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于旗袍和汉服的了解都不算是很深,可能只是听过或者看过而已,在我看来这两者都是非常美丽的,各有各的韵味,也都是值得传承的,只不过两者相比较,其实我觉得还是汉服更能代表中国。
汉服的产生要比旗袍久远很多,汉服,顾名思义,就是汉朝时候的服装,而汉朝距今都有2000多年了,所以可以想象汉服该有多么悠久的历史。但是旗袍的时间其实是很短的,旗袍产生在民国时期,也算是一种比较新兴的服装了,但是旗袍比较值得称赞的就是它是世界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中国传统服装,这也是非常让人自豪的。而汉服正是因为它的历史悠久所以让我觉得它是最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而且汉朝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的一个朝代了,也是中央集权开始正式形成的一个朝代,那个时候我们的朝代发展是特别好的,繁荣昌盛,很多周边的小国都向我们学习,也就是那个时候开始我们的民族才被称为汉族,我们也才是汉人,穿的衣服也叫做汉服,所以汉服才是更能代表中国的。
只不过虽然说我觉得汉服更能代表中国,但是汉服文化的流传并没有那么的广,还没有旗袍使用的多,很多人觉得汉服是很奇怪的衣服,如果在大街上看见有人穿汉服别人可能都会投去怪异的目光,很多喜欢汉服的人都只能在自己家穿穿,而不敢穿到外面去,有的可能家人也会反对。但是这毕竟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值得发扬光大的,而不是当做一种奇怪的服装,所以我们更应该支持我们的汉服。
㈡ 旗袍起源与哪个民族
满族。
旗袍改自满族妇女服装(旗服)。不同于沿袭了4000多年的汉服服制,清朝三百余年的中国女装以旗服为主流。
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开始领悟到“曲线美”,对旗袍不断改进,推陈出新,力求把自己优美的身材曲线表现出来。但这并非一帆风顺,于是中西文化冲突的“拉锯战”,便被缝在旗袍上。
(2)旗袍和扩展阅读:
论及旗袍风尚的起始时间,通常认为在20世纪民国时期,郑逸梅先生即称 “原来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国后始御之”。至于具体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对比较含糊。周锡保先生和张爱玲女士均以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后,周氏还以1923年的画报等资料推断,所谓旗袍在其时的上海数十人中不过一二。
事实上,以当时上海的新闻界对社会现象敏感程度,一种新式样的风行必然会引起广泛的关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如《申报》等报纸上很难查到有关于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资料为旗袍在1925年的出现提供了佐证。在作为旧帝都的北京,也有记载表明旗袍时尚始于1925年。
㈢ 传统旗袍和改良旗袍有什么区别
传统旗袍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
改良旗袍平肩翘臀,凹凸有致,充分释放了女性婀娜多姿的体态,尽显典雅、高贵气质;亭亭玉立,窈窕玲珑,它充分展现了女性纤柔曼妙的身姿,如风摆俏荷,雨洒芭蕉,极富古典诗情意韵,它融入刺绣、缀珠、团龙、手绘等中西方元素形式和图案,特具有中国特色和西式审美。改良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收腰,无袖或短袖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旗袍起源于京派文化,它在清代主要是旗人所穿之袍,由于现代“旗袍”这个词专指女装,所以又可以说旗袍起源于旗女所穿之袍。辛亥革命之后,旗人大多都放弃了旗服,故而直到20世纪20年代,旗袍才重新在上海流行起来,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
经过现代多年的修正与改良,旗袍已经成为最能体现中国女性美的服装,用最特色的布料、丝绸、锦缎,做成最典雅时尚服装———改良旗袍,穿在中国女子身上,那种东方的美、东方的神韵,令人叹为观止。
㈣ 旗袍和连衣裙的区别
旗袍更加修身,连衣裙宽松些。
领型旗袍基本是以立领为主,连衣裙的领型更加多变。
裙摆方面,旗袍开衩修身,连衣裙可宽松可紧身,不开衩。
㈤ 单旗袍和夹旗袍的区别是什么
单旗袍和夹旗袍的区别是就是冬夏的区别。
其主要结构特征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等。旗袍是中国女性的传统袍服,始于清朝的旗人着装。经过辛亥革命及现代的改良,保留了传统旗袍的服饰工艺,使其更加符合对人体的表现。这种比例非常适合胡人胸部较平、臀位较低、上身较长的体形特点。旗袍传达出现代的胡人主义思想和胡人独特的韵律之美。
㈥ 传统旗袍和现在的旗袍,有什么区别
传统旗袍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
改良旗袍平肩翘臀,凹凸有致,充分释放了女性婀娜多姿的体态,尽显典雅、高贵气质;亭亭玉立,窈窕玲珑,它充分展现了女性纤柔曼妙的身姿,如风摆俏荷,雨洒芭蕉,极富古典诗情意韵,它融入刺绣、缀珠、团龙、手绘等中西方元素形式和图案,特具有中国特色和西式审美。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 ,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
㈦ 旗袍和旗装的区别
区别有三:一、旗装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旗袍开省收腰,尽情展现女性的体态和曲线。二、旗装内着长裤,开衩处只能看见绣花的裤脚;旗袍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处露腿。三、面料上,旗装通常比较厚重,装饰也比较繁琐;旗袍通常比较轻薄,装饰也比较简单。
㈧ 旗袍和便装。。。
旗袍比便装更显气质!
服装的搭配需要面料与色彩、款式跟你的脸色,体形的统一,所以说不是单穿一件衣服就可以漂亮的,你要做好衣服,鞋子,和其它装饰的搭配,整体上搭配的完美才可以,我推荐你去潍坊玉臻服饰搭配一下。他们那儿的衣服比较不错!也可以给你提供整体搭配的建议!
㈨ 旗袍与晚礼服有什么不同
1、定义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晚礼服是晚上20:00以后穿用的正式礼服,又称夜礼服、晚宴服、舞会服。
2、款式
古典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等。
晚礼服强调女性窈窕的腰肢,夸张臀部以下裙子的重量感,肩、胸、臂的充分展露,为华丽的首饰留下表现空间。
(9)旗袍和扩展阅读:
挑选旗袍尺寸的方法
1、量体
完美旗袍的第一步是复杂缜密的量体过程,需要收集近20个数据,徐师傅拿到尺寸之后,会根据尺寸判断客人的体型,调节放量,凭借自己的经验,将版样控制在刚刚好的范围内。
用相似材质的面料做好样衣以后,请客人自己再过来试穿,用大头针固定好需要改动的地方,打板的工作才算告一段落。
2、开叉
传统来说,旗袍的开叉高度为双手自然下垂手掌虎口的位置。也可根据个人的喜好,可以调整开叉的高度。但最低不能超过指尖,不然窄裙摆的旗袍将会影响行走。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旗袍
网络-晚礼服
㈩ 古代旗袍和现代旗袍的区别
清代旗袍与民国旗袍的差别[ 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 | 发布日期:2013-06-15 | 浏览(2174)人次 | 投稿 | 收藏 ]
编者按:旗袍源于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属于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于旗袍是女装,所以也可以说旗袍源于旗女之袍。清初较为瘦长紧窄小袖素简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变得宽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后,旗人多弃袍服而着大褂与裤,故20世纪10年着旗袍者极少,20年代才略有回复。鼎革后的旗袍有了质的变化,这个变化的主要发生之地,却是上海。
清代旗装与民国旗袍的主要差别有三点:清代旗装
⒈ 旗装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或女性曲线。
⒉ 旗装内着长裤,在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民国旗袍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处露腿。
⒊ 旗装面料以厚重织锦或其他提花织物居多,装饰繁琐;民国旗袍面料较轻薄,印花织物增多,装饰亦较简约。
正是这三点差别,使旗袍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传统的袍服变成可与西方裙服相类比的新品种。袍服是外套,是强调功能(防寒、遮体、表示身份等)的服装种类,其审美意味是传统的含蓄。裙服,法语中的robe或英语中的one-piece dress,虽也有着与中国袍服相仿的历史和强调功能的传统,但表现女性体态曲线却也是它悠久的传统之一;而现代裙装则加强了这一特点,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现,变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现。现代西方裙装的所有这些表现女性体态细微变化的表现而言,民国旗袍是无与伦比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陆穿旗袍的女性急剧减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无遗憾地说:"对身材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实在是一大损失!"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满族统治者,摧毁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梏。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民国之初——悄然过渡过的旗袍。
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推翻了满族封建统治者,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
辛亥革命后“达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征装束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
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为绝唱。1920年前后,新文化运动的春潮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
这一时期,上海成为以女性妆饰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饰的新颖时髦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时髦女子对政治与服饰流行有着双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装影响,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装"开始流行,女学生与女教师爱着的黑色裙成为时尚。
20年代——倒大袖与新样式。
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30年代——黄金时代
40年代——黄金时代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20年代以后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使得以后的旗袍始终难以跳出该种廓形,只能在长短、胖瘦及装饰上略作变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海派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于30年代,30年代是属于旗袍的黄金时代。
可以说到这时中国才有了真正的时装,现代意义上的时装。外国衣料的源源输入,各大报刊杂志开辟的服装专栏,还有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都无疑推动着时装的产生与流行。由于旗袍的修长适体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所以在上海滩倍受青睐……
而加入西式服装特点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从上海风靡于全国各地。这样,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们所讲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迥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建国之初,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