマンカダール) CV:立花慎之介/Drama:-/TVB:李凯杰 初登场,漫画第15话,TV版第13话。 孟加拉藩王国国王的第26王子,17岁。 为了找寻强行被一个英国贵族带走的女保姆米娜而到英国。 与夏尔不打不相识,个性单纯,被夏尔说是“笨蛋王子”,视夏尔为亲弟。 自小常独自留于宫殿中,既不为父皇所喜,母后只专注于讨好国王,令索玛的生活十分孤单。而米娜则如姐姐一样对他照顾有加,所以对他来说,米娜是个亲人一般,甚于爱人。 漫画版目前和阿古尼暂居在夏尔的宅邸。 ◆阿格尼◆(アグニ ) 又译:阿古尼 原名是:阿尔夏多(アルシャド)。 CV:安元洋贵/Drama:-/TVB: 陈卓智 初登场,漫画第15话,TV版第13话。 黄执事,身份是索玛的执事。 原本生于祭司之家,其家族婆罗门是印度种姓制度中社会地位最高的家族。由于自小见到父亲满心欲望,造成自己无法信仰神,犯下各种暴行。在受刑之前为索玛所救,从此洗心革面,跟从王子办事并改名为阿古尼。 认为索马王子是神一样的存在。“因信任和爱而产生名为信任的力量。”,所以才获得了神之手,阿格尼是索玛最忠心的执事,同时也是最好的朋友。 和塞巴斯蒂安比赛做咖喱,结果反而深深喜欢上塞巴斯做的咖喱面包。 在第二季中为阻止索玛的任性,与索玛抱头痛哭 ◆米娜◆(ミーナ)Mina CV:后藤邑子/Drama:-/TVB:陈凯婷 索玛在宫中的侍女。在索玛遇到阿古尼之前就一直服侍他。对王子既温柔又关心,如同姐姐一般。 其实受不了王子的任性,及一辈子都是侍女的命运(因印度的种姓制度,一辈子都是奴隶),跟随威斯特回到英国。事后被王子发现,态度变的相当恶劣。漫画版最后和威斯特在巷子被蓝猫“修理”了一顿;动画版则是被索玛踩了一脚(PS:当时索玛是因为卡利女神的传说,想让她停止暴行而踩她的,并不是出于报复心理。详见动画版第一季15集)。 其他人物 ◆萨·亚瑟·兰德尔◆(アーサー·ランドル)Arthur Randall CV:青山穰/Drama:-/TVB:招世亮 伦敦警察局的局长。对夏尔持极反感的态度。性格变为似乎只要可以除掉“女王的忠犬”可以做很多事,夏尔出现任务上的失误就十分高兴。 ◆阿坝莱因◆(アバーうイン)Fred Abberline 又译:阿坝莱恩 CV:菅沼久义/Drama:-/TVB:冯锦堂 男性,伦敦警察局的一名警员,出场次数和他的上司一样不多,其搞笑天赋与塞巴斯蒂安不相上下。幼年时失去双亲,居住在伦敦东区(贫民窟地带)。很善良,非常有正义感。为了整座城市的安宁而努力,也为了能和心爱之人结婚和孩子能平安成长而保卫城市。致力维护市区安全,希望可以带给人民安全和幸福的生活,不过这种想法在夏尔看来是很可笑的,被夏尔说是愚蠢的笨蛋。但是他的话给夏尔心灵很大的震撼。在动画20话因为夏尔挡住刘的刀而被刘误杀,夏尔也因此打了赛巴斯蒂安两个耳光并指责为何不出手相救,当时已有位怀孕的未婚妻(玛丽亚CV:藤村步/TVB:黄玉娟,在动画第22话出现)。被夏尔称为“老好人”。对夏尔的种种遭遇感到心疼,认为夏尔身上背负某种重担(此角色身亡仅限动画版)。 动画10话调查希望碎片事件时,找上葬仪社询问情报,因为讲话太正经,引来葬仪社的狂笑,让在场原以为会有尖叫声的夏尔和塞巴斯惊讶不已,两人很明显的表示“人不可貌相”的感觉,阿坝莱因和塞巴斯也小小的杠上了。 第二季有一个同胞兄出现。性格相比弟弟更为夸张。其实就是漫画中的阿坝莱茵。 ◆阿雷斯特·钱帕◆(アレイスト·チェンバー)Aleister Chamber 又译:阿雷斯特·森巴 CV:铃木达央/Drama:-/TVB:黄启昌 通称多尔伊特子爵。外表为金发男子。个性自恋。且常常陶醉在自己认为美好的事物中。称呼女装夏尔为美丽小巧的知更鸟,一直念念不忘。导致夏尔每次一听到这个称呼就起一身鸡皮疙瘩。常于自家宅邸里举办神秘聚会为起初“开膛手杰克事件”的嫌疑犯。 最后判定他为人口贩子,被警方逮捕。后来确定不是开膛手杰克。 用钱疏通警方而被释放。 在冰上集市和咖喱赛上以裁判角色登场。在番外“その执事、兴行”中是观众,正在发表感慨一半被下面的小孩子们阻止了。 第二季第1集中与教父和阿洛伊斯的叔叔一起拜访托兰西府。 第二季第7集中在托兰西府众人的决斗中作为观众,并发表了感慨。 ◆玛蒂达·西蒙丝◆(マチルダ·シモンズ) CV:高梁碧/Drama:-/TVB:郑丽丽 动画第一季第17、18集中登场,在已经荒废的古老修道院中,为异端宗教团体工作的年轻修女。在动画中曾被塞巴斯在腿上弄上属于恶魔的记号,让她误认为发生性关系,间接套出修道院里的情报。
⑥ 穿旗袍时的站姿,坐姿,走姿应是怎样的
一、正确的站姿:
1、头正、颈挺直、双肩展开向下沉,人体有向上的感觉。
2、收腹、立腰、提臀。
3、两腿并拢、膝盖挺直、小腿往后发力,人体的重心在前脚掌。
4、穿旗袍时,可站丁字型或“V”字型,颔略收,双手交叉置于肚脐位置上。
5、站立时应保持面带微笑。
穿上旗袍后,人的姿态会得到适度修正,比如习惯弓背的人就自然趋向于挺直身板;不愿意看到小腹凸出则会自觉地去收腹,站立的时候,除却衣服的紧身度不让自己弓背塌腰外,主观上也一定要有挺胸直腰的意识,双手比较自然地合搭在胃的高度或者小腹前。
坐下时,首先应该撂一撂后裙摆,给身体弯曲以足够的空间。旗袍正因为是连体的紧身设计,如果不腾出空间,很容易引起面料的轻微撕扯。出于同样道理,坐也只能坐在椅子的前端,不可坐满。更不能因为坐下就又习惯性弓背塌腰,否则,背后的缝纫和线头等同样会遭受牵引撕扯。
双腿不能随性摆放,尽量以优雅的姿势掩藏在裙摆内。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双臂都应该紧贴身体,需要做任何动作时,也最好只是文雅地使用肘之前的小臂,避免因为幅度过大而露出下腋,这在穿无袖旗袍时更要当心。
⑦ 满族有那些风俗习惯
满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服饰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广泛,棉、毛、丝、麻和各种化纤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长、短袖之分之外,还分皮、棉、单、夹数种,便于在不同季节穿用。经过不断改进的旗袍,一般样式大致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讲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边上绣有各色图案的花边。如此既衬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显得文雅大方。具有东方色彩的旗袍现已成为中国妇女普遍喜爱的中式服装。
旗袍和“旗头”、“旗鞋”等搭配起来,就构成了满族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装束。
“旗头”指的是一种发式,也称发冠。类似扇形,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长约30厘米、宽约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上即可。上面还常绣有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旗头”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身体挺直,显得分外端庄稳重,适应于隆重场合。
“旗鞋”款式独特,是一种高木底绣花鞋,又称“高底鞋”、“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穿这种高底鞋走起路来显得姿态优美。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满族的帽子种类较多,主要分为凉帽和暖帽两种。过去,满族人常戴一种名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称“帽头儿”,其形状上尖下宽,为六瓣缝合而成。底边镶一约3厘米宽的小檐,有的甚至无檐,只用一片织金缎包边。冬春时一般用黑素缎为面,夏秋则多用黑实地纱为面。帽顶缀有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黑红不一,俗称“算盘结”。帽檐下方的正中钉有一个“标志”,称“帽正”,有珍珠、玛瑙的,也有小银片、玻璃的。相传这种帽最早始于明代初期。因其为六瓣缝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统一”之意,故盛行起来。满族入关以后,受中原文化影响,也取其“六合统一”之意,开始戴用此帽,而且颇为流行。现在,在有关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电视、电视剧中,我们仍能经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满族男人多穿双脊脸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种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缎布料。鞋前脸,镶双道或单道黑皮条。鞋尖前凸上翘,侧视如船型。妇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绣花卉图案,鞋前脸多绣有“云头”)外,还有一种“千层底鞋”。“千层底鞋”用多层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为布料,一般不绣花卉等图案,多在劳动中穿用。
还有一种很有特点的鞋,叫乌拉(靰鞡)鞋,多为满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乌拉)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和跑冰。
住行
满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适应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便于聚暖。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这便构成通常所说的四合院。房屋多为起脊砖瓦房,俗称“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门向南开,高大宽敞。房内正对门一间谓堂屋,又称外屋,设厨灶锅台、水缸,灶通西内室火炕,火炕,满语称“土瓦”。从堂屋西墙开门为里屋,为南、北、西三面构成“万字坑”或“蔓枝炕”。满族尚右,西墙供祖宗牌位。西炕为窄炕,不住人,下通烟道。南北对面炕。上铺炕席,或糊炕纸刷油。炕梢置衣柜,柜内装衣物,柜上叠置被褥、梳妆用品。夜间长辈居于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寝时,头朝炕外,脚抵墙,对防寒和呼吸新鲜空气颇为适宜。墙壁多贴有纸画。为御北方寒冷,有的还建有火地。屋外西山墙头砌有圆形烟囱(满语称为呼兰),高出房檐数尺。烟囱根底有窝风窠,以挡逆风。南北墙上有窗,窗户纸糊在窗棂外,多“高丽纸”,纸上淋油或盐水,免得为雨雪淋湿脱落。窗棂及门上亮子窗棂构成各种图案,美观牢固。窗户分上下两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风。房梁上常悬有悠车,婴儿放在悠车里。炕上摆有长方形的炕桌,吃饭时围桌盘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铺有毡褥子以待宾客。房棂、椽、栋多有雕花油彩。厢房则设碾房和仓库(满语称哈什)。房外四周环砌围墙。院内东南竖“索伦杆”,杆上有锡斗,杆下放三块石,称为“神石”。杆后是一面用砖砌成的壁墙,墙头饰有雨搭。
过去,城中的富贵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门多为三间屋宇式建筑,正房三至五间,东西厢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间,四周围以砖墙,门房两侧设有石礅,称为上马石。有的四合院分为前后两院。满族的这些民间居所式样,大部分保留在东北的满族聚居区。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传统建筑方式外,绝大部分已建造成更为宽敞明亮的现代式房屋。
为适应山区和林海雪原居住环境,满族聚居地区的传统交通工具主要有马车、爬犁、独木舟和桦皮船等。爬犁(满语称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将两根树干用火烤后弯成弓形,上端翘起,贴地部分宽约1米半,上面铺板或做成箱式,驾以马、牛,载人载物极为轻便。目前只在较寒冷的北部山区偶尔使用。满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独木舟(满语称威呼),由粗大原木凿空而成,可容数人。还有一种桦树皮船,制作较为麻烦。先做龙骨,里外附上桦树皮,一人可以扛着行走。相当轻便。现在已经不多见,被现代船只所取代。
礼仪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形式为弹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弯,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并问安。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等等。现在,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
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则推谢再三,男方家坚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此时要议定婚期。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由于各地区满族风俗不同,也有新郎与迎新队伍直接到新娘家迎亲的。还有的地方有"旗俗不亲迎"之说)。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新娘蒙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事先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进入临时搭的帐篷,谓之坐帐。坐帐时“开脸”,换头型。坐帐后,新娘跨过马鞍进洞房,新郎用秤杆揭去盖头扔到房檐上。夫妻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孙饽饽,众人闹洞房。在婚日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后第一天,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拜宗族,认明辈分,谓之分大小。一般在结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见娘家人并拜祖宗。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到了这时,婚娶仪礼乃告结束。
这些繁杂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满族聚居地区已经简化,并且融合了现代形式。比如插车,演变为男女青年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各自由婚庆队伍陪伴,从自己的家里出发,行进至中途相遇时,两人交换自行车或摩托车,再一同到新郎家。还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变为新人拜双方父母。虽然有变化,但仍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满族的婚姻仪式因居住地区不同而略有变化,并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满族的育儿习俗比较特殊。生男在门左挂弓箭,生女在门右挂彩色布条,娘家送一个悠车。生儿三天时,亲朋送贺礼,俗称“下奶”。并举行洗礼,称“洗三”。满月时要请客人来“做满月”,并将弓箭或布条取下挂在“子孙绳”上。百日时,要用从各家要的彩布条编成锁,称挂锁。周岁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让孩子“抓周”。一般在16岁时,男孩剃发,女孩盘发髻。至今在东北满族聚居区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满月”、“抓周”等传统习俗。
葬俗
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土葬和火葬历史都很久远。在满族入关前以火葬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经常迁移。另外,八旗将士在清初战死较多,尸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满族入关后逐渐发生变化,从火葬与土葬并用发展为以土葬为主。丧葬仪式是,死者临终前穿寿衣,多为长袍、马褂,为单数。屋内停灵,一般在7日之内。用木板做成灵床,头西脚东。灵幡用3尺左右的红布制成,上缀以黑穗,悬挂在院中高杆上。满族人用的棺具形状特别,上部隆起,上宽下窄,称“旗材”。
停灵期内合家举哀,举行祭奠。入殓时棺内放金银等物,贫者用金银箔元宝代替,口含铜钱或玉器,灵具放在院内灵棚内。出殡多选阴历单日,抬灵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殡后要感谢帮忙的人并请吃饭。下葬后,每7天到坟上烧一次纸,连烧7次。百日时要烧百日,周年时要烧周年。满族烧纸是将纸叠成口袋状,俗称烧口袋。清明节要上坟,烧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来,满族的丧葬又改为火葬为主。但祭奠亲人的仪式仍然保留了许多古老传统,如清明节烧口袋、插佛托、烧七、烧百日、烧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禁忌
满族禁忌较多。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比如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不能有各种不敬行为。不许打狗,更禁忌杀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传说努尔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兽,尽可以打来吃,但是,今后不准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义犬。"从此爱犬、敬犬便成了满族的习尚。另外,满族人不仅不食乌鸦之肉,还有饲喂乌鸦、祭祀乌鸦之俗。
参考资料:http://www.e56.com.cn/system_file/minority/manzu/fengsu.htm
⑧ 帝王 官服 分类
5000年的服饰花色繁多,变化万千,数不胜数,应从哪里说起呢?我们就从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成为贯穿数千年来礼仪制度主要成分的帝王官员礼服谈起。
商周时期的礼服,代表当时最高级的服饰式样。衣服有长及足部的长袍,也有分为两截的上衣下裳。衣,一般是窄袖、紧口、领子缘有宽边,以对襟为主,也有偏衽的式样。裳是长齐小腿的裙子。腰间束带。腹前悬挂一块长方形的"黼黻"。当时没有裤子。只在小腿上缠绕裹腿,古人叫作"行滕",或"邪幅"。脚上穿各种质料制的鞋子。头上戴的,是贵族男子专用的冕、冠、弁等"头衣"。
在寒冷的冬天,人们要加穿各种兽皮制成的皮裘。贵族的礼服大多是狐皮裘袍,特别是白色的狐裘,极为珍贵。贵族们为显示礼仪,就在毛裘外面罩上丝织的锦衣,叫作"裼"。有时在裼衣上还可以再加上一层外衣,叫作正服,这是在重大礼仪中穿的礼服外衣。 西周宗法礼仪制度的形成,不但确定了尊卑上下各个等级的不同服装式样。而且要求随着不同的礼仪换用不同的服饰。
周代的帝王礼服由衮、冕、黻、带、裳、幅、舄、衡等服饰组成。衮,是绘制上或刺绣有各种图案的彩色上衣。冕,是帝王戴的顶上有平版的冠帽。黻,又叫蔽膝,是腹前悬挂的长方形织物。带,指用皮革制作或丝线编织的腰带。裳,是下身穿的长裙。幅,又叫邪幅是缠在腿上的布带。舄,是金线和红线编织的厚底鞋。衡,是用来固定冠冕的头饰。
帝王礼服的装饰品和专用花纹,大概也是从周代开始有了具体规定。帝王的服装花纹共分成12种。如有龙纹、山纹、华虫纹、宗彝纹、藻纹、火纹、粉米纹、黼纹、黻纹。这些花纹,只有在天子的服装上才会全部出现。诸候们只能使用龙以下的纹样,士用藻纹与火纹。大夫的服装上可加上粉米纹。
经过动荡不安的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废除了原有的六种冕服,仅留下一种黑色的玄冕供祭祀时使用。因为秦人根据五行学说认定自己符合水德,水与黑色配合,所以秦代尚黑,从帝王到平民都穿用黑色服装。秦始皇对旧礼制进行了彻底破坏,使得到了汉代初年仍没有统一的礼服、制服。
西汉的官服,只不过是一种长袍而已。而且是一年到头都穿黑色的袍服。官服相同,只能靠冠帽来区分官职的不同和高下。不同的官员佩带的冠不同。加上自周代开始,官员们就要佩带绶带。这种官绶制度在汉代被严格执行着。
魏晋南北朝时期,帝王百官的礼服官服基本上沿袭汉代的式样,直至隋唐时期才有了一个重大改变。隋唐的帝王官员礼服制度也是十分完备的,形成了个等级森严的等级制度。 隋开皇年间改革了北周的冕服形式后将它定型,唐代则因循了隋代的定制。唐武德四年,颁布衣服诏,规定了皇帝的服装共12种,其中冕服依照周制定为6种。群臣的礼服有10种。大臣们穿礼服时,除冕以外,还使用其它4种冠服。这些冕服只在盛大的典礼中穿。在其它的日子里,皇帝百官都另外穿统一规定的朝服、公服及常服。朝服,是朝见时穿的服装,只限七品以上的官员穿用。公服又叫省服,它与朝服基本相同,但更为简便一些。常服以襕衫为主,是一种圆领窄袖,左右开衩的长袍。
在隋代末年,隋炀帝下令用颜色来区分官员和平民的衣着,限定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的官员分别用红、绿两色,小吏们用青色,平民用白色,屠夫商人只许穿黑色衣服,士兵穿黄袍。
宋朝统一全国后,在宋太祖建隆二年,颁布了新的服饰制度。宋代的官服仍分为祭服、朝服和常服三种。祭服维持唐代的式样,但各种的等级略有降低。宋初,朝服的式样仍与唐代朝服相同,仅将进贤冠的梁数做了改变,由二梁开始,直至五梁。到元丰二年,宋神宗废除了隋唐以来依照官员品级确定冠绶的规定改由官员职位决定服饰,共分为七等冠绶。 从宋代开始,官员穿朝服,必定在脖子上套一个上圆下方的饰物,叫作方心圆领。宋代的常服继承了唐代的衣式,并和唐代一样,常服靠颜色来区别品级。 宋代官服中变化最大的是头的幞头。唐代的软幞头在宋代变成了硬胎硬脚的一种帽子,有了固定的形状。胎架用铁丝和竹篾制成,外面罩漆纱。官员最常戴的是直脚幞头,脑后有两根直尺一样的脚,水平伸出。开始较短,后来越伸越长,甚至有一丈长。至于低级吏员和皂隶,服装较为简单,衣裾较短,衣袖较窄,戴的多是脚向上弯起的交脚幞头。
辽国在北方与北宋并峙,所以辽国的官员服制就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辽代官员分南北两班,太后和北班契丹大臣们穿用契丹本族的服饰,而国王和南班汉族大臣们使用汉服,就是沿循唐代官服制度的后晋服式。它由圆领长袍、玉带和裤、靴所组成。
继辽国之后在北方兴起的金国,自天眷三年正式宣布冠服制度。这种制度较多吸收了唐宋时代汉族帝王官员服饰的特点,只是比较简单一些。皇帝的祭祀礼服采用通天冠、绛纱袍;朝服是淡黄袍,腰束乌犀带。官员们的朝服为红色大袖罗衣、红罗裙、戴进贤冠;公服采用襕衫。
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建立了元朝。在元代中叶,元仁宗在保持蒙古人固有衣冠的基础上,下令中书省规定服色等级,严格了衣冠服饰制度。在唐宋官服式样的基础上确定了和它们大致相似的冕服、朝服、公服。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后,帝王官员的服饰制度达到了最完备、最繁缛的地步。帝王服装上增加了团龙纹,这是明代才开始形成的礼仪制度。龙纹成了帝王的专用徽记。这种绣龙的帝王常服,是明代皇帝最常穿的服装,是明太祖在洪武三年正式制定的。除了织有金盘龙纹的圆领窄袖黄袍外,还有折角向上巾,玉带和皮靴几种成分。明世宗嘉靖七年,曾经规定了一种皇帝的新常服,叫燕弁服,由乌纱弁帽、玄色袍、玉带和白袜黑履组成。明代给每级官员都设计了一种动物图案作标志,把它绣在两块正方形的绵缎上,官员常服的前胸后背各缀一块,这种就是补子,这种官服就叫补服。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法令规定:文武百官的朝服都沿袭唐宋朝服的式样,外穿红罗上衣、下裳和蔽膝,内穿白纱单衣,足登白袜黑履,腰束革带和佩绶,头戴有梁冠。官员的等级通过冠的梁数和绶带的不同纹饰表示。明代官员们在重大朝会的场合要穿公服。公服由展脚硬幞头和盘领宽袖长袍组成。袍服的颜色根据官品而定。
由东北关外的女真民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专制王朝。清朝的官服突出了满族的民族特色,彻底改变了延续几千年的汉族官服面貌。这些服式的满族特色突出表现在冠帽、马蹄袖、袍褂和长裤上。
清代官员的礼帽十分特殊,就是人们很熟悉的拖着羽毛长翎的圆顶大帽。它分为两种:一种是从8月戴到来年2月,叫暖帽,另一种在3月至8月戴 ,叫作凉帽。暖帽为圆形,中间圆顶,周边有一道宽折檐,用黑色的呢料、绒布或绸缎制成。帽檐是貂皮、海龙皮、狐皮等名贵皮料做成。帽子顶上缀有红色的帽纬,中央装着顶珠。顶珠用宝石、珊瑚、金、银等制作,是区分官品高下的重要标志。凉帽是一个圆锥体的笠帽,用玉草或藤丝、竹丝编成。外面罩上罗纱,缀有红色帽帏,加有顶珠。皇帝的帽子最为华贵,有3层帽顶,上面嵌有金龙。冠顶用金丝嵌制,上镶4条金龙,每条龙都口衔宝珠,冠顶中央嵌1颗大珍珠,周围也嵌有珍珠宝石。 马蹄袖,本名"箭袖",是武士射箭时挡在手部的防护衣物。外形酷似一只马蹄。它装在清人常穿的开衩箭衣袖口上,平时可以翻起,行礼时放下来盖住手。它是清人特别看重的满族民族服饰。
满族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它与汉族袍服明显不同,上身紧窄贴身,袖子较细瘦,下身的前后左右开衩,这也是有等级限制的。皇室袍子开四衩,官员百姓的袍褂只许在前后开两衩。袍子均为圆领,右衽。皇帝的礼服袍子用明黄色,绣有龙纹。官员和命妇们穿绣有蟒纹的袍子。
在袍服外面加穿外褂,是满族服装的一大特征。外褂比袍子短,一般是对襟、圆领、袖子较宽松,袖口平齐。马褂是一种非常短小的外褂,长不及腰,袖子不过肘部。对襟马褂也经常被当作宫中礼服穿用。黄色的马褂最为尊贵。与马褂相近的还有马甲,这也是由骑射生活决定的衣服式样。马甲没有袖子,主要贴穿,用以保暖,后来逐渐成了外衣。
⑨ 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从马背上走下的民族,满族服饰是什么样子的
满族服饰是指男子穿的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女子穿的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等。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满族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述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上世纪30年代,满族男女都穿直筒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女性旗袍下摆至小腿,有绣花卉纹饰。男性旗袍下摆及踝,无纹饰。40年代后,受国内外新式服饰新潮的冲击,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女性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紧身贴腰,臀部略大,下摆回收,长及踝。所谓的京派旗袍,就是我们所说的早期满族妇女穿的旗装。 2007年,满族旗袍制作工艺被列入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满族服饰被列入第二批内蒙古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明松峰被列为传承人。 2011年,刘淑芬、陈玉秋被评为满族旗袍制作工艺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